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一流新聞學科 打造大灣區傳媒“重鎮”

2020-05-08 08:53金宸
大社會 2020年1期
關鍵詞:新聞學我院實驗室

金宸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發展,新聞輿論工作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時代我們需要建構什么樣的新聞媒體平臺?培養什么樣的傳媒人才?這也是擺在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的一道答題。在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十五周年校慶來臨之際,本刊記者專訪了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院長趙維江,聽他講述傳播與傳媒學院發展的崢嶸歲月,以及對做好傳媒教育工作的思考。

《大社會》:過去的十余年,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上下求索,致力于打造“大灣區”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的重鎮。請您介紹一下傳播與傳媒學院基本情況。

趙維江: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傳播與傳媒學院于2020年1月9日正式授牌成立。但我校的新聞與傳播學專業,自2006年獲教育部批準招收本科生,至今已經有14年的辦學歷史。2016年獲批為廣東省重點培育學科,2019年新聞學獲批為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

目前我院在校生共有1600余人,教職員40余人,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具有一定實力的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大社會》:新成立的學院名稱為“傳播與傳媒學院”,與一般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院”或“傳媒學院”有所不同,學院的命名基于什么樣的理由和理念?

趙維江:是的,我們學院的名稱在同類學院中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取這個名字主要是基于我們對本學科性質的認識和我們的辦學理念。

首先提出這個名稱的是我院的學科帶頭人譚天教授。他認為,在傳播技術發展和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傳統新聞業將會蛻變為大傳媒、新業態的現代傳媒業。為了體現本學科發展的實際和趨勢,我們特別將學院的名稱定為:傳播與傳媒學院。

從以上我們對本學科的認識出發,我院將辦學定位確定為:以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理論創新為基礎,以互聯網、大數據為技術支撐,致力于培養融媒體新聞傳播和新媒體運營所需要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大社會》: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優勢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趙維江:一是創新性辦學思路。將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主導的創新作為專業發展的動力與目標,以互聯網思維培養創新型人才,探索民辦高校創辦特色專業的新路。

二是應用性人才培養。以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聞傳播人才需求為專業建設目標,致力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除了在知名互聯網與傳媒企業建立教學實習基地之外,在校內我們與傳媒企業和研究機構深度合作,新近成立了“未來媒體研究院”,與我院實行一體化運作。

三是融合性專業建設。在專業教學和實踐過程中,融合網絡與新媒體、廣告學、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動畫、創意寫作等專業,形成了突破傳統新聞學傳播學的跨專業、跨學科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教學模式。

上面說的創新性、應用性和融合性,歸結到一點,就是要適應現代媒體發展和傳播方式變化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學教育必須接地氣,一方面要關注傳播與傳媒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另一方面要讓傳媒企業和機構,實質性地參與到我們的新聞學教育中來。這里可以透露一個消息,最近我們與新興媒體研究機構和知名企業合作,成立了”未來媒體研究院”,由譚天教授任院長,與傳播與傳媒學院實行一體化運作,面向業界,強化科研,促進教學。希望在這方面能夠摸索出一些經驗。

《大社會》:學院是如何按照廣東省重點培育學科的要求開展建設工作的?

趙維江:1.抓住國家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將為大灣區內相關機構、企業培養應用型傳播人才能學科建設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結合省重點學科建設,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學科建設規劃。建立面向大灣區服務的數字挖掘與分析實驗室,同時爭取參與政府有關大灣區建設的項目,獲得支持和資源。

2.以省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所有教學科研工作均納入重點學科建設的范圍,全面認真地落實建設規劃的各項指標任務,努力創造申報專業碩士學位點條件,以推動各項工作的進展。

3.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抓手,開展教學改革、科研攻關和學生管理等日常工作。下大力氣做好教學科研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在滿足教學工作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多渠道多形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同時利用外派進修或攻讀學位和校內導師制等形式培養青年教師成長。

4.加強各專業與網絡與新媒體的融合。瞄準當下網絡與新媒體的發展,組織教學和科研,強化專業訓練。采取特殊政策強力引進專業人才,繼續擴大招生規模。同時,將網絡與新媒體課程內容融入本專業的教學體系,以培養面向網絡與新媒體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作為建設方向和特色。

5.加大教材與設備建設的投入。首先要加大經費投入,并出臺激勵措施。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編寫具備操作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實訓教材和配套實訓手冊。

6.借助于海內外高水平大學,特別是廣東省內名校同類專業的優良資源,培訓師資和教育學生。我院還在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著名高校,聘請著名的專家學者,擔任我院青年教師的業務導師。

7.完善實驗教學設施,大力投入實驗室建設。為了適應多媒體融合教學發展的需要,學校決定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高標準的大傳播實驗教學平臺,一期工程已于2018年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外,為了滿足當下開展短視頻制作和網絡直播的需要,我校已投入百余萬元,建設一個音視頻多功能實驗室,目前已開始施工建設。

8.依托互聯網和各類媒體企業,推進產學融合,創建校企共建的人才培養模式。聘請業界導師來校講座和開設課程;建設實習基地,派遣教師到企業掛職。將學生教學實踐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組織學生參與企業項目運作,切實學生的增強知識應用能力。

《大社會》:學院的大傳播實驗教學平臺在華南地區可屬一流,是如何建設的?

趙維江:大傳播類綜合實驗平臺的建設,采取“新建與改造”相結合方式,計劃用3-5年時間,建成一個綜合性實驗教學平臺,實現跨專業共享,滿足新聞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動畫等多個專業的實驗教學需求。

一期建設計劃(2018-2019年):搭建主體的硬件平臺為主。2018年已建成了新聞演播實驗室、新媒體研究實驗室、網絡資源制作實驗室、攝影實驗室、錄音實驗室。二期建設計劃(2020年-2021年):使用網絡資源及云平臺、云計算等技術,將所有實驗室實驗室進行虛擬網絡互通,發揮大傳播類實驗室群的綜合性、功能性、交互性的集群使用效果。三期建設計劃(2021年-2022年):重點建設大傳播類實驗室所需的大數據分析實驗系統,供傳播類專業及信息類專業使用,進行數據分析、輿情監測等實驗性質較強的軟件升級與改造,建立網絡教學科研平臺,實現跨專業實驗資源共享。

《大社會》:學院培養的應用性人才在就業和創業方面情況如何?

趙維江:近幾年來,我校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為畢業生提供全面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在穩定就業率的基礎上,提升就業質量。

一是畢業生畢業率、就業率較高。2016-2019年,我校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畢業率分別為100%、97.62%、98.84%、94.52%;高于全省平均就業率,顯示出本專業具有較強的社會競爭力。

二是畢業生就業質量較高。近五年來,我校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總計有18名同學考上各級黨政系統公務員;有67名同學考上中小學等各類事業單位;有72名同學進入中國移動、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平安等大型企業單位。

三是社會評價滿意度較高。近幾年來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到用人單位對我校新聞學畢業生的滿意度達94%以上,展現出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

猜你喜歡
新聞學我院實驗室
我院2例紅細胞冷凝集現象的案例分析
我院老年患者多重用藥情況調查
PDCA循環管理法對我院醫務人員手衛生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我國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及學科發展研究
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的思考分析
我院對視神經萎縮無特殊療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