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來(2010-2020)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化的發展與趨勢研究

2020-08-02 02:24張巍金鵬
環境與發展 2020年12期
關鍵詞:網絡信息安全資源共享

張巍 金鵬

摘要:本文總結了近十年來(2010-2020),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化工作在網絡、業務支撐體系、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生態環境大數據、“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研究認為,環境信息化需繼續強化網絡信息安全,推動信息資源共享,提升信息化決策支持水平,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技術服務。

關鍵詞:環境信息化;網絡信息安全;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12-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2.11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 recent ten years (2010-2020)

Zhang Wei,Jin Pe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Inner Mongolia,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2010-2020) in the aspects of network, business support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ig data, and Internet plus government service construct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mot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enhance information decision support and trai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o provide powerfu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informatization;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Resource sharing

1 我國環境信息化發展情況

1.1 我國環境信息化相關政策及標準的發布

2010年,原環境保護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信息化工作會議,這是30多年來我國環保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環境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第一次會議,標志著我國環境信息化建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而后,國家相繼出臺規劃、方案等文件,明確提出環境信息化的建設要求。2011年,《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全面推進信息環境保護能力標準化建設,提高環境信息的基礎、統計和業務應用能力,建設環境信息資源中心[1];2016年,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2],啟動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工作,并在全國選取了部分省市作為試點,全面開展環境數據資源整合和共享服務,推進環境數據開放;2016年底,《“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要求加強生態環保信息系統建設,并在生態、大氣、水、危廢、核與輻射、污染源管理等領域都提出相應的信息化建設要求[3]。

國家對環境信息化工作越來越重視,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日趨嚴峻的環保形勢及日益繁重的環境監管工作促使人們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二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環境管理部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必須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主動轉變工作方式,強化信息化建設,實現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1.2 我國環境信息化發展現狀

我國環境信息化工作經過近10年發展,基礎支撐能力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斷擴大,信息化決策支撐能力逐步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國環境保護網絡打通了部、省、市、縣級環保部門之間的數據傳輸通道,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全國環保系統的視頻會議系統,實現了環保業務的無障礙溝通。環境信息化基礎設施資源不斷升級完善,生態環境部全面推進“一朵云”工程建設,部分省市已實現環保業務系統“上云”。污染源、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不斷完善,全國共建成省、市級污染源監控中心300余個,對3萬余家企業實施了污染源自動監測,監控點達5萬多個。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備細顆粒物(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達5 000余個。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達千余座,城市聲環境監測網建設近8萬個點位[4]。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國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與基礎數據庫系統、全國排污許可信息管理系統、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全國固定污染源統一數據庫等信息系統,信息化決策支撐能力逐步提升。各省市生態環境部門都已建立了門戶網站,依托網站開展政務信息公開、政務服務、政民互動、環境宣傳等工作,大部分省市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實現了信息公開、政務服務、互動交流,為群眾了解生態環境信息、辦理相關事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 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化發展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按照“集約高效、綠色發展、服務上云”的發展思路,自“十二五”以來實施了一系列環境信息化項目,包括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項目、環境應急與能力建設項目、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項目、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項目等,環境信息化建設得到了質的飛躍。內蒙古自治區搭建了多級融合互聯互通的五級環保專網,開通了上聯生態環境部、下達旗縣區的四級視頻會議系統,推動了環保業務云化管理,初步建立起信息化業務支撐體系,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實現了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互聯網+政務服務”效能穩步提升,為強化環境監管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基礎支撐。

2.1 標準規范體系逐步成熟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從組織管理機構、環境信息化管理制度、環境信息資源共享與服務、網絡信息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規范。包括環境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內含3大類20余項信息安全保障制度;環境信息化建設管理辦法及環境信息化建設總體技術要求,從管理機構、信息化規劃、建設、實施、運行、績效等幾方面提出了詳細要求;環境數據共享管理辦法,從匯集整理、共享應用、安全保障3個方面對信息資源產生、使用、共享和管理做出具體要求。

2.2 網絡資源多級融合

內蒙古自治區融合了環保專網、電子政務外網、互聯網絡資源,形成了“生態環境部-自治區-盟市-旗縣-企業”的五級環保專網,打通了信息資源傳輸通道;搭建了上聯生態環境部、下聯盟市和旗縣區的四級視頻會議系統,實現了內蒙古自治區118.3萬km?面積上環保業務的無障礙溝通,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節約了工作成本。

2.3 環保業務“云上走”

內蒙古自治區通過租云形式,非涉密生態環境業務逐步實現“云上走”。新建非涉密業務系統一律實施云化管理,舊業務系統逐步往云上遷移。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行政審批系統、政府網站、非密綜合辦公平臺、生態環境大數據決策分析應用系統等主要業務系統、應用支撐系統已全部實現云化管理。

2.4 信息化業務支撐體系初步建立

內蒙古自治區已建成了涵蓋自然生態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環境管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環境應急管理等方面的環境業務系統,基本實現了生態環境業務的信息化支撐。

2.5 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日益完善

全區重點污染源實施在線、視頻、工況“三位一體”全方位監控,監控規模逐步擴大,800余家企業實施污染源自動監控,200余家企業實施視頻監控,大型火電廠實現了工況監控。生態環境監測方面,全區已實現空氣、水質、噪聲、沙塵環境質量的自動監測,此外,還建設有土壤、輻射、生態監測點,基本實現了生態環境狀況監測的全覆蓋,初步構建了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展提供了強大合力。

2.6 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能力初步具備

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被列為原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大數據項目試點,啟動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項目,目前已完成三期項目建設,全區建立起9大類近300小項縱向一體橫向互聯的環境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其中,內部數據貫通自治區、盟市和旗縣環保局三級,整合了環統、污普、環境質量、污染源、移動執法、行政處罰等業務線條的數據;外部收集了氣象局、經信委、住建廳和自然資源廳等部分環保相關業務數據。全區搭建了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數據庫總量近20億條,數據容量近30T,實現了水、氣環境管理決策支撐以及“一證式”固定源監管,為打好藍天、碧水保衛戰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持。

2.7 “互聯網+政務服務”效能穩步提升

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政府網站從21世紀初上線,經過歷年改版、升級,在版面設計、內容保障、在線服務、政民互動、站群建設、安全保障、技術運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發展。截至2020年,輻射安全許可、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等19個事項開通了網上服務,其中18項可在線申辦。2018年底,生態環境廳蒙古文版政府網站正式上線,進一步推進了政府信息公開,滿足了群眾,特別是農牧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3 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化發展趨勢

盡管近10年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化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數據共享服務、信息決策支持能力、信息隊伍建設等方面仍需加強。

3.1 強化網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強化網絡安全意識,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培訓,深入開展網絡安全知識技能宣傳普及。落實安全防護制度,按照網絡安全法、等級保護制度等相關要求,加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夯實網絡安全基礎,開展信息系統等保定級備案、整改測評,強化網絡安全戰略謀劃,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加強環保重要數據和信息保護。完善網絡信息安全通報機制,定期或不定期通報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實現自查自糾常態化。

3.2 推動信息資源共享

建立資源共享意識,強化協同思維,打通部門之間、系統之間的壁壘,推進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共享。強化部門協調合作,既實現生態環境系統內各個單位的協同,又實現環境、水利、農業等部門之間的協同,既有跨行政區的協同工作,又有區域內的協同管理。建立數據整合共享機制,提升互聯網數據的采集匯聚能力,深入挖掘數據價值,盤活數據資源。

3.3 提升信息化決策支持能力

圍繞生態環境重點工作,以服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為中心,繼續強化信息化工作在“三線一單”成果共享、摸清自然資源資產“家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全面反映經濟社會活動的資源消耗、環境代價和生態效益等方面的應用,持續增強信息化科學決策支撐能力。

3.4 加強信息化隊伍建設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專家聘請以及人員激勵等機制,強化人員培訓,提高專業人員技術水平,培養環境信息化復合型人才——既掌握計算機、通信等工程技術,又了解數學、統計學、人工智能等相關知識,還熟悉生態、環境、氣象等專業知識的人才,打造結構合理、規模適宜的人才隊伍。

4 結語

近10年,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化工作在網絡建設、標準規范體系、業務支撐體系、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即將邁入“十四五”之際,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信息化需緊密圍繞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繼續強化網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深入推動信息資源共享,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決策支持水平,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技術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EB/OL].[2011-12-15].https://baike.baidu.com/item/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

[2]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Z].2016.

[3]“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EB/OL].[2016-12-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5/c_1120057921.htm.

[4]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EB/OL].[2020-06-02].https://m.youth.cn/qwtx/xxl/202006/t20200602_12353224.htm.

收稿日期:2020-10-07

作者簡介:張巍,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控與環境信息化。

猜你喜歡
網絡信息安全資源共享
“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研究
長三角加快實施交通運輸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現代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及網絡安全策略
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信息安全挑戰與思考
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與其防護體系設計
《網絡信息安全》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
對高職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認識與實踐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與管理
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名單
貴州銅仁萬山區:探索建立教學資源共享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