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大漆畫作《太清道德天尊像》修復工藝探索

2020-08-06 08:29呂云
蘭臺世界 2020年7期
關鍵詞:大漆軟化加固

呂云

摘 要 清道光年間《太清道德天尊像》是山東博物館館藏的一件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原件殘破嚴重,實屬晚期折條病,畫芯多處發生重疊粘連、折裂、龜裂、起翹、空殼、蟲蛀、殘缺,且畫芯所用顏料并非國畫顏料,而是用大漆顏料所繪而成。此件繪畫作品的修復較為典型,修復過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常見的問題,對修復過程中的疑點、難點及個別應注意的現象進行總結,以期為類似作品的修復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從而更好延長每一幅書畫作品的壽命。

關鍵詞 大漆 回貼 加固 軟化

Abstract Taiqing Daode Tianzun's Portrait from Daogua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s an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 collected in Shandong Museum. The original copy is badly damaged due to long-time folding. In several parts of the painting there are overlapping adhesion, folding fractures, cracks, warps, ghosts, worm damages and missing parts. The paintings pigment is not that of Chinese painting, but a Chinese lacquer one. The restoration of this painting is typical, and some unusual problems are encountered during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oubts, difficulties and some phenomena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tial experienc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similar works, and to better lengthen the life of each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ork.

Keyword Chinese lacquer; re-adhesion; reinforcement; softening

此幅《太清道德天尊像》畫于大清道光十六年(1836)孟冬月,用大漆所繪而成,是一幅民間供奉像,作者姓名不詳。畫芯縱143.5cm,橫61.5cm,熟宣質地,立軸鏡芯一色紙裱,原裱尺寸150cm×72.5cm。

圖中以老子為中心,老子背面有三輪藍色圓光, 使人物有似處于一種天境或仙境的感覺。圖中老子須發如雪、臉色紅潤、神態安祥,端坐于一塊青灰藍色方形巖石上,身著白色云紋衣,腰束青花色長帶,外罩墨綠云紋大袍;右手在上示陽,左手在下示陰,右手拿一把上有陰陽鏡的扇子,仙風道骨,氣度不凡。老子左右下方分別側立兩位三縷胡的男仙,一男身披墨邊綠袍,一男身披墨邊紅袍,各自手捧笏板,頭頂一輪紅色圓光。從兩位男仙中間牌匾所記內容“老君神像一軸,大清道光十六年孟冬月畫,善士某某共同繼倪之氏”可以看出此畫是掛在個人家中為祭祀所用。

一、主要病癥及修復難點

1.主要病癥。經對畫卷現狀分析發現,此幅老君圖曾被前人重裱過,畫面通體折痕、折裂,畫首部殘缺嚴重,畫首及兩側有大面積蟲蛀,影響了其保存的時間限度。畫作用大漆所繪而成,有利也有弊。弊處是:因大漆較厚較硬,整幅畫芯發生嚴重的折裂龜裂起翹卷曲現象,部分畫芯完全脫離命紙并重疊粘連。利處主要有兩點:一是因大漆的防潮、防霉等特性,此畫無霉菌病癥;二是因大漆顏料本身的固有特性,使得畫面在數年后依然色調明朗、深沉,保持著立體感強、質表光亮等優點。

2.修復難點。如何在整個修復過程中保證龜裂起翹、卷曲粘連的畫芯平整的敷帖于命紙,并在清洗中不會殘落,揭裱中不被傷及并保持畫芯平整狀而非卷曲狀,小托中應注意什么及如何避免畫芯的二次折條病,都是此次修復的難點所在,即也是比較重要的幾個修復環節:回貼、加固、軟化、清洗、揭裱、小托。

二、修復重點

1.回貼加固及軟化?;刭N、加固及軟化是整個修復過程中的重要和核心環節,貫穿整個修復過程。因畫芯所用大漆顏料的漆膜時間久了易氧化,脫膠變硬,故大部分畫芯龜裂起翹卷曲,有的脫離畫芯,掛附在命紙表層;有的重疊粘連,故在修復前須對畫芯進行回貼加固、軟化處理。具體回貼加固方法:將畫芯稍稍噴潤,慢慢托起已龜裂起翹粘連的畫芯,用鑷子將其撥舒展開后夾住,在其背面涂抹稀漿后將其復歸原位,待其自然晾干。經回貼加固的畫芯自然晾干后,針對畫芯脫膠龜裂起皮現象,還須對畫芯進行軟化處理,即調配濃度為20%的DPOP加無水乙醇溶液,用毛筆均勻地涂刷在畫芯龜裂處,涂刷數次后,溶液便滲透進畫芯所用大漆顏料,使畫芯軟化。經軟化后的畫芯,變得既綿軟又平貼。此法主要是利用溶液的表面張力較大,起到了滲透、軟化大漆顏料的作用。

2.遇水展平,二次回貼。畫芯需被展平,才可進行后續修復工作,故采用遇水展平法將其展平,即將畫芯正面向上,平放在修復案上,對其噴灑細水花,因畫芯較硬較厚,噴灑多量清水有助于畫芯潤潮展平。噴完水后,將毛巾對折卷成筒狀展平畫芯。經過水的噴淋與毛巾的數次推滾,第一次經回貼加固不牢固的畫芯難免會再次產生錯位脫離,因此遇水展平后需檢查畫芯,對錯位脫離的畫芯進行二次回貼加固處理。

3.清洗、脫酸、揭裱。依畫芯尺寸,裁定一張四周都比畫芯寬4公分的護紙,對其稍稍噴水潤濕后將其掃貼在畫芯正面并排實。加護紙主要是幫畫芯翻個,翻到畫芯背面后對其清洗。在畫芯背面清洗原因如下:(1)畫芯正面殘破嚴重且剛經回貼加固軟化處理較脆弱,從背面清洗有助于減少水對畫芯的沖擊力。(2)畫作經前人數次修裱,命紙加覆背紙至少有四層,故在最初修復時并沒給畫芯鋪助紙。畫芯正面添加護紙翻個后,護紙變助紙,畫芯背面朝上,覆背紙在最上層,從背面沖洗能更好稀釋畫作原裱漿糊,為后續揭裱工作打好基礎。畫芯通體折裂,酸度較高,為更好避免二次折痕產生,需在清洗前采用碳酸氫鎂加無水乙醇濕法脫酸。脫酸完成后,對其平案燙洗,即輕輕向畫芯表面淋澆60度熱水,淋洗時盡量從畫芯破損較輕微的地方開始,讓水自然流向畫芯破損較嚴重的地方,待水流鋪滿整個畫芯,將毛巾對折卷成筒狀開始化水清洗。清洗完成后,開始揭裱,揭裱前需分析此畫作的具體破損狀況、現狀及前人裝裱所用漿糊的稀薄程度等因素來大體判斷一下好揭還是不好揭,并決定是否揭取命紙。此畫的大體破損狀況:畫芯紙質脆弱,龜裂折裂起翹卷曲嚴重;畫芯大面積蟻蛀蟲咬;畫芯脫離命紙,雖已進行回貼加固處理,但依然容易發生粘連錯位。此畫的現狀:覆褙紙較完整,拉力強而有韌性,覆褙漿糊稀薄適當,較易揭起;畫芯通體折裂,折條病損傷至命紙,若不揭除命紙,折條病較易復發,故應揭除命紙。當揭到命紙時,情況大為不同,畫首大部分缺失缺損,畫芯通體裂縫,小碎片無數,著濕如泥,難分層次,較難揭裱。若不小心揭到畫肉,則應立即停止,用毛筆蘸稀漿糊涂在畫面受傷處,并將揭起部分復原返位,墊紙排牢,然后再另起新點,換一方向揭取[1]82。

4.二次軟化。經清洗、揭裱等這幾步不斷向畫芯噴水,畫芯雖一直處于十分潮潤狀態下,但因畫作大漆顏料所致,大部分畫芯向內卷起。需再次調配濃度為20%的DPOP(磷酸二苯異辛酯)加無水乙醇溶液,用毛筆均勻的涂刷在畫心的卷曲處,進行二次軟化。

5.小托、修補。揭裱后,此幅《太清道德天尊像》大小洞口無數,故在修補時采用通補法,先小托再修補。小托采用濕托法,小托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上漿前,務必給畫芯吸水,尤其是畫芯斷裂接茬槽縫處的水分。若上漿前不吸水,接茬口裂縫處在上漿時看似上了很多漿子,實則因水分過于飽和,根本掛不住漿子,便不能和命紙粘結緊密,待接茬口裂縫處的水分干后,由于此部分缺漿,畫芯便會出現開裂翹起或重皮現象。(2)因此畫作碎裂嚴重,故小托所用漿子要相對稠一些,上漿時為防止大號排刷刷跑畫心,采用小號排刷上漿。上完漿后,逆光檢查是否發生漏漿,若有,用毛筆補漿。若沒有對畫芯進行三次軟化處理,即再次調配20%的DPOP+無水乙醇溶液,用毛筆均勻地涂刷在畫芯的卷曲處。三次軟化后將命紙掃貼于畫芯,用鬃刷對其排實,使命紙與畫芯更好融貼為一體。此命紙起整體補洞作用,直接填補了畫芯破洞處空缺,與無洞處畫芯達成一個平面,故命紙的染色和紙張厚薄尤為關鍵:顏色需淺于但無比接近畫芯底色,厚度應與畫芯厚度相當,不可太薄或太厚,紙張拉力要強。托完畫芯后,破洞處僅有命紙一層,無洞處有命紙和畫芯兩層,故需裁取與畫芯厚度相近的補紙補襯于命紙洞口背面。在補洞時,相鄰洞口的補紙不許發生疊壓的現象,補紙輪廓線的形狀應寧曲不直,若補紙外輪廓線全部呈直線狀,那么日后在收卷畫芯時便易產生折痕,為日后折條病的復發埋下隱患,待畫芯整體補完洞后,再加貼蛇條,修補完后用布錘將其砸實,使其補紙和蛇條更好地平挺于命紙,更好地融于一個平面。

6.全色、裝裱。全色前需在畫芯背面刷膠礬水,因膠礬水會使畫作酸性增強,故膠礬水濃度應低一些,可多刷幾次。全色時,將畫作掙平于板墻后再全。一幅畫有多種顏色,一種顏色在一幅畫面上分布的深淺也不同,顏色需隨之變化。全色的關鍵是要保持局部與整體統一,既要做到色調明暗一致、柔和過度、渾然一體、防止突兀、脫離整體,又要做到相近可變。本畫作畫首部位大面積缺失,如何將缺失部分融進畫面整體,故是本畫的全色重點所在。調準顏色后,用大軟毛刷將缺失部分層層烘染后再用小毛筆精雕細節部分。全色完成后即鑲料覆褙等工序,鑒于畫芯具體狀況,為避免二次折條復發,決定使用鏡框對其保存。畫芯所用鑲料選用素雅的米黃絹一色裱,覆褙采用濕法覆褙,即將悶潤展平后的畫芯飛托在上完漿的覆背紙上,待自然晾干后上墻掙平,下墻掙平后方裁裝鏡框。

三、修復結論

此次修復,回帖、加固、軟化,是整個修復過程中的重要和核心環節,畫芯經過清洗、揭裱、小托、修補、全色等技術處理和操作流程,原本起翹龜裂的畫芯得以平整熨貼于命紙,并通過脫酸、軟化、揭除命紙、補紙曲度、加貼蛇條、裝裱鏡框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二次折痕產生。

經過不斷的研究探討修復,最終使這幅充滿神性色彩和宗教信仰的《太清道德天尊像》又重見天日,大放異彩,故我們只有將科學的修復方法和較強的文物保護意識相結合,才會更有效的保護好祖國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 舒光強,李鳴.古書畫修復概述-以清劉墉書法四條屏為例[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5 (3):82.

猜你喜歡
大漆軟化加固
曬毯子
百里千刀一斤漆 薪火相承守匠心
東北農業大學校史博物館改造工程結構抗震分析及調整
大漆十問
犀皮雅飾
大漆藝術——2014海峽漆藝術大展作品選登
手法配合中藥外洗治療髕骨軟化癥79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