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等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

2020-06-29 09:31尹文華
大眾科學·上旬 2020年8期
關鍵詞:院校人才農業

尹文華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了機遇與挑戰,通過探討地方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以及面臨的困境,以期為地方高職院校提出可行性建議,更好地服務于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地方高校;職業院校;鄉村振興;路徑

一、地方高等職業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

(一)以培養鄉村各類人才為核心,推動鄉村建設新發展

地方職業高校以培養多類型、高水平的職業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承擔著為鄉村建設輸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梢?,地方職業高校需根據當地鄉村的農業結構、發展方向等綜合特征,培養專業性人才。其一,學校在依托涉農學科的基礎上,根據本地不同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設立學科專業,形成多科性涉農學科專業群,培養高層次、高質量的“三農”人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其二,以建立鄉村振興創業基地為平臺,鼓勵和支持大學生下鄉創業,以特色產業為切入點,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三,通過定期開展網絡繼續教育、鄉村基層干部培訓教育、農村技術人員培訓等形式, 全方位、多層次地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推動鄉村建設新發展。

(二)以促進鄉村科技水平為紐帶,引領農業科技新發展

以推動鄉村振興的快速實現。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中,產業興旺放在第一位,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萍紕撔聞t是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和農業建設的重要推動力[1]。學校一方面以教師的科研成果為突破口,緊密結合當地的特色農業,以農業創新科技平臺為載體,發展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高校+農業+創新”的產學研模式;同時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服務手段,構建現代化農業體系。另一方面,學校通過與政府、企業合作,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促進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學科與農業相融合,并結合當地農村的特色產業,緊密圍繞促進科技成果推廣,帶動農業經濟發展。

(三)以服務鄉村文化建設為關鍵,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

鄉村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動力和重要保障。服務鄉村文化建設,要發揮職業院校文化傳承的功能。其一,學校通過開發設立服務于鄉村文化建設的專業與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培養一批傳承鄉村文化的新生力量,帶領村民繼承、學習、創新鄉村文化。其二,學校結合地方特色、產業特色,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群與特色文化鄉鎮,推動農村傳統工藝的發展,形成鄉村文化品牌。其三,利用專業優勢與人才優勢,組織師生,下鄉考察,針對鄉村特色文化,可開展相關課題的研究,傳承與創新鄉村文化。

二、地方高等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一)非農化:服務意識與思想觀念落后

地方職業高校服務鄉村發展的意識并不高,一是地方高等職業院校多位于城市,面向于地方城市經濟發展,為區域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將服務對象定位于城市,對鄉村發展重視程度低且服務意識不強;而且大多數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為地方政府舉辦,學校發展依賴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學院則致力于城市發展。二是由于目前高校的科研體系日益數量化、等級化,導致教師科研多是為晉升職稱,存在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另外,關于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耗時長、見效慢等特點,多數教師不愿涉及這方面。三是多數學生因發展前景、婚戀問題、工資待遇、生活條件、父母期望等多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去鄉村,存在著 大學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

(二)同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僵化

首先,學校的專業設置存在結構型失調、缺少靈活性的問題。為迎合市場需求、追求經濟效益、擴大生源等,學校多設置“熱門專業”,而涉農專業存在數量少、質量不高的現象,缺少特色鮮明的優勢專業,不能根據農村發展需求適時調整專業結構,人才培養與鄉村經濟發展需求相脫節。其次,人才培養的單一化。職業高校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秉持“學+做”的辦學理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忽視“做”,培養的多是理論型人才,無法滿足鄉村所需的實用型人才。最后,課程設置比例失調。學校重理論課輕實踐課,再加上校企合作機制尚未成熟、學生思想觀念落后等各種原因,使實踐課流于形式;課程內容過于老舊,缺乏一些前沿性實用性的內容。

(三)程序化: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長期以來,高校過于重視科技成果的學術價值而忽視了其實際經濟價值,導致許多科研成果實用性不強[1]。主要表現為:一是教師科研一方面以晉升職稱為主,多是發表論文,科研項目大多實用性較低,沒有從促進農村發展的角度進行有針對性地對策分析。二是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判斷教師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質量,是以教師發表的論文數量和刊物等級為標準,忽視了成果的實用性與經濟效益。三是企業注重農業新技術的市場需求與經濟效益,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具有長期性與滯后性的特點,同時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和積極性比較低,這些都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導致企業很少參與高校有關涉農項目的合作。

三、地方高等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策略選擇

(一)以培養人力資源為關鍵

培養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鄉土人才,是地方高等職業院校的首要職責。首先,要整合學校優勢資源,調整學科布局,優化學科結構,推動傳統涉農學科與新興學科的融合發展;同時選取具有區域特色的學科作為扶持重點,為鄉村輸送“開拓型”“復合型”人才。其次,調整課程設置的比例,增加實踐課的比重,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使其更貼近農村實際發展;同時完善高校與鄉村協同育人機制,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基地、農村產業試點園區等,安排學生定期到農村進行實習實訓,深入鄉村產業的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服務于“三農”發展的優質人才。最后,增加“雙師型”師資數量,定期選派教師到農村調研與實踐,鼓勵教師深入一線服務鄉村振興,增加教師有關鄉村發展方面的經驗。

(二)以推進科技創新為重點

一是搭建高水平的科研支撐體系,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創新人才隊伍,大力推動涉農科研項目的發展,加快促進鄉村振興核心關鍵技術創新,開發農業新技術與新產品,構建農業現代化新體系,實現理論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相結合。二是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分析農村產業的發展趨勢,推動多學科交叉榮符合發展;同時與政府、各高校、企業合作,建設鄉村振興的協同創新平臺,實現多渠道、寬領域、全方位的創新服務局面。三是加大農業課題研究經費的投入,鼓勵教師加強專項課題,扶持涉農項目的開展,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與補貼,集中力量開展具有前沿性的科研工作,力爭取得有標志性的創新研究,利用高新技術推動農村產業鏈升級,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三)以構建服務體系為平臺

一是根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人才需求,提供相應的理論與技能培訓,如開展短期的干部培訓班、農民技術培訓班等,為農民提供多種類型的電子商務培訓等。另外,教學人員要具有一定的鄉村經驗,教學內容要體現農村、貼近生活,使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二是聯合各層次各類型的高校建立區域合作聯盟。遵循協同發展、共促農村的原則,實現資源共享,推動師范與非師范的交叉發展,壯大科研與技術團體,形成多類型、多層次的師資梯隊;同時協同企業、政府建立農業示范區等,提高學校的服務能力,帶動農村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三是指引民眾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學??赏ㄟ^定期組織教師與學生下鄉進行有關文化資源、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宣講,推動地方文化工程建設,提高鄉村文化軟實力,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寶東,等.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中國高??萍?,2018,(12):7-9.

猜你喜歡
院校人才農業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毛遂自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