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心理學角度探究隨遷老人問題

2020-06-29 09:38劉琪
大眾科學·中旬 2020年7期
關鍵詞:幸福感社區心理

劉琪

引言

隨著城市化加速發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導致出現了一批隨遷老人。隨遷老人,又稱“老漂族”,廣義指為照料子女或其孫輩而從一個地方遷入另一地方的老年群體(宋曉星,辛自強,2019);狹義指跟隨子女從農村遷入城市的老年群體。據國家衛健委2015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流動人口總數高達2.47億,隨遷老人數量近1800萬(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司,2016))。目前農村人口流動方式由個體流動向家庭化遷移轉變背景下,隨遷老人數量還在不斷增長(陳盛淦,2016)。由于年齡問題、環境文化適應及代際差異等問題,多數隨遷老人在現實及心理層面上出現困擾,由此導致的老人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也隨之降低。大量隨遷老人的出現給社區及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引起了社會的重視。2019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余雪琴就曾指出:“隨遷老人,本該在熟悉的故土安享晚年,卻為了孩子漂泊異鄉,被迫割斷原有的人際關系紐帶,不得不在異地的陌生環境中生活,孤獨寂寞感如影隨形?!庇纱丝梢?,隨遷老人由于進入陌生城市環境所引發的心理情感問題需要得到重視,提升隨遷老人的現實情感狀況須引起包括老人自身、隨遷家庭、居住社區以及政府和社會等各個層面的反思與行動。本文將以農村隨遷老人存在的現實問題及心理情感困境入手,從社會及社區治理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就提升隨遷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及主觀幸福感方面,探析問題原因并提出隨遷老人自身、家庭、社區以及政府等幾個層面的解決思路及策略建議。

一、隨遷老人心理現狀探究

由于多種因素的存在,隨遷老人面臨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包括現實層面及心理和情感層面,了解其困擾及問題的產生原因將有助于預防惡性后果并“對癥下藥”,便于厘清問題解決思路,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心理建設策略。隨遷老人在現實層面的困擾包括社會融入與適應問題、代際沖突與育幼矛盾問題以及異地養老及醫療保障問題;情感和心理層面則指由于現實困擾所引發的,包括由于對現居社區缺乏參與感和歸屬感而產生的精神孤寂問題,由于照料孫輩而無法獲取自主時間及進行自由活動而產生的無聊感、生活單調枯燥和無價值感,以及由以上多重因素導致的留居城市意愿低、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相對較低的問題。

首先,隨遷老人存在融入當地社區及社會適應難的困擾。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語言溝通及生活方式也由之改變。在生活中環境上,由于離開了農村寬敞明亮的院落和熱情的街坊鄰居,體驗到城市鋼筋水泥的狹小空間以及人際阻隔后,老人會產生一種封閉的“困養”感(朱冬梅,鄭若楠,2019)。語言溝通方面,在農村老家只需要使用方言就可實現日常對話,而來到城市生活則需要使用普通話甚至當地方言,與之前老家語言方面有所出入可能會使得其交流難度增加,不得不重新學習使用普通話或當地方言,這會使老人產生生存方面的焦慮與壓力;在生活方式上,城市生活環境和設施與之前農村生活有所差異,因此隨遷老人需要花費心力去改變已適應的原有生活,并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洪爽,呂紅,2019),而流體智力的下降會使老人在學習新知識時感到心力交瘁。再加之與城市本地老人之間的文化及教育差異,隨遷老人作為外群體成員在溝通及融入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而群際接觸的高意愿與高難度之間的矛盾使得其社區感、歸屬感和幸福感降低。

其次,隨遷老人在養育孫輩方面與子女存在代際沖突以及由于生活觀念不同容易引發家庭矛盾。有調查顯示,94.4%的隨遷老人和子女相處時最容易產生矛盾的是生活習慣和家務瑣事(吳祁,2014)。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在于雙方養育觀念存在差異,農村老人用傳統的經驗和方法照看孫輩,同時也比較寵溺孫輩,但子女不認同老人的教育方式,而人的自我價值感的確定除了成功經驗的獲得,也來源于他人的評價,代際沖突會導致隨遷老人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在自我價值確定及自認同方面產生挫敗感及失落感,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再次,社區公共物品及醫療資源的有限性導致隨遷老人心理安全感普遍較低。在公共物品方面,由于城市中社區公共資源相對有限,而社區中的公共物品主要針對的是本地老人,原先居住在社區中的老人已占用一部分公共物品資源,由于隨遷老人的到來,出現了供給不足的狀況,這會降低隨遷老人參與社區活動的意愿,減少與同輩群體的接觸,從而導致其社交活動量不足,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也會隨之降低。此外,在社會保障方面,我國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仍屬于地區管理,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隨遷老人的養老金領取、醫療費用的報銷等造成了不便。在城市生活的隨遷老人既不方便享受到農村老家的社會保障,又無法享受到居住城市的社會保障,使得隨遷老人的看病治病等問題上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又會威脅其心理安全感(洪爽,呂紅,2019)。

此外,由于各種現實問題產生的對現居社區缺乏參與感與歸屬感,從而導致隨遷老人出現社交缺乏,精神孤寂的問題。隨遷老人移居到城市以后家庭角色發生改變,由家庭決策者和權威者轉變成后勤保障人員,這種角色地位的轉變使得老人產生了心理落差,且家庭重心放在孫輩身上使得老人產生被忽略感,更會進一步拉大心理落差。社會角色的轉變使得老人難以確定自我價值,自尊也會隨之下降。與社區當地的老人相比,作為外群體成員的隨遷老人,將更難產生歸屬感,歸屬感的缺乏使得老人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從而在社交層面更加淡漠,心理更壓抑與封閉(朱冬梅,鄭若楠,2019)。另外,由于家庭中代際矛盾與家庭沖突而產生的心理委屈與苦悶以自我化解與釋放,隨遷老人無法像在農村時有可以傾訴的街坊鄰里,無人理解與安慰,只能有苦心里咽,這又增添了老人的苦悶與孤寂。

再者,因為隨遷老人到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子女養育孫輩,故其時間幾乎完全花費在照料幼兒上,自主時間的缺乏導致其自由活動減少,自主感被剝奪,且育兒工作簡單枯燥沒有趣味。根據活動理論,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長,老年人仍與中年時期一樣可以從事社會上的工作,參與社會活動;同時,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滿意和更能適應社會(王裔艷,2004)。因此,隨遷老人下崗或停止務農活動后,轉而僅照料兒女和孫輩,這大大減少了其社會活動時間,降低了自身意義感與自主感,老人會感到更低的生活滿意度,導致心情沉悶。

二、提升隨遷老人幸福感的心理學策略

第一,隨遷老人自身應轉變消極心態,積極提升自身和積極融入城市生活并主動增加社會支持。雖然城市環境較農村院落來說比較封閉,為消除“困養”感,隨遷老人可以主動參與戶外活動以消除環境封閉帶來的壓抑感,如廣場舞、爬山、逛公園等,在活動中增加心理開放程度,以排解由外在環境引發的內部封閉感。此外,在語言溝通、生活習慣以及養育孫輩方面,也應積極適應和嘗試學習,并不要對此有太大的難度預期進而抱有較大壓力。雖然老年人流體智力下降導致學習新鮮事物存在困難,但要主動尋求家人、其他老人以及社區的幫助,適時給自己學習成果以獎勵,強化內在動機并進行自我激勵。另外,有研究表明,群際接觸對于隨遷老人和本地老人的幸福感與積極情感均有正向預測作用(宋曉星,辛自強,2019)。因此,隨遷老人自身可以積極參與社區集體活動,融入本地老人集體,在隨遷老人群體內進行活動的同時,增加群際接觸。此外,隨遷老人需要主動尋找和扮演新的社會角色,這就需要靠他們自身的努力, 需要老年人自身繼續學習并創造價值,創造一個可提供有意義角色和活動領域的老年亞文化, 在社會結構中取得自己的地位(Rose,1964)。另外,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要主動求助,并及時與子女、同輩群體以及社區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為自己增加社會支持的同時避免不良情緒積壓而無法釋放,進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第二,隨遷老人的家庭特別是子女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理解和支持,加強對其親情關懷,關注其情感需求。由于隨遷老人在農村生活時間久,在老家生活多年后來到陌生城市難適應、歸屬感低是正常的,子女及其配偶應該給予理解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隨遷老人適應并融入當下生活。日常幫助老人分擔照料幼兒的任務,并多鼓勵老人參加社區及社會活動;當老人遇到困難時要主動、有耐心地幫助老人,給予其必要的社會支持;當遇到生活矛盾與沖突時要主動溝通交流并積極解決,不要使用家庭“冷暴力”,否則會使得老人的歸屬感降低,精神孤寂加重。社會支持理論表明,人擁有的社會網絡越是強大,那么相應的他的交際圈也會變得強大,擁有更多的資源,也就更可能適應社會(師爍爍,李紅月,2019)。而隨遷老人身邊最重要的社會支持就是家人,特別子女。因此,子女加強對老人的情感需求關懷并及時幫助他們排解消極情緒,協助老人確立自身價值感,是隨遷老人融入并適應陌生城市生活,以及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重要條件。

第三,隨遷老人所在社區應該引起重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辦法,幫助隨遷老人解決適應困難及社區融入難等問題。首先是社區要對越來越多的隨遷老人引起重視、加強關懷,在隨遷老人情感問題及精神需求的發現上要及時。社區開展排查工作并為其建立檔案,以全面細致地了解隨遷老人的心理狀況,為下一步實施幫助工作打好基礎。其次是為老人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群體內接觸及群際接觸,以此滿足隨遷老人的社交需要。隨遷老人由于從老家過來,除家人外難以交到親密好友,社區為其牽線搭橋提供機會,有力促進老人的社交活躍度,以此增加社區感和歸屬感,并收獲其他老人的友情。比如,舉辦“社區老年人交流會”或“社區老年人藝術節”等特色活動,隨遷老人既可以利用這些機會來展示自己、豐富見聞并增加社會活動,同時也幫助老人更好地融入當地老人的社交,減少“外來”感和不安全感。另外,社區工作者做好訪問與調查工作,社區也要配備必要的社會與心理服務人員,在老人出現問題或困擾時能夠及時提供幫助與指導,幫助其排除心理方面的困擾并解決情感需求,防止老人出現孤立無援的寂寞狀況,并防止出現老人因小矛盾而釀成大災禍的局面。

第四,政府方面需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大隨遷老人養老制度的改革及完善,優化異地養老制度及醫療保障體系。首先是解決物理空間環境問題,政府及社會需要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給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現實基礎上合理規劃老年活動區,在健身設施、社區廣場及公共臺階等設計和老年活動中心的建立上多下功夫,避免由于隨遷老人的增多而引發資源緊張,進而引發當地老人與隨遷老人的群際緊張和沖突;其次是完善異地養老及就醫制度,提高隨遷老人的養老福利及待遇,使其感受到政府和社會對其關懷與關愛,解決異地就醫難、報銷難的問題,保障老人健康及就醫便利的同時,對于老人的安全需求也能夠滿足;此外,政府及相關社會機構需要加強相關方面的公眾宣傳及教育工作,通過報紙、電視及網絡等傳播媒體,以隨遷老人身體健康和心理情感需求為宣傳對象,引起社區及社會的重視,呼吁整個社會對隨遷老人進行理解、支持及幫助,使隨遷老人具有存在感與被重視感,同時也讓老人的歸屬需求得到滿足,得到的社會關懷及社會支持也將有所提升;最后,在解決老人時間自主感以及隔代育幼問題方面,政府加大購買社會公共服務的力度,增加公共托育服務,開展專業化的兒童托管服務,從而減輕由老年人隔代育幼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并可減少因此產生的家庭矛盾和沖突,增加生活幸福感。

當今我國社會面臨著老齡化趨勢加重的狀況,特別是隨遷老人,作為“老漂一族”的他們,即使下崗以后到了清閑養老的年歲,還是要跟隨子女、孫輩來到陌生的城市,為孩子的生活操勞與煩憂。雖然在經濟生活上有一定的保障,吃穿不愁,冷暖不懼,但其心理健康、情感需求等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層面。這就需要引起家人、社區及政府相關部門等的重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要提高隨遷老人的主觀幸福感以及生活滿意度,既要從現實出發了解實情現狀,也要從心理理論出發,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為其排憂解難,針對問題提出有益、有效的解決思路。只有將各層面在各方面都調動起來,并進行積極的思考與行動,隨遷老人的老年生活才不會是在封閉而陌生的環境里完成著枯燥的任務,體驗著苦悶與孤寂,而是在放松與充實中,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體驗晚年的價值感、幸福感與滿足感。

參考文獻

[1]陳盛淦. (2016). 人口遷移視角下的隨遷老人城市居留意愿研究. 長春大學學報,v.26;No.193(03), 89-94.

[2]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司.( 2016)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 .北京: 中國人口出版社.

[3]洪爽, 呂紅. (2019). 人口流動背景下隨遷老人異地養老問題研究. 勞動保障世界(27).

[4]師爍爍, 李紅月. (2019). 隨遷老人城市文化適應問題的個案工作介入探索. 中外企業家(22).

[5]宋曉星,辛自強. (2019).隨遷老人和本地老人的群際接觸與其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35(05):615-623.

[6]王裔艷. (2004). 國外老年社會學理論研究綜述. 人口與社會,20(2), 37-39.

[7]吳祁. (2014). 農村進城照顧孫輩的“候鳥式”老人在城生活狀況調查——一項探索性研究. 南方人口(3), 51-61.

[8]朱冬梅, 鄭若楠. (2019). “進城困養”的農村隨遷老人情感保障問題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

[9]Rose, & A., M. . (1964). A current theoretical issue in social gerontology. The Gerontologist,4(1), 46-50.

猜你喜歡
幸福感社區心理
心理小測試
過度保護會剝奪幸福感
心理感受
畫與話
掙多少錢,才可以買到快樂
你們這樣搓狗,狗不要面子嗎!放著我來!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2015影像社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