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湖市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思考

2020-08-04 07:23趙偉宏
綠色科技 2020年3期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開發保護

摘要:分析了平湖市南河關人文、景觀等旅游資源,探討了南河關當前存在的問題,從開發模式,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挖掘文化內涵,協調區域資源等方面提出了保護開發實踐措施,并進行了反思,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

中圖分類號:TU9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062-04

1 引言

平湖市位于東海之濱,地處浙江省東北部,“滬、杭、蘇、甬”四大城市菱形對角線的交匯點,北接上海市,南瀕杭州灣。平湖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就有先民在境內生產、生活,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河頭歷史文化保護區位于平湖市舊城中心,南靠南城河,北至人民路,東臨東湖,西到日暉漾,總占地面積約0.21km2。旖旎的水鄉風光、獨特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筑風格、淳樸的民間風情,南河頭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價值,是目前能夠記錄并表達平湖歷史傳統建筑和較為完整地承載平湖風物的傳統街區。2014年,平湖市成立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由城投集團組建平湖市南河頭街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承擔街區保護、開發和建設等工作。經過5年時間打磨,2019年9月28日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一期隆重開街,“東湖西岸”文化景觀勝地嶄露新姿。平湖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是平湖歷史文化傳承和城市開發建設融合發展的有益實踐。

2 南河頭人文、景觀等旅游資源稟賦分析

2.1 街區特色

南河頭,古稱鳴坷里,明天啟版《平湖縣志》“縣治城內全圖”已有標注,清光緒版《平湖縣志》載:“西之北由胡家匯為橫街,一曰鳴坷里,俗稱南河頭?!逼胶O邑(1430)之時,鳴珂里已頗具街區規模。歷史漸進,滄桑變遷,雖經時光侵蝕、兵燹戰亂,但南河頭古風古貌猶存。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內傳統風貌保存非常完整,兩岸建筑鱗次櫛比,建筑沿街而立,“兩街夾一河”的格局是江南水鄉傳統城鎮空間形態,街、巷、弄格局完整,尺度宜人。江南傳統城鎮空間元素如建筑、水井、河道、園林綠地等的空間肌理較為協調。街區內歷史遺存較多,現保存較好的遺跡多為晚清至近代建筑,并有大量20世紀50、60年代的建筑遺存。

2.2 歷史建筑

南河頭是平湖市的最后一片古城,僅占平湖城市建成區面積的0.46%,卻擁有170余處文保點及歷史建筑。其格局之大、底蘊之深、保存之好,令人驚嘆,具有非凡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有南河頭和南混堂弄2處,南河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莫氏莊園,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葛氏祠堂,市級文保點稚川學堂舊址、永凝橋等,還有江南三大藏書樓之一傳樸堂舊址,葛氏、張氏、陳氏、徐氏、沈氏、王氏等宅第共160余處,文化遺跡有古井5口、古樹名木十余株、河道、河埠、駁岸、橋梁。南混堂弄文保點建筑有混堂弄3號施宅、混堂弄38號戈宅、書院弄35號鐘宅、書院弄29號鐘宅、鮑家匯50號民居,平湖縣委辦公舊址,清、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如混堂弄34號錢宅、混堂弄50號民居,書院弄25號水井。

2.3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湖派琵琶[1]和平湖鈸子書[2]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湖九彩龍等5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18項和171項列入嘉興市級和平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4 文化名人

平湖明清兩朝有進士221名。新中國成立后,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8名。1999年版《辭?!饭彩樟?名平湖人:南宋畫家趙孟堅,明代權臣陸炳,清代大臣、書畫鑒賞家、收藏家高士奇,清代廉臣、理學家陸隴其,現代戲劇家、教育家、書畫家、高僧李叔同,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家朱英,著名導演、中國左翼電影的開拓者程步高,冶金和材料科學家鄒元燨,篆刻家陳巨來[3]。還有書畫家陸維釗、吳一峰,土木工程專家徐以枋,首屆“韜奮出版獎”獲得者周振甫等。

2.5 周邊旅游資源

南河頭歷史文化保護區緊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平湖市東湖景區,東湖景區0.63km2,分布眾多人文景觀,如李叔同紀念館、陸維釗書畫院、吳一峰藝術館、報本塔、“當湖十局”圍棋公園、江村畫廊等,旅游資源優越。南河頭和周莊、同里、角直、南潯、烏鎮、西塘等代表性江南古鎮的分布地域相近,都位于上海、杭州、蘇州100k2輻射范圍內,短程客源充沛,且南河頭位于平湖城市中心,業態植人更為豐富,不局限于單一旅游,內需外需兩手打造,避免出現古鎮空心化“死亡陷阱”。

3 存在的問題

3.1 河道水質惡化,生態環境較差

由于區域內尚未鋪設污水管道,雨污合排進入河道,加之解放路和人民路部分污水也排人南河頭河道,造成水體嚴重富營養化。河道水質極差,無法自凈,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和身體健康。

3.2 建筑年久失修,居住質量堪憂

南河頭大部分歷史建筑建于晚清及民國時期,建筑密集,街巷狹窄,不少房屋年久失修,線路無序搭接,老化嚴重,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環衛市政設施缺失,衛生條件惡劣,居住質量差。

3.3 街區配套缺乏,旅游發展滯后

目前整個街區較為孤立,旅游發展缺乏體系統籌,相關配套設施嚴重不足,除莫氏莊園外沒有其他景點可與之成為完整的旅游觀光鏈條,無法促使游客長期在地段內停留,成為“經過式”景點,難以觸發其他消費行為的發生,周邊發展滯后,形成惡性循環。

4 南河頭保護開發的實踐

4.1 保護開發的認識

正確處理好保護和開發的關系,強化“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方針;堅持“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4.2 目標定位和開發設想

(1)規劃定位。傳承和發揚平湖歷史人文的綜合功能區,著力將南河頭打造成為長三角有知名度的水鄉歷史文化旅游街區、平湖人的“城市客廳”與“精神家園”(圖1)。

(2)開發設想。一次規劃到位,分區組織實施,分步滾動開發。

4.3 主要做法

4.3.1 開發模式

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有機結合,有效推動“文化+產業+旅游+生活”四位一體協調發展。政府組建平湖市南河頭街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根據授權負責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建設的項目資金籌措、項目建設和經營管理等工作。一期政府注資1.65億元實施南混堂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形成樣板;二期利用相鄰的老市府騰空地塊進行風貌管控招商出讓回籠資金;三期再投入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

4.3.2 注重頂層規劃,保護原有生態環境,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如何保護街區物質空間結構及要素、保護街區傳統的生活場景和文化形態,讓她底蘊長存、活力重現、脫穎而出,關鍵要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做好保護開發規劃,謀定而后動。

早在2013年政府就精心謀劃南河頭保護開發工作,先后委托專業機構設計編制了《平湖南河頭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南河頭與市府地塊更新規劃方案》《南河頭與老市府地塊保護更新規劃》《平湖南河頭與老市府項目定位報告》(業態策劃)《平湖市南混堂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了《南河頭(老市府地塊)保護與改造一期工程總體方案設計》。完成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定位思考,做到形態規劃和業態策劃并行,實現保護前提下的有機更新和業態調控。

相關規劃明確了南河頭和南混堂弄歷史文化街區的文保單位的保護原則、文物保護范圍、文保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要求、特色建筑保護要求。逐一列明了保護清單,其中南河頭歷史建筑共160余處,文化遺跡有古井、古樹名木、河道、河埠、駁岸、橋梁。南混堂弄文保點建筑10余處,還有部分平湖文化遺跡。

根據規劃,保留南河頭原始家族合院式步行結構,以“一河兩岸雙漾“為主要步行結構,保護歷史街區格局,還原水鄉街巷肌理。一期重在“品”,業態布局以“文化+商業”為亮點;二期重在“購”,更加突出繁華的商業氛圍,并輔以文化盛宴;三期重在“閑”,呈現出以院落空間為主的慢生活休閑區,反映老平湖的原生態生活。

4.3.3 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歷史街區的文化品位,保護傳統文化的真實性

文化脈系是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的靈魂,“開放、親水、崇文、報本”的文化特質和城市品格在這里傳承和延續,通過尋根尋魂、以史為脈、以文鑄景,讓文化根脈活在城市空間里,活在居民生活中。分為三個片區重點打造:

南混堂弄片區以展示平湖名人文化、廉政文化、國防文化,感受休閑文化為主的歷史文化街區。同時,加大綜合服務設施建設,配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大型停車場,提高服務接待能力。主要的業態功能有:歷史名人文化展示、創意零售、民宿休閑、餐飲等。當湖書院和陸清獻公祠是歷史街區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歷史上的當湖書院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書院專祀附圣平湖陸子,為清朝“天下第一清官”陸隴其,創設的目的是“勵風俗而正人心”,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4]。清風樓,原是平湖縣委辦公樓舊址,歷經60年的風雨,以平湖廉文化記憶館的形式,打造金平湖“監察御史”文化品牌。通過歷年文史資料搜集整合,恢復了塘基橋、聚龍橋、香花橋等古橋以及鋸子弄、新開弄等歷史巷弄,提煉了清獻橋、思源巷、書院里等一批區域歷史元素加以注入,復活了街區文化內核。通過業態策劃和精準導入,“老字號”“文創店”在這里落地生根,有百年老宅、濡學生活的當湖書院,古老又新型的社交場所三魚雅集,融合西方雕塑、泥塑、繪畫等手法的面塑館,還有胡慶余堂、徒之漫書局坊、湖光里、平湖有禮、小紹興等20個主力店及老鼎豐、老平湖等18個門店,形成了以文化會展、創意設計、餐飲娛樂、工藝美術于一體的“文化+商業”特色業態,使得街區傳統與時尚交融,文化和活力共存(圖2)。

老市府及南城河拆遷地塊,打造商業休閑區和濱水休閑區。商業休閑區新建中式風貌建筑,面向本地居民和游客打造現代商業區,主要業態功能有:游客中心、餐飲、休閑娛樂、零售商業、地下停車場;濱水休閑區結合濱河綠化設置,兼有商業活動,為市民提供了大量綠化活動空間,主要業態功能有:花鳥市場、餐飲、零售商業、SPA會所、大巴停車場、濱河綠化等。改造糧管所倉庫等歷史建筑用于展示各類糧票證券和古物件,景點式恢復南城河和古城墻。

南河頭片區以展示和感受士大夫文化、傳統建筑文化、藏書文化、稚川教育文化、民俗民風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街區。依托莫氏莊園、葛氏祠堂、稚川學堂遺址等歷史古跡,通過琴棋書畫、手工藝、民俗等各種藝術形式,以歷史街區為載體,并加入體驗、教育、交流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對平湖的歷史人文進行全方位的展示,著力打造特色明顯、格調清雅的文化街區。業態功能豐富,傳統文化有:莫氏莊園、葛氏祠堂、傳樸堂藏書樓、稚川學堂、各類琴棋書畫院;民俗手工藝及零售有:平湖糟蛋、杜經布、圓作制作等非物質文化,以及蟹殼黃、平湖黃酒、平湖醬油、腌海蜇、咸槍蟹、杜瓜子等平湖特產;還有茶樓小吃、花鳥市場、古玩收藏、民俗客棧、文化會所等。該片區重點保護傳承的文物古跡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網師園等齊名的江南六大廳堂之一莫氏莊園[5],與“天一閣”、“嘉業堂”并論的“傳樸堂”藏書樓,國際著名冶金專家鄒元燨、著名學者周振甫等大批名人學士就讀的稚川學堂舊址,清朝年間范西屏和施襄夏在南河頭張宅圍棋對弈的“當湖十局”,利用葛氏大院改建為市非遺保護中心等。歷史名人有:與鳴坷古里人家關系緊密的張元濟、徐用儀、梁啟超、葛稚威、葛昌楹、葛昌扮、莫放梅等。重要文獻有《檇李文系》、《傳樸堂藏印精華》、《吳趙印存》、《鄧印存真》、《丁丑劫余印存》、《云浦草堂詩存》、《春暉堂印譜》、《平湖縣續志》、《當湖歷代畫人傳》等。

4.3.4 注重歷史風貌,精雕細琢、修舊如舊

使得區域內古街、古宅、古河道、古橋、古樹等元素形態互相依存、彼此映襯,歷史巷弄風貌依舊,歷史建筑形神兼備,再現平湖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

(1)古街改造。為了協調南河頭和南混堂弄兩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建國路調整為隧道工程,地面道路由規劃的32m恢復為16m,進行分時限行,上下班高峰期允許車輛通行,其余為步行。調整勤儉路寬度,將路寬由18m縮減至16m,走向保持勤儉路現狀,避免穿過歷史建筑,破壞原有水鄉肌理[6]。

為保證主材料質量,專門走訪了古建材料市場,整理完成了主要原材料規格單價統計表,主要石材、木材、磚瓦等古建項目材料采用甲供,從安徽等拆遷工地搶救性采購明代老金山石5萬多m。已建成的南混堂弄主街,鋪筑與南河頭同年代同質地的石板路,銜接、連通東西兩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除街巷庭院、橋梁駁岸等金山石鋪裝外,還有欄桿扶手、牌坊小品的雕琢皆采用古老而穩定的榫卯結構,即美觀又堅固。

本著“地面實物形態向前推100年,地下基礎設施向后推100年”的建設目標,利用有限空間,通過修建綜合管廊,一次性解決水、電、通信、消防等系列問題。置換解決了管線的布局和排水排污管道的鋪設,在提升街區基礎設施的同時,避免了對街區環境的影響,保護了街區風貌的原真性。

(2)古宅保護。歷史建筑修繕尊崇古制,做好古建施工單位考察,分別赴杭州、蘇州等地考察古建施工單位的代表性項目。針對區域內歷史建筑所處地理位置和結構現狀,結合規劃業態和房屋使用功能,逐棟設計了修繕方案。域內歷史建筑多于清末明初時期建造,根據地域與年代特性,采用了江南民居多使用小青瓦,檐頭滴水瓦當紋樣精致。堅持使用瓦楞、木質構件等舊材料,特別是選取了與街區的年代感、地域感最為匹配的稀有金山石作為庭院、道路、橋梁等的鋪裝用材,還其原貌、以存其真。同時傳承應用花格窗復原、門栓制式等傳統技術工藝。由于年代久遠,大多數建筑因地基沉降地勢低、汛期易淹等普遍現象,為保持原有街巷風貌,合理優化平衡地面標高,對文保點原混堂弄34號錢宅采取高科技的整體頂升技術處理,建筑整體黃海標高由1.55m抬升至2.10m。

古河道更新。延續南河頭街區“兩街夾一河”的格局,南混堂弄街區新開挖河道,打通南河連接南城河,引流至東湖,還原平湖老縣城水域脈系,暢通水系循環,將南河頭區塊、南混堂弄區塊、東湖景區“串珠成鏈”,連成一片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底蘊的絢麗風景。新開挖河道實施生態綠植工程,構建以龐大的水生動植物、微生物群組織而成的“水下森林”景觀。培育水生植物體系,沉水植物的覆蓋率達到90%以上,結合睡蓮等浮水植物,既凈化水質,又增加觀賞性,投放大量螺類、觀賞魚類等水生動物,催生生態鏈自凈功能,逐步完善河道生態系統。

古樹救存。盡可能原地保護街區內諸如法國梧桐、黃楊、香樟、龍柏、石榴等樹齡較大的珍貴樹木,致力于從細節處著手還原街區原生歷史。對于涉及河道開挖等施工的部分樹木,顧及古樹長距離運輸的脆弱和移植后環境的適應,最終決定就近移植這部分珍貴樹木。為確保移植的樹木成活,按照植物分類及用途逐株普查登記、注明去向、一樹一策,全過程跟蹤樹木移植,確保移植樹木成活。涉及樹種七大類,樹齡普遍在30~50年(含百年黃楊一株)。移植范圍遍布街區各庭院、沿河干道、巷弄等多地。另外,涉及城市道路和地塊拆遷改造,部分樹齡50多年的行道樹和庭院樹,優先遷移到南河頭街區保護,結合地塊景觀設計方案種植,集中有效打造景觀效果。

4.3.5 整合區域資源,保護區域景觀體系的協調性,建立區域旅游合作市場實施差異化發展

南河頭要傳承和發揚平湖“開放、親水、崇文、報本”的文化品質,要有自己的特質和內涵,不僅僅作為一個旅游古鎮來開發,而是作為平湖人的“城市客廳”與“精神家園”來打造,避免和周莊、烏鎮、西塘等江南古鎮的同質化發展。發展區域范圍不單單局限于0.21km2的歷史街區范圍,而是延伸至0.63km2東湖景區,串聯李叔同紀念館、陸維釗書畫院、吳一峰藝術館、報本塔、“當湖十局”圍棋公園等眾多人文景觀,最終連通明湖,結合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美麗平湖鄉村精品游線,實現平湖一日游向平湖多日游嬗變。在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已考慮水上游覽項目,并在內外防洪包圍圈水位差解決后,融入東湖水上游覽線路。近期計劃開通穿梭于東湖至明湖水上游線的小型游船,游線從東湖出發,途經“當湖十局”主題公園、曹兌港綠道、當湖公園、葛家塘,最終至明湖,全程約1小時。今后,由南市青影綠廊水系,匯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領銜規劃的千島百圩湖澤高鐵新城,可以實現高鐵換乘水上巴士一路向北,至平湖人的“城市客廳”和“精神家園”,以平湖特有的親水基調變換水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感受新老交替之穿越、古今對話之詩意、古鎮名城之脫穎,著力打造長三角有知名度的水鄉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4.3.6 探索創新思路,建立多種模式的社區參與機制,兼顧多方群體利益

成功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發展,絕不僅對歷史建筑、文物保護點等物質文化的保護,而是更注重對原生態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定位非常明確,堅持平湖江南水鄉特色風貌,兼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兩個保護,平衡好業態策劃和原生態生活氣息和諧共融的關系。在下步南河頭地塊開發中,重點就街區內的臨街民宅、葛家等大宅院和文保單位進行騰空搬遷,其他一般民居以街面整治和改善居住條件為主,重點抓住直管公房這個環節,批量回遷部分居民,打造生活味的南河頭。增強社區居民的保護意識與參與意識,鼓勵部分有手藝、有專長的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給他們創造發展機遇,提供展示愛好、技藝、特產、民俗、民風的平臺,探索形成符合南河頭開發保護新方法,以負責任的、務實的工作態度,切實抓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工作,推進平湖歷史名城創建。

5 南河頭保護開發的反思

南河頭保護開發打造“街區+景區”的文旅綜合體項目,分三期實施,突出彰顯“城”的特色,秉承“策劃為先、文化為魂、業態為核、項目為王”的理念,總體定位、推進時序、開發理念準確,實施成效非常明顯,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問題。

(1)歷史街區規模較小,影響競爭力。不同于烏鎮等江南六大古鎮,南河頭位于縣城中心,遭受的城市化拆改沖擊較大,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拆了古街建景區的彎路,僅有遺存對平湖人更為彌足珍貴,起步晚競爭力較差。

(2)強調建國路過境功能,隧道經濟性較差,拆建破壞較大。建國路南北走向,橫穿南河頭和南混堂弄兩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現狀為城市次干道,寬12m,城市路網規劃為城市主干道,寬30m。為了兩個街區空間尺度和銜接,投資近8億建設建國路隧道工程,在東方路快速路建成實現南北新區10min過境功能后,再實施建國路隧道工程,加重了城市建設資金的壓力,而且造成建國路半拆半建陰陽街,破壞了街區風貌協調及文化傳承,最好的方案是全盤保留現狀路寬。

(3)建筑更新過度,歷史年代感打折。這在南混堂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中已經意識到,將在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中加以改進,以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匠心,充分尊重原有風貌,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力求保留原汁原味。

在全面展現南河頭原生態環境,打造自身特色的同時,在接下來的南河頭二三期保護開發實踐中,將進一步發揮平湖“古城街區+景區”優勢,統籌莫氏莊園、李叔同紀念館、“當湖書局”圍棋公園、水洞埭街區、城隍廟、報本塔等歷史文化遺存,共同打造東湖西岸文化景觀勝地,全力建設平湖的“城市客廳、精神家園、東湖之脈、繁華之地”,不斷開創平湖歷史文化傳承和城市開發建設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黎慶慧.平湖派琵琶[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

[2]張玉觀.平湖鈸子書[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

[3]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夏征農主編.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4]平湖市地名辦.平湖地名故事[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

[5]吳煜.江南廳堂數春暉—平湖莫氏莊園建筑藝術略述[J].美與時代(上),2011.

[6]平湖市城投集團.平湖南河頭城市更新[R].平湖:平湖市城投集團,2017.

收稿日期:2019-12-16

作者簡介:趙偉宏(1975-),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市政園林建設管理工作。

猜你喜歡
歷史文化街區開發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城市文脈延續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滿意度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探討
文化系統剝離與市場割裂對文化創意體驗產品的影響研究
在線投稿與編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遵義紅色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學習APP設計與開發
單片機在電子技術中的應用和開發
旅游體驗背景下重慶下半城歷史文化街發展策略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