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譯學史》讀書報告

2020-07-28 09:24羅露
廣告大觀 2020年11期
關鍵詞:翻譯理論

羅露

摘要:《中國譯學史》由陳??到淌谒?,全書介紹了中國古代、晚清明初、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譯論發展。研讀完畢,我深感自身學識淺薄,決心再讀完《西方翻譯史》,以彌補自己的理論不足。中國譯學史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悟是: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來源。我國歷史上的翻譯實踐確不算零星,譯論也可謂汗牛充棟,但多與理論脫節,甚至沒有理論支撐,以至不能自成體系。

關鍵詞:中國翻譯史;翻譯家;翻譯理論

一、中國古代譯論:

翻譯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因此古代中國譯史以佛經翻譯為盛。翻譯家的個人修養與翻譯也密不可分,如謙虛謹慎,不辭勞苦。唐朝譯者玄奘提出的"五種不翻",也就是"音譯",即不翻之翻。理想的譯者應當像玄奘一樣,去外地考究,通曉風俗人情。第二次翻譯高潮是利瑪竇"學術傳教"的時期,為了擴大天主教的影響,涌現了大批的翻譯活動??梢姺g是為經濟政治服務的,因此,翻譯工作者應當考究措詞,譯以致用。李之藻對西洋歷法的翻譯中,創譯了不少術語譯名,至今沿用。楊廷筠呼吁翻譯西書,他與徐光啟、李之藻一樣,認為翻譯國外先進的東西能學以致用,文化興國。我國兩周兩漢時代,百家爭鳴,可惜唯獨翻譯這塊欠缺,譯論主要為宗教服務,同時受本國文化影響,譯論多詞藻修飾,說理性欠佳。由于閉關政策,文化交流與翻譯事業發展深受打擊,我國古代第二次翻譯高峰結束。

二、晚清民初譯論:

晚清是一部反映民族興亡的歷史。鴉片戰爭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與此同時,翻譯活動日漸頻繁,有關翻譯的見解、理論也隨之豐富。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指出以前培養翻譯人才的重大失誤,提出國家培養翻譯人才的重要性,這對當今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也有所啟示。同治元年創辦"同文館",但洋務派的局限性也體現在翻譯主張方面,他們反對翻譯有關"男女平權"的書籍,因此也有不可否認的片面性。我國西方科技翻譯始于明末,盛于清朝??萍挤g的主要代表徐光啟和利瑪竇,兩人合譯了《幾何原本》。直到道光年,中斷許久的科技翻譯再次興起。再談維新派,翻譯方面梁啟超論述的翻譯問題最多。他認為要熟知西學知識,才能學到西方國家真正的可取之處。嚴復翻譯《天演論》時,提出中國近代最為有名的"信、達、雅"翻譯理論。林紓在近代翻譯史上最大貢獻是介紹西方文學作品方面,合譯的法國《巴黎茶花女譯事》風行海內,他在翻譯中注意宣傳實業思想,并論述了翻譯中的具體問題,像翻譯應當忠于原著等。蔡元培于甲午戰爭后接觸新學,并成為我國最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所說的學界譯學,指的是學術性翻譯。根據國情,他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可行辦法。王國維作為一代哲學家,十分強調譯語概念之嚴密,他是以哲學角度來討論譯事的第一人。至明清之際,徐光啟等人在科技翻譯中留下了一些譯論,雖為數不多,但注重論述翻譯的功利性,意義非凡。首先,他們跳出了宗教翻譯的藩籬,希望通過翻譯來對西方進行反超。再者將翻譯與愛國主義聯系起來,實為近代譯論的先聲。晚清時期維新派對翻譯理論的貢獻最大,至民國初年,譯詩理論開始顯現,但晚清沒有出現理論專書。

三、民國時期譯論:

民國時期,翻譯名家輩出。新文學運動之初的胡適,是第一位正式提出大量翻譯外國文學名著的人,并且僅譯名家著作,全用白話。對于文學是否有"可譯性,他指出文章的風格等在譯作上是可以保留的,詩歌的藝術美也是該重現的。鄭振鐸在翻譯理論上作出的系統而完整的論述,具有啟蒙和開拓意義。許多觀點至今仍然基本正確,且有強大的生命力。與鄭振鐸同為文學研究社的茅盾,其主要貢獻在于論述了翻譯工作的目的與功能,翻譯工作者本身的條件和修養,對于翻譯本身的藝術要求等。同時,茅盾提倡翻譯批評,他也是把魯迅留下的"轉譯"問題論述的最好的。朱自清認為譯名的方法有五種,其中意譯用的最多。與茅盾的"神韻"如出一轍,浪漫詩人郭沫若的"風韻"強調譯者主觀情感的投入。郁達夫反對各國文藝思潮書的"亂譯"和"誤譯",但他的批評態度過于激進,且本人的批評方法也有錯誤,后來引發諸多批評。以寫詩、譯詩見長的聞一多,其主要論述也是譯詩相關的理論。魯迅的有關譯論幾乎涉及了翻譯問題的各個重要方面,并且見解深刻。魯迅提倡的"直譯"是針對"歪譯"而言的,其"硬譯"觀點也是當今飽受爭議的。他認為,翻譯中適當的加入新的字眼、新的語法在里面,但以自然生動為適,不宜太多。他反對不加分析地"重譯",是中國現代最重視翻譯批評的人,至今具有指導意義。與此同時,瞿秋白反對魯迅的"寧信而不順",他強調"信"和"順"不應當對立起來。他對譯論的隨意貶低雖欠妥,但其理論思想還是基本正確的。1930年代,對翻譯理論貢獻最大者當屬林語堂,他將翻譯視為一種藝術,提出了忠實、通順及美的標準。譯者需要遵守對原著者、中國讀者以及對藝術的責任。林從語言學和心理學角度作了一些新思考,很有價值。著名的莎劇翻譯家朱生豪的譯論頗受贊揚,不僅譯作數量多,且質量好,得到國內外莎學界的高度評價。民國時期的朱光潛,主要圍繞"直譯與意譯"討論,并批評了一般人誤解的生生地"直譯"或是胡亂地"意譯",這與哲學家艾思奇的看法不謀而合。民國時期是我國譯學理論較大進展的時代,他們之間的批評、討論和爭辯極大促進了翻譯理論的發展。

四、新中國成立后譯論: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翻譯理論建設的工作很快被提上日程。董秋斯首當其沖,緊跟著茅盾就譯本作了本質的、全面的批評,他認為指摘字句誤譯固然重要,但遠不夠。顯然,茅盾吸收了董秋斯的意見,但比董更深刻。他還認為翻譯是個體勞動,不能多人合譯,尤其是文學翻譯。在當代譯學家中,傅雷最為強調譯者本身的條件、氣質對于原作的"適應力"。他還注重譯者的人生經歷、全面的學識修養對于文學翻譯的重要性。他在翻譯用白話文或文言文的見解上,與魯迅、周作人相近。錢鐘書先生對于"化境"的解釋是"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他的譯論都是以讀書筆記、評論的形式發表出來的,雖無系統,實則有力。新時期的翻譯認為翻譯者學習前輩的翻譯理論是十分必要的。第一,關于"信、達、雅"的翻譯原則的討論,劉重德提出用"切"替換"雅",認為要求風格切合原文本。許淵沖則認為,"雅"應解釋為發揚譯文語言優勢,且認為這是翻譯的"充分條件",如果用上便是錦上添花。第二,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結合,吸取相關學科的新成果,如劉宓慶的翻譯美學,如與文化相結合的王佐良。另外,機器翻譯研究也將登上新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我國譯學界正式提出建立"翻譯學"。新時期的翻譯工作經歷了一個初步發展,但受文革等其他影響,取得的成果頗少。

結語

人工智能、計算機輔助翻譯等學科的興起,也意味著翻譯的交叉學科愈來愈多,作為一名語言學習者,我們應當提高自己的語言相關能力,戒驕戒躁,扎實地做好自己的手頭翻譯,為新中國的翻譯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陳??? 中國譯學史[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 劉軍平. 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 官琴.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 述評[J]中國文學,2011(8):12-17.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猜你喜歡
翻譯理論
談談翻譯史的研究方法
翻譯批評與翻譯理論建構
試析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淺議許淵沖之文學翻譯理論
再談文學作品的可譯性
從“動態對等”的視角探討英語習語的理解與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