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釋名》

2020-06-11 03:46林韻璇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4期
關鍵詞:訓詁

林韻璇

摘 要:《釋名》一書為東漢劉熙所作,注重從語音的角度來推求詞義,是一部重要的訓詁學著作。然由于種種原因,學界對于《釋名》的關注度不高。本文主要對《釋名》的概況、內容和體例等方面進行分析,辨明《釋名》一書的價值與不足。

關鍵詞:劉熙;釋名;訓詁;聲訓

世間萬物,各有其名;探其本源,自有深意?!夺屆芬粫?,通過稱名推求詞源,是古代人民探究語言發展的一次偉大嘗試。然而,歷代學者對此書褒貶不一,學界也對其關注不多。筆者以為,《釋名》雖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其文化及歷史價值應該得到重視。

一、《釋名》之概況

《釋名》全書分為八卷,凡二十七篇?!夺屆沸蛟唬骸拔跻詾?,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來,迄于近代,或典禮所制,或出自民庶,名號雅俗,各方名殊?!蛎趯?,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1]由此可知,該書的主要內容在于解釋名號,論敘指歸。然而,“名號”的本身即是一個音義結合體。若要推求稱名之由來,則不僅要重視語義上的關系,更要關注語音上的聯系。劉熙深諳此道,故其多以音近或音同之字釋名,還注意記錄當時不同地域的發音情況。如:

①額,鄂也,有垠鄂也,故幽州人謂之鄂也?!夺屝误w》28

②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謂兄為荒也?!夺層H屬》8

二、《釋名》與《爾雅》

自先秦以來,傳統語文學“小學”不斷發展,出現了《爾雅》《說文解字》等著作。由于“小學”是為了釋讀經典而存在的,因此這類典籍通常都具有訓釋之功用。然在此共性之上,又特點各異?!夺屆酚柦馐挛镏Q,本質上也是解釋語義,與《爾雅》相通。但不同的是,《釋名》注重從語音的角度來推求字義,同時就音以說明事物如此稱名的緣由,還注意到當時的語音與古音的異同,是第一次嘗試從音義結合的角度去理解漢語。

從內容體制上比較,《釋名》與《爾雅》之間應該存在著某種承繼關系,但《釋名》的體量顯然要小得多?!稜栄拧啡珪F存十九篇,總計收詞四千三百多個;而《釋名》集詞一千七百多個,數量上還不到《爾雅》所釋的二分之一。關于這一點,劉熙在《釋名》序中便已有所解釋:“夫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2]他著書的目的是為了解釋那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概念,但以習用為準,而不求廣博。另外,《釋名》在所釋之名的選擇上存在明顯的傾向性,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除前面七篇外,釋形體、釋姿容、釋長幼……這些條目都與“人”相關,且其分類十分細致。對比之下,《爾雅》全書中與人事有關的僅為《釋親》、《釋宮》、《釋器》、《釋樂》四篇,其他篇目或專門解釋字義,或與自然物類相關,涵蓋極廣。雖然,《釋名》所釋未及草木蟲魚,但也包括了天文地理。而且,劉熙在編撰時也以釋天、釋地為始,這就說明了天、地、人處于同樣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三、《釋名》之體例

從“詞典”的實質去理解,《釋名》的編排體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釋天》為例,首先是解釋“天”以及與“天”相近或相通的概念(蒼天、乾、玄等),然后分別訓釋其它與“天”相關的事物和概念,包括但不止于天體(日、月、星等)、氣象(風、雨、霜等)、節候(陰、陽、四時等)、歷法(年、歲、干支等)、天象(珥、食、朔等)、天災(厲、疫等)。

與“天”字的訓釋類似,在解釋某字的同時,也會介紹與之相關的概念。例如,在訓釋日、月以后,介紹光、景等;再如,在分別解釋春、夏、秋、冬以后,介紹“四時”之概念;又如,在訓釋“虹”字以后,還介紹其別稱“蝃蝀”“升朝”“美人”。由此可見,《釋名》所訓的名物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的,基本遵循著同類相屬的規律。但是這樣的編排也具有主觀性較強的局限:本來應該從屬于“氣象”一類的“風”,列在了“氣”的后面,而與霜、露、雪、霰等等相隔較遠,這顯然不便于讀者查閱和使用。

《釋名》主要以聲訓為其條例,所采用的訓詁方式則以推原、義界為主。在采用推原的方式時,訓釋體例多為“某,某也”或“某,某某也”,其后或加以必要的補充和解釋。如[在以上例子中,可見被釋字與訓釋字的語音關系:①-③為音同,④-⑥為疊韻,⑦-⑨為雙聲。]:

①寒,捍也,捍格也?!夺屘臁?4*

②善,演也,演盡物理也?!夺屟哉Z》50*

③燥,焦也?!夺屟哉Z》61

④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夺屘臁?

在采用義界的方式時,訓釋體例就較為豐富靈活了:或是采用“某,……也”的形式進行說明,或是以“如”、“若”、“曰”、“謂之”等訓詁術語訓釋其義,或是使用“以……名之”的格式指出命名的依據。

四、《釋名》之價值

由上文引例可知,推音求義的辦法,有些是合乎事理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不過是牽強附會之詞。(以上帶“*”之例或可證之)劉熙運用主觀的理解在音與義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卻沒有辦法去證實這種聯系的客觀性,便無法避免被批評、被質疑。在論及《釋名》之不足時,王先謙言曰,“而繁詞曲證,良由主聲之作,書體致然?!盵3]聲訓的本身確實是存在不足的,研究者應該要重視這個問題。

至于王先謙所講到的內容上的缺陷,以及上文所說的編排上的問題,個人則認為是能夠“諒為小失”的。畢竟《釋名》的成書年代較早,或又適逢亂世,未能成其完備,倒也無可厚非。

《釋名》是一部重要的訓詁學著作,其研究價值不應忽視。但在使用此書過程中,也需要明辨此書的局限所在,審慎考究字詞之源流。

參考文獻:

[1]劉熙.釋名:附音序、筆畫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唐作藩.上古音手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3]王先謙.釋名疏證補[M].北京:中華書局,2008.

猜你喜歡
訓詁
論字詞訓詁與文本闡釋的互動關系
訓詁與闡釋——闡釋學體系建構討論
《乾嘉學術札記訓詁理論研究》評介
訓詁術語的比較分析
《說文》形義匹配思想與訓詁價值
從《孟子集注》的釋詞看朱熹對前代訓詁的繼承、優化和推進
談談《十三經注疏·魏風·伐檀》的訓詁
論文化背景知識在訓詁中的作用
《中華大典·音韻分典》與音韻訓詁研究
訓詁思維與編輯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