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科技未來之路雖然坎坷卻前景巨大

2020-06-08 10:51
科學大觀園 2020年10期
關鍵詞:成果科技農業

指南針的問世,引發航海技術的發展;蒸汽機的發明,引發工業革命;電燈的發明,改變了人民生活質量;互聯網的推廣,引發信息技術的變革……作為傳統的農業也正在經歷科技的變革和洗禮,互聯網技術、AI技術、5G、生物技術逐漸成為農業科技的關鍵技術。

有業內人士指出,影響未來農業有3個技術變量。其一,人工智能,這讓精準農業成為可能。其二,5G技術,這會讓農業機器人成為普惠工具。我們將看到一個小機器人在農田里面做智慧管理,從而把人力節約出來。其三,合成生物技術,這將帶來改變食品的生產方式。目前0.5公斤合成牛肉的價格是12美元,未來會達到8美元,很快將比普通的牛肉便宜,這會帶來整個農業生產鏈的變化。

或許,中國農業科技正從變革走向偉大……

農業科技運用具有變革意義

可以肯定,農業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對企業或者行業來說都具有變革意義。

2018年,京東劉強東宣布發力養豬事業。從相關報道我們可以看到,區別于傳統的養豬技術,京東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養豬。

該技術運用于養豬領域可以幫助大中型養殖企業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節省飼料8%~10%,縮短出欄時間5~8天。據不完全統計,如果整個中國養殖業應用這一解決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業成本 500億元。

通過案例可以發現,農業科技必須要滿足兩個核心:1)解決成本;2)提高效率。

另據國家統計局報告:中國勞動生產率僅是美國7.4%,同時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經營成本卻不斷上漲。因此,中國企業迫切需要科技變革。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在經濟新常態下,繼續依靠要素高強度投入、產能大規模擴張和消費排浪式遞進來拉動經濟高速增長,已經越來越走不下去了,只有提高要素生產效率,才能有效對沖要素成本上升,提高企業競爭力。

我們也看到,在農業領域,這些年互聯網成為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關鍵,無論大小農業企業紛紛傍上互聯網公司。比如:2019年2月,化肥巨頭金正大集團與京東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此次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農資電商、京東農場項目、農業研究院、農業金融、農產品銷售、供應鏈合作、用戶合作等七大板塊展開合作;2019年9月,金正大集團·海爾COSMOPlat共建互聯農場生態種植平臺,圍繞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產業鏈開展廣泛的深度合作,提供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和健康生活解決方案。

另外,糧食產業巨頭北大荒也傍上京東和阿里。2018年5月,京東集團與北大荒集團簽訂戰略協議,雙方將聯手在農墾哈爾濱管理局閆家崗農場打造東北首家智慧農業全產業鏈示范農場;2019年7月,北大荒農墾集團與阿里達成合作,雙方將在數字農業、大數據、電子商務、云計算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探索“數字+產業+商品”合作模式,預計推動北大荒線上銷售增長10倍以上。

除了金正大、北大荒攜手互聯網企業之外,中化農業和阿里、茅臺和京東、壹號土豬和天貓等傳統農業企業紛紛結盟互聯網企業發力新渠道、新業態。

抱團、結盟已經成為農業企業重要戰略和變革的手段……

前景雖大但科技薄弱

截至2017年9月底,山西省運城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到839個,經營土地面積66186畝,其中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92個,合作社719個,農業企業28個。

但這些經營主體都面臨幾個共同問題,比如科技含量低、資金獲取困難、經營管理薄弱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導致倒閉和失敗。

比如,某村種植蔬菜大棚戶陳某經營的30畝大棚,每年一茬西紅柿,一茬甜瓜,年收益平均達到30多萬元。而與之相鄰的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的設施蔬菜卻連年不景氣。還比如,某農業企業2015年流轉農戶700余畝土地種植槐米,因資金緊缺,投資難為,已將一半土地退回農戶。又比如,某農業企業2007年流轉農戶土地2000多畝,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種植蘋果和核桃,到目前仍沒有獲得利潤……

這些是問題也是農業科技的機會。

中商產業研究院測算顯示,到2020年,我國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億美元增長至2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4.3%,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其中,農業技術應用和智能設備成為當下購買的最大份額。中國2017年智能硬件及其服務的市場規模為3999億元,增長20.63%。預計到2019年,市場規??蛇_5414億元。

我們發現,軟硬件正在廣泛應用于農業,解決農業問題。比如云計算、ZigBee無線通信技術、無線感應網絡以及其他連接技術可以幫助提升產量產能。云計算提供農場土地的實時數據,以協助規劃、購買、存活管理、種植、收割等。感應器、灌溉控制、可變速率技術(VRT)以及其他技術可以幫助減少投入并提升土地產出。

農業技術應用加速之外,農業科技研發依然很弱。根據某個報告發現,只有五分之一的中國企業使用云計算數據存儲和處理技術,而美國的這一比例高達五分之三。中國企業只將2%的營收投入到IT領域,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時,中國只有20%至25%的小企業挖掘了互聯網的潛力,遠低于美國的75%。

從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仍顯不足,資金缺口較大,影響了科技創新與科研成果的產生,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缺乏足夠的后勁。

還有一個關鍵點是,農業鏈條比較長。農業科技應用解決了一個問題而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產業化的問題。

數據顯示,中國當前農產品加工率約為45%,二次以上深加工率約為20%,而西方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達到90%以上 ,差距很大。

因此,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加工流通產業鏈條短的特點使得中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難度非常大,推廣一項技術需要與同一產業鏈條上的多個公司或機構進行協調和溝通,才有可能付諸實施。

所以,農業科技正在等一場與時間的較量,前行之路依然困難重重。

成果落地難點依舊存在

據統計,中國每年大約產生6000至7000項農業科技成果,但轉化率僅為30%~40%。大部分成果被束之高閣,大量專利、成果躺在資料庫里睡大覺,農民、企業卻用不著。個中原因,雖然包括生產方式、機制體制、推廣體系、農民素質等科研人員無力解決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對于那些能夠轉化的成果也同樣會面對,為什么人家就能夠轉化?

山東省農科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表明:目前的農業科技成果中受農戶歡迎并積極應用的“熱型成果”僅占成果總數的10%左右,加上一定配套服務才能接受的“溫型成果”約占40%~60%,另外約30%~40%的成果屬于農戶不感興趣、不愿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冷型成果”。

這意味著什么?很多科研項目從立項開始就無法轉化,從選題立項開始就脫離生產實際。這是管理者很難承認和接受的事實。

當然,一些基礎性的、位于產業鏈條中上端的科研項目可能對學科發展和農業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但中國農業當下的很多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農民在生產中的技術需求得不到滿足,這個問題的存在本身就說明那些孤芳自賞的科技項目難有作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蘋果專家韓明玉,作為國內這個領域非常有名的專家,就經常被一些項目主管部門請去參加項目指南的確定。

“經常是主辦方先把大的原則說一下,然后幾個專家議一議、提一提,很隨意?!彼f,“往往都沒有通過生產上的充分調研,專家們之前也沒認真考慮,那些指南都是請專家在辦公室寫的東西。發了以后大家就一擁而上?!?/p>

象牙塔里的許多農業科研人員,喜歡追求“高精尖”的前端技術,無論他們位居塔尖、塔中還是塔底座上。這幾年轉基因研究風靡一時,就是這種學術風氣的最集中體現。從國家級的研究院所到各省、地市級各類農科所、農業大學,專家們開口必談轉基因,仿佛是一劑救世的靈丹妙藥。

“資金投入的價值取向有問題,過于追求高新技術?!敝袊こ淘涸菏?、沈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陳溫福,在2010年全國兩會的小組討論上發言時說,“研發轉基因等高新技術沒錯,但是我們要看到,在未來10年內支撐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還是常規育種技術。而國家現在過多地把資金投向轉基因等高科技?!?/p>

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層出不窮,可農業上的新老問題也層出不窮。有些“經驗豐富”的專家“嗅覺靈敏”,一看到生產上出現了問題或災情,馬上向各類項目主管部門打報告要求立項研究。問題一出再出,課題一輪又一輪地設立,卻似乎永遠也找不到有效的解決之道,甚至連儲備性的研究都積累不下來。

科研機制有待改善

科技界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口號:“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边@句話時常出現在各級、各類政府部門的文件和領導講話里。

也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這句話——為什么科研成果要“轉化”?難道不能從研究開始就瞄準現實需要嗎?

中國只有20%至25%的小企業挖掘了互聯網的潛力,遠低于美國的75%。從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仍顯不足,資金缺口較大,影響了科技創新與科研成果的產生,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缺乏足夠的后勁。

這自然與科研目標有直接關系。由于科研人員大部分的科研任務最終目標都是“出成果”,鑒定完了或者拿了獎,任務就算完成了。從個人動機來看,沒有需要“轉化”的內在需求——除非是育種者培育出新品種,并且能和所在單位達成利益上的一致。清華大學一位教授說過:“發達國家不存在沒有商業目的研究工作,也就沒有科技成果轉化的提法?!?/p>

另一方面,科研中誕生的很多成果并沒有在國家大的科研計劃中立項。

比如,南方冬季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西北壓砂西瓜種植技術等,這些成果不生拉硬套所謂的先進理論,沒有令內行也很難看得懂的圖表、模型,但由于緊貼生產實際問題,技術操作簡便、投入不多、效益不錯,所以得到很多農民的歡迎。這樣的成果甚至都不用農技推廣部門花太多力氣就能很快推廣開來。

那些居廟堂之高卻不憂其民的科研人員,那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項目管理者,難道不應該有所反思嗎?

“說到底還是我們的考評體系出了問題?!敝袊r科院油料所所長王漢中評價說,“現行的大學、科研院所都是SCI導向,而不是看產品、技術的市場覆蓋率,強調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申請專利、申報各級各類成果獎等,并由此直接決定廣大教學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p>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政治界、學術界的一場大討論,并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具哲學意味的一句口號,也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及其推動的城市改革等提供了思想理論支持。

40多年過去了,仍有許多科研人員并不把實踐作為檢驗他們成果的標準,更沒有作為唯一標準——盡管在論文或成果報告中都要提及創造了多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應用前景廣闊”。這些所謂的“經濟效益”多數是估算、預測出來的。

有誰會較這個勁去檢驗一下真偽呢?農業科技,不僅僅解決科研問題,還有落地、生產、銷售等問題,更核心解決食物短缺和環境保護問題。中國農業科技想要從變革走向偉大,還需要很長的路。

猜你喜歡
成果科技農業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驗收成果
數說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成果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勞動成果評比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一張圖看懂“論壇成果清單”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