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下的語文課堂

2020-06-29 18:31羅婧婕
大眾科學·上旬 2020年8期
關鍵詞:課例分析再別康橋羅杰斯

羅婧婕

摘 要:卡爾·羅杰斯是人本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較為系統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我國教育教學有著重要啟示。鄭逸農老師的“非指示性”語文教育理念延續了羅杰斯的“以學生為本”觀念,本文基于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鄭老師執教的《再別康橋》一課進行研討。

關鍵詞:羅杰斯;人本主義;鄭逸農;《再別康橋》;課例分析

鄭逸農老師執教《再別康橋》的主要環節為: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初讀詩歌說感受——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主題并研討——學生小組選擇典型難題并研討——教師介紹自我、他人閱讀體驗——學生反省自我優缺點——學生總結課堂。下面筆者分別從“教”與“學”兩方面分析。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下語文課堂中的“教”

羅杰斯指出,教師的任務不是“讓”學習,而是“促進學習”,所以他批評傳統課堂中那種直接而生硬的命令,強調教師指導應具有間接性。

1.幫助學生澄清自己想要學習什么

學生的認知畢竟有限,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學習上,教師還應進行引導。例如鄭老師鼓勵學生在自由討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最想學習什么”作出自我選擇,但在學生表述中卻發現,雖然事先有要求學生要簡明扼要回答,但學生的回答仍是長短不一,甚至還有人將“語言美和比喻”并列為兩個主題。鄭老師發現問題后,及時做出了指導,將學生表達各異的發言歸納為四個方面。鄭老師的指導就像是一把抓手,一下就將模糊或矛盾的觀點區分開來,在學生生成中引出接下來要探索的實質性問題。語文學習雖然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但陳述性知識卻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就像學生將“語言美和比喻”并列,這明顯是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的表現,類似情況下教師應作出迅速反應,糾正學生錯誤、調整方向,幫助學生澄清問題。

2.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材料

羅杰斯認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澄清學生解決問題的可能決定。在課例中,鄭老師分別兩次提供學習材料。一處是在課堂伊始,創設情境,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入了《再別康橋》的背景介紹,語言優美隨意,不覺生硬,容易將學生帶入到詩歌情境中;另一處是在學生研讀、討論的基礎上,分別介紹了自己和他人的閱讀體驗,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與感悟。我們還應當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什么是適宜的材料”。當下語文課似乎越來越豐富,除傳統的文字材料外,還有音樂、影像等資源引入課堂。但是過多地引入各種材料,結果卻流于形式,這就叫做“不適宜”?!斑m宜的材料”應當從學情、文本出發,是為了理解而需要,而不是為了“需要”而需要。

3.維持某種滋育學習過程的心理氣氛

羅杰斯認為人本主義課堂的實現條件之一是,教師要以真誠態度對待學生。在鄭老師的教學實錄中,通過分析教學語言,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溫和、親切的教師在娓娓道來,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施壓”,而是與學生平和、平等交流,設身處地的與學生進行閱讀交流??梢园l現,像于漪、錢夢龍、韓軍等語文名師,他們在課堂上都是很注重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學生為之吸引也愿意主動融入學習,而這種微妙的師生心靈相通關系,就能創設滋養學生學習真實發生的心理氛圍。

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下語文課堂中的“學”

羅杰斯提倡“自由學習”與“有意義學習”,認為真正良好的教學設計,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促使學生主動、自發、全心的投入到學習中。

1.重視自我學習與體驗

羅杰斯認為人人皆有天賦的學習潛力,兒童對于周圍世界有著極強的好奇心,而傳統的教育總是在規定著框框架架,因此磨滅了兒童探索事物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保護學生的初始好奇心,維持他們對學習生活的意愿。在鄭老師的課堂上,學生能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學習難點,這是第一階段的自我學習,重在促使學生能作出自我選擇并為之負責。而第二階段的自我學習,注重在自我學習過程中發展思維。例如鄭老師在和學生討論“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時,學生對其是否具有消極意義感到困惑。按照一般解釋,“彩虹”、“夢”是沒號的意象,所以大部分人將其解讀為徐志摩內心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但實際上,“彩虹”和“夢”都是美麗而又短暫的,其中隱喻著詩人對于美好記憶的懷念與感慨。而學生能發現其中端倪,與前期充分閱讀不無關系。從有所感知到發展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自我學習過程,鄭老師作為組織者給予了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向文本更深處漫溯。

2.重視小組學習與交流

羅杰斯認為應重視學生生活及學習能力的發展,以適應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社會。而小組學習有利于教學的多邊互動,從某個意義來說,小組內部合作的人員互動就像是一個關系網,學生在組內交流,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表達。從這個角度出發,良好的小組活動能幫助、督促學生的自我學習,因為只有自我學習,內化為自我觀點,才有在小組發言的“底氣”。鄭老師在課中一共組織了6次學生小組討論,討論問題由淺入深。在整個閱讀討論中,學生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在小組合作碰撞間調整與修正自我認知。

3.重視自我反省與評價

與自發學習相應的是讓學生自己評價學習效果。羅杰斯認為,這樣就能夠使自發學習變成自我負責的學習,他希望讓學生自己決定評價的標準和要達到的目標,也據此衡量自己進步的程度。課例中,鄭老師在收束課堂環節時,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進行反省,評價自己的優缺點和列出調整措施。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檢測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進一步使學生學會如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重視過程的收獲,原比單看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更能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維和“改變自己”的責任心。 除此之外,鄭老師還讓學生做課堂小結,把教師的權利給到了學生,給予了學生展現的機會。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發現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的語文教學最大價值就在于:它是對學習個體的最大尊重,是對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最大激發。它縮小了教師的“說教”,擴大了學生的“自由”,改變了教師教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但同時,我們還應理性地思考一些問題:

從教師的“教”來看。首先,鄭老師之所以能將這堂課上成功的關鍵點之一是鄭老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卓越的教學功力。若是一名新教師也想上好這樣的一堂課,就需要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在教學中不斷磨礪自身。其次,鄭老師上完《再別康橋》一共花了3節課,遠超傳統課型課時。雖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能夠帶動學生深度閱讀,但是在當前教育環境下,似乎有些難以完美達成。對此,鄭老師的建議是“特別精彩”的文章可以用“非指示性”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本主義下的語文課堂應隨時根據學生的需要,教師作出教學上的調整,始終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

從學生的“學”來看。首先,學生語言表達有缺。有的學生在表達中會常常覺得詞不達意,這與日常言語積累有關。其次,雖然部分學生很積極的參與課堂,但是仍有部分學生處于沉默,這或許是學生長期接受“被動學習”,無法快速適應新轉型的課堂。這更提醒著我們,要盡快調整教學理念和方式,讓學生學會“自由學習”,引導學生在“有意義學習”中收獲經驗、收獲自我。

參考文獻:

[1]趙同森.解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125

[2]鄭逸農.“非指示性”語文教育:一種教育理念[J].語文建設,2006,(1):21-25.

猜你喜歡
課例分析再別康橋羅杰斯
父親的形象
基于課例 反思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青草更青處——《再別康橋》賞析
論述《再別康橋》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主問題”有效性探析
對《畫畫親近的人》一課的若干問題探索
論《再別康橋》詩歌意境美
羅杰斯或許并不了解A股市場
投入細膩的情感誦讀詩歌
慧眼識璞玉,妙手煉渾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