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造血”方能長久

2020-07-15 07:11王劍英
瞭望東方周刊 2020年13期
關鍵詞:老區小康小康社會

王劍英

游客們在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游玩(王頌/攝)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比,一字之改,目標感升級。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進入倒計時,緊迫感升級。

站在2020年這一關鍵節點,回望過去,我們取得了哪些成績?展望未來,還有怎樣的硬骨頭要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作為全面小康重要一環的革命老區,其步子邁得如何?作為個體,每個人應如何為這個奮斗目標添磚加瓦?

日前,中央黨校辛鳴教授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對此進行了解讀。

脫貧攻堅目標基本完成?

《瞭望東方周刊》: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決勝之年,你如何評價這一目標整體的完成情況?

辛鳴:可以很自信自豪地說,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完成。

小康社會的建設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目前量的積累已經基本完成,表現為各項指標的平均數已經達標,只需要質變的關鍵一躍。

為什么說目前只是“基本”完成,主要是脫貧攻堅的任務艱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意味著中國的任何一個老百姓如果沒有擺脫貧困、進入小康,就不算貨真價實地實現全面小康。到2019年底,全中國還有近一千萬的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仍是最大的短板。

收官之年,指的就是脫貧攻堅,把這個仗打好了,全面小康就算建成了;補不上這個短板,一票否決。

其實,從經濟總量上來講,我們幾年前就已經實現了小康水平。以目前的經濟實力,在一段時間內把貧困人口養起來、過上較好的生活并不難,但這只是數字脫貧、“輸血”式小康。

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在近一千萬的貧困人口中,因病返貧、因經濟來源斷檔返貧的數量占了2/3以上。這說明真正的脫貧不能只看一時收入的增長、一時生活的改善,一定要讓這種增長與改善是可持續的、長期的、永久性的。

我們不僅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給錢之外還得給本領,讓貧困群體依靠內在的能力實現自我“造血”,才是長久之計,這也是今年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氣的地方,真正的硬骨頭在這里。

《瞭望東方周刊》:全面小康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諸多方面,該如何評價?

辛鳴:如果用木桶原理打比方,剛才說的脫貧攻堅是最大的短板;此外,我認為經濟發展是最長的木板,中國的經濟總量2012年約為50萬億元,2019年已經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經濟總量連年穩居世界第二,量的完成度非常好。

質量最好的木板我認為是政治發展。14億人口的中國當下正處于社會大跨越的階段,理論上這種階段社會各階層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保持社會穩定很不容易。但中國通過政治建設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對美好生活充滿期盼和向往。

這塊木板對其他木板的貢獻度也是最大的,因為離開這一條,談其他都是空的;這種貢獻是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是“日用而不覺”。這次的疫情給全球帶來嚴峻考驗,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更加團結、凝聚、自信,就是最好的例證。

其他幾塊木板如社會、文化和生態發展,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績可喜,但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需要不斷努力讓板子更長、更結實。尤其生態方面,早期發展階段欠賬比較多,生態文明應該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并不是只有綠水青山,或者有了金山銀山卻沒了綠水青山,這方面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全面小康應是高質量的小康,需要高標準、嚴要求,體現在各方面都要高質量。

兩種情緒需引起注意?

《瞭望東方周刊》:在這8年的進程中,你看到了哪些問題??

辛鳴:最大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我們已經意識到并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今天并沒有真正解決。它體現在社會群體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等方面。

所謂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是指,經濟發展這條腿比較強健、步子邁得比較快,但它應更加科學地轉化為社會民眾的切身感受。發展并不只是好看的數據,看高樓大廈、高速公路等硬件,更要看這些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改善和提高,更注重他們的獲得感。

現在老百姓吃飽穿暖都解決了,他們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這些指標如果做得更扎實一些,小康的含金量就會更高。

《瞭望東方周刊》:你如何看待目前全國上下決勝全面小康的信念與形勢?

辛鳴:總體上大家精氣神很足,勁頭很高、信心也很大,因為確實有資格、有底氣。

但同時有兩種思想傾向需引起注意:一種是過于樂觀的輕敵情緒,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手到擒來,這種情緒容易產生于中央機關和地方中高層以上。因為從全面小康的“大寫意”來看,確實已經輪廓很清楚了,而且我們又有足夠的“彈藥”以應對各種可能。

一種是有些悲觀的畏難情緒,更容易出現在基層第一線尤其是扶貧第一線。因為在全球經濟弱行甚至下行的大背景下,國家需要化解一系列矛盾、解決一系列難題,越到基層可調動的資源越少;一線的干部群眾需要通過發展產業推動經濟,實現脫貧,難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

此外,這次的疫情給中國經濟確實帶來了挑戰,要沉住氣,既要打贏疫情防控戰,又要啃下脫貧這塊骨頭。

這兩種情緒不是主流,但都客觀存在。上級主管部門要在戰術上高度重視,對小康的收官不能掉以輕心、盲目樂觀;同時要積極為基層調動更多資源完成脫貧攻堅,使他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畢竟我們國家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基礎和實力在這兒,家業是比較大的,要有充足的信心。

決勝之年、收官之年更需要用“工筆畫”的精神,精雕細琢、錙銖必較,把工作做得更細、更扎實。

寬裕離富裕還有一段距離

《瞭望東方周刊》:除了國家力量的引領,作為組成社會的個體,普通百姓如何為決勝全面小康出一份力?

辛鳴:具體到每一個人來講,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奮斗,辛勤工作,踏踏實實、盡職盡責把本職工作做好,這本身就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磚加瓦。

同時,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應該和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要興利除弊。比如,盡可能以綠色、環保的方式來生活,能坐公共交通的時候盡量坐公共交通,能少消耗資源的時候盡量少消耗資源。

此外,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身心狀態保護好,把家庭呵護好,把日常生活過好。這些都是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助力。這次遭受突如其來的疫情,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聽從國家統一部署、安排,并戴好口罩保護自己,都是很好的表現。

每個個體都小康了,全面小康社會也就水到渠成。

《瞭望東方周刊》:全面小康建成之后,下一步呢?

辛鳴:小康是一種擺脫了貧困、跨越了溫飽、生活相對寬裕的狀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會更強。

但寬裕不是富裕,離富裕還有一段距離,千萬不要把小康社會理解為中國社會已經好得不得了,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想象太好太高,容易導致心理落差,會給后面的工作帶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也不要認為小康之后可以歇歇腳、松口氣了,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越往后走,面對的風險挑戰越難,我們要繼續奮斗,而且必須更加努力奮斗。

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全面小康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背景下的小康,中國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盡管2019年我們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了,但1萬美元在世界排名仍在50位之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還有第二個百年目標,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依然在追夢的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讓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努力做奮斗實干的追夢人。

找準自身特點和優勢

《瞭望東方周刊》:革命老區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據你的觀察,這8年來革命老區的建設發展步子邁得如何?

辛鳴:革命老區發展步伐邁得很快,成效有目共睹。老區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環境越來越好,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比如延安,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黃土高坡有了北國江南的感覺,令人驚艷,而且它把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了。延安的自然環境原本是相對惡劣的,這么多年下大力氣、投入巨資治理生態環境,環境得到改善不稀奇,關鍵是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經濟也發展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切切實實提高了,這并不容易,因此很有說服力。

《瞭望東方周刊》:步入快車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辛鳴:當地干部群眾有擔當、有闖勁,努力拼搏奉獻,這是基本條件。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黨和政府對老區的感情深厚,高度關懷重視,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很大。

為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黨和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目前已形成支持老區的“1258”政策體系(注:包括1個總體指導意見、2個區域性政策意見、5個重點老區振興發展規劃、8個涉及老區的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這些政策確保相關資源要素向老區優先集聚、重大項目向革命老區優先布局,老區振興發展的動力活力在不斷增強。

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在江西井岡山下七鄉自己的“農村e郵”服務站點內展示當地特產井岡紅米(李賀/攝)

資金支持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標準。2001年起,中央財政設立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重點補助、幫助老區發展,2020年這筆資金高達150.7億元。從2008年起,每年安排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用于老區扶貧,2020的額度為20.6億元。

但也必須看到,和很多地方相比,它們的差距依然較大,貧困程度較重。這有很多歷史原因,比如原有基礎條件較差,位置相對偏遠,體制機制相對不活等等。

《瞭望東方周刊》:對此你有何建議?

辛鳴:老區要真正脫貧致富奔小康,要找到發展的癥結,一方面要找準適合當地發展的支柱產業——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是什么,為什么這個產業這里可以做,一定要在這里做,而不在其他地方做。

比如贛州圍繞臍橙產業和稀土產業做文章,貴州做大白酒產業等等。以前的建設中,往往有老區照搬、承接東南沿海的產業,結果不接地氣,水土不服。

此外,地方領導者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闊思路,把適合自己的各種好東西引進來。當下經濟發展的模式是什么,產業發展的態勢是什么,人民群眾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

緊緊把握住時代的脈搏籌劃老區的發展和復興,不能追在后面跑。這個時代給了大家更多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機遇。比如貴州,抓住了大數據發展的時代潮流,在產業大洗牌的過程中走到了前面。

干部群眾要以建設家鄉為己任,做自己家鄉的主人,不去等、靠、要,依靠自身內在努力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老區曾經創造了歷史的輝煌,干部群眾有著自己的歷史自豪感,有苦干擔當精神,要發揚好這種精神勁兒——當年那么苦都干出來了,今天還能比那會兒更苦嗎?要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創造新時代的輝煌。

猜你喜歡
老區小康小康社會
2019年度廣東省老區宣傳工作 先進集體名單
小康微博互動
貴州28個縣(市、區)同步小康創建達標
革命老區展新姿
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
共同努力,為老區脫貧攻堅作出新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樹立發展信心 培育增長動力
老區建設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豌豆小姐和樹洞先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