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孝”的核心內涵

2020-05-25 09:07任延東趙志勇白寶彥
北方文學 2020年3期
關鍵詞:訓詁文化

任延東 趙志勇 白寶彥

摘要:“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孝”字意蘊是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核心要義。文字是人類文化初成、發展、傳承過程中最重要的物質載體和精神標識。象形文字彰顯著中國文化、文明雄踞東方、巋然屹立世界之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智慧精華、民族思維意識和民族集體行為習慣。對“孝”字解形釋義訓詁疏理是深化、豐富“孝”文化研究內容、實現“孝”文化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解形;釋義;訓詁;“孝”文化

一、“孝”的研究要守正創新乘勢而上

文以化成,天下文明。文化滋養文明,文明保育文化。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德國哲學家尼采一句“上帝死了”的斷言重構了近代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化史、文明史。當代英國科學家霍金四字“哲學已死”的猜想為各種文化、文明開設出何去何從的選題。以色列歷史學家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似乎預構出人類文化發展的走向、人類文明前行的動向。當今時代,世界正處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各國文化、文明交融匯錯,各領風騷。中國傳統“孝”文化研究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獲得發展新生機,展現新活力。

(一)百年未有大變局中“孝” 的文化復興

歷史證明,文化在人類不斷實踐與總結反思中成熟,在比較中發展,在發展中凸顯價值。人文主義始終是人類社會共同的追求價值與目標,是人類社會生存、延續、發展的基本法則。梁溯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斷言:“歷史上與中國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立……中國文化在其之綿長壽命中……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保?)中國傳統的“孝”文化促進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主義精神在東方世界的實踐,獲得了成熟,成為人類社會共有的倫理道德、思想理智、文化意識和文明成果,日益成為人類社會共享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家園。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薄胺蛐?,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崩^續深入研究、豐富“孝”文化研究成果,以此進一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現“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家強”,并為人類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引大道、擴生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二)百年未有大變局中“孝”的研究振興

對“孝”的研究是中國傳統“孝”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悠久,一脈相承,成果豐碩。學至當代,已經在“孝”的文化起源與演變、“孝”的文化綜合意義、“孝”道與“孝”行、“孝”的文化形態與價值比較、“孝”的歷史反思、“孝”的當代價值與傳承等方面形成日趨完備的學術研究體系,日益引起世界普遍關注?!靶ⅰ蔽幕芯糠脚d未艾,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文中就指出:“講到孝字,我們中國人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究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得這么完全?!保?)

本立而道生。守正創新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精神與治學方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學東漸日烈,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等儒學大師共同發聲倡導從“小學”起步,從漢字造字、字形、字義、用字等方面研究入手,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新的路徑,開創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新局面。梁啟超先生在《治國學的兩條大路》中,尤其強調堅持科學地研究傳統文化。他說中國的文字每一個字都含有許多學問,要用新眼光去研究,做成一部《新說文解字》,可以當作民族思想變遷史或社會心理進化史,亦即中國傳統文化史。(2)這依然是“孝”文化研究不斷實現新突破要始終貫徹的為學之要、治學之道。

守正創新推進“孝”文化研究,就是要遵循“溫故知新”的學術精神,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運用“說文解字”的學術方法為文字析形疏理申義,特別要結合當代科學技術成果,嘗試探索“孝”文化研究的新視角與途徑,拓展“孝”文化研究視野,豐富“孝”文化研究的內涵,增強傳統“孝”文化的時代感,揭示和提升傳統“孝”文化的科學性。

二、“孝”研究的新視角

(一)說文解字——“孝”是生生不息

訓詁學是解字、通經、明理、正義全面認知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唐代孔穎達解釋訓詁時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訓詁者,通古今之異辭,辯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于此?!保?)近代學者黃侃賦予訓詁學創新活力。他指出“詁”就是“故”本來的意思,“訓”是“順”引申的意思。(4)黃侃先生提倡在解字釋義的時候,要推求字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本意,根據字義的發展探尋它不同的引申義,以字法引發、引申經義,探尋傳統文化萌發的初心,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好地實現經世致用。

格物是即物窮理、正義良知。必須承認,漢字作為形、音、義的全息立體文化呈現,是中國文化的特質,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漢字從造字之初時至今日被廣泛運用,漢字凝聚著“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人文主義精神。漢字一字一乾坤,字字道生機。漢字在進化演變的歷史中,有的漢字字形、字音、字音相應發生變易,但漢字生生不息至簡至易的文化初心大道一以貫之,始終不易,始終清晰明確。

《說文解字》中說:“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書者,如也?!保?)《說文解字序》定義了六書造字、解字、用字的根本方法。其中指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例如上下。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例如日月。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偽,例如武信?!兑捉洝焚S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逼渲小盎弊帧俄崟分姓x為:“天地陰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為化?!保?)《左傳》中有:“引伸觸類,文字之形始立。六義相生無窮?!钡挠涊d?!墩f文解字》對“字”解形釋義:“字,乳也。從子在宀(房屋、家)下?!薄墩f文解字注》依據訓詁考據進一步解析:“字,乳也。人及鳥生子曰乳。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從子在宀下。會意?!薄稄V雅》和唐代學者顏師古均訓詁“字”的含義為生。漢字說“文”解“字”可以說就是挖掘、整理漢字蘊含著的“生生不息”的大義。

《說文解字》解析孝字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保?)許慎認為“孝”字由“老”字和“子”上下相連組成的一個會意字?,F代學者更為生動形象描摹 “孝”字如“子”用頭承奉老者行走。這是古往今來關于“孝”字對成形立義影響最大的注解,也是現代社會普遍的共識。

“孝”字字形是逐步發展成形成象定型的?!墩f文解字》解析“孝”依據的是秦篆字形。辨析字形可以清楚發現,“孝”字中“老”字和“子”字形態上下兩體分離,親親同向;狀態上“老”和“子”上下聯動。下面的“子”在從老善事的同時,上面的“老”同樣恭行為人父母生養、哺養、教養后代的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孝道孝義孝行。西周姬鼎和頌壺上“孝”字形中“老”與“子”上下同體,如“子”從母體中誕生,仍有臍帶相連相牽。西周姬鼎和頌壺上“孝”字早于秦篆字體成形,不僅只是刻錄著母系社會生殖文化崇拜,更為重要的是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創造生命,繁育后代,道德教化,生生不息的人文主義倫理初心和終極至上的人文精神情懷。

《說文解字》中“子承老也”中的“承”字解釋為“奉”和“受”。清代《說文解字注》解析“受”字字義是相付,具有托付的含義。在《詩經·小雅》中引申出繼的含義?!对娊洝ば⊙拧贰叭缢砂刂?,無不爾或承”詩句中“承”字被生動疏解出“新故相承,無彫落也”。這是人類生命“老”和“子”相承相續,世代相親相孝,延綿久長的形象的寫照。

(二)大象無形——“我”在“孝”中

《說文解字》里“孝”字的結構布局一目了然,似乎沒有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解讀出的“孝”字形、象、義、理的高度完整統一?!白印迸c“老”兩字分離,“老”與“子”確實沒有相連相續,兩字中間代表龍德正中之位無形無象只有空白,完全是一個“無”字的形象義態,如中國傳統繪畫留白寫意技法使得用字之人困惑費解,也更神思遐想。

老子曰:大象無形,大道無名;明道若昧;進道若退;有無相生,無中生有。(1)孔子修史創制的春秋筆法以微言行大義,(2)筆則筆,削則削。(3)

微言大義,微是隱微的意思。索引探微也許可以從《說文解字》“老”與“子”上下中間的“無”形“無”象中有所發現與領悟,落筆寫形繪象填充坐實,挖掘出“孝”的多層次的文化內涵。

董仲舒《春秋繁露》說父子之位取自陰陽之道,父為陽,子為陰。父子關系也可以解說成父為天,子為地;父為上,子為下;父為春,子為秋。(4)《易經·否卦》認為“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薄墩f文解字》中,盡管“老”字與“子字上下失離,從形象上就違背生人成人?!碧斓?、地道和父子相生相承相續的人道孝道,但這絕不會是“孝”字成形成象的本意與真相。

“中”是傳統文化不懈追求的文化狀態和人文社會形態?!墩f文解字》解析“中”:“內也。從口。丨。上下通,和也?!保?)孔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保?)《尚書》警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保?)《中庸》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孟子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遺余力地宣揚將“孝”文化由發自血緣宗族親親倫理關系發展為社會、國家的道德價值和行為規范?!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行孝代表性人文主張。同時,從語法上來看,這句話顯然也是一句省略主語孟子“吾”即“我”的句子。孟子位居老者與幼兒中間躬行仁義,向上敬養老者,向下教養幼兒,形象地詮釋了孝子處于老和子中間位置,老、中、子相承相續合成為一,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墩f文解字》里的“孝”中位是“有”不是“無”,上、中、下,天道、地道、人道,上下交通,東西南北四方融通。孝子不忘初心始終居中,行孝永遠在路上?!爸小闭?,忠也。無形無象無名無私的“中”者是傳承弘揚中國傳統“孝”文化的中梁砥柱,是最忠誠的圣賢君子、孝子賢孫、優秀兒女?!墩f文解字》中“孝”里有我,老子居中,由此實現了有我與無我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

“人之初,性本善”。中國傳統“孝”文化在解析人字上賦予“孝”人文情懷、仁義精神,對人字的也解析甚為具體詳備,往往人字與仁字互訓解釋義??鬃釉唬骸叭收?,人也,親親為大?!保?)《易·乾卦》中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保?)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保?)孟子又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笨鬃诱J為“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p>

中國傳統孝文化始終體現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責任擔當意識和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莊子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笨鬃犹貏e強調 :“子絕四:無意、無必、無固、無我?!?/p>

中國傳統“孝”文化薈萃著敢于拼搏、勇于犧牲的人文情懷。正如孔子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泵献釉唬骸吧?,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三、尊重科學 ?復興“孝”文化

世界各類文化都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等哲學問題進行深入冷靜持續思考并各自作出回答。人類發展不斷打破迷信神話、打碎精神枷鎖,開啟智慧,實現人文主義精神回歸或再出發。中國傳統“孝”文化歷史悠久,沉淀豐厚,對各類文化選擇與重構、人類文明建設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敝袊鴤鹘y文化貴生養生,被認為是心智成熟、早熟的文化。中國傳統“孝”文化貫通歷史,直面現實,引領未來。傳統“孝”文化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向生而生。向生而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根本區別。向生而生充分揭示生命的本質與價值,是人類共用的初心良知。歷史證明,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是天使,也是魔鬼。人工智能、信息化技術、生命科學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已對人類文化、文明提出挑戰,甚至帶來隱患危機。宇宙天地人為本,人生為真。中國傳統“孝”文化是生人愛人的仁學,依循自然規律,遵從人性道德,真正具有普世普惠的人文價值。深入研究傳承中國傳統的“孝”文化義在中國,利在世界。

中國傳統“孝”文化不是宗教,而是科學,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民族的自信。文化需要歷史檢驗,更需要科學的實證。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學技術進步,某些文化都要有被疑問、責問或者被證偽去真。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是中國傳統 “孝”文化復興的助手、推手。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以科學的理念與手段,挖掘中國“孝”文化科學機理和科學價值,提升科學性促進實用性普及性。比如對中國“孝”文化中生命延續永生的認識的研究,可有效結合生命科學、基因遺傳科學等成果,從生命形成、生長全部過程驗證人類遺傳基因DNA在生命延續過程衍生,生命物質永在,推證生命永生。這應該成為中國傳統“孝”文化研究的重點。研究成果將是中國傳統“孝”文化對人類文化、人類文明做出又一新的巨大貢獻,也是中國傳統“孝”文化走向世界,更好造福人類的緊迫任務。

猜你喜歡
訓詁文化
論字詞訓詁與文本闡釋的互動關系
文化與人
訓詁與闡釋——闡釋學體系建構討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說文》形義匹配思想與訓詁價值
論文化背景知識在訓詁中的作用
訓詁思維與編輯工作
明清醫家《內經》訓詁探疑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