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米村:啟程“新奮斗”

2020-08-04 17:59梁芝芳
當代陜西 2020年10期
關鍵詞:百川木耳大棚

梁芝芳

這屆村班子,“80后”占了半壁江山,人人身上都有股沖勁,他們帶著鄉親們在土里刨“金”,挖掉了窮根,找到了長期穩定的脫貧路子

乍一聽村名,金米村似乎挺富饒。

其實不然。這個地處秦嶺南麓的小山村,曾是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有名的貧困村。

明明是“土地貧瘠路難走,一天到晚吃一餐”的窮山溝,為何叫金米?說法不一。

一種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村里有條米湯街,滿街人窮得只能頓頓喝稀米湯,因此得名,為了改變現狀,米湯街和鄰近的金龍村合并,取名金米村,寓意有錢有糧。

另一種,則有理有據:20世紀80年代,國家重點企業“陜西銀礦”在金米村投資建廠,而銀礦山下,則是成片的稻田,“山上有金、地上有米”,是為金米。

然而,這碗“金米”沒端幾年,銀礦因資源枯竭停產,稻田也改種了產量更高的玉米,金米村依然名不副實。2015年貧困發生率達21.85%,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88戶553人。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村“兩委”班子帶著鄉親們在土里刨“金”,大伙靠自己的雙手挖掉了窮根子,找到了長期穩定的脫貧路子。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9657元,貧困發生率降至0.23%。

不再短糧缺錢的金米村,總算名副其實了。

這些村干部,人人有沖勁

再窮的金米人,也會有富貴的念想。脫貧致富的念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江百川尤其強烈。

秦嶺山峁相連,溝壑交錯,金米村就“長”在那粱上、“藏”在那溝里,九山半水半分田。全村493戶1740人,僅有耕地948畝,人均不足6分地。

地雖少,土雖瘦,但江百川不相信金米的土地上只能生長貧窮。這個20世紀90年代的大專生年輕時走南闖北做生意,還回村干過兩屆村支書,膽子大,腦子活,善謀事。

這些年,他帶著村里人出去千工程,眼瞅著別的村莊一個個富起來,回村一看,村民長年累月守著山上的“巴掌地”,小麥玉米土豆,土豆玉米小麥,一直走不出貧困的循環。但凡有點能力、頭腦、出息的年輕人,幾乎都出去了。

“不能讓鄉親們繼續這樣的窮光景!”江百川是個要強好面兒的人,給別處修路、建樓時,他心里總惦記著自家村子。于是,撂下一年穩賺幾十萬元的工程隊,回了村。

前后腳回村的,還有村委會副主任陳明明。辭掉國企的工作回村,他原本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卻正趕上村子脫貧“摘帽”最關鍵的時候,偏巧因年輕的大學生村官離村,涉及手機電腦等新模式的工作大多停擺。陳明明主動請命“救急”,一救就是大半年。

2018年在村“兩委”換屆中,46歲的江百川高票當選村主任,34歲的陳明明為副主任。2019年江百川書記、主任“一肩挑”,配備了兩名年輕的副支書江長宏、李正森,57歲的老文書王極華任監委會主任。除了黨支部5名成員,還有31歲的村委會女委員趙艷,并返聘了退休回村的張太泉。

一個老中青合理搭配、活力十足的班子“出道”。

7名村干部,各自都有著準確的角色定位:大學畢業回鄉創業的李正森主意靈、人活絡,陳明明看似咋咋呼呼,實則“粗蘿卜細絲”,他倆主要“出外勤”“搞外交”;在銀礦干了十幾年技術工人的江長宏做事穩妥細致,負責“抓內政”。江百川帶著年輕人在前“沖鋒”,王極華和張太泉守住后方,化解矛盾、調解糾紛,趙艷則學習村級綜合辦公業務,體現各項事業的有序銜接。

這屆村班子,“80后”占了半壁江山,人人身上都有股沖勁,大伙定下一條規矩,“凡事不過夜,決不允許‘等下兒‘挨兩天”。

走路帶風的陳明明有個外號“救火隊長”,專管村里急事、難事。有次村上施工,山上1組的水管壞了,沙土順管道直沖而下,堵了2組水管,山上山下202戶斷了水。陳明明借來水泵,連夜帶人修管道,清理堵塞的泥沙,沖洗干凈后再接好。第二天一早,群眾吃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忙活了一夜的陳明明卻渾身濕透,像剛從水里撈上來。

村里的事,有時也需要迂回前進、“曲線救國”。66歲的張太泉兼任文書多年,經歷5屆村班子,是金米村“活字典”,村里大事小情、人情往來門兒清,碰到難解的糾紛,他出面準成。

河堤年久失修,不美觀不說,還很危險。但堤上有地有樹,堤邊還住著肖勝紅等7戶群眾,村干部多次上門,他們就是咬定不搬。

“要不找你老丈人來試試?!睆執痪湓?,點醒了愁眉不展的江百川。原來,江百川的老丈人鄒君學跟肖勝紅家也沾著親。老丈人出馬,肖勝紅終于松了口,其他幾家也當天簽字同意。

金米村所在的山溝叫馬耳峽,原名“馬耳嚇”,意思是路太難走,馬聽到進村都害怕,群眾“吃水肩挑人抬、趕集翻山越嶺”。村前橫著一道小嶺粱,名為小嶺,可實際“小嶺不小,金米無米”,去趟縣城來回得大半天。直至2018年底,水陽高速通到了村口,金米村的群眾才徹底擺脫了出行難的問題。

多年被大山所困的村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啥叫“高速”路——開車到縣城只要20分鐘。于是,農用車、小轎車成倍增長,原來4.5米寬的通村公路立刻變得捉襟見肘。

修路?村集體可是零收入。金米村土地金貴,拓寬路面群眾沒意見,占我家地、拆我家豬圈可不行。

江百川一趟趟往縣上跑,爭取到150萬元,對村內連接火陽高速鳳凰西出口處進行拓寬改造。他白天帶著各組組長挨家挨戶說明情況,晚上找村民“談心”?!按謇锴闆r一擺,曉得當家難;上面政策一聽,眼睛亮了,甩開膀子干起來!”在他看來,群眾是最通情理的,只要把工作做到前頭,許多矛盾就能化解于萌芽中。

那段時間,江百川常忙得沒時間睡覺,陳明明的鞋底都跑開膠了,張著大口,卻沒空回家換。一個月后,村民的小轎車就駛上了拓寬2米后的通村路。

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人,卻不再是原來的人了!

貧瘠的土里刨出“金米”

4月21日,“90后”主播李旭瑛有點手忙腳亂——做了6小時直播,與做客直播間的柞水縣政府副縣長張培攜手向網友推介木耳,人氣主播李佳琦、薇婭也在直播間里為他們帶貨。2000萬網友在3個直播間買光20余噸木耳,價值300多萬元——這相當于柞水縣去年在淘寶4個月的木耳銷量。

而此前一天,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金米村的直播平臺前,點贊柞水木耳,成了“最強帶貨員”。

如今躋身網紅界的柞水木耳,被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保護產品。然而,原來誰也沒把它看上眼。

位于秦嶺腹地的柞水縣,因柞樹多而得名。柞樹又叫“耳樹”,顧名思義就是生長木耳的樹,當地農民也一直有種植黑木耳的習慣。但是,這樣的黑木耳并沒給當地群眾帶來富裕生活。

盡管2017年金米村實現整村脫貧退出,但長期以來,務工是群眾擺脫貧困的主要方式,村里沒有一項叫得響的產業,存在返貧風險。

村上充分征求村民意見,結合大家生產生活習慣,請農業專家實地調研,結論是金米氣候和土壤得天獨厚,正是木耳最佳適生區之一。

還要靠木耳!可路子得變。一家一戶種變集體合伙種,山坡上的地栽變省地又節水的大棚種植。成立金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爭取400多萬元資金建大棚。

建大棚得流轉土地300畝,就怕群眾不樂意。1個月內開了4次村民大會,地租由1000元漲到1200元,52個鋼結構大棚拔地而起。

脫貧“藥方”開了出來,喊破嗓子動員村民種,村民卻顧慮重重:“木耳不是掙錢行當”,“這可是個技術活,怕種不好賠本”……

老黨員陳多秀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兒子肖青松,認領了兩個棚。肖青松有在工地上干出來的身板,也有精明的頭腦:“木耳一年可以種兩季,正好和玉米錯開。收拾完木耳種玉米,啥也不耽誤?!?/p>

雖說做泥瓦工也掙錢,但土地,讓他掂著有分量,摸著有溫度。每天觸摸的,是會呼吸會生長的財富。

如何打孔、掛袋、采耳、晾曬,啥時候該澆水、該通風?現代化菌包生產對肖青松來說,頗為陌生。

“吳老師,我摘木耳時發現菌包積水,不知道啥原因?!?/p>

“晾棚天數沒夠,菌包根部有傷口,傷口沒有愈合進了水,你要拿小刀劃口放水?!?/p>

肖青松口中的吳老師,是包村干部吳正超,他也是金米村木耳種植技術指導員。跟著東北請來的技術員學了小半年,吳正超組織鄉親們集中培訓,肖青松就是他培養的技術標兵。

肖青松每天頭一件事,進棚巡“耳”?!坝悬c閑工夫就往棚里鉆,半天不帶出來的,就差在棚里打地鋪了?!毕眿D何小燕滿是心疼。

揣著技術員傳授的技巧,再加泡棚里磨出的經驗,很快就跨過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那道門檻,摸準了木耳“脾氣”,收成自然不一般。

更讓他安心的是,行情好了按市場價,行情不好時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價收購木耳,扣除菌袋成本、大棚維修管護、水電費用和集體經濟提留后,每斤干木耳可掙7元左右。平均到每個菌包,就是7毛錢。

肖青松2019年種了3萬余袋木耳,他算了筆賬:一年采兩季,一季五六茬,全年下來掙了4萬多元,比打工強?!爸灰厦?,好日子不會躲著咱!”肖青松開春又種了2萬余袋木耳,還帶上了姚大文、肖勝龍兩戶貧困戶共同致富。

“群眾最講實惠,風險大了擔不起,周期長了等不起。尤其是貧困戶,只能吃補藥,不能吃瀉藥?!苯俅ㄕf,村班子想出的辦法是“借袋還耳”“借棚還耳”——菌包免費給種植戶培養,收獲的木耳村上組織統一收購,扣除菌包成本后,再把利潤返給耳農。

這樣一來,群眾徹底打消了后顧之優,130戶貧困戶當上了耳農,戶均增收4600元。

黑木耳產業被貧困戶廣泛認可,不僅由于不花一分本錢,見錢快,也因為木耳種植對勞動強度要求不高。金米村貧困人口中,因殘致貧的占20%,其他也大多是老、弱、病等勞動力弱的家庭。

68歲的盧傳財老伴身體不好,兒子兒媳均為一級殘疾,兩個孫子上學,一家6口的生計全靠他的退伍軍人補助和兩畝五分地。第一書記賴勝濤動員他種木耳,在青海當兵時立過功、生性好強的盧傳財卻有些怕:“不怕賠工夫,但若管護不得力產不出耳子,咋交賬?”

他以前也在坡上種過椴木木耳,20來個樹棒棒只產1斤耳,收益甚微。2019年后半年試著種了兩個棚,跟著技術員學管護,收入近兩萬元。由于干活精細,盧傳財還成了村上的木耳專崗員,專職負責給52個木耳大棚澆水,一年收入6000元。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金米村便是柞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之一。借著這股“東風”,野森林、中博農業等品牌相繼入駐幫扶,建成年產2000萬袋木耳菌包的生產廠和一個1000噸的木耳分揀包裝生產線,有了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團隊的技術支撐,江百川還爭取到中鐵一局援建的4個智能連棟木耳大棚。

生長在柞樹上的小木耳,變成了現代化的菌包棒,有的直接放在薄膜上,有的如糖葫蘆插在鋼筋棒上,有的則吊起來如連起來的小沙袋,還有的“住”進了智能化大棚。

一部智能手機,耳農們就能“遙控”種植木耳,智能化系統實時顯示棚內外溫度、濕度、PM2.5、風向等生產關鍵因素,同時根據實時數據電腦分析,自動控制通風、遮陽、噴水等操作。

大棚旁,是全國第一家單項產業數據中心——柞水木耳大數據中心。配合本地農商的打造,柞水木耳緊跟潮流登上電商平臺直播帶貨。

金米村黑木耳產業規模從2018年的60萬袋,到2020年,僅春季就發展了185萬袋,預計產業戶戶均增收1.99萬元。在黑木耳基礎上改良的玉木耳可賣到80元一斤,金木耳市場售價每斤150元。

2019年,金米村村集體幾十年來有了第一筆存款——木耳收益21.4萬元。除掉全村貧困戶每人400元的分紅,還可用于擴大玉木耳、金木耳的栽植規模。

山還是那座山,村卻變了模樣。一棟棟木耳大棚在群眾房前屋后扎下了致富的希望。

不光賣木耳,還要“賣風景”

守著82.4%的森林覆蓋率,如何做好“生態”文章?

對于村子的未來,江百川有自己的“野心”:希望總書記再來時,看到一個“綠富美”的金米村?!霸劭可?,就走綠色路,搞鄉村游,不光賣農產還要賣風景?!?/p>

這一發展思路,與縣上的“一主兩優”產業布局不謀而合——針對地少林多、耕地不足的實際,將木耳作為富民主導主業,林下經濟和鄉村旅游兼顧優化布局發展。

金米村把林下經濟作為主導產業的有效補充,組織貧困戶種植連翹、蒼術、白術、芍藥等中藥材530畝,戶均每年增收2000元。江百川告訴記者,中藥每畝產值3500元,比種小麥、玉米收入高了近3倍,加上縣里的扶持政策,群眾中藥材種植熱情高漲。

想打“旅游牌”,服務要跟上,村里琢磨調整種植結構,搞采摘,開民宿,辦農家樂?!白層稳擞谐?、有住、有玩,最后還能帶上我們的特產離開?!?/p>

溝里的40畝地,村上跟旅游公司簽約,開發鄉村體驗游。江百川打算著,再將山上銀礦廢棄的礦洞利用起來,搞探險游。

山溝兩邊的坡地上,是新發展的牡丹、菊花等30畝觀光園,中藥材和早園竹套種基地500畝,水雜果采摘體驗園500畝,預計三年內可見效收益。

“鄉村旅游,游的是‘綠水青山,尋的是‘快樂老家,憶的是‘游子鄉愁?!标惷髅鞲俅ê嫌?,游客來金米村,就是想重拾山里的慢生活節奏,除了跨上籃子上山采摘,也許還愿意體驗幾天“土味”民居。

陳明明決定“試水”民宿,“要是做得好,再帶鄉親們一起搞?!彼谕庾錾獾母绺缛牖?,投資30萬元,特意把自家6間老屋的裝修風格“往回”改了改——用土坯墻、老木頭這些鄉村原始的材料,裝飾剛剛從山里采來的野花樹枝,與整個小山村和諧地融為一體。

村里的道路平整了,街道干凈了,垃圾及時清運,還修建了蓮菜池、人工湖、河道休閑長廊和停車場。眼瞅著窮鄉僻壤變了樣,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紛紛回鄉發展。

從西安返鄉創業的王炳龍正是看中了家鄉這山水畫般的美景。幾幢黃白小屋,面朝蓮池、背靠青山、溪水就從屋旁的山澗流下……曾經破敗的村莊,突然變成了一個田園夢。

王炳龍家的兩層小樓靠近村口,位置優越,辦起了農家樂,開業正趕上五一小長假,生意火爆。

“如今大伙都一心撲在產業上,村里打牌賭博的沒了,打架扯皮的少了,群眾日子紅火起來,鄉風民風也變好了?!苯俅ㄕf。

村民的思維被喚醒,如今,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的鄉村游項目,以及建設中的農家樂、民宿,處處夾帶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猜你喜歡
百川木耳大棚
生態環境我們改變了什么?
“琴語” “律動” “百川”
霧霾天氣下改良式大棚溫度特性分析
一場美夢
《金娃——龍舟》
大棚講課
巧洗木耳
發現木耳
種植大棚草莓采摘效益可觀
木耳變形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