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斑魚蒦親魚馴養技術研究

2020-06-18 08:38劉慶山徐華建覃士芬譚冬初韋學耀
科學養魚 2020年5期
關鍵詞:池壁雌雄親魚

劉慶山 林 斌 韋 祥 徐華建 覃士芬 譚冬初 韋學耀

(1.武漢中科瑞華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9;2.廣西廣投能源有限公司橋鞏水電站分公司,廣西 來賓 546100)

斑鳠(Mystus guttatus)屬鲇形目、鲿科、鳠屬,分布于我國錢塘江、九龍江、韓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和南亞地區的湄公河流域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內陸河流。它肉質細嫩鮮美,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譽,是主產區重要的經濟魚類,被譽為珠江“四大名魚”之一。

近年來,由于受水利水電工程開發和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的影響,江河野生斑鳠資源量大幅下降,因此,斑鳠人工養殖成為今后的發展方向。目前,對于斑鳠的生長、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都已有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李紅敬等(2006)報道了斑鳠的生長、繁殖、食性及養殖技術,楊家堅、陳琴、姚國成等報道了斑鳠的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和魚種培育技術研究,但對野生斑鳠馴養技術研究較少,僅周愛國等(2013)報道了關于斑鳠野生親魚馴養方面的文章,但他報道的是外塘土池山泉水養殖,對水泥池野生親魚的馴化研究少有人報道。

本試驗在橋鞏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內,將現有的室外水泥池進行改造,再將從野外收集回來的斑鳠親魚放到經改造后的水泥池中馴養,研究不同養殖環境中、不同的投放規格、不同的雌雄搭配比例和不同放養密度對親魚馴養成活率的影響。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材料

(1)試驗時間。2018年1月15日至2019年8月15日。

(2)試驗場地。采用橋鞏水電站魚類增殖站的室內苗種養殖車間圓形水泥池和室外方形水泥池,室內苗種養殖車間圓形水泥池作為野生親魚暫養消毒處理池,規格為直徑1~2米,深度90厘米。試驗主要在室外方形水泥池進行,水泥池分3米×7米和5米×10米的兩種規格方形池,水深1.5米。將池底和池壁按照試驗設計方案鋪設鵝卵石或貼瓷磚處理,在靠近進水口處放置多個陶瓷壇或用磚壘30厘米高的隔墻,上面加蓋石棉瓦或其他板材,做成多個小“屋”或人造洞穴,用于斑鳠親魚藏匿。陶瓷壇要求兩端開口,口徑大于30厘米,方便親魚進出,長度不小于80厘米、中部直徑不小于60厘米;陶瓷壇的數量根據親魚數量匹配,每尾親魚一個陶瓷壇。對照池底部和池壁不做任何抹光處理,底部和池壁較粗糙。采用江邊水廠供水,水質符合國家養殖水質要求。

(3)試驗魚來源。在2018年1-3月和2019年1-3月,在橋鞏水電站上下游庫區,請當地漁民用鉤釣的方法獲得規格為0.6~5.5千克/尾的野生親魚,選取體質健壯、體表無傷或受傷較輕的親魚200尾作為試驗材料。

2.方法

(1)魚池消毒。所有魚池都用50~8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浸泡2~5小時再放干水池,加入新水用強氯精5~10毫克/升全池潑灑消毒處理,7~10天加注新水至池水深80~150厘米備用。

(2)野生親魚進場暫養處理。①在野外挑選體表無傷或受傷較輕的親魚運回站內后,對受傷親魚先用雙氧水或紫藥水對患處進行消毒,并在患處抹上紅霉素軟膏防止傷口感染,再用2%~3%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調節好水溫后(溫差不大于3℃)轉入車間室內養殖缸中進行暫養(養殖缸在親魚進場前也進行了消毒處理);②野生斑鳠在室內暫養期間每天用10~20毫克/升的恩諾沙星溶液浸泡8小時,不投任何餌料,治療5~7天,傷口愈合、活動正常后轉到室外進行馴養試驗;③放養斑鳠前,所有試驗池及對照池都投放活的小魚蝦作為斑鳠的餌料,小魚蝦的規格在10厘米以下,放養密度為0.1~0.5千克/米3,放養品種以游泳能力較差、繁殖能力較強的品種為佳,如羅非魚、蝦虎魚、河蝦等。

(3)試驗分組和放養。2018年1-3月收集野生親魚80尾,分成3個試驗組和3個對照組做試驗。第1試驗組選用大小規格相對一致的親魚6尾(雌雄比1∶2),第2試驗組選用大小規格相對一致的親魚4尾(雌雄比1∶1),第3試驗組選用1尾親魚;第1對照組選擇規格0.8~4千克/尾的親魚24尾(雌雄比1∶2),第2對照組選擇規格大小相對一致的親魚26尾(雌性比9∶17),第3對照組選擇規格大小相對一致的親魚19尾(雌雄比9∶10)。

2019年1-3月收集野生親魚120尾,規格0.6~5.5千克/尾,將它們分成4個試驗組和4個對照組。第1試驗組選用大小規格相對一致的親魚6尾(雌雄比1∶2),第2試驗組選用大小規格相對一致的親魚4尾(雌雄比1∶1),第3試驗組選用大小規格相對一致的親魚2尾(雌雄比1∶1),第4試驗組選用1尾親魚;第1對照組選擇規格0.6~4千克/尾的親魚30尾(雌雄比1∶2),第2對照組選擇規格0.8~5.5千克/尾的親魚25尾(雌雄比13∶12),第3對照組選擇規格大小相對整齊的親魚27尾(雌雄比14∶13),第4對照組選擇規格大小相對整齊的親魚25尾(雌雄比8∶17)。

(4)馴養池大小。2018年試驗1組、2組、3組和2019年試驗1組、2組、3組、4組馴養池規格為3米×7米×1.5米,其他組馴養池規格均為5米×10米×1.5米。

(5)放養前的水質檢測。放養前對水質進行檢測,具體指標如下:水溫25~30℃、pH 7.8、溶氧8.0毫克/升、氨氮小于0.10毫克/升、亞硝酸鹽小于0.01毫克/升、透明度30厘米以上。

(6)飼養管理。在室內暫養5~7天,體表傷口基本愈合,轉到室外進行養殖。第2天在魚藏匿的地點(陶瓷壇或小“屋”)附近投喂少量的沉性鱘魚料(粒徑4~6毫米),以后根據魚吃食情況適當增減投喂量。對照料組在親魚經?;顒拥牡攸c同樣投喂沉性鱘魚料(粒徑4~6毫米),并視親魚攝食情況增減投喂量。再過1~2天開始搭配投喂剁斷的小魚,增加動物蛋白的營養,而之前投放的活餌只作為動物餌料的儲備,便于親魚在餌料不足時攝食。魚類攝食完全正常后,定期在餌料中添加一些大蒜素、多維、三黃散等,增強斑鳠的抗病能力。在馴養期間,進水口一直伸到底部往親魚藏匿的方向沖水,保持換水量5次/天左右,另外每兩天開啟底閥排水10分鐘左右,排除底部的殘餌糞便等污物,每15天用碘制劑進行消毒殺菌,連續用兩天,濃度為0.5毫克/升。從放養開始,每天觀察親魚活動、攝食情況,及時撈出死魚,檢查死亡原因并做好記錄。

二、結果與分析

1.試驗結果

在馴養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死亡親魚腹部肌肉潰爛,觸須被磨斷,尾柄也有被咬傷潰爛的痕跡。2018年8月15日和2019年8月15日,分別經過8個月的養殖,親魚都已適應人工養殖環境,能正常攝食和生長。試驗組的親魚體質健壯、體表光滑、觸須完整,成活率較高,試驗3組、4組比試驗2組成活率高,試驗1組成活率最低;對照組體質相對消瘦,體表部位還是較多受傷點,觸須部分被磨斷,成活率較低,3組、4組比2組高,1組最低,見表1。

表1 試驗成活率統計 %

2.分析

從表1不難看出,放養密度較大、規格越不整齊,成活率越低,同時我們發現,雄魚越多,親魚傷亡越大。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剛收集進站的野生斑鳠在水泥池中,粗糙的水泥池底或池壁會將親魚腹部皮膚和觸須磨傷和磨掉,造成感染;第二,在放養密度過大時,餌料不足的情況下大魚會攻擊小魚,造成小個體的親魚被咬死或被咬傷;第三,在繁殖季節雄魚較多時,為爭取交配權,它們也會相互攻擊,造成傷害;第四,斑鳠屬兇猛性魚類,天生好斗,密度大時它們會相互撕咬,造成對方的傷害。另外在沒有藏匿場所的情況下,親魚始終暴露在外面,一是容易受到外部干擾,影響攝食,二是很容易被其他魚類發現,使其捕食失敗,這些都是斑鳠馴養成活率不高的原因。而試驗組較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所以馴養成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討論與建議

1.討論

通過試驗我們發現,養殖池采取鋪設鵝卵石,或在底部和池壁貼上瓷磚的方法,能有效地減少親魚擦傷;較低的養殖密度、放養相對整齊的親魚、保證良好的水質條件和充足的餌料,及給親魚營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幾種措施相結合,能大大提高野生斑鳠馴養的成活率。

2.建議

經過以上養殖試驗,在野生斑鳠馴養時,我們建議如下。

(1)不贊成用較大的魚池進行馴養,在野生親魚的馴養階段,每個馴養池面積10~50米2即可,但池壁和池底一定要光滑,水深要求1.5米以上。

(2)一定要設置藏匿物,如陶瓷壇或假山、小窩等,最好能保障每尾魚有1個陶瓷壇或1個小洞穴,便于親魚隱藏棲息,更利于親魚伏擊獵物。

(3)盡量稀養,給親魚營造相對獨立的環境,最好是每個魚池放養1~4尾親魚,放養規格也一定要一致,避免大魚吃小魚。

(4)在繁殖季節,雌魚和雄魚的比例盡量保持在1∶1左右,以免發情時相互攻擊造成親魚傷害。

(5)保證充足的餌料、控制良好的水質環境也是提高斑鳠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歡
池壁雌雄親魚
基板玻璃窯爐關鍵位置流場仿真研究
延長超白太陽能玻璃窯爐窯齡維護實踐
斑點叉尾鮰親魚池塘產卵繁殖影響因素研究
黃顙魚親魚培育的技術要點
地熱水環境條件下促進家魚親魚性腺發育提早成熟的關鍵技術
免雌雄鑒別的省力高效蠶種生產新技術
復雜組合水池結構設計要點及變壁厚池壁有限元分析
黃菠蘿雌雄植株間形態特性差異研究
雌雄時代
野生與養殖褐牙鲆親魚營養學分析與繁殖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