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龍湖公園近岸景觀生態設計

2020-06-08 11:01鄭佳燕萬林旺丁予安
安徽農業科學 2020年10期
關鍵詞:水生植物駁岸

鄭佳燕 萬林旺 丁予安

摘要 駁岸作為陸地與水域的交界線,其設計處理對城市濱水區域的生態恢復有著重要的影響。以九龍湖公園二期湖體近岸生態景觀設計為例,通過生態駁岸處理技術、濕地島淺灘深槽處理等生態技術,闡明九龍湖駁岸生態化設計的理念。針對水體的重金屬污染和富營養化問題,利用水生植物的水體凈化能力,建立較為完善的水體生態系統,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為人工湖近岸景觀的生態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 人工湖近岸;生態技術;駁岸;水生植物;水體凈化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10-017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47

Abstract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land and water, the design and treatment of revetment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area. This study clarifie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vetment design in Jiulong Lake through the ecological revetment technology, wetland ecological revetment island and deep grooveshallow ecologica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water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ion problem, aquatic plants were used to purify water for their water purification capacity. A relatively perfect water eco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a quatic plant configuration. Thus, water selfpurification ability would be improved.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ecological design of artificial lake near shore landscape.

Key words Nearshore of artificial lake;Ecological technology;Revetment;Aquatic plants;Water purification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體景觀的規劃是城市規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工湖自然也成為城市基礎建設的一個重要表現。人工湖的設計構建,包括人工湖的基底設計、近岸生態化構建及圍合環境的整體營造,早期的人工湖大多受自身建設水平的局限,人工化痕跡明顯,未能充分考慮到人工湖的生態系統建設及后期的科學維護,導致其形成的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生態景觀效益難以充分發揮最大作用。當今人工湖建設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其對城市建設的生態效應,在充分理解人工湖營造重點的前提下,才能有效發揮人工湖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穩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濱水景觀帶的建設是景觀中最具表現力的地帶,它可為水體景觀增添優美的環境格局。駁岸作為陸地與水域的界線,是濱水景觀設計的重點,也是水陸生態系統的重要媒介。

九龍湖公園是一個位于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的人工湖體,為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九龍湖的給水補給主要來源于贛江河水及城市雨水匯集。該湖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湖體開挖導致近岸原有的植被受到破壞;②地表徑流對基地內地勢低洼的區域造成了嚴重破壞;③基地周邊城市雨污水直排進入湖中,對水體造成污染。設計中需考慮場地高度落差大,岸線曲折,水域生境單一,水生態自凈系統被破壞,水中污染物堆積等問題。

公園近岸景觀帶作為水陸的過渡地帶,既承接了陸地場所的景觀塑造功能,又發揮著過濾凈化及水域生境的生態功能。只有為水體建立起一套防御污染的生態體系,涵蓋水體和湖體水陸過渡地帶的區域,才能在減少外部污染源的同時,將生態功能發揮到最大化。同時為人工湖構建一個穩定的小型微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人工湖的自我修復功能。

1 駁岸生態化技術

生態型護坡駁岸具有穩定性強、工程量小、景觀協調性好等特點,也創造了動物棲息及植物生長所需的生活空間。自然駁岸是利用草皮、石塊等形成自然式緩坡,水岸邊種植各種水生植物,岸線上種植灌木及喬木,形成層次群落,提供生物棲息的環境。人工駁岸主要使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筑坡,根據現場的條件選擇不同的材料,可以壘砌成規則式或者自然式,要求基礎堅實穩固[1]。九龍湖公園設計了3種生態型護坡駁岸,分別是直立式駁岸、自然草坡入水駁岸、垂直擋墻加拋石駁岸。

1.1 直立式駁岸設計

九龍湖公園近岸區域內由于原有場地離岸位置與水體存在較大高差,無法采用自然接坡的生態形式。直立式駁岸一般用在水面和陸地平面落差較大或者水面漲落高差較大的水域邊界,或是因為空間不足不得不建的駁岸。直立式駁岸充分考慮到濱水區域的防洪需求,具有良好的防洪作用[2]。

直立式駁岸(圖1~2)采用C30抗滲鋼筋混凝土材料,外立面采用具有天然孔隙的暗紅色火山巖飾面,駁岸擋墻頂部距離水面高度設計保證在0.5 m范圍內。這種形式的生態駁岸,既能利用其較強的穩定性對湖岸起到保護作用,又為整個直立式駁岸塑造了一個多孔性的生境環境。

在駁岸線以上的濱水地帶,主要采用微地形的處理方式,以陸生生境為主要設計目標,采用喬灌草立體層次豐富的植物配植方式。選擇香樟、楊柳和合歡作為上層喬木;中層灌木則是采用金森女貞、木槿、金姬小蠟球、黃馨等花灌木;地被植物則選擇耐陰耐濕的二月蘭、石菖蒲、玉龍草等草本植物[3]。

1.2 自然草坡入水駁岸設計?

真趣園區域場地離岸位置與水體呈現了較為平緩的地形地勢,并且場地中園路距離水體具有較寬的安全距離,整體地勢坡度的設計控制在自然安息角范圍內,水位落差小,水流較為平穩。在該區域位置采用了自然草坡入水結合有機材料的駁岸設計處理方式(圖3~4),種植區域內采用素土夯實后在上部進行300 mm厚種植土回填,平整完畢的坡面,采用環保型三維植被網在坡頂延伸50 cm埋入土中,然后自上而下平鋪到坡肩,選用直徑為6 mm 的鋼筋和8#鐵絲做成的U型釘進行固定。三維植被網是一種三維結構的新型土工合成材料,主要用處是為對水利工程中的水土流失進行防治,增加綠化面積,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整體生態環境[4]。該駁岸設計常常適用于整體坡度為1∶3~1∶5,場地平緩自然,能夠更好地塑造近岸水生濕生植物景觀效果。

??

采用自然岸線的生態駁岸處理,在沿岸土壤上適當采用置石結合水生濕生植物,譬如蘆葦、蘆竹、垂柳、細葉針芒等耐水淹植物,既能降低工程造價,又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態,有利于構建濱水自然生態景觀。

1.3 垂直擋墻加拋石駁岸設計

繽紛園區內由于處在水體駁岸的凸岸位置,常年遭受水浪的沖刷侵蝕,容易造成該區域范圍內的水土流失,不利于保護場地所塑造的景觀效果。因此,在該區域位置采用了垂直擋墻加拋石駁岸的設計(圖5~6)。該區域的拋石設計寬度控制在3 m左右,拋石需選用當地堅硬無風化塊石,規格上采用0.5~0.8 m,高度宜在0.3 m,首層塊石埋入土里至少0.15 m深,再繼續往上堆疊,控制完成面與擋墻頂部高差在0.5 m范圍內,以確保安全。

??

采用塊石干砌,既滿足駁岸高強度的需求,又通過利用不規則形態塊石間所形成的自然通透性,及水陸之間的水文聯系,構建一個具有岸棲生物的生長環境,結合自然空隙播撒草本科水生植物,形成自然而獨特的生態景觀。該駁岸作為湖泊河流凸岸的常用生態護坡方式,能夠降低水流對坡岸的沖刷力度,同時也能通過空隙播撒水濕生植物,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

湖體近岸區域常伴隨著水位的動態變化而形成獨特的現狀特性,在設計時應當根據場地的不同特性選擇相應的生態護坡方式,這樣有利于湖體坡岸的安全防護,也可以為生物提供多樣化的棲息場所,從而實現湖體近岸景觀的雙重功能。

2 濕地島深槽淺灘構建技術

湖泊近岸區域作為水陸過渡地帶,在縱斷面上常表現出無差別式的淺灘景觀設計樣式。為了創設更具有突出特性的生境環境,增加近岸的生境豐度,因此人為地進行了濕地島景觀的營造。

濕地島創設的原則是利用人工方式對淺灘場地進行深挖溝槽,筑土堆坡,與淺灘一起構成深淺不一的縱向剖面梯度,后利用棧道或吊橋進行濕地島與淺灘的銜接,這種景觀處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人、植物、動物與環境的融合。

在湖中近岸區域設計了大小及高低各異的濕地島,濕地島構造剖面圖如圖7所示。相鄰島嶼間采用棧道相連,島嶼下部為素土層,上部為種植土,濕地島外圍采用生態石籠進行圍合。生態石籠技術在城市公園水體修復設計中的運用,是將工程技術與自然植被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達到對生態平衡的維護,具有很強的功能性[5]。

? 石籠包含了石籠網框架、石籠頂部網槽、石籠側部網槽,石籠網框架呈L型(圖8)。其底部插設于濕地島底部內,頂部網槽設置于石籠網框架的頂部,側部網槽設置于石籠網框架遠離濕地島的一側。石籠網框架的內部裝載有火山巖石塊,石籠頂部網槽、側部網槽內設置有生態纖維袋。生態纖維袋內填充有種植基質,石籠網側壁網槽呈上下交錯的方式設置有2行,水體的常水位與上層的石籠側部網槽頂部齊平,水體的最高水位介于濕地島的頂部與石籠頂部網槽之間。濕地島上種植有濕生植物,下層的石籠側部網槽內種植有沉水植物,上層的石籠側部網槽內種植挺水植物,石籠頂部網槽內種植濕生植物。

??

濕地島利用石籠擋墻進行圍合,石籠擋墻中填充具有天然孔隙的火山巖,為微生物提供了棲息繁衍的場所。而濕地島與駁岸圍合而成的淺灘區域,實際上是利用緩流的方式為動植物提供一個安全有利的靜域,該區域水深控制在0.5 m以內。同時,栽植如風車草、水蔥、香蒲等水生植物,能夠給動物提供一定的食物,而動物排泄的糞便也能為這些植物提供有機肥,也能被微生物所分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物鏈系統。

深槽區域實際上則是采用石籠圍合成的濕地島與湖體形成深溝。作為孕育激流的場所,流動的水域能夠使得水體中成分進行有效更替,尤其是提高養分的含量。同時一些魚類、藻類動植物能夠在該區域內生存。由于淺灘和深槽之間沒有阻隔,使得各類動植物棲息生存所產生的有機物能夠進行良好的循環。

這種深槽淺灘的構建技術,通過濕地島和棧道景觀來串聯這個生境,真正實現了生態平衡,具有積極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3 水位梯度與植物設計

水生植物與水位深度一直是處于一種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關系,各類水生植物適應不同深度的水域。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水生植物對水位梯度的響應對植被群落結果的影響是濕地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6]。在近岸景觀帶,由于其具有明顯的梯度功能特性,往往能夠形成獨特而有規律的生境形態。發育良好的近岸生態景觀帶是具有一定的梯度結構,即水體—沼澤帶—洲灘帶—低濕地帶—陸地。

在水位梯度總體設計時,分析九龍湖公園近岸生態景觀帶,從水面21.0 m的高度一直延伸到湖底17.5 m,總體高差為3.5 m,水體近岸線的等深線呈均勻分布的特點,坡度范圍為1∶3~1∶5。設計考慮設置多層次水區域,分別為緩坡區、淺水區、深水區。緩坡區確定的水深為0~0.5 m,淺水區為0.5~1.5 m,深水區則為1.5~3.5 m。

在九龍湖公園的水生植物設計中,主要針對緩坡區和淺水區進行植物栽植處理。九龍湖公園在近岸區域到緩坡區,應主要考慮降水和地表徑流的影響,可選擇保持水土和美化景觀為主的植物。該區域設計了3層立體空間的植物搭配。上層使用喬木,喬木綠地可以更好地保護植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7],設計的喬木品種有垂柳、水杉、落羽杉、樸樹、廣玉蘭。中層植物采用了碧桃、桂花、木芙蓉、大葉黃楊球、毛杜鵑、海桐球。地被層選用大花梔子、鳶尾、草坪搭配柳枝稷和花葉蘆竹,緩坡水域和淺水區植被則以再力花、香蒲、千屈菜、水蔥、蘆葦為主。

生境水位是影響水生植物生長和繁殖的主要因素[8],因此,對淺水區植物的配置應充分考慮植物的水位適應性。例如,紙莎草、千屈菜、水芹、花菖蒲和黃花鳶尾適合生長在低水位區,美人蕉、再力花、水蔥、菱白、香蒲和慈姑則適應高水位環境,而澤苔草和酸模葉寥有較寬的水位耐受范圍[6,8]。

4 水生植物的水體凈化的設計

根據不同水深的適應特性而形成的多層次綠化梯次,能夠作為近岸景觀帶的第一道凈化屏障,有效截取硬質場地上的雨污徑流,保持水土,減少駁岸沖刷。

九龍湖的水系補給來源于贛江和周邊城市雨水管網,受二者影響,水體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在水生植物的設計上應選擇對水污染具有凈化生態功能的植物,形成具有水質凈化功能的水生生態系統。水生植物對水質凈化的作用機理包括植物的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的消耗。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使氮磷濃度降低。同時,植物根部微生物可以通過硝化和反硝化或聚磷菌的攝磷作用促進氮磷營養的消耗[9]。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會釋放出氧氣,擴散到水體中的氧氣可以改善水體中水質。一些典型水生植物對水質的凈化效果如表1所示。

作為贛江水系的組成部分,九龍湖的主入口區域水體中重金屬離子含量偏高,含氧量低。水生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積累能力為:沉水植物>飄浮/浮葉植物>挺水植物[14]。金魚藻、黑藻、小眼子菜、穗狀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對As、Zn、Cu、Cd、Pb具有較強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在重金屬復合污染水體修復中具有較大潛力[15]。因此,可考慮種植這些沉水植物,搭配一定數量的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保持物種多樣性,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生態系統,為重金屬的去除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城市生活污水中富含氮磷元素,容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同時,城市雨水攜帶相當一部分的有機污染物一同排入湖中,由此導致繽紛園區域和真趣園區水體富營養化。由表1可知,鳶尾、再力花、黃菖蒲、蘆葦、香蒲對TN、TP、COD均有較好的凈化效果,可選用這些植物修復富營養化水體。水生植物修復技術不但能吸收水中的N、P等元素,還能有效去除水體有機物,提高水體中的溶解氧值,抑制有害藻類的繁殖[16]。由于不同水生植物及其組合對各水質指標凈化效果有差別,可根據試驗的結果及植物間生長競爭關系進一步合理搭配水生植物類型和組合方式,以達到最佳的綜合凈化效果。

5 結論

駁岸是濱水區水域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過渡帶,能為各種水生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間,濱水生態駁岸的存在有利于緩解環境的污染,同時具有提高生物多樣性、穩定河岸、調節微氣候和美化環境的功能。開展駁岸生態設計的研究對于保護城市濱水區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水生植物應用于公園水體的凈化具有良好的研究和應用前景。但水生植物應用于公園水體凈化還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包括:①植物處理效果受環境因子影響較大且處理周期長;②需不斷尋找和選育適應性強、凈化效果好的植物;③對于不同污染水體,如何搭配植物形成穩定高效的生態系統是一個難點。

參考文獻

[1] 戴明榮.水景駁岸的形式及植物配置[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165,168.

[2] 顏曉雯,張書鴻.城市濱水區駁岸空間豎向處理方法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7(12):257.

[3] 徐燃.特色野生地被植物篩選與應用[J].新農業,2019(17):60-61.

[4] 楊雁輝.三維植被網在水利工程中的具體運用分析[J].建筑技術開發,2017,44(14):89-90.

[5] 管佩弦,于成景,李雪艷.生態石籠在城市公園水體修復設計中的審美探討[J].大眾文藝,2019(16):100-101.

[6] 胡茜靨,金晶,蘭燕月,等.6種挺水植物對水位梯度的響應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9,40(3):49-57.

[7] 曹位.微觀空間尺度景觀生態設計要素及技術要點分析[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7,19(4):60-61.

[8] 張秀梅.常見生態植物在不同水深中生長適應性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2):134,139.

[9] 黃亮,吳乃成,唐濤,等.水生植物對富營養化水系統中氮、磷的富集與轉移[J].中國環境科學,2010,30(S1):1-6.

[10] 董仕萍,馮義龍.五種水生植物對城市公園水體凈化的初步研究[J].南方農業,2014,8(7):9-11.

[11] 周寧暉.應用水生植物去除水中氮、磷及重金屬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2.

[12] 王敏,唐景春,王斐.常見水生植物對富營養化和重金屬復合污染水體的修復效果研究[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3,24(2):50-56.

[13] 楊帆,劉贏男,焉志遠,等.阿什河流域10種水生植物對水質氮磷的凈化能力比較[J].環境科學研究,2018,31(4):708-714.

[14] 戴全裕.水生高等植物對太湖重金屬的監測及其評價[J].環境科學學報,1983,3(3):213-221.

[15] 潘義宏,王宏鑌,谷兆萍,等.大型水生植物對重金屬的富集與轉移[J].生態學報,2010,30(23):6430-6441.

[16] 張芳.不同水生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凈化效果和機理的比較[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6.

[17] 元文革,鄭建偉,谷建才,等.灤河上游4種水生植物的水質凈化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8,41(1):109-114.

猜你喜歡
水生植物駁岸
城市濱水空間生態駁岸審美設計研究
河流防洪堤駁岸生態化設計研究
淺析駁岸類型與修筑要點
探析工程力學和美學在園林景觀駁岸設計中的應用
探究園林駁岸的構造設計
泥水盾構施工對駁岸沉降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