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謠言傳播與政府治理研究

2020-07-04 08:06姚忠呈
記者觀察 2020年18期
關鍵詞:謠言輿情民眾

文 姚忠呈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謠言分類

(一)“張冠李戴”的代入式謠言

“張冠李戴”的代入式謠言是指將其他事件中的信息代入此次疫情,給受眾帶來錯誤認知,誤以為是此次疫情中真實發生的事情,導致謠言生成。此類謠言視圖資料真實但文字信息失真。造謠者可輕而易舉地利用互聯網散布其惡意杜撰的配圖文字謠言。如,武漢同濟醫院林正斌教師逝世后,互聯網上“鐘南山看望林正斌教授”的短視頻,視頻中的鐘南山院士與多名醫護人員在無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看望病房中的病人。真實情況是,該視頻為鐘南山院士在2016年看望重癥呼吸病人,被造謠者截取央視科教頻道的視頻畫面后發出。又如,2020年2月19日“女子在丈夫衣服上噴酒精導致爆炸”的視頻,后經證實,該視頻中的火災事故發生在上海市金山區,并非視頻中宣稱的噴灑酒精引起的爆炸,而是一處簡易棚著火。

(二)“默換潛移”的曲解式謠言

疫情防控期間,公眾對權威部門或專業人士發布的信息更為關注,造謠者往往利用受眾的這一心理,斷章取義地引用權威信息對權威消息進行歪曲解讀或過度解讀,散布謠言。此類謠言隱蔽性更強,群眾很容易相信謠言中的配文而廣泛轉發,影響更惡劣。如“雙黃連能起到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效果”消息被曲解,引發眾多民眾連夜搶購雙黃連口服液導致雙黃連口服液遭搶購事件。造謠者在疫情有關事件的基礎上通過偷換概念、場景等方式制造謠言,給社會秩序帶來了嚴重不良影響。

(三)“無中生有”的生造式謠言

“張冠李戴”和“默換潛移”的謠言均具有部分真實的特點,“無中生有”的謠言則既無任何依據,也未借用其他事件,純粹為造謠者憑空虛構捏造。出于博取眼球等不端目的,造謠者在疫情期間故意捏造事實并通過網絡散播,使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信以為真。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權威媒體以及微博、微信等權威網絡平臺頻頻對此類謠言展開了辟謠行動。如,全國多地出現“明天早上xx點不要出門,xx市將進行飛機灑消毒藥水”的謠言導致各地政府部門及新聞媒體相繼發布辟謠信息。

二、謠言產生與傳播的原因分析

(一)謠言傳播滋生的土壤

政府公信力決定了其發布信息的可信度,政府公信力越高,在群眾中的正向影響作用越大。隱瞞真相、信息披露滯后、報道失真等失當行為則是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若政府公信力下降,人們就會尋求其他渠道的消息,就為謠言的產生與傳播提供了空間。

(二)造謠者社會責任感缺失

社會責任感的高低決定個人的意識和行為,個體的社會責任感越強,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體更傾向選擇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而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個體則往往出于一己私利而侵害社會利益。疫情防控期間,出現了部分為提高關注度、推動營銷推廣、謀取經濟利益等一己私利而故意歪曲事實、炮制虛假信息的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造謠者。如,鶴城公安的一則消息,2020年1月29日,李某為引起關注過網絡傳播其虛構的“封城”公告在當地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新冠病毒試劑盒有自測版”謠言等。

(三)民眾辨識謠言意識不足

謠言的產生與傳播是在制造者和受眾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其過程為接收信息、辨識信息、判斷信息。部分民眾在瀏覽相關信息時,由于缺乏辨識意識,僅止步于瀏覽其中信息,錯將謠言當成真實事件。隨著國家對謠言打擊力度的不斷加強,只要民眾具備足夠強的謠言辨識意識,主動檢索相關信息,即可發現部分謠言的出處,就可將謠言扼殺在搖籃中。疫情防控期間,對大量低劣的謠言,如“捐20萬口罩華人女子獲美國綠卡”謠言中使用的則是2018年美國綠卡圖片的視頻。

(四)普通民眾的辨識能力不足

面對謠言,普通民眾的行為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認定接收的信息為謠言,二是對謠言信以為真,三是成為謠言的傳播者,通過網絡渠道對接收的謠言進行擴散。面對謠言,民眾的辨識能力決定其行為。由于辨識能力不足,普通民眾往往成為謠言擴散的主體。疫情期間出現的謠言類型多、信息廣,其中不乏醫藥等領域的專業內容,更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有效辨識。疫情初期,專業人士也束手無策,對普通民眾而言更容易相信謠言,成為謠言傳播的參與者。如多地發生的“雙黃連”搶購事件,普通民眾不清楚雙黃連的基本功效以及新冠肺炎病毒的醫學常識,導致謠言的加速傳播。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野下的謠言治理

(一)及時披露真實信息,提升政府公信力

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普通民眾掌握的信息越多,面對謠言時的感知力和判斷力越強。反之,當民眾對疫情相關信息知之甚少的情況下,極易相信謠言,并成為謠言的間接傳播者。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政府部門不能出于避免造成恐慌等原因而采取消息封鎖等消極應對手段,要強化樹立公共治理現代化意識,主動了解民眾關注點和恐慌點,及時回應民眾的訴求,做到疫情信息及時披露,準確披露,打造反應及時、辦事高效的政府形象,及時向普通民眾普及疫情知識,讓更多的民眾成為止謠、辟謠的幫手。要努力構建信息空間形成自我凈化機制,挖掘疏通民意的最短路徑,切實提升政府公信力,構建政府與民眾的和諧生態環境,為謠言治理奠定基礎,減少謠言滋生的空間。

(二)把握信息發布節點,確保信息真實

此次疫情中,武漢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的武漢市口罩生產能力的信息就引起了民眾的質疑,網絡中民眾提出的問題撲面而來,導致發布會不但沒有起到避免民眾恐慌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民恐慌。政府部門過于追求第一時間發布反而導致消息核實不夠深入,武漢市政府發布信息時過于重視時間性而忽視了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實性。率先發布消息并不是指政府信息發布要在時間節點上爭第一,而是要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成為“第一定義者”,做輿論的風向標,為政府贏得話語權和主動權。人民網曾提出“黃金4小時”的概念,在這一時間節點上,政府部門要在公平、公開、公正原則的基礎上完成事實真相還原、部門間聯動、信息發布等工作。在第一時間做出權威解釋,還原事實真相,在不明信息通過自媒體用戶廣泛傳播前將其扼殺,避免虛假信息引起公眾焦慮和恐慌。

(三)建立配合聯動機制,提升治理效率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輿情可能會指向某一個政府部門,在應對輿情時,需要政府多個職能部門通力合作,才能良好地實現輿情治理。在輿情治理工作中,政府部門往往側重于“堵”而忽視“疏”,各部門間的工作未形成聯動,導致輿情不斷發酵。需要建立聯動配合機制,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防止謠言擴大。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要在不同部門間建立良好的聯動配合機制,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各部門一方面要密切聯系和默契配合,疏導民意,堵住謠言;另一方面,在對外發布信息時要保持口徑統一,避免引發民眾不必要的猜疑,避免引發次生輿情,不為謠言傳播提供便利。

(四)建立輿情預警機制,遏制謠言傳播

謠言或指向社會弊端,或暗合群眾獵奇心理,信息化時代,輿情事件不可預測,輿情一旦爆發,勢必難以控制,各種謠言也隨之而來。政府部門應加強公共危機管理常態化意識建設,建立輿情預防機制。在第一時間啟動預警模式,通過政務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信息平臺及時發布真實信息,及時關注輿情走向,緊跟民眾關注熱點,做好謠言治理的防范工作。

四、結語

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后,人民群眾的關注焦點便會集中于此,謠言應勢而生。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疫情防控期間的謠言層出不窮,新冠肺炎疫情只是人類面臨的突發公共事件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形式的突發公共事件必然出現在人類的視野,對于政府而言,需要從當前的突發公共事件謠言治理工作中吸取教訓。作為謠言治理的主體,政府部門的行為決定了謠言治理成效,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影響,在參與公共治理過程中,面對公共突發事件,政府要做到及時、準確發布信息,回應民眾關切,要建立部門間配合聯動機制,切實提升輿情治理成效;要建立輿情預警機制,及時掌握民意,在謠言治理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猜你喜歡
謠言輿情民眾
韓美聯合軍演遭民眾抗議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中國使館駁斥荒謬謠言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不信謠言 科學防“疫”
你被養生謠言忽悠過嗎?
謠言π=4!
消費輿情
月度最熱輿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熱輿情事件榜9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