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2020-07-27 15:47申江偉
新聞傳播 2020年4期
關鍵詞:剪輯典型性戲劇性

【摘要】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會讓紀錄片的故事倍增光彩,會讓觀眾難以忘懷并產生強烈的共鳴,使記錄片的傳播效果倍增。塑造好、刻畫好人物是所有紀錄片創作者要面臨的問題,本文立足于創作實踐,對如何塑造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就人物策劃、紀錄片戲劇性、細節描寫、編輯敘事等多方面議題做了全面的論述。

【關鍵詞】紀錄片;人物形象;典型性;戲劇性;剪輯

人類的各種藝術創作所表現的對象可謂是包羅萬象,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但是這些所有的藝術作品的背后所體現的終極精神內涵,都是以人類自身為中心的。紀錄片出現不過百余年,是一個年輕的藝術門類,自誕生之日起,就以關注人類自身真實的生存狀態為己任,并以此嚴格地區別于其它的藝術門類。而紀錄片的主題多數與人類有關,其它比如自然地理類紀錄片,記錄的是自然風光或是野生動物,但是紀錄片主旨仍然是在闡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一、主角擔當:人物的塑造對于紀錄片的創作意義重大

毋庸置疑,人物是大多數紀錄片中的主角,他是故事的經歷者和演繹者,是紀錄片情節發展的關鍵因素,他的感情流露和命運起伏引領觀者進行情感體驗。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事關一部紀錄片的藝術水準和核心質量。紀錄片創作者如何細致觀察記錄人物生活中的言行舉止,經過提煉加工,運用各種視聽語言刻畫出一個個真實感人的人物形象,準確反映出入物的生活狀態并折射出以人物為代表的社會各階層的生存狀態,從而提升整部紀錄片人文價值,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來,片中人物十分出彩的紀錄片佳片不斷,比如《搖搖晃晃的人間》、《生門》、《鏡子》、《我從新疆來》等等,而2019年由國家廣電總局立項,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制作團隊推出的農村現實題材紀錄片《興安嶺上》,在央視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反響,這部紀錄片的創作者把鏡頭對準了伊春上甘嶺林業局溪水經營所的幾戶普通林區職工的生活,通過一個個質樸、鮮活、生動的人物,講述了林區人在轉型期既艱難又充滿希望的故事。片中人物看似平凡,卻如串鏈珍珠,散發著動人的光彩。

二、人物策劃: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紀錄片創作者要充分了解拍攝對象的家庭背景、個人經歷、性格特點、人生規劃等等,對拍攝對象未來的人生軌跡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并結合自己紀錄片所要表現的主旨和價值取向,綜合評判這個人物是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拍攝對象。

在眾多的評判標準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所選拍攝對象是否具有所要展現的社會群體的典型特征,即典型性。比如說:身份階層、成長環境、家庭狀況、生活狀態、人際關系等等,這個人物能不能代表一個階層一個群體,能否通過對他的人生際遇的記錄和展現能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洞察一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困惑、痛楚、拼搏和奮爭,從而引發觀眾深層次的思考,這個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紀錄片《興安嶺上》的主題是林區200萬林業人口的產業轉型解困的掙扎與奮斗,這是一個比較深沉的題材,林區人民每一家有每一家的困惑,每一家又有每一家的艱難,在選擇人物時紀錄片創作者下了功夫,在眾多參考對象中做出了明智的選擇。首先,為了全面展現林區職工的精神面貌,導演將片中人物的年齡段做了設定,就是老中青三個年齡段,他們中每個人都是土生土長的伊春人,都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愛。劉養順老兩口子早年的伐木工人,如今轉業開起了“養順農家院”,他們對林區的歷史和面臨的困境有著清醒的認識;楊大偉一個頭腦靈活,善于經營的中年漢子,憑借這些年的努力,創辦了物流公司并開始了木耳養殖生意;秦瑞亮是溪水經營所的副場長,剛剛三十出頭的他有著與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穩重成熟,他盡職盡責地做著保護林區生態的各項工作,并用心照顧著自己的小家,這是一個新時代林區職工的群相譜,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現實的困頓和當下的奮斗,也都有對未來的期許,他們每個人都能代表身后的一群人,具有典型性要素,所以在人物選擇上,紀錄片《興安嶺上》獲得了成功。

三、人物的戲劇性:人生就是一個并不完美的故事

法國戲劇理論家布倫退爾在他的《戲劇規律》中強調沖突是戲劇藝術的本質特征。而紀錄片作為影視藝術的一個分支,它是不是必須要有戲劇性呢?個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紀錄片的紀實性和戲劇性并不沖突,一部好的紀錄片應該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增強紀錄片的戲劇性可以從素材選擇、結構調整、細節突出等方面開展工作。而為了戲劇性而人為制造情節設計噱頭這是弄虛作假的行為,則是與紀錄片本質屬性嚴重相違背的。真實的生活有時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里生活又是平淡無奇的,矛盾沖突一定是存在的,但是多數時間里矛盾沖突并不強烈,常常無法支撐戲劇性的營造,那么紀錄片創作者又該如何處理?本人的觀點是:如果有強烈的矛盾沖突固然非常好,但是如果沒有,主人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并不完美的故事,人生一定要完美嗎?這不客觀,也不真實。

以《興安嶺上》中人物孫智剛為例,他是林業局經營所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平時開開鏟車,修修機車,到了防火期,和其他林區職工一樣參加各種護林防火任務,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開始,創作者發現這個人物的生活似乎有些“寡淡無味”,每天他們有固定要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各不相同,但是又都瑣碎細小,似乎對于人物性格的展現和片子的主題并無太大的意義。經過導演組半個月不停地研判,這期間拍攝繼續進行,最后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紀錄片的拍攝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還原生活本來面目,原汁原味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這些內容恰恰是展現林區許多中青年一代人的生活處境和內心掙扎絕佳素材。孫智剛修理機車,既專業又專注:打防火帶起早貪黑,揮汗如雨;受朋友啟發,他謀劃建立屬于自己的山貨網店:天寒地凍,他與朋友四處收集山貨,與山民討價還價等等這些內容,都是我們片中人物孫智剛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事情他幾乎年年都在做,還有一些事情是帶著夢想去爭取,而攝制組的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了他的這些日常點滴,通過鏡頭,我們看到了孫智剛在略顯不羈的外表下的一顆不安于現狀渴望上進的心,我們看到了他內心困擾、煩惱,以及奮起改變生活的決心和作為。紀錄片展現了主人公生活的真實面貌,所謂“平淡的生活”正是紀錄片的主題所需要的“真身”。

四、描繪之魂:細節刻畫,讓人物生動起來

有人說細節是人物刻畫之“眼”,有人說細節是人物刻畫的靈魂,都有道理。通常一部紀錄片看完了,提起人物叫什么名字,做什么了,觀眾可能記不起來,但是當說到片中幾個精彩的細節,卻都歷歷在目。在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情感受時,一兩個生動的細節,就勝過解說千言萬語。

紀錄片《興安嶺上》的細節運用是比較突出的,例如:副場長秦瑞亮陪妻子產檢的段落中,鏡頭里是醫院走廊的長椅上,夫妻二人并排而坐,秦瑞亮的妻子剛剛抽完血,按著胳膊上的藥棉,而秦瑞亮細聲問道:“餓不餓?餓了我出去給你買點吃的”,隨后鏡頭特寫給到了丈夫的手,此時秦瑞亮伸出的手正放在妻子猶如小鼓一般的肚子上輕柔地撫摸,這充滿愛意的撫摸有太多的含義,有對妻子的關愛,有由于工作忙對家庭的歉疚,還有對腹中孩子的期望,秦瑞亮勤勉、細致的性格躍然熒屏。又如:孫智剛冒著蚊蟲叮咬上山采山貨,在采蘑菇前,他拿起手機拍起照片來,隨后就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寫到“有沒有認識這種蘑菇的?今天我開始跑山了啊”;采完山貨,坐在拖拉機車斗上,脫下浸透泥水的襪子用力地擰著,創作者敏銳地抓住這些細節予以展現,孫智剛個性中爽朗和堅韌的一面被生動地表現出來。

五、制作之巧:巧妙的編輯讓人物和故事相輔相成

后期編輯是紀錄片創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前期的所有工作包括選題策劃、角色選定、人物故事拍攝、腳本撰寫等等做的再出色、再完美,沒有好的編輯制作來完成作品的呈現,那么一切等于零。

(一)紀錄片剪輯過程中,對于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把握人物情緒情感的走向,這是表達主題、引入入勝的重要手段。紀錄片《興安嶺上》當李銀豐和蘆葦家的香瓜遭遇枯萎病,夫妻二人痛心沮喪,當香瓜開園賣出了好價錢,李銀豐喜笑顏開。當蘆葦抓鬮抓到了一個賣瓜的好攤位,她歡呼雀躍。鏡頭、節奏、音樂都要和片中人物的情感相適應,并隨之變化,這是一個考驗編輯者情商和審美取向的工作。

(二)要厘清故事脈絡。敘事結構是一個復雜的話題,但是當今影視劇的敘事方法千變萬化,出現了諸如套層式敘事、碎片化倒敘等等,但是對于主流紀錄片而言,仍然以線性和模塊化敘事為主,其邏輯順序通常采用時間和人物的成長歷程或事件發展進程。

結語

人物是一部紀錄片的靈魂,塑造好了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故事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為此紀錄片創作者們需要巧妙運用各種視聽語言,在做好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對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興趣、價值觀等等進行深入地刻畫,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才會由此產生。這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值得我們深入的實踐和研究。

參考文獻:

[l]鮑永紅.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策略[J].電視指南,2017(12).

[2]齊隆壬.電影符號學[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3.

[3][美]沃爾特·默奇.眨眼之間一電影剪輯的奧秘[M].夏彤,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

【作者簡介】申江偉,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紀錄片部編導,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與傳媒、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

猜你喜歡
剪輯典型性戲劇性
長春花藍+玉米黃
戲劇性CIRCUS
農村初中體育教師組織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的思考
數字視音頻編輯與制作課程的項目設計探討
來源國信息和產品類別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
融媒體時代電視畫面的剪輯研究
剪輯
《悟空傳》戲劇與文學的跨界敘事
從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視敘事節奏的表達
新課程下小學數學練習設計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