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國家記憶 傳承百年館藏
——開放共享的國家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

2020-05-11 03:42
圖書館學刊 2020年3期
關鍵詞:國家圖書館出版物館藏

王 菲

(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1 引言

百余年來,國家圖書館以“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為宗旨,通過國家撥交、社會各界捐贈和歷代館員孜孜不倦的購藏,形成了傳統文獻和數字信息資源相結合的浩瀚館藏,延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為民族文化以及人類文明的傳承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經過百余年的建設與積淀,形成了不間斷、成體系、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寶庫,成為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獻收藏與保存保護中心和國內最大的外文文獻收藏與提供中心,在不同時期為黨和國家、人民的發展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信息保障,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技創新等領域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為了使國家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在新時代發揮更大的價值,更好地滿足時代和人民的需要,國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不斷變革,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渠道積極開拓創新,建設國家文獻資源總庫、建設全國文獻信息保障體系,進一步實現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的協調發展,加強跨界、跨領域資源聯合建設與共享,履行新時代國家圖書館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偉大事業中的責任,推動其文獻資源建設實現專業化、體系化、現代化。

2 館藏發展概況

2.1 國家圖書館館藏發展的歷史沿革

國家圖書館前身為京師圖書館,成立于1909年9 月9 日。最初的館藏繼承了南宋以來的皇家藏書、官府藏書、寺觀藏書和私人藏書等[1]。新中國成立之前,其館藏文獻僅有不足140萬冊(件)[2],其中還包括了1929年北平北海圖書館合并到國立北平圖書館的藏書,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平光復后接收敵偽機構的一些藏書,以及1949 年松坡圖書館合并到北京圖書館的部分藏書[1]。在建國之初,由于時局動蕩、經費不足,館藏發展緩慢,年均凈增書刊僅3.5 萬冊(件)。但因藏書品類、文種在當時較為齊全,該部分文獻奠定了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文獻基礎。

2.2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館藏發展趨勢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國家圖書館迎來了事業的恢復期和發展期。截至1978 年,藏書總量達891.5 萬冊(件),平均每年凈增館藏12.9 萬冊(件)[2]。改革開放為我國圖書館事業提供了極好的發展契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圖書館也順應歷史潮流,將文獻資源建設的重心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1978年到2008 年,國家圖書館館藏總量積累到2696.7 萬冊(件)(見圖1)。

圖1 建國后國圖館藏量變化趨勢

2.3 館藏發展現狀

截至2018 年底,國家圖書館實體館藏總量達3901.19 萬冊(件),中文文獻總量2688.03 萬冊(件),外文文獻總量1213.16萬冊(件),其中,善本古籍34.46 萬冊(件),普通古籍162.99 萬冊(件),善本特藏96.83萬冊(件)。目前,館藏量以平均每年130 萬冊件左右的速度增長。虛擬數字館藏總量達1960.91TB,共有外購數據庫254個,其中中文數據庫128個,外文數據庫126個。館藏涵蓋紙質文獻、縮微文獻、音像制品、數字資源、網絡資源等各種資源類型(見圖2)。

圖2 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變化趨勢(2014—2018)

3 文獻資源建設策略

文獻資源建設是圖書館的基礎業務,也是圖書館開展各項服務、履行法定職能的重要基石。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并不是各種文獻類型的數量疊加,而是一套適用針對性、系統性、協調性與經濟性的科學藏書體系[3]。因此,制定規范的文獻資源發展政策,是圖書館形成科學、系統藏書體系的前提。

3.1 文獻采訪條例的歷史沿革

采選方針和采選工作規定是文獻資源發展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提供政策性指導,是圖書館開展文獻采選工作所遵循的依據,對藏書建設起到重要保障作用。1985年初,原北京圖書館制定了《北京圖書館書刊資料采訪條例》[4],在當時比較全面地概括了采選文獻的內容,對采選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之后的十多年間,國內外書刊資料的出版迅猛增長,新型文獻載體相繼出現,北京圖書館將“加強藏書建設、修訂采選條例”作為重點工作列入了“九五”計劃項目。經過大量調研準備,起草了新的采選工作條例,即于1996 年制定、1997 年全面執行的《北京圖書館書刊文獻采選條例》。此次修訂,首次將電子出版物的采選寫進《條例》,增加對“音像、電子出版物、縮微資料”的采選,使采選內容更加完善,并開創性地提出加強催繳電子出版物,以適應變化的出版形式[4]。之后,國家圖書館以1996年《條例》為藍本,先后于2003年、2010年對其進行了修訂,不斷完善了采選條例的體系結構、文獻信息資源的采選范圍,如明確了對國內非正式出版物等的采選,規定了電子文獻資源與網絡信息資源的建設政策。近年來,國家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在館藏文獻資源結構方面也有一些新變化:一是文獻入藏范圍擴大,將重印本、部分少兒文獻、部分地市級城市出版的報紙及活態記憶資源納入館藏范圍;二是文獻采集與征集范圍擴大,網絡資源采集的范圍與頻率均顯著增長,面向海外的日本戰犯審判資源采集、散佚海外的中華珍貴典籍數字化回歸都有新突破;三是自建數字資源在內容上除善本古籍和近現代文獻的數字化外,開始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面向全國征集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專題資源[5]。

3.2 現行文獻資源建設戰略

目前,國家圖書館館藏采訪的總原則是:“中文求全,外文求精。國內出版物求全,國外出版物求精;多品種,少復本?!苯陙?,文獻采訪政策因時而變,逐步加大文獻入藏范圍,擴展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實施網絡資源采集等,以更好地履行國家圖書館保存本國出版物的職能,做好各類人群的文獻服務[1]。

2017 年,國家圖書館發布《國家圖書館“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對國家文獻信息資源總庫的建設原則和采選方針進行研究與必要的調整完善,修訂《國家圖書館文獻采選條例》,賦予“中文求全,外文求精”新的時代內涵。

根據《國家圖書館“十三五”規劃綱要》,即2016—2020年規劃綱要[6],當前階段國家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應按照國家文獻信息資源總庫建設的總體要求,促進實體資源、數字資源、網絡資源和活態記憶資源充分融合的現代館藏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的協調互補機制,使館藏資源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合理[6]。

4 共建共享:國家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百年來,國家圖書館一直承載著“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宗旨,一方面,要傳承和保護好中華文明璀璨的文獻遺產,讓百年館藏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另一方面,也以開放的姿態,融合數字時代的新型資源,實現更大范圍的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4.1 努力建設國家資源總庫

4.1.1 努力實現國內出版物全面交存

國內出版物交存是完整收集與保存我國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方式。國家圖書館作為國家總書庫,擔負著為國家全面、完整地收藏國內出版物并妥善保存的職責,履行這項職責的基本保證之一,就是實現國內出版物全面交存。

國家圖書館的基本任務是全面系統地收集和保存國家文獻,將本國范圍內出版的各類型、各語種的出版物全面收集入藏[7]。作為全世界中文文獻收藏最多、最全面的圖書館,歷年來,國家圖書館不斷調整文獻入藏方案,針對各類交送但未入藏文獻制定了全面入藏方案。2018 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出版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國家圖書館和所在地省級公共圖書館交存正式出版物”,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出版物交存的法律義務。為了更好地履行國家圖書館保存本國出版物的職能,于2019 年成立了“出版物交存管理辦公室”,進一步加強對出版物樣本交存管理,根據館藏發展政策,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法定交存出版物的入藏完整率。

近年來,國家圖書館接受出版物樣本交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各類型出版物的交存量、交存率與交全率整體態勢保持良好,館藏得到了極大豐富。

4.1.2 全面推進國家書目和全國圖書館聯合館藏目錄建設

自1988 年起,國家圖書館開始啟動中國國家書目數據庫的建庫工作,先后編制了《中國國家書目1985-1987》和“中國國家書目數據庫(1988-1995)”[8]。1991年成立了中國機讀目錄數據中心,開始正式發行機讀版(CNMARC)《中國國家書目》。為完善中國國家書目數據庫,實現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所有正式出版的中文圖書書目數據銜接,1995年由國家圖書館(時稱北京圖書館)牽頭,協同上海圖書館、廣東中山圖書館、深圳圖書館共同組成課題組,開始了國家重點科技項目“中國國家書目回溯數據庫(1949-1987)”的建設工作,并于1998年8月完成。

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成立于1997 年10月[1],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和管理圖書館聯機聯合編目工作,運用現代圖書館的理念和技術手段將各級各類圖書館豐富的書目數據資源和人力資源整合起來,以國家圖書館為中心,實現書目數據資源共建共享,降低成員館及用戶的編目成本,提高編目工作質量,避免書目數據資源的重復建設,實現書目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

4.2 多渠道實現特色文獻資源建設

4.2.1 推進海內外珍貴文獻補充入藏

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璀璨的文化,為后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年來,國家圖書館通過縮微拍攝、文獻數字化、海外文獻征集等途徑,加強民族文字文獻、古籍特藏、民國時期文獻、家譜資源、地方志、珍貴歷史資料、名人手稿、非正式出版物、海外華人史料等的采訪收集,重點開展對遺散海外的中華珍貴典籍和民國時期文獻的數字化和縮微補藏。完善文獻補藏規劃,建立私人珍貴書籍寄存制度,拓展文獻補藏渠道和方式[6]。

2015 年起,國家圖書館啟動“海外中華古籍調查暨數字化合作項目”,對散落在海外的中華典籍進行全面調查,促使其以數字化形式回歸。目前,已成功實現法國國家圖書館《圓明園四十景圖》、敦煌遺書、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19冊《永樂大典》的數字版本回歸;“海外古籍登記平臺”累計完成數據30 萬條;通過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統籌規劃全國23 家成員館開展文獻搶救拍攝,截至2018年,共搶救文獻18萬余種,涵蓋了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國時期文獻、建國初期文獻、現報等多種類型的文獻。

4.2.2 業界聯動啟動“中國記憶”項目

長期以來,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特色資源主要分為視頻數據庫和圖片數據庫兩類。為了實現特色專題文獻資源通過多維、深度的組織和揭示,使讀者可以從任何一個檢索點查找到不同類型、不同載體的相關資源,同時弘揚發展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 年國家圖書館啟動“中國記憶”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項目。該項目聯手國內30余家圖書館,采集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類型文獻,收集手稿、信件、照片和實物等信息承載物,形成多載體、多種類的專題文獻資源集合,并通過在館借閱、在線瀏覽、多媒體展覽、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公眾提供服務。

4.3 融合新型資源,促進文獻資源良性循環

伴隨著2013 年中國在線教育的“慕課(MOOC)”熱潮,國家圖書館以互聯網環境下提高公民信息素養為契機,通過采購、自建等多種形式將MOOC 資源納入文獻資源建設的范疇,對其進行整合和利用。尤為引起社會關注的是于2015年4 月23 日正式上線的國家級公共開放課程平臺——“國圖公開課”,其借鑒了“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的理念,通過互聯網平臺融合文獻服務,以館藏各類型文獻信息資源和社會各界專家學者講座等資源為依托,通過專題形式設置課程,推送直播、錄播和體驗式閱讀等多種形態的學習資源,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模式展開課程。

國圖公開課以專題形式設置課程,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模式開展。在線上,國家圖書館為用戶提供海量免費公開課,使用戶可以便捷瀏覽、獲取相關信息資源;在線下,用戶可參與公開課舉辦的一系列相關活動。通過MOOC 資源的建設與采集,促進了圖書館資源建設的良性循環,公開課的用戶通過圖書館搜索課程推薦的相關文獻資源,提高現有館藏的使用率,而基于用戶需求的館藏資源會產生更多具有普適性的優秀公開課資源,繼而使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切實符合讀者需求。

4.4 實現網絡資源采集,承擔國家文獻信息戰略保存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網絡新聞的網民使用率達81.4%,網絡視頻和音樂的使用率達70%左右,此外還有42%的網民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獲取和發布信息?;ヂ摼W信息成為人類文明和社會記憶的新載體,客觀反映著一定時期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變遷。由于網絡資源的易逝性和不可再生性,作為國家文獻信息戰略保存的國家圖書館,其對互聯網信息的采集和保存尤為迫切[9]。

4.4.1 實現網絡資源采集

從2003 年起,國家圖書館就開始嘗試對互聯網資源進行采集和保存。2009 年,國家圖書館成立互聯網信息保存保護中心,旨在做好館藏特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同時,實施網上資源的采集、加工和保存,拓展文獻資源建設的新渠道。該項目制定有針對性的網絡采集政策,對反映我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重大事件,如“非典”、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主題事件的網絡信息采集和長期保存[1]。

4.4.2 與社會力量共建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基地

為實現國家圖書館的學術優勢和互聯網公司的技術優勢之間的協同效應,國家圖書館啟動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項目,對信息采取社會化保存模式。2019 年4 月19 日,國家圖書館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項目在北京啟動,首家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基地落戶“新浪”,旨在建設覆蓋全國的分級分布式中文互聯網信息資源采集與保存體系,通過與國內重點數字文化生產和保存機構的合作,推動互聯網信息的社會化保存與服務,構建國家互聯網信息資源戰略保障體系。

5 關于文獻資源建設的建議和思考

5.1 細化文獻采選條例:完善新型文獻資源綜合評價體系

首先,法制環境下的圖書館要根據館藏發展目標和服務對象的需求不斷細化文獻采選條例,使新時代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在法制環境下有章可循,有序進行。隨著新型文獻類型的不斷涌現,如MOOC(慕課)、OA(開放獲取資源)等,為了使圖書館更規范地收集、融合互聯網新型資源,需要進一步細化不同類型資源的采選途徑和標準,對不同類型資源進行全面的評價與分析,包括資源的內容、意識形態、讀者的使用情況和反饋、與館藏發展的匹配度等因素。只有不斷賦予文獻采選條例新的時代內涵,才能使文獻資源建設符合時代和人民的需要,進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5.2 運用大數據,注重資源建設的分析與整合

在“互聯網+”環境中,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可以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讀者的借閱信息、閱讀需求、閱讀情況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將結果利用到圖書館文獻資源采購和服務中去,通過規范讀者反饋機制,實現用戶與館員共同驅動的文獻資源建設機制。運用大數據技術做好分析與整合數據,可使國家數字圖書館進一步推進基于知識關聯的資源整合,深層次整合文獻信息資源,全面提升專題知識服務能力;同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政治外交重大關切,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發建設特色專題知識庫群;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加強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挖掘與分析,不斷提升資源整合對用戶個性化信息需求的針對性與適應性[5]。

5.3 深化合作發展戰略,開展深度廣泛的資源共享

在海量的數字資源面前,圖書館憑一己之力能夠處理的信息十分有限。在“互聯網+”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必須開展業界合作和跨界聯合,各行業的服務供應者需要互動共享,協同作業,才能形成整個社會的信息服務網路,實現信息服務的大融合。在公共文化服務的邊界下,國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也在不斷地吸引各領域的力量參與館藏建設,尤其是特色數字館藏建設,借助不同地域機構、用戶的力量完成圖書館不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如收集珍貴史料、建設地方特色資源、海量資源數字化等,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為國家圖書館的發展建言獻策。

6 結語

面對日新月異的文獻類型和大眾日趨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國家圖書館必須立足百年館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為依據,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國家及各級政府為主導,在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下開展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進行文獻資源建設的跨界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穩步提升,借助互聯網的便利積極開拓創新,深入理解圖書館用戶的需求變化,重新審視文獻資源的建設與服務模式,推動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實現專業化、體系化、現代化,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使國家圖書館成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陣地。

猜你喜歡
國家圖書館出版物館藏
館藏幾件殘損《佚目》書畫瑣記
黑龍江省書法活動中心館藏拓片選
云南省檔案館館藏《東巴經》
國家圖書館藏四種古籍編目志疑
2018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目錄
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獲獎名單
圖書館中文圖書借閱排行榜
圖書館中文圖書借閱排行榜(2016年3月)
《安徽園林》雜志繼續為國家圖書館收藏
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系列出版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