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毛姆筆下的食蓮者和逐夢者

2020-06-29 07:48馮蕓
青年文學家 2020年17期
關鍵詞:月亮與六便士

馮蕓

摘? 要:借助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食蓮者》和《月亮與六便士》中兩位看似相似但卻又截然不同的主人公可以幫助我們探究毛姆對人生人性的深刻認識,在當今浮躁的社會環境下也可以提醒人們拒絕享樂主義,懷揣理想和信仰規劃人生。

關鍵詞:《食蓮者》;《月亮與六便士》;享樂主義;理想和信仰

1、引言

[1]很多人覺得《食蓮者》和《月亮與六便士》的主題一致,都是在贊揚擺脫現實的桎梏,對理想不顧一切地追求。凡塵俗世不值得留戀,忠于自己的內心,勇敢選擇自由似乎是毛姆對讀者發起的精神號召。不少人也覺得《食蓮者》中的主人翁威爾遜也是一位只顧抬頭仰望“月亮”而不屑于彎腰撿拾地上“六便士”的理想主義者,是一位敢于活出自我的勇者。在小說的開篇毛姆就極力鋪墊,營造氛圍,為一個傳奇人物的隆重登場不吝辭藻。毛姆似乎在開篇便在嘆息凡夫俗子大多隨波逐流,聽從天命,鮮有敢于將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的英雄。英國人威爾遜敢于在三十五歲辭去倫敦銀行經理的工作,獨自來到風光旖旎的意大利的卡普里島上過上了不用工作,悠閑自得的生活。他用積蓄買了二十五年的年金保險,可以確保在他在這個“忘憂島”上終日寄情山水、悠然自得,這確實讓外表平平的威爾遜在世人眼中變得高大英勇,他的大膽行為是人們羨慕但卻不敢效仿的。卸下繁重的工作,了無家庭的牽絆,為了一見鐘情就再也忘不了的意大利卡普里島的旖旎風光毅然決然地拋下了自己的故土。這樣的開篇似乎確實和《月亮與六便士》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位主人公都放棄了在倫敦金融業的優渥工作,都擺脫了家庭的束縛(威爾遜的妻女相繼病死,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卻是殘忍地拋妻棄子),都為了心中執念遠離家鄉,選擇到風景迤邐的小島上生活。但是,這兩人絕對不是同一類人,書中毛姆對這兩人,及其代表的人生觀也持有完全不同的態度。

2、享樂主義者和“苦行僧”

食蓮者這一典故來源于《奧德賽》。主人公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結束后,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海上漂泊。奧德修斯帶著十二艘船離開特洛伊,但起航不久之后,就被一股強風吹離了航線,其間,奧德修斯到達了食蓮者之地。他派了三個部下去偵察這個地區,但卻沒有一個人回來。奧德修斯發現,這是因為當地居民邀請他們食用了一種神秘的植物果實,自此他們便把返回家園的心愿忘得一干二凈,只想留在此島享用美味。最后他們被奧德修斯下令拖回船上,用鏈子拴在劃船的長凳上?,F代英語對食蓮者的解釋是“a person who spends their time indulging in pleasure and luxury rather than dealing with practical concerns”,也就是醉心安逸度日或者渾噩度日的人,換句話說就是享樂主義者。享樂主義主張當前的快樂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人的行為目的是尋求當前的快樂或逃避眼下的痛苦。古希臘亞里斯提卜說,[2]生活的目的就是最佳地去享受身體上的快樂,幸福就是快樂享受的總和?!谒磥?,既然存在著要求,那就有權去滿足這種要求,從而實現人生的目的──享樂。(弗洛姆,1989:5-6)

誠然威爾遜的言論頗有迷惑性,比如他說愚蠢的人們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沒有認識到工作的唯一目的便是為了讓人們享受休閑。在威爾遜還在猶豫應不應該放棄人生正軌時,他讀了一本關于兩座城市西巴里斯和克羅托納的歷史書。西巴里斯的人們每天行樂享受;而克羅托納的人們吃苦耐勞。有一天,克羅托納把西巴里斯消滅了,但之后克羅托納也被其他部落消滅了。這便是努力無用論的觀點,威爾遜由此得出結論:不管動機如何,結局都是消亡,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如及時行樂,才不負韶華年華。

雖然威爾遜和思特里克蘭德都做出了相似的人生選擇但是他們的動機是完全不同的。威爾遜只是一味地追求安逸的生活,為了在島上滿足自己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他甘愿在銀行又多干了一年,賺到剛好購買25年的年金,但他又貪圖享樂,不愿意工作到能拿到退休金的年齡,因為他認為三十多歲感受到的生活樂趣和四五十歲的感受有天壤之別,充滿活力的壯年正應該用來品味生活的美好。享樂是威爾遜做出抉擇的唯一動機,為了讓自己的人生里只有悠閑和愉悅,威爾遜甚至打定主意25年后,年金用光時便了卻自己的生命。這樣背離常理的打算雖然作者能夠理解但是還是不免讓人后脊背發涼。

相反,《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卻是為了自己的藝術夢想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固執地開始了自己對藝術窮盡一生的追求。他曾貧病交加,靠朋友才渡過難關,也曾淪落街頭成為碼頭工人,最后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達心之向往的大溪地,潛心作畫,最終死在了那里。思特里克蘭德是瘋狂執著的,瘋狂到在他看來,一切的身外之物都是阻礙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瘋狂到只要還有力氣仰望天上的月亮,他可以餓著肚子依舊匍匐前行。家庭愛情事業,基本的溫飽和安定的生活,本能的欲望……所有塵世間人們渴求的名利、社會認可,在他眼里都只是設置在他和夢想之間的障礙。威爾遜貪圖的有品位的隱退生活是完全的無所事事,縱情享受,這樣毫無追求和信念的閑散生活必定是思特里克蘭德所不齒的。思特里克蘭德有意過著苦行僧般生活,因為和苦行僧一樣,他相信為了最大可能地接近實現信仰,必須拋棄世間安樂,實行自我磨練、自我節制,忍受惡劣環境,同時物質和肉體的引誘也應該斷然拒絕。這樣“自律”又近乎“自虐”的行為是為了洗禮靈魂,追求精神境界的圓滿。

因此,雖然兩人同樣瘋狂,同樣不負責任,但他們確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威爾遜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者,而思特里克蘭德卻是為了夢想而生的逆行者。

3、毛姆對兩人的態度

威爾遜是物質的,肉欲的,軟弱的。在25年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中,他的意志力已被這如強酸一般的如夢如幻的安穩生活消磨殆盡。所以年金用光后,在他需要動手了結自己生命時,卻勇氣全無,茍延殘喘了幾年之后實在走投無路才燒炭求死,不想自殺未遂又變得神經錯亂,過著寄人籬下、毫無尊嚴的生活。文中毛姆借由旁人的話點出了這一切都是威爾遜自找的[3],但如此悲慘的境地還是讓作者難免心生同情。威爾遜又這樣忍受了六年。終于在一個滿月之夜,在看得見他最愛的那兩塊巨大的巖石的山腰上,在睡夢中死去,結局相當凄涼。

相形之下,思特里克蘭德雖然最終也經歷了貧困潦倒、食不果腹、雙目失明、疾病纏身,最終客死他鄉,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也沒有抱怨過一絲一毫,并且還有妻子愛塔不離不棄的陪伴,最重要的是他擺脫了凡塵俗世的心魔束縛,在世外桃源般的淳樸小島上完成了自己藝術夢想,畫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他的人生使命得以完成,一生的畫家夢想也總算圓滿了。思特里克蘭德是精神的、有信仰的、意志堅如磐石的。他誰都不愛,他愛的只有自己的藝術,其他一切包括自己的軀殼都只是為了完成繪畫目的的手段。他視畫畫為生命的全部意義所在,但所有人都會被那份忘我的執著所感動。他是個冷酷無情自私的藝術天才,天才的使命只是追逐他們的夢想,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而天才的離經叛道總會在他們成功的那一刻得到人們的尊重和理解[4]。

因此,讀者讀完了《食蓮者》只會覺得威爾遜可恨可憐,而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會覺得思特里克蘭德可恨可敬,思特里克蘭德變成了高舉理想燈塔的先驅,變成了每個人心中的月亮,受人仰望。

4、結束語

《食蓮者》中的威爾遜是一個極端的享樂主義者,毛姆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說明了這樣毫無意義的沒有底線的快樂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月亮與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卻心系奮斗目標和理想,不顧一身傷痕,追求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盡管世人對此不解疑惑,但卻不得不望其項背,心生敬佩。

參考文獻:

[1]楊梓.論毛姆筆下的食蓮者形象[J].青年文學家,2018(2):137.

[2]埃里希.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M].關山,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

[3]威廉·薩默賽特·毛姆. 毛姆經典短片集[M].張和龍,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6

[4]鄭坤.傳統與現代糾結的困惑[D].江南大學,2011.

猜你喜歡
月亮與六便士
從翻譯美學理論看《月亮與六便士》的漢譯
基于象征主義分析《月亮與六便士》中的逐夢人形象
《月亮與六便士》之毛姆的女性觀
以叔本華的道德自由觀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的人物形象
毛姆和他的《月亮與六便士》
從女性主義論《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對女性的偏見
淺析《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的人物形象
原始的呼喚:《月亮與六便士》中高更的塔希提伊甸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