?

中國金礦資源特征及勘查方向概述

2020-05-07 03:19李景朝王成錫孫克峰
高校地質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秦嶺儲量金礦

王 斌 ,李景朝 ,王成錫 ,鄭 嘯 ,孫克峰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100083

自197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加強黃金地質工作的通知》以來,中國金礦資源勘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2011年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來,發現了一大批大中小型金礦床,新增金礦資源儲量6330 t,比2010年翻了一番,累計查明資源儲量13 195.56 t(藺志永等,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18),居世界第二,形成膠東、小秦嶺、內蒙古、黑龍江流域、遼吉東部、燕遼—大青山、鄂贛皖、滇桂黔、陜甘川、新疆北部等多個產金基地(韋永福和孫培基,2012)。中國金礦資源豐富,開發程度較高,1995年金礦產量首次突破100 t,達108 t,居全球第六;2007年產量270 t,首次躍居全球第一(韋永福和孫培基,2012);2018年產量401.12 t,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中國黃金消耗量也逐年攀升,2017年首次突破千噸,達1089.07 t;2018年達1151.43 t,比2010年增長1.5倍。我國黃金的產量與消耗量的增長速度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按照當前金礦資源開采水平計算,中國金礦資源保有儲量開采年限僅4~5年,后備資源短缺已成為金礦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主要障礙。因此,大力開展金礦資源勘查、擴充金礦資源儲備意義重大。本文在總結已有成果基礎上,研究歸納我國金礦床類型及其特征,初步厘定金礦集區,研究金礦資源勘查空間分布特征,探析金礦資源潛力及重點找礦方向,力求更好地指導下一步金礦資源勘查找礦工作。

1 金礦床類型及特征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匯地帶(韋永福和孫培基,2012),由系列陸塊、微陸塊和褶皺帶組合而成,主要包括天山—興安、塔里木—華北、昆侖—秦嶺、川滇青藏、華南五大地質構造單元。經過38多億年地質構造演化,先后經歷前呂梁、呂梁、四堡、晉寧、震旦、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巖漿活動期(程裕淇等,1995),地質構造復雜多樣,形成獨具特色的地球動力學環境和成礦地質環境,造就優越的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幾乎在各地質年代、地質環境、各類巖石中均會富集成礦。中國金礦床類型多樣,分類方案多樣,如吳美德(1990)提出以礦床產出的地質構造單元分類,Bache(1988)提出以成礦大地構造環境和成礦作用分類,毋瑞身(1983)、胡倫積和姚鳳良(1983)、欒世偉(1987)、朱奉三(1989)、羅鎮寬(1990)等提出以礦床成因分類,王秀璋(1987)、涂光熾(1990)、陳紀明(1990)、韋永福和呂英杰(1994)等提出以賦礦巖石組合分類,鄭明華等(1983)、王鶴年(1983)、戴瑞榕和劉成剛(1984)等提出以成礦物質來源分類,欒世偉和陳尚迪(1983)、王義文(1983)、陳光遠和魯安懷(1994)等提出以地球化學元素共生組合分類,葛良勝等(2009a)提出以構造環境分類等。本研究以大地構造背景、成礦地質背景、地球動力學背景、礦床基本地質特征等為依據,以含金建造為主要劃分準則,將我國金礦床類型歸納為11類(表1)。

據研究,中國金礦床主要以中深成侵入巖體內及其外接觸帶型、卡林—似卡林型、構造破碎帶蝕變巖型、陸相火山巖型為主,其查明資源儲量占總儲量的85%;礫巖型、風化殼型較少,約占1%(牛翠祎等,2018)。古亞洲成礦域和濱西太平洋成礦域主要分布淺變質碎屑巖中熱液型、陸相火山巖型、海相火山巖型、中深成侵入巖體內及其外接觸帶型等;塔里木—華北成礦域主要分布花崗綠巖帶型、中深成侵入巖體內及其外接觸帶型、陸相火山巖型等;秦祁昆成礦域和濱西太平洋成礦域主要分布淺變質碎屑巖中熱液型、卡林—似卡林型、中深成侵入巖體內及其外接觸帶型、陸相火山巖型等;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主要分布卡林—似卡林型、中深成侵入巖體內及其外接觸帶型等金礦床(張文釗等,2014)。中國巖金工業類型以石英脈型、破碎蝕變巖型、微細浸染型為主,占查明資源儲量的90%以上(羅棟和王艷楠,2013)。

表1 中國金礦床主要類型劃分Table 1 The main gold deposit types in China

中國金礦床成礦年代分布廣泛,新太古代到新生代幾乎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礦床數量和儲量占80%左右,其次是新生代,占10%左右(王成輝等,2014)。中生代是中國最重要、礦床分布最多的成礦期,在大部分成礦區帶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賀蘭山—龍門山和橫斷山以東的區域。新生代主要形成于古近紀,其次是新近紀和第四紀,主要金礦類型為陸相火山巖型、中深成侵入巖體內及其外接觸帶型、斑巖型金礦床;砂金和風化殼型礦床主要形成于第四紀,主要分布在濱西太平洋、特提斯—喜馬拉雅成礦域。古生代主要金礦類型為海相火山巖型、卡林—似卡林型和花崗綠巖帶型金礦床,主要分布在天山—興安和祁連造山帶。新太古代—新元古代主要分布在吉黑造山帶佳木斯地區,成礦作用相對較弱(牛翠祎等,2018),但一些大型以上金礦床在此成礦期也有形成,如古元古代遼寧排山樓金礦(李俊建等,2001)、新元古代湖南新塘沖金礦(陳俊等,2011)。

2 金礦集區劃分

中國大陸經歷多個大地構造旋回、多次地質構造演化及區域成礦作用等,朱裕生等(2007)將其劃分為5大成礦域、16個成礦省、81個成礦區(帶)。中國金礦床的形成嚴格受大地構造單元、地質演化及成礦建造控制,呈集中分布特征。在陳毓川(1999,2001)、葉天竺(2004)、朱裕生等(2007)、徐志剛等(2008)等成礦區帶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考慮大地構造背景、地質演化、成礦地質條件、成礦構造環境、區域成礦要素、礦床類型、時空分布特征、金元素異常、資源量以及一些經濟技術條件等因素,初步將中國陸地厘定為42個重要金礦集區(圖1)。

圖1 中國陸地金礦主要礦集區分布(分布圖根據白萬成和董建樂,2010;牛翠祎等,2018;徐志剛等,2008;張文釗等,2007年繪制.地理底圖數據來源為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1:500萬全國地理底圖)Fig.1 Key gold ore concentration areas in China

金礦集區主要位于古陸塊及基底構造層隆起的邊緣、古大陸邊緣、地殼斷裂帶、裂陷槽、板塊俯沖帶、碰撞帶、隆起、坳陷、構造巖漿巖帶等地區(張文釗等,2014)。由于區域地殼結構及其發展演化、含金建造、構造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的差異,中國金礦資源儲量受構造控制突出,呈區域分布不均衡、相對集中的特征。巖金礦分布格局受中國大陸古亞洲、濱(環)太平洋、特提斯—喜馬拉雅等三個巨型深斷裂體系控制,膠東、小秦嶺—熊耳山、吉南—遼東、燕遼、東秦嶺等礦集區查明金礦資源儲量較多,約占查明總儲量的70%,特別是山東、河南等地區。砂金礦主要分布在東北部邊緣地帶—黑龍江、陜甘川、新疆北部等地區,約占查明總儲量的8%(羅棟等,2013)。伴生金礦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南嶺等礦集區,約占查明資源儲量的14%,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甘肅、湖北、西藏等省區,其中江西儲量最多,約占12.6%(牛翠祎等,2018;羅棟和王艷楠,2013)。目前中國已發現40多種含金礦物(含未定名礦物)(孫兆學,2009),主要包括自然金、金銀礦、金銅礦、金硫化物、金硒化物、金鉍化物、金碲化物、金銻化物等,但約1/3的含金礦物資源屬于難采、難選冶(藺志永等,2016;羅棟和王艷楠,2013;席立永等,2011)。

3 金礦資源勘查特征

2013年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全國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匯聚集成自建國以來至2016年底形成的地質鉆孔數據,建成全國地質鉆孔數據庫。依據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成果及其他成果,分析中國金礦資源勘查狀況,發現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更好地指導金礦資源勘查找礦。

3.1 空間分布

據地質鉆孔數據庫統計研究,自建國以來中國累計部署110568個金礦資源勘查鉆孔(表2),分布情況見圖2。從表2、圖2可知,中國金礦資源勘查鉆探工作主要部署在東北、華東、西北三個區域,占全國74.71%,重點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湖北、陜甘川等,其與當前發現和開采的金礦床分布基本一致。一是反映以上地區是金礦資源重要富集區,找礦線索多,資源儲量大;二是反映以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有地質勘查資金投入到金礦資源勘查工作;三是反映中國中部、西南、西北,特別是西北、西藏、三江等地區,地質勘查鉆探驗證工作偏少,工作程度偏低,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以上區域部分鉆孔未采集入庫;二是以上區域礦化異常點、礦點發現較少,不是成礦有利地區,致使鉆探驗證工作較少;三是以上區域金礦地質勘查工作部署確實較少。據研究,第三種原因占多數。

表2 中國金礦資源地質鉆孔數量(單位:個)Table 2 Gold geologicalborehole quantitiesin China(unit:PCS)

圖2 中國金礦資源地質勘查鉆孔分布(地理底圖數據來源: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1:500萬全國地理底圖,臺灣資料暫缺)Fig.2 Distribution of gold geological drilling wells in China(The data of Taiwan are temporally not included)

從圖2可知,金礦地質勘查在各礦集區分布呈不均衡分布,按照金礦地質勘查項目數量和單位面積地質鉆探數量,初步將我國金礦集區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工作程度區。高程度區主要包括上黑龍江、哈瑪—黑河、吉南—遼東、燕遼、烏拉山—大青山、膠東、小秦嶺—熊耳山、東秦嶺、海南9個礦集區。中程度區主要包括佳木斯、延邊—東寧、五臺—太行、魯西、阿爾泰、天山—北山、桐柏—大別、松潘—摩天嶺、西秦嶺西段、東昆侖、長江中下游、江南古陸東段(下揚子)、江南古陸西段(上揚子)、閩粵東南沿海、滇黔桂、巴顏喀拉16個礦集區。低程度區主要包括額爾古納、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準噶爾、西南天山、白乃廟—錫林浩特、祁連山、阿爾金—柴達木北緣、西昆侖、南嶺、粵桂瓊云開、康滇隆起、哀牢山、三江、班公湖—怒江、岡底斯—拉薩、喜馬拉雅16個礦集區(臺東除外)。從圖2可知,全國金礦集區地質勘查鉆探工作分布不均衡,工作程度總體偏低,特別是西南、西北地區,部分礦集區幾乎未開展地質鉆探驗證工作如西南天山、西昆侖等,需要重點部署勘查。

3.2 地質勘查工作程度

依據地質勘查階段或工作程度,金礦地質勘查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和勘探4個階段。據地質鉆孔數據庫統計研究,金礦資源各階段地質勘查鉆探數量見表2,分布情況見圖3。從表2可知,金礦預查階段鉆探工作量較少,自建國以來僅實施1278個鉆孔,占總鉆探數量1.16%,但鉆探工作量少并不代表地質工作少,有可能已開展地質工作僅鉆探驗證少,其與實際地質勘查工作規律相一致。普查、詳查和勘探階段鉆探工作量相對較多,分別占33.43%、26.36%、39.06%,說明詳查是在普查基礎上有重點性地開展,勘探是在詳查基礎上的覆蓋和補充。

圖3 按工作程度中國金礦資源地質勘查鉆孔分布(地理底圖數據來源: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1:500萬全國地理底圖,臺灣資料暫缺)Fig.3 Distribution of gold geological drilling wells according to exploration levels in China(The data of Taiwan are temporally not included)

預查和普查階段(圖3a,b)地質鉆探分布廣泛,說明中國在大部分金礦集區均有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等工作部署,特別是在東北、膠東、燕遼、秦嶺、昆侖、阿爾泰等地區,對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金礦點和礦化異常點等進行了評價研究,圈定一批找礦遠景區或靶區。詳查和勘探階段(圖3c,d)地質鉆探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哈瑪—黑河、膠東、小秦嶺—熊耳山、阿爾泰、準噶爾、東秦嶺、燕遼、烏拉山—大青山、江南古陸、滇黔桂、巴顏喀拉等礦集區,其與近十幾年發現的一批中大型金礦生產基地相吻合。通過金礦資源地質勘查工作程度分析可知,西北、西南、華南等地區金礦集區地質勘查程度偏低,地質鉆探驗證工作偏少,查明金礦資源儲量較少,潛在金礦資源未被發現。這與中國區域大地構造環境、地質演化、成礦建造等因素造就的優越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存在不匹配問題。

3.3 地質勘查探礦深度

據地質鉆孔數據庫分析,金礦地質勘查鉆孔數共110 568個,其中,砂金類鉆孔45 826個,占總鉆孔數41.45%;巖金(伴生金)類鉆孔64 742個,占58.55%。中國金礦地質勘查鉆探深度情況見表3。砂金礦鉆孔找礦深度普遍較淺,主要在30 m以上。對于巖金(伴生金)礦鉆孔,經分析,僅11.88%的鉆孔探礦深度在500 m以下,其中,探礦深度在1000 m以下的僅占1.82%;探礦深度在300~500 m的占21.98%;100~300 m的占51.58%;100 m以下的占14.56%。簡言之,中國66.14%的巖金(伴生金)礦探礦深度在300 m以上,88.12%的在500 m以上,平均探礦深度僅279.85 m,其與國外產金大國探采深度達2500 m米相比差距較大,并且從建國到2016年全國范圍內僅部署開展11余萬個鉆孔的金礦資源探礦鉆探驗證,說明中國金礦資源探礦鉆探驗證工作嚴重偏少、偏淺,大部分探礦工作均未探觸第二富金帶,深部找礦潛力巨大。

表3 中國金礦資源地質鉆孔數量(按鉆探深度)Table 3 Gold geological borehole quantities in China(according to drilling depth)

4 金礦資源潛力及找礦方向

4.1 中國金礦資源儲量預測

自1975年以來,中國加快推進金礦資源勘查工作,找礦理論不斷豐富,發現一大批金礦產地,金礦資源儲量逐年提高,2017年查明資源儲量達13 195.56 t,居世界第二,比2007年增加4996.9 t,平均年增長400~550 t,年增長率5%~10%,其中,山東、甘肅、新疆、內蒙古、河南、云南、江西、西藏、陜西等9個省查明資源儲量最多,占總儲量70%以上(劉山恩,2016)。中國金礦床數量較多,累計發現金礦床達7148個,已查明金礦床2172個,占30.39%,其中,特大型金礦床14個、大型金礦床103個、中型金礦床307個、小型金礦床1748個;其余為4976個礦點(藺志永等,2016;王成輝等,2014;孫兆學,2009),說明中國主要以中小型礦床和礦點為主,大型以上礦床較少。就礦產地分布來說,黑龍江(800多個)、新疆(600多個)、青海(600多個)、遼寧(300多個)、湖北(300多個)、西藏(300多個)、甘肅(300多個)、山東(200多個)、內蒙古(200多個)、河南(200多個)等地區礦產地(礦點)數量較多,其中,西部礦產地數量較多,說明其找礦潛力巨大。據研究,我國特大、大、中型金礦產地查明資源儲量主要分布在吉黑、華北陸塊北緣、華北陸塊、阿爾泰—準噶爾、秦嶺—大別、下揚子、上揚子、三江、松潘—甘孜、西藏等Ⅱ級成礦省,占總儲量的80%以上(藺志永等,2016;羅棟和王艷楠,2013;孫兆學,2009)。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專家從不同角度,應用不同的預測模型和方法對我國金礦資源總量潛力進行定量預測。陳毓川等(1999)預測金礦資源量9236.85 t,白萬成和董建樂(2010)預測約36 500 t,張文釗等(2014)等預測約30 000 t。由于預測方法、方式以及勘查找礦深度不斷增加等因素影響,金礦資源預測總量顯著增加。據最新全國金礦資源潛力評價和金礦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預測,中國金礦資源預測資源量達32 668 t,已查明13 195.56 t,未查明約19 472 t,占59.61%;按預測深度統計,500 m以上18 844 t,1000 m以上25 585 t,2000 m以上32 668 t,未查明資源潛力巨大①葉天竺,陳毓川,王瑞江,等.2014.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總體成果報告[R].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藺志永等,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18;牛翠祎等,2018)。當前,中國金礦資源探礦深度主要集中在500 m以上地層,據近幾年深部找礦成果以及國外金礦探采經驗等,中國大部分金礦集區在500 m以下應該存在第二甚至第三富金帶,如果探礦深度達到2000 m,中國金礦資源儲量有望翻番,預計達60 000 t(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7)。

4.2 金礦集區資源潛力分析

綜合考慮全國金礦資源潛力評價成果,以及陳毓川等(1999)、王世稱和陳永良(1999)、牛翠祎等(2013)、張文釗等(2014)等金礦遠景區、成金帶等研究成果,依據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和當前金礦資源勘查狀況等分析,按金礦集區統計,未查明資源儲量由大到小分別是膠東、小秦嶺—熊耳山、西秦嶺西段、哀牢山、滇黔桂、吉南—遼東、東秦嶺、粵桂瓊云開、阿爾泰、天山—北山、松潘—摩天嶺、海南、烏拉山—大青山、巴顏喀拉、江南古陸西段(上揚子)、長江中下游、燕遼、西南天山、閩粵東南沿海、祁連山、東昆侖、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江南古陸東段(下揚子)、南嶺、五臺—太行、延邊—東寧、喜馬拉雅、佳木斯、班公湖—怒江、桐柏—大別、康滇隆起、岡底斯—拉薩、阿爾金—柴達木北緣、哈瑪—黑河、上黑龍江、準噶爾、三江、魯西、白乃廟—錫林浩特、額爾古納、西昆侖等礦集區(牛翠祎等,2013;張文釗等,2014)。據研究,膠東、小秦嶺—熊耳山、西秦嶺西段、哀牢山、滇黔桂、吉南—遼東、東秦嶺、粵桂瓊云開、阿爾泰、天山—北山、松潘—摩天嶺等11個金礦集區潛在未探明儲量均在1000 t以上;海南、烏拉山—大青山、巴顏喀拉、江南古陸西段(上揚子)、長江中下游、燕遼、西南天山等7個金礦集區潛在未探明儲量在500~1000 t;閩粵東南沿海等19個金礦集區潛在未探明儲量在100~500 t;魯西等4個金礦集區潛在未探明儲量在100 t以下(牛翠祎等,2018)。

當前中國金礦探礦深度在500 m以下的,僅占全國總探礦工作量的6.96%,其中膠東地區最多,占45.69%,其他的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延邊—東寧、東秦嶺、祁連山、小秦嶺—熊耳山、阿爾泰、滇黔桂、西秦嶺西段等礦集區。以上說明我國金礦探礦深度偏淺,各礦集區深部找礦潛力巨大。部分金礦集區資源潛力簡要說明如下。

(1)膠東金礦集區

該礦集區地處山東半島,位于膠遼隆起之魯東隆起區,以三山島、焦家和招平三大斷裂帶為主要控礦構造,區內廣泛出露新太古界、元古宇基底變質巖系,混合花崗巖和殼源重熔型花崗巖是該區主要成礦礦源與熱源(王成輝等,2012;張蘇江等,2016;趙一鳴等,2004;牛翠祎等,2013)。該區是我國最大的黃金產地,是世界第三大金礦集區。自2011年實施深部找礦以來,發現大中型以上金礦70多處,累計查明2000 m以上的資源儲量達4000 t,占全國約30%。其中,資源儲量達1000 t以上的有三山島、焦家和玲瓏3個金礦田;100 t以上的特大型金礦床有三山島北部海域、西嶺、紗嶺、騰家、水旺莊、新立村6個;50~100 t之間的金礦產地近10個。據研究,膠東金礦探礦深度3000 m以上資源儲量有望達6000 t,5000 m以上有望達10 000 t,加強其深部和空白區找礦勘查,資源潛力十分巨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7)。

(2)小秦嶺—熊耳山金礦集區

該礦集區位于華北陸塊豫西斷裂南緣,太古群中深變質巖是該區主要成礦礦源,主要包括熊耳山、小秦嶺、崤山3個金礦田,是中國第二大黃金產地,發現大中型金礦床20多個,查明資源儲量761.3 t(王成輝等,2012;河南省人民政府,2010),探礦深度主要在400~500 m之間。秦嶺金礦深部查明資源儲量27 t;大金湖金礦脈延深到1050 m,深部新增儲量5.7 t等,均反映該區深部存在第二富金帶。同時,該區發現上千條含金石英脈的斷裂構造但經過勘查的不到一半,潛在資源儲量達2400 t,深部和斷裂或裂隙構造部位找礦潛力巨大。

(3)燕遼金礦集區

該礦集區位于華北陸塊北緣中段隆起帶,巖漿活動強烈,受密云—青龍、豐寧—隆化、崇禮—平泉、康?!喾宓葦嗔褞Э刂?,主要集中在金廠溝梁—二道溝、排山樓、金廠峪—峪耳崖3個地區,太古宇綠色巖系是該區主要成礦礦源,是我國重要的黃金產地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產地之一,發現巖金礦床近百處,查明資源儲量200 t(張蘇江等,2016)。該礦集區深部找礦潛力較大,如金廠峪金礦深部新增儲量28.74 t(羅棟和王艷楠,2013),潛在資源儲量有望達700 t。

(4)西秦嶺金礦集區

該礦集區處于陜甘川交界處,主要位于西秦嶺—南秦嶺華力西期—印支期褶皺帶,地質構造復雜,是卡林型金礦床產地之一(張蘇江等,2016)。該區發現金礦床(點)100余處,如陽山特大型金礦(308 t)、寨上特大型金礦(108 t)等(羅棟和王艷楠,2013),潛在資源儲量可達2200 t。

(5)滇黔桂金礦集區

該礦集區位于上揚子地塊南緣,受穹隆、短軸背斜、弧形斷裂、破碎帶等控制成礦,二疊系粘土和凝灰巖層是該區主要成礦礦源。成型金礦有100余處,發現一批百噸以上特大型金礦床如水銀洞、爛泥溝金礦等,已查明資源儲量600 t以上(王成輝等,2012)。據研究,該區地質勘查程度偏低,找礦遠景巨大,特別是黔西南、田東—德寶、樂業—巴馬、南盤江—古江、廣南—那坡等區域,潛在資源儲量可達1700 t,找礦前景較好。

內隱家庭教育問題是指沒有通過可感可測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的家庭教育問題和當下還沒有表現出現來的家庭教育問題。年輕父母要特別用心去檢視內隱的家教問題。

(6)岡底斯—拉薩金礦集區

該礦集區位于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和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之間(崔立偉等,2012),地質構造復雜,喜馬拉雅期花崗巖是該區主要成礦礦源,以伴生金形式產出,以斑巖型銅鉬金礦床為主(王成輝等,2014)。近幾年在礦集區南部先后發現驅龍、沖江、吹敗子、廳宮等大型—超大型銅金礦床;礦集區北部找礦勘查雖剛起步,但已發現日那銅金礦床、甲崗雪山鎢鉬鉍銅金多金屬礦床等;礦集區中段發現雄村特大型銅金礦床,已探明金資源儲量120 t,遠景儲量有望達500 t(葛良勝等,2009b;羅棟和王艷楠,2013)。該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但地質勘查程度低,并且存在大量空白區,找礦潛力較大。

此外,哀牢山、吉南—遼東、東秦嶺、松潘—摩天嶺、粵桂瓊云開、阿爾泰、天山—北山、松潘—摩天嶺、海南、烏拉山—大青山、巴顏喀拉等金礦集區找礦資源潛力十分巨大,潛在資源儲量均在500 t以上,甚至上千噸,在此不再陳述。

4.3 找礦建議

近20年來,中國金礦資源勘查取得重大成果,但也存在金礦成礦理論研究不夠、金礦集區勘查工作程度低、探礦深度淺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聚焦找礦重點區域和方向,現提出以下建議。

4.3.1 創新找礦理論、技術和方法

一是創新金礦成礦理論研究,不斷更新找礦理論和認識,豐富找礦預測理論,由“經驗主義”向“科學理論”找礦轉變,加大金礦成礦地球動力學環境、控礦條件、分布規律、礦床類型、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律等研究,建立不同類型金礦床成礦模式和成礦預測模型,進一步明確找礦方向。如山東膠東金礦勘查提出的膠東型金礦“熱隆—伸展”成礦理論和階梯式成礦模式、“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征標志”的三位一體找礦預測地質模型等理論,實現膠東地區深部找礦重大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7)。二是創新勘查技術和方法,綜合利用地、物、化、遙、礦產評價、鉆探等現代金礦勘查技術和方法,提高攻深找盲的技術、能力和水平,如河北金廠峪金礦利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地震等技術發現新的金礦體。三是創新鉆探、選冶等技術,為深部找礦、隱伏礦和盲礦勘查、呆礦開采等提供技術支撐,如山東膠東金礦部署實施的4006.17 m中國巖金勘查第一深鉆;貴州地礦局和紫金礦業提出的常溫常壓催化預氧化處理—氰化浸出選礦方法等(王成輝等,2012)。

4.3.2 加強中東部深部和外圍找礦

當前,中國88.12%的巖金(伴生金)礦探礦深度在500 m以上,其與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產金大國探采深度已達2500~4000 m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如世界上最大的南非蘭德金鈾礫巖型金礦探采深度已達4100 m,以及印度3500 m、澳大利亞1900 m等(寸圭和鞠毓紱,1999;周少平,1999)。近幾年,中國深部金礦勘查也取得一些重大突破,膠東金礦集區探礦深度達2000 m,新增查明資源儲量2400 t,并且其部署的4006.17 m巖金深鉆在其深部也探測到新含金礦帶(藺志永等,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18);小秦嶺、夾皮溝、金廠溝梁等金礦在1000 m以下發現第二富金帶和金工業礦體(羅棟和王艷楠,2013)。據最新金礦資源潛力評價,全國未查明金礦資源量達32 668 t,其中,500 m以上金礦預測資源量約 18 844 t,500~1000 m 約 6741 t,1000~2000 m約7083 t(藺志永等,2016)。以上說明我國深部金礦資源潛力尚未發揮,深部找礦潛力巨大并且可行。下一步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強中東部現有金礦產區的深部、外圍空白區和遠景區的探礦評價,其將是老礦山的重點找礦方向,有望發現重大資源儲量。

4.3.3 加強西部勘查找礦

據研究,中國大部分金礦集區開展了金礦資源預查工作,但普查、詳查和勘探工作相對較少,鉆探驗證更少,特別是在西北、西南等地區。下一步工作中,一是在西部金礦集區的低程度區或空白區,部署開展金礦資源預查和普查,研究金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圈定金礦床遠景區。二是在西秦嶺西段、哀牢山、滇黔桂、粵桂瓊云開、阿爾泰、天山—北山、松潘—摩天嶺、巴顏喀拉、西南天山、祁連山、東昆侖、喜馬拉雅、班公湖—怒江、康滇隆起、岡底斯—拉薩、阿爾金—柴達木北緣等中低程度金礦集區,重點性地開展金礦資源詳查和勘探,評價其金礦資源潛力和工業價值。在西部金礦資源普查、詳查、勘探地質工作中,應對金礦化脈體投入一定的鉆探驗證工程,以致獲得有效資源評價:有礦或無礦結論。三是對已勘查過的金礦集區應結合金礦資源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對其進行重新研究,評價其資源潛力。西部地區獨特的區域大地構造和成礦地質環境,具有優越的金礦成礦地質條件,但由于當前地質工作程度偏低,潛在資源未發現,因此該地區將是未來金礦資源勘查的重點區域,找礦潛力巨大,但需要投入較大的人財物和智力,提高勘查工作程度,才能發現隱伏礦體或盲礦體,獲得找礦突破。

4.3.4 突出重點金礦床類型找礦

中國金礦成礦地質條件與中國大地構造環境、地質演化息息相關,構造控礦十分突出。從多找礦、找大礦的角度,中國金礦資源勘查找礦要重點尋找中深成侵入巖體內及其外接觸帶型、構造破碎帶蝕變巖型、卡林—似卡林型、淺變質碎屑巖中熱液型金礦床等。其次是陸相火山巖型、海相火山巖型、花崗綠巖帶型金礦床,以及共伴生型、鐵帽型金礦床等。對于陸相、海相火山巖型金礦床需要加強研究,重點突破。同時,要加強新類型、新礦種礦床金礦資源勘查找礦研究,如銅鉛鋅等礦區發現大中型金礦床等(席立永等,2011)。

5 結論

中國特殊的區域大地構造環境、地質演化等,造就優越的金礦資源成礦條件,無論東部金礦資源勘查工作程度較高還是中西部較低地區,均有巨大的深部、外圍、空白區找礦潛力。進一步加強金礦成礦地質條件、礦床類型、勘查程度等研究,對于指導后續金礦資源勘查找礦意義重大。

(1)從礦床類型角度,將中國金礦床類型歸納為11類,其中,構造破碎帶蝕變巖型、中深成侵入巖體內及其外接觸帶型、卡林—似卡林型、淺變質碎屑巖中熱液型、陸相和海相火山巖型、花崗綠巖帶型等金礦床是我國重點勘查找礦類型。

(2)中國金礦床成礦年代分布廣泛,但80%左右金礦床集中于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10%左右為新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是我國金礦資源勘查找礦重點。

(3)依據金礦成礦地質條件等因素,初步劃分了42個金礦集區。膠東、小秦嶺—熊耳山、西秦嶺西段、哀牢山、滇黔桂、吉南—遼東、東秦嶺、粵桂瓊云開、阿爾泰、天山—北山、松潘—摩天嶺、海南、烏拉山—大青山、巴顏喀拉、江南古陸、長江中下游、燕遼、西南天山等金礦集區,是未來金礦資源勘查重點找礦地區,潛在資源儲量均在500噸以上。

(4)依據金礦資源勘查單位面積鉆探數量,將我國金礦集區地質勘查程度劃分為高、中、低程度區,分別包含9個、16個、16個金礦集區(除臺東外)。全國金礦地質勘查鉆探程度總體偏低,鉆探驗證工作偏少,特別是西南、西北的金礦集區,部分礦集區地質工作幾乎未開展,如西南天山、西昆侖等礦集區。中低程度區在未來需要加強地質工作投入。

(5)中國88.12%的巖金(伴生金)礦探礦深度在500 m以上,僅膠東、小秦嶺—熊耳山等金礦集區探礦深度超千米,并在500 m以下發現第二富金帶。中國深部找礦潛力巨大,如果探礦深度延伸到2000 m以淺,金礦資源儲量有望翻番,達6萬噸。

(6)當前中國金礦資源勘查主要集中在中東部,西北、西南金礦資源勘查工作程度較低,鉆探驗證較少,查明資源儲量較少,甚至有大量空白區,限制了金礦資源勘查與評價。需要加強西部基礎地質工作,其將是下一步金礦資源勘查重點方向,找礦潛力巨大。

致謝:感謝審稿專家和編輯部老師給予本文的寶貴修改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誠摯敬意。

猜你喜歡
秦嶺儲量金礦
暑期秦嶺游
洞穿秦嶺
基于三維軟件資源儲量估算對比研究
中國十大金礦排名
全球鈷礦資源儲量、供給及應用
加納Amanforom礦區Ⅲ號隱伏金礦帶的發現與評價
Premier金礦公司簡介
西嶺金礦——中國最大單體金礦
2019 年世界油氣儲量與產量及其分布
好忙好忙的秦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