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老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2020-06-29 15:37董茹茹郭如穎張曉靚王順花徐艷麗
世界家苑 2020年6期
關鍵詞:性別差異健康狀況老年人

董茹茹?郭如穎?張曉靚?王順花?徐艷麗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 隨機抽取河南某縣、山東2個縣、青海某縣共計144名農村老年人,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 結果 農村老年人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嚴重,且不存在性別、年齡差異。? 結論? 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與多種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其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應該得到家庭的支持、社區的努力和政府的關注。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目前我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76億人,占總人口的12.6%,根據聯合國人口預測,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36.5%。在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嚴峻的今天,我國老齡人口增多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對來講,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對之研究較少。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素質,而且會直接影響到我國老年人口的整體健康素質。因此,研究分析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思考如何提高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如何使農村老年人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度過各自的晚年,更是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內容。通過調查和研究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狀況,對提出促進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的對策,對提高農村老年人個體的生活、生命質量以及家庭的幸福和睦均具有指導意義。為此,本研究嘗試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和訪談法,據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被試

河南息縣、山東陽谷、廣饒、青?;ブh四個縣區,各取1個村≥60歲的老年人,共144人,年齡60-89歲。排除不能完成量表者。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評抑郁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45份,回收有效問卷144份。SDS共20個問題,按1-4級進行評分。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SAS共20個問題,按1-4級進行評分。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

為了更好的研究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排除因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等無法完成量表測評者,此次調查還伴用訪談的方式,調查人員用簡單通俗的語言進行詢問,被試者根據自身的情況作出自評,調查人員記錄并協助完成問卷調查。

1.3 統計處理

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農村老人抑郁狀況

統計結果表明,農村老人無抑郁癥狀17人(占11.8%),輕度抑郁72人(占50%),中度抑郁53人(占36.8%),重度抑郁2人(占1.4%)。這說明,農村老人抑郁情緒較嚴重。

2.2 農村老人焦慮狀況

統計結果表明,農村老人無焦慮癥狀36人(占25%),輕度焦慮57人(占39.6%),中度焦慮47人(占32.6%),重度焦慮4人(占2.8%)。這說明,農村老人焦慮程度較嚴重。

2.3 農村老人焦慮、抑郁情緒性別差異

本研究共回收144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老年人81人,女性老年人63人,對老年人焦慮、抑郁情緒的性別差異分別進行T檢驗,結果發現,農村老人焦慮、抑郁情緒均性別差異均不顯著(P>0.05)。

2.4 農村老年人焦慮、抑郁情緒年齡差異

本研究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焦慮、抑郁情緒,其中年齡最小老人60歲,年齡最大老人89歲,對老年人焦慮、抑郁情緒分別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農村老年人焦慮、抑郁情緒年齡差異均不顯著(P>0.05)。

3 討論

3.1 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原因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農村老年人的焦慮、抑郁狀況比較嚴重,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通過調研過程中與老人的交談,我們了解到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其復雜的社會心理方面的因素,包括經濟收入水平低、生活條件艱苦、體弱多病難就醫、留守生活單調封閉、家庭矛盾較多等,這些都會引起老年人的焦慮、抑郁情緒,嚴重影響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首先,與城市老年人相比,影響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收入水平低。我們調研的老年人中,大部分老年人經濟收入水平較低,養老環境較差。由于身體原因和缺乏固定收入,農村老年人不再從事農活之后,他們的晚年收入來源除了政府補貼,其他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都嚴重依賴子女,這對于本就不太富裕的農村家庭來說,子女負擔必然加重,因而可能會導致家庭矛盾加深,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極其不利的。

第二,農村老年人的軀體疾病對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也較大。農村老年人由于常年體力勞動過度勞累,身體狀況一般較差,尤其以慢性病和重病居多,醫療費用成為老年人的沉重負擔,甚至也會因經濟短缺而拒絕就醫從而導致軀體癥狀更加嚴重。疾病本身的痛苦和疾病所造成的經濟負擔引起老年人一系列消極反應,引發或者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第三,農村老年人以留守老人居多也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由于農村家中子女通常外出務工,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老人獨自生活居多。大多數留守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下降,但是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缺乏生活照料,同時老人與子女交流溝通少,也難以獲得子女的精神支持。

第四,農村老年人缺乏文娛活動。在農村,老年人娛樂設施和娛樂方式較缺乏,僅有的娛樂活動形式是打牌、看電視、聊天等,集體活動幾乎沒有。農村文化供給的缺乏造成老人無聊、孤獨寂寞,無法排解不良情緒。

3.2 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存在性別差異分析

以往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性別差異,中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存在著性別差異,但是本研究我們發現,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性別差異不顯著。究其原因,可能與中年期的男女同化使得性別特征差異減小有關。根據發展心理學,男女同化指的是人在中年期時,男性在原先的男性人格的基礎上逐漸表現出溫柔、敏感、體貼等女性特點,而中年女性則逐漸表現出果斷、大度、主動等男性特點,即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變化趨向,這種“男女同化”反映出中年期性別角色日趨整合。因此,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因為“男女同化”而削弱了性別特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4 建議

提高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4.1 加強宣傳引導,強化家庭的精神贍養職能

家庭是老人安度晚年的場所,更是老人獲得精神支持和關愛的港灣。建議黨和政府利用多方渠道引導社會輿論,把尊老愛老助老宣傳教育作為推動家庭養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例如把敬老愛老助老納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納入文明村鎮、文明家庭考評范圍,通過進行統籌規劃,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全社會尊老愛老助老的濃厚氛圍,引導家庭子女除提供給老人必要的經濟支持外,也要重視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例如鼓勵在外打工子女就近就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經常給老人打電話,有時間多回家與老人溝通,使老人的精神得到慰藉。

4.2 農村社區加強對農村老年人的精神關懷

農村社區可以利用空閑場地加強對農村老人娛樂活動場所和娛樂設施的建設,通過舉辦適合農村老年人的娛樂活動和集體,豐富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為老年人人際交往創造良好的條件;可充分整合現有的勞動力資源,定期開展有關老年心理健康、照料護理、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其精神養護技能。

4.3 發展農村經濟,健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經濟基礎、物質生活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社會適應水平和精神生活。經濟條件好的老人,對生活有較高的自主支配權,往往比較樂觀、自信,而經濟條件較差的老人,則較多體會到生活的不盡如人意,容易精神倦怠。因此,政府要提供支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老人生活水平。除了發展農村經濟,政府目前提供的養老保險制度只能滿足老年養老的基本需求,一些提高老人生活質量的更高需求可能需要商業保險的介入。建議農村基層政府在探索新型養老模式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比較符合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險。

5 結語

總之,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與多種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其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應該得到家庭的支持、社區的努力和政府的關注。(指導老師:徐艷麗)

參考文獻:

[1] 段泉泉,勝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09).

[2] 遲曉華,呂靜,王雙艷,等.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04).

[3] 邱蓮.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08).

[4] 劉曉芹,鄭德偉.濰坊市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08).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英才學院大學生專項課題(編號:18YCYBXSRW05 )。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 醫學院)

猜你喜歡
性別差異健康狀況老年人
提高相對貧困識別質量:性別差異視角下多維動態測度及分解
不同任務類型中性別差異對外語效應影響的實證研究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騙
預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中國失能老年人4年后達4200萬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別角色對運動的影響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關心健康狀況的問答
老年人的“甲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