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家譜中的三篇張謇佚文

2020-07-29 12:33王建勇
檔案與建設 2020年6期
關鍵詞:張謇家譜

王建勇

摘要:從三種民國家譜中輯錄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張謇全集》失收的三篇張謇文章:《劉竹屏封翁家傳》《壽寶公蔣孺人合傳》《貞節許孺人傳》。這些撰寫年月明確可考的佚傳,不僅有助于觀察張謇與海門劉氏、常州賀氏、無錫劉氏的交往情況,也為考索張謇的散文創作成就增補新材料。

關鍵詞:張謇;《張謇全集》;佚文;家譜

張謇(1853—1926)是近代中國著名實業家、教育家,一生堅持踐行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卓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張謇全集》(全八冊),是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張謇全集》(全六卷)的基礎上,不斷搜尋散佚文稿匯編而成,堪稱張謇研究乃至近代歷史研究的必備參考書。然而,由于張謇一生交游廣泛、著述宏富,仍然有不少佚作散落于群籍之中,黃鶴群《張謇為〈吉林成氏家譜〉作序考》[1]、莊安正《搜尋張謇佚文〈朝鮮善后六策〉過程略記》[2]等就補輯有兩篇佚文。今幸又在三種纂修于民國年間的家譜中發現張謇的三篇佚傳:《劉竹屏封翁家傳》《壽寶公蔣孺人合傳》《貞節許孺人傳》,堪為張謇研究的史料補充。特輯錄全文并加以新式標點,以饗讀者。為方便相關研究,謹依《張謇全集》體例,將佚文按撰寫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一、劉竹屏封翁家傳

海門介蘇州、太倉、通州之間,壤地初辟,徙家而卜居者,率三郡若所屬之人為多。及余所見,三十年以來,其賢豪長者頗有聞于當世。劉君之寓,校余家為遠。其先世吳縣人,勝代革命之際,世所謂劉征君漸于先生,與徐俟齋、楊維斗諸老齊名,隱鄧尉山中者,君九世祖也。父韶鏞,始來海門,以商賈起家。既又中落。君折節儉嗇、仗信修義,大孚于人,于是家復振。中歲務規時利盡人力,督所任三數,勤力之人廢箸。谷麥、布棉、百貨、造釀、粉餈餌,依經方藏制百藥,斟酌贏縮,貫輸挹注,流通貨財。于是,僮客食指幾百人,授約效功,無有偷惰。所居一市廛宇,夾道相屬,良藥、善釀、糝食之美,尤稱劉氏云。

君豐軀偉干,倜儻尚氣節。少時嘗遇盜江中,盜盡掠同舟物且去,偽為官之巡哨也者,出券要舟人押。既盜就擒,有司以盜兄方總兵福山,攝君為證,陰依違不敢竟治。君抗詞請征盜所脅券,卒按如律。生平不茍然諾,交游遠近,倚其一言為重。君亦能傾身緩急人,里某以折閱負債自經死,妻子貧弱,而負于君尤巨,君先眾焚棄其券。又嘗贖富室殘榜瀕死之婢歸其父,救偷兒于鄉人將畀投火積薪之中。鄉里忿爭,得君數語輒解。雖恣睢豪橫猝不可喻之人,無不以君為大人長者。其言光明可信也,然君亦因是無甚奇羨之財。君名文林,卒年五十有八。子四:啟祥,縣學生;啟荃、啟明,能世父業;啟征,光緒己丑舉人。

張季子曰:十二年春,余方客京師候試禮部,叔兄書來述歲仍災,近君所方四五十里,民饑不得食,君發粟募金,而有司弗恤振且輟弗繼。兄走江寧,得請于督部布政使發倉谷息幣以繼,朋輩或訾焉。獨君意氣相與,其料戶施粟、平糶精密中程法,可敬也。歸而識君,既命其子啟征相從問故。又隃年,而君卒,惜矣!今年春,民又大饑,而君長子啟祥大承先志,相與策畫論議,終任其事,尤賢且勞。然則君固不死士,顧徒求貴富老壽為哉!

此傳輯自劉燮鈞等纂修《[長洲]劉氏支譜》卷八,民國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藏家譜全文選覽”掃描本第2冊,第102—105頁。文題下低十一字署“張謇”,標明作傳之人。光緒十二年(1886),張謇候試于京師期間,便得知劉文林的賑災義舉。至會試不中,于五月二十二日歸家后[3],乃與之相識。十六年(1890)九月二十九日,劉文林病逝,張謇在該年十月三十日的日記里記述曾贈以挽聯:“劉竹屏歾,挽以聯:‘同是寓公,君故能忠信篤敬于鄉里;僅爾中壽,天庶幾單厚昌大其子孫?!盵4]十八年(1892)春,海門大饑,劉文林長子劉啟祥(后改名燮鈞,字乙青[5])又追隨張謇救濟民眾,張謇正月九日即作《海門興利救荒議》[6]。同年閏六月初五日,乃應劉燮鈞等人所請“作吳縣劉君傳”[7],即此《劉竹屏封翁家傳》。張謇傾畢生之力,辦實業以裕民富國、興教育以智民救國,是一名無私奉獻的愛國志士。為此,他特別欽佩那些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的善人義士,往往撰文大加贊頌。此文敘寫的劉竹屏,就是一位為慈善事業捐資取義、為勞苦大眾造福行善的高潔賢者。

傳主劉文林(1833—1890),字墨園,號竹屏。父劉韶鏞,后過嗣劉韶勛。早年因避寇亂,隨父從吳縣遷居海門,遂與張謇居于同邑。劉文林卒后,其子劉燮鈞等除向張謇乞傳外,復請著名金石學家、文獻學家、藏書家葉昌熾(1849—1917)撰《劉竹屏封翁家傳》,原載于《劉氏支譜》卷八(掃描本第2冊,第94—97頁),已收入葉昌熾文集《奇觚庼文集》卷下[8]。同時,他還請晚清高官、詩人兼書法家秦綬章(1849—1925)作《誥授奉直大夫墨園劉君墓碣》,并載《劉氏支譜》卷八(掃描本第2冊,第98—101頁)。

二、壽寶公蔣孺人合傳

公諱雝如,字壽寶,明江公之孫,潤之公之子也。系出武林,唐開元間秘書監賀公知章之后,子孫繁盛,代有能人。洎至南宋,元兵進關,始遷祖維善公正司要職,素重風節。九鼎垂移,義不受粟,歸隱林下,卜居于江蘇之常州定東鄉西隅,煙霞笑傲,淡泊自甘。迄今二十余世,耕讀相傳,為毗陵望族。壽寶公幼承先德,壯懷奇志。博通經史,旁參諸子,過目成誦,為時下名流。惜為命厄,未展所學。

配蔣孺人,為同里承甫蔣公淑女。蔣公亦富有文才,著書甚富,為潤之公文字交,交從而成姻婭者。孺人幼承父訓,長洽閨箴。咸豐乙卯,來歸于公??嗣鲖D道,勤于女紅,于是極得舅姑憐愛,里黨交譽之。越三年,姑徐太夫人卒,哀毀骨裂,喪葬如禮。未幾,子錫榮生,群謂公有后矣,孺人亦稍解憂。蓋以壽寶公之忠誠懿厚,未必即有伯道之憂也。越年六月,公以霍亂卒,時年三十有一,孺人甫三十也。每欲身殉,以呱呱在抱,宗嗣所系,且上有衰翁,尤需奉養,茹苦含辛,歷盡艱鉅。乃十月間而紅羊之亂作,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孺人上奉衰翁,下攜子女,避難于江北之四墩子。藉十指以奉親,忍饑餓以撫子,創鉅痛深,而其情益苦矣。辛酉,還江南,屋宇灰燼,故物蕩然。未幾,潤之公以老病辭世。兵燹之余,家無擔石,而孺人猶羅掘謀,喪葬竭誠盡孝思。剪發養姑,賣身葬父,方之古人,義當不讓。孺人一生節孝,彰彰在人耳目。而有司未之題奏,朝廷未之褒揚,豈以國是日非,四郊多敵歟?遺珠抱憾,聞者痛之。

孺人以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有六。子一,錫榮;孫三,德佩、德馨、德全;女一,贅婿白根明,生德康,嗣伯朝進為嗣焉。

中華民國十年清和月上浣

南通張謇謹撰

此傳輯自賀庚大纂修《[常州]江村賀氏五修宗譜》卷三,民國十二年(1923)詒安堂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藏家譜全文選覽”掃描本第3冊,第172—175頁。傳文沒有交代寫作緣由,可以推測是賀氏修纂族譜時,張謇應后嗣賀錫榮等人所請而撰,時間在民國十年(1921)舊歷四月上旬。這段時間,張謇多在南通經營實業[9],較有閑暇作傳。張謇一生撰寫的人物紀傳體散文,除少部分是寫風云人物、政治官員、文人名士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以貧苦下層民眾為記述對象[10]。

常州賀氏本是會稽賀氏的一個分支,公推南宋賀惟善為始遷祖。據《江村賀氏五修宗譜》卷二所載崔與之(1158—1239)《宋晉陵令楚書公傳》(掃描本第2冊,第121—122頁),賀惟善,字楚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嘉定三年(1210)進士(按:是年未舉行科舉,或系嘉定四年之誤),歷洪州錄事參軍、江東提刑干官等職,后以大理司直出知晉陵縣(今江蘇武進)。時值元兵入寇北方,天下將亂,遂棄官隱居晉陵城東南江村里。經過子孫后代數百年間的不斷繁衍、努力,賀氏逐漸發展成為常州望族[11]。降至傳主賀雝如(1832—1862)時,已是當地頗有聲望的書香門第,但他本人卻不幸因霍亂而早卒。幸賴其妻蔣孺人(1833—1908)不辭辛苦,操持家業,教養子孫,乃得以保全賀氏血脈。其間歷盡千百磨難,未嘗懈怠半分,堪為節母典范。

三、貞節許孺人傳

夫天之生人也,生豪杰之人易,生貞節之人難,而貞節生于農商之家則尤難。孺人之家農而商,天姿聰惠,性至孝,惜未入校讀書,僅知勤儉。系出許公培德之長女,即為劉公嘉文之仲子金華君之發妻。金華早歲隨父遠適,在揚子江以北泰興黃橋經營白蹢業。年方弱冠,將為婚。倏忽之間,積勞成疾?;寄暧?,醫曰:“病入膏肓,藥不能為?!比嫒嗽笟w侍,遂輿迓之入門。后侍未婚夫湯藥,悉順意志,未嘗片刻離。病益篤,割股煎湯,默禱神祇,誓以身代。何天庥不荷,追隨三旬有八日,而遽喪其天??奁缦?,屢不欲生,經親族多方勸慰,而得免。大殮之日,舅姑與近族勸勿遵禮,哭之大慟,當眾誓曰:“未亡人生為劉氏婦,死為劉氏鬼耳!江山可改,秉性不可移也?!奔爸猎?,以神主服膺,顏之戚,哭之哀,送至墓。見者莫不淚為之下,人共稱其貞且節矣。

自是,克盡婦道,敬舅姑和妯娌,凡夫兄弟姑姊妹相待如賓。外此蠶織,中饋家務,有條不紊。食則菜羹素飯,衣則荊釵布裙。久之,繼姑舉一子,即夫之少弟也,孺人遂破涕為歡,曰:“若夫弟完婚養育,吾無負于夫矣?!惫史虻苌砩弦陆匀嫒耸种芯€也。迨舅姑、夫兄相繼逝世,喪葬如禮。時夫弟年九歲,或謂停止營業,孺人泫然出涕曰:“人生于世,貴承先業。夫在可繼父之業,豈夫沒而媳不可繼之乎?”則毅然決然,一如奮須眉之氣。赴太興黃橋,任內外重艱,不辭風塵勞碌。未及期,生涯益盛,可知信義若大丈夫矣。為夫弟教而娶,為諸姑養而嫁,微孺人之力不及此。為商二十余載,人無間言。

孺人平素語人:“為劉氏守者,夫之千年后事也,今幸矣。夫有猶子為嗣,劉氏既馨香百世,吾又何求?”乃囑夫弟維持商業,攜嗣子鐘偉歸家,同食同眠,相依為命,暇則誦經念佛。遇饑寒,鄰里溫飽兼施,抑何其道德之心不稍懈也!不謂于民國十二年夏歷二月二十九日,飲食起居無恙,翌晨安然長逝,享年五十有四。其善始善終,完全若太璞矣。惟三世祖同懷、夫弟友亭君者,名醫噪于世,欲為請建坊也,欲為請旌第也,惜未成先歿。幸哲嗣鐘毓、鐘俊善繼父志,喪葬孺人畢,適族修宗譜,將其一生節操具述于前。

謇曰:君子以揚善為職志。南通與錫遙隔一江,孺人根核固未悉其詳。而泰邑屬通,一稽孺人商地,父老昆季之聲稱南北,清名適符一報。竊嘆農商之家,詩未必讀《關雎》,禮未必閑《內則》,吾故曰“貞節出于農商之家難也”。而錫邑劉金華君之發妻,女道守貞三十年,婦道守節三十年,雙桂流芳,家風可千古,抑國風可千古,于理何辭!即謹為之傳。

民國十四年秋月之吉

南通張謇謹撰

此傳輯自劉南繩等纂修《貝沙橋劉氏宗譜》卷二,民國十四年(1925)見復堂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藏家譜全文選覽”掃描本第2冊,第149—153頁。民國十四年,適值劉氏族人編纂宗譜,劉鐘毓等便以劉金華妻許孺人(1870—1923)的貞節事跡向張謇乞傳。當時張謇正居住在南通,生活比較悠閑愜意[12],很快便于這年秋季成稿。張謇出身于貧苦農民兼小商人家庭的背景,使他對下層民眾有一種自然的親切感,尤其崇敬那些靠自己努力而堅強生存的節烈人士,他也非常愿意為這類人樹碑立傳。

劉嘉文、劉金華父子長年累月在他鄉經營著小本買賣,是當時比較常見的通過遠距離交易賺取微利,而養家糊口的小商人家庭。劉金華不幸早夭,經營的重擔、家庭的未來落在年輕的妻子肩上。這位沒有正式過門的妻子盡管幼年未曾進私塾讀書,卻能勤儉持家,頗識詩禮之義。她不僅成功地扮演起經商女強人的角色,更是克盡婦道、守身如玉的貞節典范,成為泰興、無錫等地眾口稱譽的對象。所以,張謇不禁兩次感嘆“貞節出于農商之家難也”,并樂意作傳予以表彰傳揚。

散落在民國家譜中的三篇張謇佚文《劉竹屏封翁家傳》《壽寶公蔣孺人合傳》《貞節許孺人傳》,都屬于應酬之作,張謇寫完或許就交給劉燮鈞、劉鐘毓等人,作為纂修家譜的重要材料。撰寫者本人反而忘記保存底稿,導致編文集或全集時難以搜羅尋覓。這些佚傳的撰寫年月都能明確考定,對于研究張謇具有一定價值:除可資彌補新版《張謇全集》的缺漏之處,也有助于觀察張謇與海門劉氏、常州賀氏、無錫劉氏的交往情況。張謇的散文“在近代散文領域雖未有意樹幟,但其獨特的風貌和斐然的成就,是治近現代文學史者所不能忽視的”[13],因此這些佚傳還為理解其散文創作成就增補新材料。

參考文獻

[1]黃鶴群:《張謇為〈吉林成氏家譜〉作序考》,《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3年第2期,第35-38頁。

[2]莊安正:《搜尋張謇佚文〈朝鮮善后六策〉過程略記》,《檔案與建設》2016年第11期,第41-43頁。

[3][4][6][7]張謇:《柳西草堂日記》,李明勛、尤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8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241、318、338、349頁。

[5]劉偉纂:民國《海門縣圖志》卷一三《人物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5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24頁。

[8]葉昌熾:《奇觚庼文集》卷下,《續修四庫全書》第15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2頁。

[9][12]莊安正:《張謇年譜長編(民國篇)》,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411-413、663-673頁。

[10][13]王樹林:《略論張謇的散文成就》,《殷都學刊》2003年第3期,第74、71頁。

[11]蘇慎:《常州姓氏》,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74-277頁。

猜你喜歡
張謇家譜
感懷張謇 守望初心
稱呼見人品
張謇:從狀元到企業家、教育家
利用社會力量 做好家譜收集整理工作
潘光旦嗜治家譜
歲月沉淀中的老家譜
改變危機唯有勤奮
讓豪杰們低頭的狀元
翁同龢點張謇
吹牛大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