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潛對策

2020-07-23 16:33蔡雨濛
石油研究 2020年6期

蔡雨濛

摘要:油田在開發過程中,隨著開采和運輸的進行,后期油田能源減少現象逐漸發生,為了提高油田開發利用效率,采取挖掘防效率措施是必然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粗暴地打水壓壓裂、堵水、酸化等技術,提高油井的產量,降低綜合含水率,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幫助油田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本文基于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潛對策展開論述。

關鍵詞: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挖潛對策

引言

隨著我國石油市場的快速發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已經進入了國外石油市場。國內許多油田有單井日產量減少、水分增加、原油單井產量明顯減少的趨勢,但仍有水庫內50%以上的可恢復儲量,合理有效的剩余石油開采是各油田的工作重點。

1剩余油分布模式

根據對韓·達·馬里先生(1995年)和劉·凱·泰先生(2000年)水庫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研究,總結了總剩余油在水庫內分布的情況。油田堵水期間剩下的油主要用以下幾種方法留在水庫里[2-3]:砂體邊緣區域:水庫砂體都是不規則的大砂體,如有邊緣且未被屏蔽分割的采石區域形成的油區。浸水殘留區域:由于水池的異質性,水庫“用舌頭”泛濫,形成殘留區域,或有不這樣的區域,這種區域一般是水性下降或表外膜。井網缺失區:水庫砂體井網分布控制有限,因斷層而難以控制井網的部分形成了停滯區。因為注射采礦系統的不完全或井之間的分流線部分也形成了停滯區域。結構死角帶:儲層結構由斷層和微結構起伏形成的高部位和疊層儲層的上部砂體形成停滯區。其他停滯地區:由于楊云律油層的上層物理特性大不相同,上層仍有原油。層內及層間低滲透分離子寧的存在導致注入水未傳播區。

2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特征

剩余石油的分布以平面形式主要以窄帶或孤島形式分布,分布區域主要位于斷層角區、大斷層區、巖性變化區等。另外,剩余油分布在低滲透層,低滲透層物理特性不好,給開發帶來了困難。剩余油分布特征一般可分為連續片狀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兩類。其中,片狀剩余油占空位較多,分散的剩余油占空位較少,這是最大的區別。

3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做法

(1)計算注水井各小層的吸水和吸水半徑。注水井實施吸水剖面測試的井,根據吸水剖面測試結果,分割各小層的吸水,根據上述公式計算。不能進行吸收剖面測試的井根據輻射厚度和累計注水量劃分為KH值,最終計算結果顯示在各小層的沉積相地圖上,繪制了初步沉降。(2)確定油井各小層的水分飽和度。第一步,根據歷史地質測量實施情況,按其拍攝厚度劃分為KH值,累計石油生產、水生產,同時,結合當前和過去的生產歷史,顯示出各砂巖組的大致堵水情況,根據水的方向,對應于各砂巖組的沉積相圖。(3)繪制每個小樓層的浸水草圖。以上三項業績與歷年的電解釋資料、各砂巖的同厚度圖相結合,繪制出出差61、張62、張63歲砂巖的泛濫地圖。(4)修改每個小樓層的浸水草圖。在繪制淹沒草圖的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動態數據、靜態數據和監視數據,因此存在一些錯誤,需要修改前期上午的草圖。第一階段再拆分吸水量:通過分析,各小層注水井組一線油井產生了相當高的水分或強的洪水,但該油井可能不受其他注水井的影響。通過歷年吸水剖面等資料,這口井沒有吸水,或吸收量少,因此,必須重新劃分該注水井縱向的小層的吸水量。第二步是再劃分油井小層間水分飽和度。油井位于輸液井的主要有效方向或主要裂縫方向,輸液井的注水量比較大,但要細分各小層油井水分飽和度過低的部門和縱向的水分飽和度。

4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油田剩馀物的分布不是單個因素,而是在油田開發、油層可回收儲量開發、不同置換能量的使用和產量等領域各不相同。結合發展條件,剩馀石油的分配將產生最終結果。結合地質因素和油田開發因素,分析了剩馀燃料分布情況,了解了各石油地區剩馀石油儲量的分布情況,采取了最有效的采伐措施,提高了油井的生產力,滿足了油田的生產需求。出現故障的區域或油層邊緣有更多剩馀油。對于注射成型和生產系統中不完整的油井區域,剩馀的油將注入到水的未展開區域。不同類型的地質構造具有不同的沉積層、不同的剩馀油分布、控制油罐軌跡以及在水不到的地區存在大量剩馀油。油層洗得不太濃,剩馀油含量豐富,油層洗滌強度高,油層阻力減小,油井進一步開采油類,剩馀油量相應減少。對于油田的所有開發因素,生產系統的完成直接影響剩馀油的開發。儲油層離集水池的距離很小,油層富馀油,油的剩馀部分沒有被替換,與水驅的發展相比仍留在油層上。只能采取技術措施來吸引潛在的生產增長,以增加油田的利潤率。利用油田開發的各種數據分析油田的生產狀況,確保遵守剩馀的石油交通規則。高含水量剩馀油的分布與油田注水直接相關。該層剩馀油的分布是根據儲藏層微觀結構的較高比例、樓層附近的石油分布、石油結構的邊緣、水的固定面積以及剩馀油的較高比例計算的。

5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發展趨勢

剩余油石油分布的研究是國內油田開發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一項需要深入研究的艱巨任務。對當前研究方向的綜合分析及以下趨勢。準確計算剩余飽和度和剩余油的準確位置至關重要。單領域深入研究是對基礎數據進行更精確地質建模和數值模擬的基礎,特別是在微觀存儲層面。采用大型仿真模型在多個領域結合新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研究的趨勢。結合微觀和宏觀經濟體系,通過宏觀經濟現象驗證微觀紀律,準確分析過剩分布格局,從而實現提高燃料效率的目標,從而在宏觀層面促進微觀紀律。

結束語

目前我國油田開采主要采用注水方式,高含水期開采,會發現剩余油明顯低。高含水期剩余油平均有38%的采收率,開采潛力較大,但其分布復雜,不利于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因此,要加強在高含水期挖掘剩余油的潛在技術,有效提高油田的開發潛力。

參考文獻:

[1]皮彥夫,劉麗,劉振宇,劉金鑫,戴志鵬,郭軒.運用分形理論確定水驅剩余油分布及運移規律的方法[P].CN108843311A,2018-11-20.

[2]劉麗,皮彥夫,劉金鑫,郭軒,戴志鵬.運用分形理論確定基質-高滲條帶功能型聚合物驅剩余油分布及運移規律的方法[P].CN108678738A,2018-10-19.

[3]邢曉霞,劉永河,姜玲玲,祁愛平,王芮,邢立平.羊二莊油田河流相儲集層構型與剩余油分布規律[J].錄井工程,2018,29(03):101-106+116.

[4]王俊.乾安油田高臺子油層砂體構型及剩余油分布規律[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