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陳丹燕的文化旅行散文

2020-06-03 02:53張蘭韻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文化身份精神家園

張蘭韻

內容摘要:關注兒童生活和挖掘上海城市精神的女作家陳丹燕,她的旅行文學寫作同樣值得人們關注。本文通過對陳丹燕旅行文學作品的分析,發現她的旅行是一種文化旅行,她總是在用一種文化視野觀照旅途所見,重視個人經驗與主觀感受,且帶著幻覺性、聯想性。她的精神家園曾發生過危機,而在修補過程中,我們能看到她對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構和超越。

關鍵詞:文化旅行 精神家園 文化身份

1958年出生的陳丹燕是一位創作持續時間很長、創作成果頗豐的女作家,從1972年在《上海少年》上發表處女作,迄今已近50年。劉緒源在《陳丹燕論》中認為陳丹燕的創作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作為兒童作家的陳丹燕;第二階段——作為女性小說作家的陳丹燕;第三階段——作為暢銷書作家的陳丹燕。并認為她的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影響最大。[1]除了兒童文學和描寫上海的作品外,陳丹燕的文化旅行散文同樣值得人們關注。她成長于一個國門禁閉的時代,那時的精神資源匱乏且單一,在收音機里收聽短波都會獲罪,等到讀大學時,又適逢思想解放。時代的一緊一放,中文專業的出身,對文明與自由的如饑似渴,都使得她在有機會一走萬里時義無反顧。陳丹燕在旅行中用細膩、敏銳、溫柔的筆觸,虔誠地描繪著她愛的這個世界,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尋找、剖析、建構自我。

一.文化視野觀照下的旅行

“一年年,總是人文主義至上的海外旅行?!盵2]118這是陳丹燕對自己旅行的描述,她是中國作家里第一個走出國門的背包客,癡迷于行走,沉迷于極端的自在。陳丹燕的旅行足跡遍及世界,從亞洲到美洲,從歐洲到北極,寫下了幾百篇“游記”。她的旅行是一種文化的旅行,作品中充滿了各種文化元素:由維也納街邊樓房上的金色紋飾想到克里姆特充滿情欲的畫,這些一百年前被指責淫蕩的畫中女人,現在卻成了維也納的金字招牌,被印在各色旅游周邊產品上(《漫卷西風》);在薩特曾待過的巴黎“雙偶”咖啡館,想象每個客人心里關于薩特的記憶被激活(《咖啡苦不苦》);在愛爾蘭島的一個小酒館里,跟著唱愛爾蘭民謠的人們一起高歌,那從未屬于過她的音樂卻令她感到親切不已(《令人著迷的島嶼》)。陳丹燕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循著那些文學、文化名人的形跡,她也總是對那些古老的、充滿底蘊的東西感興趣,為那些舊的習俗所吸引,被文化留下來的遺產絆住思緒??偟膩碚f,陳丹燕的文化旅行有著一些不同尋常的特點。

首先,陳丹燕的文化旅行散文是一種“小”散文。同樣涉及文化主題的思考,如果說余秋雨的“大”散文以縱橫汪洋、肆意馳騁的大段議論文字見長,那么陳丹燕的“小”散文則是以緩慢克制的姿態,將看似尋常的細節娓娓道來,但她將目光投向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明,從自身經歷出發,帶著溫文爾雅的傷感,用平靜日常的敘述方式講述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感所思。在柏林,她由圖畫書上的一只灰綠色兔子想到哈布斯堡王朝,想起曾經奧地利人“寧可要中庸的和平,也不要輝煌的戰爭”的處事態度。奧地利的歷史令人唏噓,陳丹燕仔細觀察維也納劇院內外金碧輝煌的景象,從人們的衣服款式到面料,從神情到動作,現實與歷史在腦海中交錯,王朝統治者曾經的畏縮腐爛和不堪只能用紙醉金迷的享樂來掩蓋。時過境遷,重提舊史,最多只剩下雨天發悶的琴音和黯淡的心情,人們還是纏綿于享受中,甚至作者也不由自主地陷了進去(《櫻桃樹下愛與弗》)。歷史所負載的沉重被抒情化的情緒消解了不少,但仍給讀者留有思考的余味。

其次,陳丹燕的文化旅行重視個人經驗與主觀感受?!拔覀冇^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識與信仰的影響?!盵3]少年時期喜愛的歐洲文學作品和音樂、繪畫等共同構成了她的知識背景,西方文化中的人性也仿佛一把火炬,照亮著溫暖著她因時代特殊而受傷的心靈,這都使得她在觀看歐洲的事物時,把過去的經驗與現實的感受、歷史的敘述與個人的體驗融為了一體。她會覺得戴曼點心店里的母子“他們好像是從一九二〇年茨威格的小說里掉出來的”[4]17,覺得自己住的老房子里的某個套間就是被茨威格寫進小說里的那個,而街角舊貨鋪里賣的東西也都來自這里;覺得呆在慕尼黑的藍天下“是被一個詩歌里的藍天擁抱”[5]10,“天上有天使的金色的箭在飛?!盵5]8其實那對母子只是一對普通人,老房子也許歷史悠久、裝潢精美,卻也不過是眾多舊建筑中普普通通的一棟,德國的天空也未必藍得如此神圣,這樣感性的觀察與解讀,只是陳丹燕以個人經驗為視角的主觀感受,若換做沒有這種類似的私人情感與知識背景的人身在其中,大概會“只道是尋?!卑???梢?,陳丹燕的文化旅行不僅僅只是物理性的視覺活動,更是夾雜著主觀性的心理活動,是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的旅行。

最后,陳丹燕的文化旅行帶著幻覺性和聯想性,行文在時間與空間上充滿了跳躍感。在維也納,她由自己所住的老房子聯想到茨威格描寫的老房子,“每次當大門在我身后咔噠一聲關上,在壓住耳膜般的寂靜中,茨威格小說里的人物就從我心里冉冉升起?!盵4]39茨威格的故事里那個愛上了對門鄰居的女孩自重又瘋狂,只敢從家門上的窺視孔里去了解鄰居的一切,卻又癡狂到去吻鄰居摸過的門把手。在陳丹燕住的老房子里,各個套間的門上也有這種窺視孔,她忍不住從門外向其他房間的貓眼上湊過去,幻想能看到那個糾纏在暗戀中的女孩脆弱而唯美的心。在去往施塔恩貝格湖的火車上,“在車廂中一派悠揚的巴伐利亞方言里,我聽到茜茜公主在電影里的聲音?!盵4]54連車廂一角那男士的衣著,都像電影里的弗蘭茨皇帝穿的綠色薄呢綁腿褲??粗嚧巴夂碗娪袄镆粯咏鸸忾W閃的藍天和綠松林,陳丹燕回想起在新光電影院眼淚婆娑的自己。睹物思人般的聯想,現實與幻覺的聯動,當下與過去的交織,眼前所見之景與作者的思緒糅合在一起,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風景。

二.精神家園的危機與修補

陳丹燕對歐洲文明的追尋和歸屬感在她早期的旅歐散文中展現得很明顯,但隨著旅行經歷的慢慢累積和對歐洲認識面的不斷擴大,她逐漸感到困惑懷疑和失落,完美想象與缺憾現實之間的落差讓她產生了精神危機,這種危機既由她個人經歷所決定,也是那一代人甚至整個人類都曾面臨過的文化困境。不過,精神危機雖令她感到難過和迷惘,卻也促使她重新仔細打量上海這座城市,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重新思考精神家園的意義。在整理了旅行給人生帶來的變化后,她逐漸意識到精神故鄉不能只寄托于人類創造的文明,更應該在內心建立一個真實自由的世界。

陳丹燕承認自己的確是一個非常向往歐洲的中國孩子,她7歲時國家開始了文化大革命,成長于“書燒光了,唱片在大火中發出難聞的臭氣”的時代,才會覺得收音機里偷聽到的西洋樂曲,在一眾中國人冰涼堅硬或諂媚夸張的聲音里宛若天籟。[6]165等到能夠出國旅行時,過去的文化藝術經驗仿佛為她戴上了一副眼鏡,眼前的歐洲都是添加了濾鏡后的樣子,咖啡館桌子上的砂糖末都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歐洲心得,因為它們可以被想象成是失意畫家或是弗洛伊德的病人留下的。(《櫻桃樹下愛與弗》)但當濾鏡被揭開,幻想與現實直面相撞時,她認定的精神家園便搖搖欲墜,她也曾試圖自我安慰:“我知道我向往的象牙塔已經消失了一百年,但能夠看到與他們相關聯的女人也是好的?!盵4]200可真實的世界使她意識到:“這是別人的碼頭,我坐在這里看書才是打擾?!盵4]174這種危機不是個例,與陳丹燕同代的知識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西方文學的影響,20世紀80到90年代更是有移民潮的出現,可國外真的是天堂嗎?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無論是旅行的短暫停留還是移民的長期生活,光鮮亮麗的表象下面一定有不為人知的苦澀心酸,異鄉終究還是成不了故鄉。就算是生活在歐洲這樣人人羨慕的地方,也不意味著能完全避免精神危機。德國房東海倫娜,她的日子在陳丹燕看來就像民生廣告那樣十全十美,但海倫娜卻覺得這種絕對重復的活法好像在監獄里,并且故意將這種所謂的十全十美當著陳丹燕的面撕開,到最后,這位“我”羨慕的生活榜樣卻出了精神問題。原本期望能在一直向往的心靈烏托邦里療治傷痛,找到慰藉,卻發現精神危機并不僅僅存在于祖國,曾經的心頭白月光化作銀針刺痛了心靈,這樣真實存在的荒誕不禁讓人深思:如果真的無法到達所追尋的精神家園,蝴蝶始終飛不過滄海,那人類又應該如何安置自己的心靈?

歐洲之旅的確讓陳丹燕產生了一次精神危機,卻也引導著她對上海的探索和對上海故事的書寫,“要是沒有去歐洲的旅行,我想我不會對上海產生興趣?!盵7]195穿梭于歐洲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處處都使她聯想到了在上海的生活,她在歐洲與上海的比較中描繪城市間的同與不同,也逐漸意識到,多元包容的上海其實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真實寫照,上海充滿著殖民文化印記的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對歐洲的態度,讓她產生了對文化源頭的向往?!叭艘ㄟ^鏡子才能認識自己,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時刻,自己的鏡子,和自己的面貌。對我來說,認識上海,是透過歐洲這面鏡子?!盵7]195歐洲旅行給陳丹燕提供了一個參照系,幫助她重新確認了精神故鄉的位置,也讓她發現“有時我要長風萬里,有時我要歸于內心……有時萬里、十萬里之外,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內心?!蓖ㄟ^旅行,陳丹燕找到了通往心靈世界的道路,去拜訪一個完整的自我,也漸漸成長,學會了與自己相處。她慢慢領悟到,理想之城并不只是精美的歐式建筑、動聽的西洋音樂和亦真亦假的文學世界,精神家園的意義在于內心世界的自由,理解與寬容生活中的殘缺,變得憐憫廣闊。在精神家園受到損壞后,陳丹燕對它進行了修補,但修補的過程并不是注意力的轉移或是替代物的找尋,而是追根溯源的深思和驀然回首的原來如此,旅行雖然讓陳丹燕的玻璃天堂碎了一地,卻也給了她直面內心的契機。她的《上海三部曲》、《外灘三部曲》以及其他描寫上海的作品,“借著城市文學的熱潮,借著懷舊之風的熱捧,水到渠成地成為了暢銷書,人們尊崇她為‘小資教母。但這些作品背后的城市意識和城市精神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和探尋?!盵8]

三.文化身份的建構與超越

斯圖亞特·霍爾在《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一文中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文化身份觀。一種以“同一性”為原則,把文化身份定義為一種共有的文化,反映共同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按照這個定義,我們的文化身份是穩定、不變和連續的。另一種是差異的身份觀,這些深刻和重要的差異構成了真正的現在的我們,“它們也經歷了不斷的變化,它們決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質化的過去?!盵9]211按照這個定義,文化身份是一種相對的、不穩定的存在,并且永遠處在建構的過程之中。在實際的觀察研究中我們常會發現,文化身份既有相對穩定的一面,同時又會隨著個人經驗的累積和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被建構、重構。當討論身份建構的問題時,必須引入他者的概念,“沒有他者的存在和與他者的互動關系就無法形成自我意識,無法發現自我的存在價值。自我身份建構總是以他者為參照,并且總是在差異中建構的?!盵10]112在陳丹燕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中,歐洲與中國就是互為“他者”的存在,就像她自己說的:“我想我向往歐洲,有趣的是,中國的生活培養了我的頑固的向往?!盵7]166并且,“我把中國一切丑的,都想成歐洲會是美的,看到中國人面無表情,就想象歐洲會微笑遍地。把中國一切美的,都想成歐洲會是更美?!盵7]166在歐洲的參照下,在“美”與“丑”的差異中,她把歐洲建構成了偶像;“文化身份就是認同的時刻,是認同或縫合的不穩定點?!盵9]212在與中國的對比中她對歐洲文化產生了向往和認同,也由此建構著自己的文化身份。

雖然少女時代的夢想和向往,成長后的追逐與尋找最終都幻化成迷惘與惆悵,但陳丹燕沒有停下行走的腳步。從離開故土去尋找心靈烏托邦,到遭遇精神危機后重新審視心靈家園,再到歸于內心之后的繼續出發,她實現了文化身份的超越。2006年以后的愛爾蘭之旅與北極之旅,使得她將關注的目光由人文世界轉向自然世界,自然給予的撫慰,讓她覺得自己終于重新回到了人原本的位置;2014年出版《我的旅行哲學》,她站在了一個抽象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旅行,通過點點滴滴的足跡認識旅行給人生帶來的變化。她逐漸走出早期旅歐散文中藝術文明單一情境的流連和方寸心間多愁善感的抒發,將視野和心懷擴大: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物種滅絕、核污染……人類的行為最終毀滅的將是他們自己(《北緯78°》);看到日本發生地震進而引起海嘯與核泄露,因為見過日本海的寧靜,才會對它的災難擔憂(《我的旅行哲學》);見過美國世貿中心的繁華,為它的毀滅心痛,之后每次與孩子去紐約都不忘去那里看看(《我的旅行哲學》)……行到此處,陳丹燕游記里的思想格局已經擴大,我們感受到的已不僅僅是她對西方文明的執著與癡迷,更多的是她對世界文明的憐憫與眷戀、對殘缺世界的理解與寬容。陳丹燕曾說:“旅行的經歷在我的生活中慢慢堆積起來,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不同,人的不同……我接受不同,但深知人心可以相同,而且再不相同的人群之間,都可以找到普世的文明基礎,作為共同的準則?!盵8]194她將自己的目光和情感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擴大到了整個世界,并熱烈地愛著它。

一次次的文學旅行讓陳丹燕親歷并重新審視了記憶中的精神故鄉,從人文歐洲到神性自然再到充盈的內心,陳丹燕的格局也逐漸變得廣大和寬闊,旅行讓她從一條河變成了一條江。這些飽含著生命體驗的探索非常有意義,在全球化語境下人類精神危機頻發的局面中,陳丹燕對精神家園的尋找、懷疑與重構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全球化語境下,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命運休戚相關卻又相互傷害時,她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熱愛也能給予我們感動和啟發。

參考文獻

[1]陳丹燕著.中國國外獲獎作家作品集 陳丹燕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陳丹燕著.我的旅行哲學[M].2014.

[3]約翰·伯格(JohnBerger)著.觀看之道[M].2015.

[4]陳丹燕著.漫卷西風[M].2006.

[5]陳丹燕著.今晚去哪里[M].2006.

[6]陳保平,陳丹燕著.精神故鄉 陳保平,陳丹燕散文40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7]陳丹燕.從上海到歐洲:我的精神故鄉的游移[J].小說界,2011,(1):193-195.

[8]管婷婷.陳丹燕筆下的上海書寫[D].華東師范大學,2010.

[9]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M].2000.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精神家園
傳承“非遺”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強化“四個意識” 構筑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
經營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堅守精神家園 爭創文明城市
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努力構建青少年精神家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