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同理心提高家校合作效果,助力學生成長

2020-05-28 13:38蔣軻
教育信息化論壇 2020年3期
關鍵詞:同理心家校溝通案例

蔣軻

摘要:同理心是指能體會到他人內心所想的一種能力。在溝通中,特別是師生、家校溝通中,利用同理心可以高效地完成學生工作,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關鍵詞:同理心;家校溝通;案例

一、新班主任的困擾

情景1:辦公室里,老師在和家長通電話,溝通孩子的學習問題。打完電話之后,她非??鄲溃涸趺船F在的家長都那么不負責任?

情景2:教室門口,老師批評幾位后進生:“你怎么上課的時候睡覺?”“你怎么就這么不可理喻?”

老師——一個承載著知識講授、文化傳承的重要職業,同樣也是一個和人打交道的“服務”行業,需要把自己的要求和觀點通過語言等方式讓孩子們及孩子背后的家長認同。筆者認為,孩子們接受老師的指導的前提,就是對老師的認可。

古時候,人們把老師尊稱為“先生”,并通過各種禮教、儀式提高老師的社會地位,通過社會輿論整體提升了人們對老師的認可度。再加上讀書科考是平民百姓走上仕途、改變全家命運的不二途徑,所以老師的社會地位更是不可動搖?,F今社會,思想開放,成功的道路相較于之前確實更多、更廣,隨之社會上也涌現出“讀書無用論”或者單純以學生快樂為目標的“快樂學習”等負面思想。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及對學生行為的約束者,教師和一些信奉“自由成長”或者“讀書無用”的家長或者孩子有著天然的對立,再加上社會給予老師的權威大打折扣,所以現今的教師在和孩子、家長溝通時更需要方法和技巧。

二、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一個人能體會到別人內心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即想象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借此了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然后再思考自己要怎么做。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觀點:有對的感受,才會有對的行為。心理工作者在做心理疏導時常用的一個技巧——共情,也蘊含著這個道理。

筆者所指的同理心的目的和手段都不是妥協,而是理解對方的邏輯和想法之后,順著他們的邏輯和觀點來解決問題。當然,所有人的觀點都不是一定正確的,如果我們發現他人的想法正確無疑時,一定要迅速表達理解并修正自己的觀點。因為我們要營造一個公平的氛圍:誰對聽誰的,誰錯誰就改。這樣對我們后續的工作幫助很大。

三、同理心在溝通中的運用

(一)同理心在與家長溝通中的運用

1.打破家長的抵觸心理。和家長們初次溝通,我們常常會發現家長們對自己的孩子總是贊不絕口。遇到這種情況,有的老師心里就開始犯嘀咕了:“您的孩子真那么好?相比其他小朋友,反應也不夠快,注意力總是不集中,可能身上還有一些不好的習慣,這家長真的是‘敝帚自珍?!?/p>

其實,這個時候運用一下同理心,我們就會發現,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是視作掌上明珠、心中的寶貝,所以會放大孩子的優點、弱化孩子的缺點。因此,如果要向孩子的家長反映情況,我個人覺得要從孩子的優點入手,投其所好:表揚孩子近期的優秀表現,再提出對孩子某些缺點的擔憂,擔心這些小問題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這樣,家長一般都會非常樂意去幫自己的孩子改正缺點。

2.理解家長真實的想法。到了高年級,老師向家長反映問題,有的家長的反應不再強烈,甚至有點敷衍。難道是家長真的不負責任嗎?如果大家利用自己的同理心好好想想,首先可以明確:家長一定比我們老師更關心孩子的教育和前途。如果他的反應不強烈,說話很客氣,是不是有可能他身處一次重要會議中呢?這個時候可以問一句:“××家長,您現在說話方便嗎?”還有的小朋友從小調皮搗蛋,家長對孩子的情況肯定非常了解,已經嘗試了他能力范圍內的所有辦法,所以他也是有心無力。如果情況如此,那么我們和家長溝通的重點應該轉為分析原因、提供方法和家校合作,共同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二)同理心在與學生溝通中的運用

1.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和學生溝通同樣要運用好同理心。很多老師看到孩子上課睡覺,會非常生氣,指責他這種行為,并勒令他認真聽課。筆者認為,如果利用同理心思考,會發現只是責怪他上課犯困,讓他認真聽課,實際上是無效的行為。大家可以回想自己犯困的時候,思維反應變慢,精力無法集中,再熬下去,效率確實低下。對于課堂學習這種要求注意力集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活動來講,犯困肯定是一大殺手。另外,在與很多孩子的溝通交流中,我們發現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有上進心,希望自己在學習上有所收獲。就像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所說:“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币虼?,面對孩子上課犯困、睡著,我們首先應該想到孩子可能是真的困。

2.追根溯源,對癥下藥。承上所述,看到孩子上課睡覺,我們應該了解孩子犯困的原因。我們可以找孩子談,找家長談,甚至可以通過家訪的形式去看看孩子的學習休息環境??赡芎⒆幼罱陨狭碎喿x武俠小說,導致日夜顛倒;可能是最近家長出差不在家,導致孩子缺少監督,通宵玩游戲;也有可能有些孩子的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其生活環境的確很差、很嘈雜,根本無法好好休息。原因肯定是多種多樣的。找到了孩子犯困的原因,再對癥下藥,我們的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四、案例展示

筆者曾經接觸過一個高年級學生,頭腦聰慧,平時也很懂事,但是就是在手機上的使用始終不能和家長達成共識,家里因為手機問題都已經鬧了很長時間的“革命”。家長求助于班主任。班主任和學生在放學后談話,從學習的重要性講到手機的危害,從尊敬父母談到成績優異后享受美好的未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反觀這個孩子,卻是一言不發,明顯想等老師講累了之后,結束這場談話。

筆者后來向班主任了解情況,改善了談話藝術。談話開始,筆者放低姿態,了解該問題的矛盾所在,發現癥結在于其母親把“學習好”和“不用手機”畫上了等號。孩子是想要成績提升的,但他的邏輯是:如果放棄手機之后成績上升,那就坐實了母親的“不用手機就能學習好,想要學習好就不能用手機”的判斷。那母親就再也不會給他手機玩了,他不能接受。而他的想法是,學習好和保留手機并不沖突,因此他拼命保留著手機,自己也同時付出努力想要提高成績。確實,對一個沉浸在手機游戲里的孩子來講,以后都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手機是一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手機,他的成績也確實不能提高,所以就產生了矛盾。

通過同理心,我們了解了問題的癥結,就可以對癥下藥:建議家長在孩子成績進步后依然給予孩子合理的手機娛樂機會,并指導家長陪伴孩子走向大自然,體會電子世界以外的美好事物;建議孩子把手機暫時寄放在除媽媽以外的自己信任的大人手上,先戒除對手機的依賴,等到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之后,再合理地使用手機。雙方工作做好后,這個孩子家里的手機風波就此停息。

當然,所有的學生問題、家校溝通困難的原因沒有那么簡單,上文中僅列出了主要矛盾。綜上所述,同理心可以把我們和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解問題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教師的工作困擾,也讓孩子們真正快樂地成長。

(責任編輯:奚春皓)

猜你喜歡
同理心家校溝通案例
樣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設計
如果可以,我愿做你的眼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課
淺淡“同理心”在高職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
爆款青春劇 玩的就是“同理心”
尋找家校溝通中的潤滑劑
微信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稿卷
推己及人,事半功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