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石家莊火車站名稱變更述略

2020-05-29 01:36李惠民
中共石家莊市黨委黨校學報 2020年6期

[摘要]石家莊鐵路樞紐有三十二年兩個車站并存的時期。石家莊最早的京漢鐵路車站之所以叫“枕頭車站”,不僅是因為最初的石家莊村人口少,更主要的是村子太小,沒有名氣,世人知之甚少。1909年京漢鐵路收歸國有后,枕頭站改回了石家莊站。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石門市自治制實行時間甚短,并因市公所很快被撤銷,故石家莊車站名稱并未變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日偽當局成立了石門市公署,石家莊車站更改為石門車站??箲饎倮?,國民黨政府沿用石門市稱謂,但交通部平津區石家莊分區接收委員辦事處卻在1946年果斷地將石門車站改回石家莊車站。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后,人民政府宣布將石門市改為石家莊市,此時石家莊火車站的名稱已無需再更改。

[關鍵詞]正太鐵路;京漢鐵路;枕頭站;枕頭火車站;石家莊站;石門站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0)06-0044-05

石家莊是火車拉來的近代新興城市,作為正太鐵路與京漢鐵路交匯的樞紐車站,學界已充分論及石家莊鐵路樞紐的形成、樞紐對城市經濟的牽引作用、樞紐對城市中心地位影響作用等問題。但是,作為鐵路樞紐的石家莊車站數次變更名稱,并無專文系統敘述,雖然也有論著曾提及,最初的京漢鐵路石家莊車站曾稱“枕頭車站”,也僅僅是蜻蜓點水。目前,所有涉及京漢鐵路使用“枕頭車站”而不用石家莊車站的解釋,基本都是簡單地歸結為石家莊是小村莊,枕頭是大村鎮。問題在于,當時京漢鐵路從石家莊村與休門鎮之間穿過,為什么沒有使用距離石家莊更近的“休門”命名,而用了距離較遠的“枕頭”?如果說因石家莊村小人少,需要找一個戶多人眾的村莊代之,那么與石家莊站同為四等車站的柳辛莊站、高遷站,為什么沒有采用大村鎮名稱代替其車站名稱?況且,后來在“枕頭車站”更名之外,近代石家莊火車站還有另外兩次更名,至今尚未有綜合考察這三次更改站名的論述。為此,根據民國時期出版的《鹿泉文獻》《交通史路政編》《正太鐵路接收第四周年紀念特刊》《石門新報》《以石門市中心的京漢線事情》(日)以及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等史料記載,僅對石家莊兩個火車站并存時期的站名變動、路名與起訖站名不符的修訂、石門與石家莊站名的反復更迭的三個史實問題,略作考釋。

一、石家莊兩個火車站并存時期的站名變動

石家莊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是京漢路,修建京漢路的過程一直是分段進行的。其中,1901年5月至1902年8月,完成了正定至竇嫗的鋪軌。1901年5月開始進行竇嫗至邢臺鋪軌,1902年8月至1903年3月完成鋪軌。1903年4月,邢臺以北的京漢鐵路開通了,這意味著石家莊第一個火車站建成。一些論著皆說這個靠近石家莊村的車站,“因當時石家莊村小,而取距火車站7華里的振(枕)頭鎮村名,稱振(枕)頭火車站”[1]。以上論點的最主要依據源自1934年出版的《石門指南》。

《石門指南》記載: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邊修建的火車站,“因村戶極少,乃定名為枕頭站”。那么,“村戶極少”的石家莊村,到底是個多大規模的村莊呢?據光緒二十四年(1898)獲鹿縣《編查男婦大小戶口數目清冊稿》調查數據顯示,當時石家莊村只有93戶,男女老幼共計532人。在獲鹿縣198個村自高至低的排序中,石家莊村的戶數名列第132位,人口數名列第112位。由此數據看來,當時石家莊村戶數在100戶之下,人口在600口以下,確實屬于一個蕞爾小村。而石家莊南鄰站高遷村,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有253戶,1524口人;石家莊北鄰車站柳辛莊,在1931年還屬于正定縣的一個擁有1727口人的村莊。顯然,石家莊前后兩個車站,高遷和柳辛莊的人口和戶數,當初都高出石家莊一倍以上。

《石家莊通史》《石家莊市四十七年史》皆曰,京漢鐵路石家莊火車站被八里之外的枕頭村冠名取而代之。鎮頭作為一個名村古鎮,諧音亦被稱“振頭”,但在清末之前,一直多稱“鎮頭”。按照當地民間傳統說法,石家莊與鎮頭兩村之間距離為七里。石家莊村西有座蒼巖山圣母廟,它處在周圍諸村奶奶廟的中心位置,不僅距鎮頭村的奶奶廟七華里,而且距離休門村東的奶奶廟也是七華里,距離留營村西的奶奶廟也是七華里,距離柏林村奶奶廟也是七華里,所以當地百姓俗稱蒼巖山圣母廟為“七里灣廟”[2]。其實,這個“七里灣”是指鄉間道路的曲折長度,并非石家莊村到鎮頭村的直線距離,兩村實際直線距離不足七里。因為從鎮頭村至石家莊村的鄉間道路,先要向北走,經過西里村,由此再向東拐過一個大灣,才能走到石家莊村。所以,久而久之,當地百姓就在“七里廟”中加了一個“灣”,石家莊村圣母廟又被俗稱為“七里灣廟”,簡稱為“灣里廟”。

距石家莊村七里的鎮頭村,人口和戶數確實遠超石家莊村,在獲鹿全縣排名前十。據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獲鹿縣《編查男婦大小戶口數目清冊稿》調查統計,當時鎮頭村有340戶,男女老幼共計1656人。在獲鹿縣198個村自高至低的排序中,鎮頭的戶數名列第4位,鎮頭的人口數名列第9位。以上石家莊村與鎮頭村人口戶數對比,似乎印證了《石門指南》關于為何改用“枕頭站”的解釋。但是,以人口和戶數多少決定命名枕頭車站的說法,仍有一個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沒有解決,無論人口和戶數,休門村都比鎮頭村要多,為什么命名車站沒有使用距離石家莊村更近的休門村呢?據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獲鹿縣《編查男婦大小戶口數目清冊稿》調查數據顯示,當時休門村有341戶,男女老幼共計2357人,在獲鹿縣198個村自高至低的排序中,休門人口數名列全縣第2位,休門戶數名列全縣第3位。清末獲鹿縣行政境內分為五路十區,其中,“正東路”有“休門區”和“于底區”兩個區,“東南路”有“鎮頭區”和“永壁區”兩個區。休門村與石家莊村同屬“正東路”的一個區,而鎮頭與石家莊不僅不在一個區,還有“正東路”與“東南路”之別。特別是京漢鐵路就是從石家莊村與休門村之間穿越,京漢鐵路卻使用了“枕頭站”,沒有使用“休門站”,究竟道理何在呢?

京漢鐵路之所以沒有將修建在石家莊村邊的車站命名為“石家莊站”,緣由不僅在于其“村小人少”,更主要的是其“名微”,當時權衡車站取名的標準,更側重于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名氣。石家莊村的文字記載歷史目前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休門村當然要比石家莊村歷史悠久,休門村的文字記載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隋朝大業七年(611年)。就歷史名氣而言,鎮頭村的文字記載歷史更早,歷史地位和名氣更高,休門村相形失色。鎮頭村名與“古恒州治所”有密切關聯,村北一帶曾是隋初至北宋石邑縣的治所。恒州在隋代大業初年曾改為恒山郡,唐代武德初年恢復舊稱,恒州治所設于石邑縣城。由于北宋時石邑縣并入獲鹿縣之故,石邑縣城遂改為石邑鎮,位于石邑鎮南頭的這個村子,久而久之,便被稱之為“鎮頭”。修建在石家莊村邊的京漢鐵路車站,之所以棄用石家莊站,最主要考慮的因素,還是古鎮歷史名氣,知之者眾多也。正如民國《鹿泉文獻》記載所言,“石家莊獲邑東部蕞爾村落也,西臨鎮頭,古恒州治,大埠也。藉曰鎮頭車站,昭易知也”[3]6。但是,京漢鐵路此站的實際站名,既未用“石家莊站”,也沒有用“鎮頭站”或“振頭站”,而是用了另一個諧音的“枕頭站”,故一直為后人感喟不已。

1904年4月正太鐵路正式開工建設,工程第一段從終點站石家莊至乏驢嶺建起。原本鐵路是由正定府至太原府,由負責鐵路勘察設計的法國工程師埃士巴尼決定,改由石家莊村東南的京漢鐵路枕頭站附近為起點站。遵照原定《正太路借款合同》《正太鐵路行車合同》,鐵路線的名稱未改,雖仍稱為正太路,實際上與原定鐵路起訖車站不符。據清末外務部奏折記載,正太鐵路名稱和石家莊車站名稱,皆由法國工程司埃士巴尼最終敲定。1904年10月,“埃士巴尼乃赴路測勘,以枕頭為首站,與原定之柳林堡異。其后,又易枕頭之站名為石家莊,而名稱仍襲合同之舊,不之改”[4]。由此,在石家莊同一個地點,形成了兩個不同名稱的車站,一個枕頭站,一個石家莊站。

京漢鐵路使用枕頭站站名的時間并不長,此站名僅存在了5年。1908年年底清政府還清了外資全部借款和利息,1909年京漢鐵路收歸國有,原清朝政府鐵路總監一職,改為了總辦;枕頭站更名改回石家莊站,不主故常,以使車站名與所在地恢復了名實相符。此后幾年間,主要史籍都回歸了石家莊的站名。譬如,京漢鐵路管理局1914年版的《京漢鐵路之現在及將來》,將枕頭站皆改為石家莊站。但是,一改故轍易,清除舊痕難,要徹底消除枕頭站使用印跡,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交通史路政編》等某些平漢路統計資料中,仍能見到枕頭舊站名,這說明還有一些記載在習慣性地繼續使用枕頭站的稱謂??偠灾?,隨著石家莊作為新興城市的迅猛崛起,逐步確立了其區域經濟中心地位,將枕頭站名恢復石家莊站名是大勢所趨。正如民國《鹿泉文獻》所記述,只有石家莊成為了樞紐,商賈云集,變為蔚然巨鎮后,枕頭車站才可能出現更改,“遂易其名曰石家莊。故曰:勢大可憑,德滋自彰,地且猶然”[3]6。京漢線“枕頭車站”改名為“石家莊車站”后,兩個“石家莊車站”依然并存,依然分別隸屬兩個鐵路管理局統轄。

二、路名與起訖站名不符的修訂

1925年北洋政府批準石家莊籌備市自治制,并命名為“石家市”,以“市”換“莊”。兩個月后,北洋政府又根據石門市自治籌備處的請求,將“石家市”更名為“石門市”。石家莊火車站還沒等到根據自治市而更改站名,石門市自治制卻在1928年7月就被南京政府撤消了。1928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北京改稱北平,京漢鐵路遂改為平漢鐵路。

1932年10月正太鐵路舉行接收典禮,1933年1月31日法國巴黎銀公司正式移交,標志著正太鐵路收歸國有。但是,正太鐵路從建成之日起,路名與兩端起點石家莊、訖點太原車站的站名,就存在著與名實不符的問題。1933年1月鐵路國有之后,名實不符的問題并未予以提出和更正。后來,正太鐵路的路名與石家莊車站站名的更改,都是日本侵略者占領石家莊和華北鐵路全線淪陷之后,才出現了更改變化。

日本侵略者對正太鐵路以及華北鐵路早已覬覦多時,在盧溝橋事變前,就由南滿洲株式會社組織對正太鐵路進行過實地秘密勘察,撰寫了上百萬字的《正太調查報告》。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在攻占石家莊之前,曾于1937年9月14日、9月19日、10月4日,三次動用飛機轟炸了石家莊的車站、郵局、鐵路總機廠、大興紗廠等多處目標。

1937年10月9日下午,日軍開始對石家莊發動最后的攻勢,石黑、坂西兩個聯隊率先攻入石家莊[5]323。1937年10月10日下午,日軍占領石家莊,正太車站與石家莊整個城市淪陷。在日軍占領石家莊車站的照片上,依稀可見車站建筑標牌處自右向左書寫著“石家莊”的站名。

1937年11月8日,日本侵略者又攻占了太原。日軍在控制正太鐵路全線后,立刻開始著手修復被毀的鐵路。據1940年出版的《以石門市為中心的京漢線事情》記載,日本侵略者完全控制正太鐵路后,被戰火破壞的車站和鐵軌,經過近一個月的緊急搶修,于1937年12月2日恢復開通[5]324,1938年3月正太鐵路全線正式重新通車營業。此后,因日本人陸續擴建了石家莊南貨場站,并新建了南調車場,石家莊客運車站被稱為“石家莊北站”。其實,嚴格地說,這個不算車站更名,因為并不存在另一個石家莊客運南站。之所以稱“石家莊北站”,就是相對這個新擴建的南貨場站和南調車場而言的。石家莊客運站與貨運站的劃分并非日本人掌控后才實施的,早在1936年之前,石家莊客運、貨運及行車部分原來就在一處辦公,因場地狹小,便劃分南貨運、北客運兩處辦公。未劃分南北站之前,兩者合署辦公的“地點既嫌狹小,且商人托運貨物,每須在站久候,并須橫越軌道,往返于車站貨廠間,至不便利,為改善業務及便利貨商起見,特將該站貨運部分移至貨場辦公。與車站辦理客運行車部分實行劃分,并將貨廠內部加以整理改造,所有該站一切貨運事宜,現均在貨廠辦理”[6]。日本人只是將這個南貨場站予以了新擴建,并將南貨場站與北客站的劃分明確地標注在站牌上,并在原正太路石家莊車站標牌上,清晰無誤地標注上“石家莊北站”。從車站標牌的照片檔案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石”字書寫更改形成雙影套疊的印跡,說明“石”字與“家”字的間距明顯過窄,顯然是由原來的“石家莊”三個字,改為“石家莊北站”五個字后,由于未能將字間距擺布均衡而有意進行的涂改,將“石”字向左側移動,留下了明顯的涂改重疊痕跡。

日軍攻占并控制華北鐵路后,當時由日軍軍部實行管制,1939年4月將鐵路管理權移交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日本殖民當局為了加大掠奪資源的需要,從1938年11月開始,對正太鐵路實施窄軌換寬軌距的工程改造,到1939年10月完成全線改造工程。此項工程對石家莊車站產生了三個重大影響:其一,由正太線窄軌車站的北面引入方式,改造為寬軌車站的南面引入方式,正太鐵路更名為石太鐵路;其二,實現了石太鐵路與平漢鐵路接軌并聯。其三,平漢線石家莊車站與石太線石家莊車站實現了兩站合一,結束了兩站并立三十二年的歷史。

三、石門與石家莊站名的反復更迭

偽華北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于1939年10月7日通過《行政委員會指令秘字第1027號》,正式批準“石門準予設市”,后來石家莊車站隨之更改為“石門站”。據1940年5月5日的《石門新報》報道說,華北交通株式會社通知,“特決定自本月十日起,將京漢線石家莊站,改稱為‘石門站……,業布告本市車站,并使市民周知”[7]。但是,這個更改石門車站的方案,又造成了與京山鐵路石門站的重名。華北交通株式會社特此決定,將京山鐵路的石門站更改為“石龍站”。

日本侵略者出自掠奪經濟資源和建立華北鐵路交通網的目的,早就謀劃了要修建一條由石家莊連接津浦鐵路的通道計劃。在盧溝橋事變之前,日本侵略者已經秘密勘測了滄石線和石德線的路徑。1940年5月10日,修建石德鐵路計劃得到了日本內閣批準,當年6月5日便開始施工,當年11月15日全線建成通車。整個石德鐵路施工工程,“為時僅五閱月,為鐵道建設之未有記錄”[8]。至此,石門車站終于成為平漢、石太、石德三條鐵路交匯的鐵路樞紐。

1940年11月15日石德鐵路建成通車。1941年2月15日,正式在石門火車站舉行了石德鐵路開通運營典禮。根據日本華北派遣軍最高指揮官代表等出席典禮步入會場的歷史檔案照片顯示,新火車站出入口的標牌上,清晰地書寫著“石門站”三個大字。

1945年抗戰勝利后,南京國民政府設置的各種各類接收機構,分別接收了平漢鐵路、石太鐵路、日偽“真定道公署”和石門市政府。根據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訓令(誠字第123號)指示,正太路的石家莊至井陘段交通警備任務,由第三十四軍李文部擔任;山西境內鐵路線交通警備任務,由閻錫山負責。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交通部平津區特派員楊毅等九人到達石家莊,11月26日舉行了石門鐵路局的接收典禮儀式,當日一并成立了“交通部平津區石家莊分區接收委員辦事處”。特派員辦公處接管本地鐵路事務后,一面處理內部事務,一面逐步維護鐵路業務的恢復工作。

石門市所屬的十一戰區接收軍事長官是孫連仲,他指令自己的親信尹文堂負責組建市政府,并擔任石門市第一任市長。但尹文堂在籌備設置石門市之時,面對難纏的市名問題束手無策,致使本地申報手續一再延遲[9]。原石門市名稱面臨的主要難題有二:其一,政區稱謂的重名問題,即石門市與湖南石門縣同名;其二,國民政府不愿繼續沿用日偽政權的舊市名。南京政府內政部、河北省民政廳主張新創建的市政府,要更改石門市的稱謂[10]。以尹文堂為首的石市政府籌備班子考慮,由于處在軍事形勢極度特殊的時期,驟然更改市名,會對當地局勢和經濟形成嚴重影響。主張暫時沿用石門市舊名,待將來局勢穩定之后,再設法專案辦理[11]。1946年9月20日,市政府秘書處還為更改市名一事,登報向社會各界征集市名,期盼能夠集思廣益,廣大市民踴躍提供高見。

交通部平津區石家莊分區接收委員辦事處看到接收后的國民黨市政府對于是否繼續使用“石門市”名稱的問題,一直猶豫不決,一拖再拖,遲遲未定新市名。于是,交通部石家莊分區接收委員辦事處果斷決定,在市政府尚未確定新市名的情況下,將“石門火車站”稱謂,先行改回原來的“石家莊火車站”。

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家莊后,石家莊市政府于1947年12月26日發布秘字第一號通知,正式宣布“石門市自即日起改為石家莊市”[12]。石家莊許多行業部門的稱謂都隨之進行了更改,而火車站因1946年已經先期更改為“石家莊站”,不用再改了?!笆仪f車站”的站臺標牌是石家莊解放前樹立的,而新生人民政權完成石門市回歸石家莊市后,石家莊車站不再需要更新車站名稱了。

參考文獻:

[1]石家莊市城鄉建設局.石家莊市市政建設史略[M].石家莊: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印刷廠,1991: 8.

[2]石家莊市新華區政協文史委.石家莊市新華區文史資料(第一輯)[M].石家莊:石家莊東興制版印刷廠,1997:25-26.

[3]獲鹿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鹿泉文獻.(上卷)[M].石家莊:獲鹿縣志編纂委員會印,1931.

[4]交通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交通史路政編(第12冊)[M].南京:交通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印,1935:4032.

[5][日]新民報石門總支社.以石門市中心的京漢線事情[M].北京:新民印書館,1940.

[6]正太鐵路管理局秘書室.正太鐵路接收第四周年紀念特刊[M].石家莊:正太鐵路管理局印,1936:26.

[7]本市車站自十日起改稱石門站[N].石門新報,1940-05-05.

[8]張鶴魂.石門新指南[M].石家莊:石門新報社印,1942:21.

[9]李惠民.近代石家莊城市名稱的六次變更始末[J].燕山大學學報,2007,(4).

[10]河北省檔案館藏.民國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河北省政府民政廳廳長批示[Z].省政府、唐山、石門市、唐山市政府及警察局組織規程編制預算表、繪制市區面積、人口、數字圖的代電:615-2-1190.

[11]河北省檔案館藏. 1947河北省石門市政府代電市秘卅六字第015號[Z].省政府、唐山、石門市、唐山市政府及警察局組織規程編制預算表、繪制市區面積、人口、數字圖的代電:615-2-1190.

[12]石家莊市檔案館藏.石家莊市政府通知[Z].1947-12-26.

責任編輯:王瑋瑋

[作者簡介]李惠民(1954-),男,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傳媒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近代城市史和傳媒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