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類招生背景下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建設探討

2020-07-04 02:09龍繼林
課程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關鍵詞:大類招生經濟法課程建設

【摘要】課程建設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大類招生背景下,結合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建設的實踐,分析建設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大類招生 ?經濟法 ?課程建設

注:該論文是《經濟法》課程校級優質課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246-02

《經濟法》課程是我校經管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每年有四五百名學生選修該門課程,它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經濟管理領域法律知識傳授的重要任務,同時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規則教育的重要使命,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對該課程的建設,成為課程組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實行大類招生的基本背景

近年來,大類招生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重要探索。大類招生,顧名思義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學科大類或者文理科大類,不分具體專業進行招生。進校后,低年級的新生進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學生按照學生的意愿再具體選擇專業、分流培養。[1]大類招生,目的在于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從2001年開始,先有北京大學,后有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重點院校實行大類招生,到2011年,幾乎所有985高校,超過50%的“211工程”高校,以及20%左右的一般大學實行了按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2]為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競爭激烈;而民航業發展日新月異,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作為為民航業培養各類人才的行業性院校,中國民航大學同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生存和發展壓力較大,在新的高等教育和行業發展背景下,需要進行改革創新。為此,在經過充分的準備以后,我校以經濟與管理學院為大類招生試點單位,在2018年進行了首次大類招生?,F在按照大類招生進來的學生,正在進行基礎課程的學習,為此,為適應大類招生需要,學院內各專業的課程的改革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不斷完善之中。

二、《經濟法》課程建設現狀與問題

作為我校經管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經濟法》長期以來,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大類招生的新形勢下,為適應行業和社會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要求,《經濟法》課程組高度重視,根據學院的部署,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該課程的建設。

1.不斷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在進行《經濟法》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國家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和行業的發展最新情況,結合新一輪教學大綱修訂,主動進行教學內容體系的優化完善。這樣,使課程教學內容能夠及時體現行業規則發展的情況,力求做到與時俱進。

2.積極探索課程教學方法方式改革,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由于經濟法課程屬于一門比較重要的課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這就需要任課教師不僅具有比較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需要任課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方式,才能夠保證較好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過去,傳統的單純依靠教師“教”、學生“學”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經體現出越來越大的局限性?,F在,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遵循青年階段的認知規律和記憶規律,通過對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研究性教學等教學方式的綜合應用與探索,讓學生感到既有壓力又有興趣,將過去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收到了比較良好的效果。

3.加強BB平臺建設。BB平臺是基于互聯網絡的課程學習平臺,是實現學生課內外一體化學習的重要載體。因此,如果教師們能夠充分認識到BB課程平臺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進而積極進行建設,就能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重要的作用。為此,長期以來,《經濟法》課程組比較重視BB平臺的建設問題。我們通過多種方式來加強BB平臺課程建設。一是積極充實和持續更新BB平臺課程資料,豐富平臺的內容,使學生感到平臺有用,從而增強自身使用BB平臺的動力。二是引導學生加大對平臺使用的力度。課程組在BB平臺中設置了比較多的欄目,例如課程熱點問題討論、資訊動態、課程作業等。讓學生在平臺上對熱點問題發帖討論、提交作業等,既便捷了學生,又提高了對BB平臺的使用頻度,促進了學生課內外學習無縫銜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配合課程教學,積極進行課程教學案例庫視頻庫建設。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已經意識到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多樣的呈現方式對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性,為此,我們利用各種方式,持續加強教學案例和視頻資料的收集。在長期教學過程中,課程組收集整理了二百多個案例,一百多個視頻素材。這些年來,通過積累豐富的案例庫和教學內容視頻資料庫,并在課堂教學中精心選擇使用,對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利用各種機會,加強課程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認識是行為的先導,正確的認識才能產生正確的行動。因此,課程組成員在進行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比較注意加強交流,利用學校返校開會的間隙和課題研究討論的空隙,會針對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狀況、學生特點、教學方法策略等等問題,進行交流,暢談得失和體會。通過這種持續不斷的交流,確實大家都從中受益,深受啟發,也取得了一些共識,這對于提高自身的教學效果,促進課程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質量日益提高,由此對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的形勢,需要認真反思我們自身的課程。在反思的基礎上推進持續改進,對教師發展和教學改進,都至關重要。[3]因此,審視《經濟法》課程建設情況,感覺到還存在一些不足。

1.對課程建設內涵的深度認識有待加強。過去,認為課程建設就是通過硬件和軟件資源對一門課進行投入和積累,達到完成教學和人才培養任務的過程。認為課程建設主要就是包括師資建設、課程內容建設、教學方法方式的建設、教學資源的建設、課程學習考核評價建設這幾個部分的內容。對彼此的內在關聯以及與外部相關因素的作用,認識還不夠深刻。

2.對課程建設的系統性認識有待深入。過去,認為課程建設就是建設一門課程的過程,是課程組的一項重要任務,只要把這門課建好教好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考慮不多。但是,事實上,每一門課程都是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人才培養大局中的一個微觀系統。這個微觀系統能否做好,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除了該子系統本身的問題,還與外部因素有很大的關系。要真正建好一門課,必須對內外各種影響因素都需要給予綜合考慮。通過培訓反思,感到過去對此考慮還是比較欠缺。

3.對課程的學習考核評價的重點和導向有待完善。過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的影響,比較注重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效果。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考核評價時,更多的強調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課程知識,而對學生能否較好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檢驗方面,則存在考核力度有待加大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考試內容和考試的題型、考核方式之中。因此,只有不斷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才能夠使課程考核真正成為學生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指揮棒。

四、深化《經濟法》課程建設的對策

目前,大學課程建設呈現了新的趨勢,即從“重教”轉向“重學”;從“封閉”轉向“開放?!盵4]為此,需要根據《經濟法》的建設實際,采取一些對策措施。

1.加強對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學校教育教學文件的學習,明確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由于面向未來的教育將會更加開放和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多元,這是高校和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5]因此,雖然作為教學一線的普通老師,同樣需要密切關注國家的最新教育方針政策和學校的教學文件,才能夠牢牢把握教育教學的最新發展方向,明白國家對教育教學的最新要求,這對搞好課程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2.加強課程組的教師隊伍組織學習,凝聚共識,增強教學教研育人執行力。

做好課程建設,師資隊伍是根本。課程組在課程建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任。而這個小團隊的建設狀況直接決定了這門課程建設的好壞。為此,需要每一位課程組成員都應當具有這樣的認識,高度重視隊伍建設,尤其是課程組長應當發揮核心帶頭的作用,高度重視,把課程建設作為事業發展的平臺來對待,在學校的現有規章制度下,結合課程的具體情況,形成課程建設的微觀規范。教師在互動中闡述觀點,使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激活和提升,[6]從而提升課程組教書育人的執行力。

3.做好課程教學資源可持續性建設。課程教學資源是搞好課程教學與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社會行業對人才的質量標準不斷提升,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提出新的要求,作為人才培養重要載體的課程教學,需要依托豐富而新穎的課程資源。這就需要課程組在建設過程中增強可持續性和發展性的理念,改變過去那種建設一陣風、突擊一陣子的做法,進行常態性的可持續性資源建設。圍繞“教”和“學”兩個維度,具體從“課堂講授”、“在線測試”、“自主學習”、“討論研究”四個方面來加強課程教學資源建設。[7]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課程資源。這當然也需要學校和學院給予高度重視,適時給予大力支持。

4.加強教學方法的持續性創新探索,真正落實中心轉換。過去,傳統教學觀念中,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是天經地義的,即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點撥、啟智、樹人”,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持續性的研究探索,嘗試創新教學方法模式,一切圍繞“學生”的“點撥、啟智、樹人”來進行。而“反轉課堂”因為其本質上強化“學生中心”的地位,體現深度學習的思想而在今年備受關注。[8]教師不應當僅僅把教學工作一項職業,而是一項事業,更是一項崇高的藝術追求。一流的教學質量離不開教學方法創新。[9]因此,教學質量的追求永不停息,教學方法的探索永無止境,需要認真體會領略。

5.改革課程學習的考核評價導向,中心落在能力提升和高素質養成上。過去,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和認識的局限,認為一學期,很努力地把一門課的知識教完了,接下來就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時刻,而檢驗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試。于是,教與學的傳統模式導致學生在考前拼命背,考完試后,知識在腦海里也沒有留下多少。但所學的知識能否轉化為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則不太關注。隨著新教育理念的樹立,對課程的考核導向,將會發生很大的轉變,即從“知識印記”導向轉向“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和高素質養成”導向。因此,考核重點、考核方式和試題陳述均發生深刻變化。偏重于知識應用和問題解決的考核將會成為課程學習考核評價的常態。

6.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推動學生“全時、全程、全方位”學習?,F在,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信息化手段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普及。經濟法課程深化建設,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化技術,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全方位地學習經濟法課程。一是不斷完善課程BB平臺,不斷充實新內容,吸引學生充分使用該平臺;另外,作為重要的社交平臺,微信可以在經濟法課程建設和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建設和完善課程微信群,使學生借助這些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全時、全程、全方位”學習的效果。

結論

總之,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MOOC時代為普通高等院校的課程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10]我校實施經管類專業大類招生的背景下,課程建設應當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來抓。經濟法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有持續性的投入,協同協力,才能使優質的課程建設有力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為中國民航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88-89.

[2]李斌,羅贛虹.高校大類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種推進模式[J].大學教育科學,2012(5):11-16.

[3]張樹永.以培養目標為導向推進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5(3):55-59.

[4]劉獻君.大學課程建設的發展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2014(2):62-69.

[5]杜占元.面向2030年的教育改革與發展[J].教育研究,2016(11):3-6.

[6]杜靜,王曉芳.論基于社會互動視角的教師合作[J].教育研究,2016(11):112-117.

[7]李雁翎.教學資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J].中國大學教學,2010(8):49-51.

[8]吳仁英,王坦.反轉課堂: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和因應策略[J].教育研究,2017(2):112-122.

[9]柳禮泉等.教學方法創新與國家精品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3(1):75-78.

[10]陳玲等.慕課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建設的困難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5(4):51-53.

作者簡介:

龍繼林,苗族,貴州丹寨人,中國民航大學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律與政策。

猜你喜歡
大類招生經濟法課程建設
論經濟法的憲法性
經濟法在我國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涉農專業大類招生的探索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經濟法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