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輸液里程碑式的用藥發明

2020-06-08 10:51水佳
科學大觀園 2020年10期
關鍵詞:輸液靜脈藥物

水佳

靜脈輸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近400年的波折,直到20世紀才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成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之一。

輸液,人們常稱其為打點滴或掛水,在當今疾病治療過程中已很常見。靜脈輸液治療是將各種藥物包括血液注入血液循環的一種治療手段,堪稱用藥史上里程碑式的發明。

靜脈輸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近400年的波折,直到20世紀才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成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臨床治療手段之一。

霍亂期間的醫療突破

1628年,英國醫生哈維提出了關于血液循環的理論,被稱為現代靜脈輸液治療的鼻祖。

1656年,英國著名建筑師、天文學家、解剖學家克里斯朵夫·雷恩,使用羽毛管針和動物膀胱,進行了向狗的靜脈內注射阿片制劑和催吐劑的實驗。這是歷史上首例將藥物注入血液的行為,開創了靜脈輸液治療的先河。

1662年,德國一名叫約翰的醫生,為搶救嚴重感染的患者,首次將藥物注入人體。但遺憾的是,由于感染,病人未被救活。

靜脈輸液療法的普及始于19世紀,這也是醫學迅速發展的時期。

1831年,正當霍亂肆虐西歐之際,蘇格蘭醫師托馬斯和他的助手發現霍亂患者血液中缺少水分和鹽分。他們實驗性地把大量煮沸后的食鹽水注入一位患者的靜脈,為其補充因上吐下瀉而丟失的體液。該患者當時奄奄一息,已經消瘦得不成樣子。最終,托馬斯的治療成功了,患者最后活了下來并康復。

鹽水注射療法在應對這次霍亂流行過程中得到了廣泛使用,保住了很多人的生命。當時醫生發現,不治療的病人死亡率大于50%,接受治療的病人大部分得救,但也有一部分出現了發熱現象。從此以后,靜脈輸注這種用藥方法在臨床上流傳開來。托馬斯醫師被認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體靜脈輸液治療模式的醫師。

1853年,法國生理學家克勞德·納德在狗的血管中加入了含糖溶液。在隨后的20年里,他不僅注入了含糖溶液,還注入了蛋白和牛奶繼續進行實驗,這些實驗取得了一些成功。

1907年,捷克人約翰·揚斯基確定ABO血型系統,使得經靜脈輸血成為安全的急救手段。

無菌理論的安全保證

當時,最為困擾醫生的是靜脈輸液治療中的感染和熱原反應問題。很長一段時間里,靜脈輸液僅僅被用于急癥患者,且規定護理人員只能協助準備靜脈輸液所需的耗材,真正執行靜脈穿刺操作的僅限于醫師,所有輸液用液體均為醫院自行制備。

19世紀60年代的重大發現對輸液護理和臨床醫學有著重要的影響。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發現了疾病的細菌理論,提出發酵和腐敗可引起細菌繁殖。格拉斯哥大學外科教授約瑟夫·李斯特基于這一理論,提出了傷口化膿可能與微生物感染有關的假設。他還假定,如果破壞微生物的生長環境,阻止污染的空氣接觸傷口,就有可能預防感染的發生。1867年,李斯特發表了使用碳酸作為抗感染劑的論文。他用苯酚作為消毒劑噴灑消毒敷料,進行手術前的消毒,其研究成果為消毒滅菌理論奠定了基礎,也為靜脈輸液治療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證。

20世紀初,消毒滅菌理論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到1910年時,醫院已開始對使用過的儀器清潔消毒,接觸患者的儀器都要在使用前滅菌。到20世紀上葉,無菌原則被完全理解和應用,無菌原則成為實踐的基本原則,接觸患者的一切物品都必須保證無菌。

1923年,弗洛倫斯·塞伯特醫生首次在蒸餾水中發現熱原,采用滅菌的方法有效地去除液體中的熱原,1925年徹底解決了靜脈輸液中的熱原反應問題。

隨著無菌理論和方法的提出,以及熱原反應問題的解決,靜脈輸液開始有了安全保證。

在這之后,由于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爆發,靜脈輸液技術快速發展,醫生沒有充分時間完成靜脈輸液治療,護士被允許執行靜脈輸液治療。第一位被允許負責靜脈輸液治療的護士是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艾達·普盧默,她后來成立了第一個靜脈輸液小組。

注射器具的大革新

20世紀初,人們已經研制出更安全的靜脈注射液體——葡萄糖和生理鹽水。

1931年,美國醫生在改造后的汽車車庫內生產出世界上第一瓶商業用輸液產品——5%葡萄糖注射液,這種工業化生產的輸液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大量應用于傷病員的搶救。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靜脈輸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多種靜脈輸液廣泛應用于臨床。靜脈輸液的給藥方式也變得多樣化,加上靜脈穿刺工具的改良,人們將輸液的副作用一步步縮小。

最早時,人們輸液所用的工具是羽毛卷片、動物靜脈、動物膀胱等。

在17世紀60年代,德國就出現了關于靜脈輸液的專著,當時,極少數醫生曾用動物膀胱制成靜脈注射工具,用中空的樹枝插入人體,嘗試輸血。這種方法雖然挽救過一些生命,卻也帶來許多致命的并發癥。到19世紀初期,制藥技術發展起來,為了把藥物送入體內,醫生們嘗試了從木鉤子到柳葉刀的各種器具,企圖通過用沾有藥物的器具,刺穿皮膚將藥物送入人體內。其實,針頭這時已由愛爾蘭醫生弗朗西斯·賴恩發明,針筒在這時也已經出現,不過人們只用它來治療胎記。

1957年,一次性頭皮針被發明。1964年,美國BD公司發明了第一代靜脈留置針。20世紀70年代開始,移動式輸液裝置、輸液泵、自控麻醉泵等開始在臨床應用。靜脈輸液作為一個專業學科得到認可。1972年,美國成立了靜脈輸液學會。

盛裝輸液產品的載體也經歷了3個階段的變遷。

1920年,世界上第一個玻璃瓶裝的靜脈輸液產品誕生。這種由廣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膠材質制造的輸液管路所組成的系統,就是第一代輸液瓶。但是,這種開放式輸液因其給藥的不安全性太大,很快被淘汰。

20世紀30年代,出現第二代靜脈輸液產品。它屬于半開放式輸液系統,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與帶有濾膜的一次性輸液管路構成,改進了輸液管路,減少了污染機會,溶液的生產變得集中,工業化程度、質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很多人還對玻璃輸液瓶記憶猶新,玻璃的瓶體,膠皮塞的蓋子,用針頭穿透膠皮進行輸液。

由于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爆發,靜脈輸液技術快速發展,醫生沒有充分時間完成靜脈輸液治療,護士被允許執行靜脈輸液治療。

但半開放式輸液不可以加壓輸液,重量重、體積大,不利于運輸和存放;半開放式輸注系統,輸注時懸掛的時間越長,被空氣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設備的老化及膠塞顆粒、玻璃顆粒的危害都顯著增加。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輸液安全事件出現,世界范圍內開展了對半開放式輸液瓶的廣泛評價。

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第三代靜脈輸液系統確立了臨床地位。這種系統又名全密閉靜脈輸液系統,它將輸液容器替換為塑料材質的軟袋,在重力滴注過程中軟袋受外界大氣壓力會逐漸扁癟,不必用進氣針使袋內外氣體相連,同時軟袋一次成型,進針和加藥閥均為雙層結構,避免了溶液與外界或橡膠的直接接觸,因而具有非常優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靜脈藥物集中配制給藥安全性進一步提升

隨著輸液治療的逐步推開,急診醫學、重癥醫學獲得快速發展,但一些用藥問題也同時出現了。例如,許多臨床治療,需要加藥輸液,但市場上并沒有這種可以直接輸注的制劑供應。部分注射藥物在輸液時不穩定,必須臨時加入或者改變輸液環境后加入,如青霉素放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另外,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個體用藥要求不同,許多市面上銷售的靜脈用藥物制劑的劑量需要進行切割等調整才能使用,比如胰島素、化療藥物等。而且,多種靜脈藥物是否能混合,以及混合后的穩定性,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士的評估。加藥混合后的輸液藥物也不能像工廠生產藥物時那樣進行加熱滅菌,如何保證其無菌性,以及藥物調配人員的職業危害防護等都是問題。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輸液藥物在急診、重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其先天的缺陷也同時造成了許多的醫療難題,第一個是藥物在加藥與輸液的過程中易被污染,造成患者感染;第二個就是容易產生給藥錯誤,嚴重時甚至能造成患者死亡。

除了搶救用藥,其他藥物的準備都是由藥師承擔的。用什么治療藥物、輸液中是否加藥、加藥時先加哪種后加哪種、怎樣確保無菌、怎樣避免給藥錯誤等諸多問題,都需要醫院藥師們小心應對。

1969年,世界上第一個靜脈藥物配制中心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院出現,藥師們在這里為患者準備輸液藥物,再交給護士給患者輸注。自此,臨床輸液藥物治療進入更加規范和安全的時代。到21世紀,輸液技術繼續在提升。電子輸液設備的發明和應用有助于確?;颊叩陌踩?。醫院可以為電子設備制定規定的藥量,減少藥量錯誤造成的事故。許多輸液控制設備都可以連接到醫院電腦操作的信息系統,發生問題時會及時發出警報。

輸液治療在我國逐漸規范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采用靜脈輸液。

本來,輸液在中國的使用也許可以更早。但在1945年前后,因缺少茂菲氏滴管,國內在大體液注射時還用皮下注射,注射后一片腫脹,要進行按摩和熱敷。

茂菲氏滴管,又稱滴壺、滴斗,是輸液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茂菲氏滴管屬于一次性輸液器的倒數第二個結構,功能有顯示滴速和第一次排氣的作用,有的還可以用來緊急添加藥物。沒有茂菲氏滴管,是不能做靜脈連續滴注的。

20世紀50年代初,茂菲氏滴管在國內有少量生產,橡皮管質量很差,那時輸液反應頻繁出現,醫生使用靜脈點滴,還是比較謹慎的。

到20世紀60年代,點滴注射技術迅速提高,穿刺和排出空氣的技術都有了很大進步。到了80年代,中國開始使用頭皮針,在穿刺方面,技術進一步提高。90年代,中國開始在病房應用靜脈留置針輸液。而改善輸液管材質后,輸液反應大大減少,這給國內輸液使用率的增加創造了基本條件。

輸液這種治療方式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在中國,靜脈輸液的接受度和使用率甚至超過了發源地歐洲。對一些如感冒發燒等“小毛病”,人們也習慣于去醫院進行輸液治療。很多人還陷入“有病輸液好得快”“定期輸液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作”等誤區。

醫學專家認為,經常輸液、過度輸液會帶來長期不良后果。在我國,60%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在輸液過程中。因為藥品直接進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統的屏障。過度輸液還會隨著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導致人體菌群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細菌抗藥性增加。

雖然經過不斷發展,靜脈給藥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仍存在感染、輸液反應等風險。輸液的使用量過大、添加藥物、輸液速度不當、輸液環境不適當,都易導致輸液反應?;颊叩脑l疾病、年齡、個體差異等因素,也會引起輸液反應。輸液反應無法完全避免,這就對輸液治療的使用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為了規范輸液行為,衛生部門也陸續出臺一些政策。2013年12月,原衛生部就發布了“用藥十大原則”,其中,第二條明確規定“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很多地方陸續出臺了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等措施。

猜你喜歡
輸液靜脈藥物
臍靜脈置管在危重新生兒救治中的應用
下肢深靜脈血栓超聲診斷價值
靜脈曲張“喜歡”誰
輸液時短細管中為什么沒有藥液流出
頸枕輸液袋
負壓技術在45例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中的應用效果
輸液
警惕藥物的致癌性
同時并用幾種藥物需注意:藥物之間有相互作用
中西藥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