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護理風險管理

2020-08-12 12:52梁鳳英吳婉梅夏瑞珍李曉惠徐藝丹朱詩欣馮曉雯
中華養生保健 2020年12期
關鍵詞:危重患者急診科風險管理

梁鳳英 吳婉梅 夏瑞珍 李曉惠 徐藝丹 朱詩欣 馮曉雯

摘 要:目的? 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對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效果。方法? 選取肇慶市高要區人民醫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需要院內轉運的危重患者902例,按患者來急診科就診時間分組。將2016年1月~2017年12月轉運的406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8年1月~2019年12月轉運的496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院內轉運方法,觀察組對院內轉運的各個環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兩組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和轉運耗時。結果?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轉運耗時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對轉運的各個環節采取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降低轉運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和減少轉運耗時。

關鍵詞: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0)-12-0077-03

危重患者是指病情嚴重、復雜、變化快,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的患者[1]。對危重患者進行轉運的目的是為了讓患者得到明確的診斷和??浦委?。急診是危重患者就診的主要場所,也是轉運的最初場所,而且轉運的頻率高[2]。危重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風險[2-3],其轉運病死率比正常高9.6%[4]。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安全問題已經醫療機構關注的十大患者安全問題之一[3]。為此,我們對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實施了護理風險管理,以降低轉運的風險和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達到不斷提高轉運質量和效率的目標,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肇慶市高要區人民醫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需要院內轉運的危重患者902例。本項目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的患者知情同意。按患者來急診科就診時間進行分組,將2016年1月~2017年12月轉運的406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8年1月~2019年12月轉運的496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406例中,男性231例(56.90%),女性175例(43.10%);年齡18~81歲,平均年齡(50.89±6.37)歲;轉至目標科室情況:內科137例(33.74%),外科113例(27.83%),ICU75例(18.47%),介入科39例(9.61%),婦科19例(4.68%),產科12例(2.96%),手術室11例(2.71%)。觀察組496例中,男性283例(57.06%),女性213例(42.94%);年齡19~80歲,平均年齡(51.07±7.03)歲;轉至目標科室情況:內科168例(33.87%),外科139例(28.02%),ICU90例(18.15%),介入科45例(9.07%),婦科22例(4.44%),產科17例(3.43%),手術室15例(3.02%)。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轉至目標科室等情況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從急診科搶救室、留觀室進行院內轉運的患者;②年齡≥14歲患者;③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轉運途中死亡患者;②未與目標科室進行交接、患者及家屬放棄住院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護士接到醫生通知可以轉運后,備好轉運所需攜帶的儀器藥品、通知接收患者的科室做好準備,護士及搬運工送患者到相應的科室,完成床邊口頭交接。觀察組實施院內轉運的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具體如下。

1.3.1? 轉運前的風險防范

(1)擬定轉運人員入選標準。醫護人員:①具有護士、醫師執業證書,在急診工作≥2年。②經過CPR培訓、考核通過。③具有較強的責任心、準確的判斷能力、獨立工作和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搬運工人:入職前通過急診患者轉運和CPR技術培訓。(2)患者。①制定患者轉運評估標準,科室統一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CS)[5]、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6]和血氧飽和度作為劃分轉運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分為輕、中、重、危急4個等級[7],輕度不屬本組研究對象,以分級標準來確定轉運人員的數量和轉運需攜帶的儀器設備及用物。②中度、重度患者由1名護士和1名搬運工護送,途中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和維護導管的通暢固定,重度患者予以配心電監護儀、簡易呼吸囊、氧氣。③危急患者由1名醫生、1名護士及1名搬運工共同護送,予以配備心電監護儀、簡易呼吸囊、氧氣、AED自動體外除顫儀、心肺復蘇必用藥物及物品。(3)轉運工具及儀器設備。按照重癥患者轉運指南和共識要求,確保轉運前攜帶的儀器設備功能正常、電量充足、報警正常且打開,氧氣足夠全程所需30min以上。管理者制定科室專人分管搶救儀器設備維護保養的職責和指引,定期進行操作培訓和考核。將儀器設備檢查納入日常工作職責中,搬運工每天負責維護保養推床、平車,確保護欄安全、小輪轉動等情況良好,保證轉運工具及儀器設備處于備用狀態。(4)協調。轉運前通過模擬轉運確定運送時間及最佳途徑,通知電梯值班人員開通專梯通道,避免不必要的延時。護士提前15min通知相關科室做好接收患者的準備,并提醒其做好儀器設備及搶救治療的充分準備。

1.3.2? 轉運中的風險防范

①密切觀察病情,護士及(或)醫生站在利于觀察患者的位置。②維持呼吸道通暢,保證各類管道通暢,防止非計劃性拔管。對于帶有氣管切開套管或者氣管插管的患者,固定好患者的頭部,避免氣管切開套管或成氣管插管脫離位置。對腦出血的患者轉運時,保持其頭部抬高15°、固定且維持中立位,防止頭部震動和搖晃。③出現心臟呼吸驟停立即搶救,并指引護工打電話附近科室尋求支援,并通知急診科主任組織人員盡快參與搶救。

1.3.3? 轉運至目標科室的風險防范

重點在于保持患者的監護、治療的持續和管道安全放置,做好交接工作。急診科轉運人員與目標科室醫護人員共同將患者安置到病床上,連接供氧裝置和心電監護儀,固定好各種管道。雙方根據《急診危重癥患者轉運交接單》的內容落實床邊口頭和書面的交接,確認無誤后在交接單上簽全名。

1.4? 觀察指標

①不良事件發生率。不良事件包括輸液外滲或堵塞、誤吸、墜床、非計劃性拔管、儀器設備故障及電量不足、氧氣不足、溝通和準備不足導致的轉運延誤。②轉運耗時。轉運耗時指護士執行轉運醫囑至患者到達目標病區并交接完畢所花費的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P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科以[n(%)]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2? 兩組轉運耗時的比較

觀察組轉運耗時少于對照組(P<0.01)。見表2。

3? 討論

3.1? 護理風險管理與轉運不良事件

據報道,急診科危重患者在院內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率高,其風險甚至大于ICU的患者[8] 。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過程中發生的不良事件主要集中在儀器設備、組織協調、管路、藥液及病情變化等五個方面,其中非病情變化類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9]。本項研究結果顯示,輸液外滲或堵塞的事件發生率在對照組及觀察組中均為最高,對照組為3.69%、觀察組為1.61%。在轉運前識別出存在的和潛在的風險,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采取護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3.2? 護理風險管理與轉運耗時

急診科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過程雖短,卻是一個監護、治療、護理的過程,其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對轉運的整個過程實施安全管理措施,才能降低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10]。轉運前的準備包括轉運工具、轉運人員、轉運中所攜帶的搶救設施以及患者的準備。在轉運前對患者采用統一的轉運評估標準,快速準確評估病情,從而做好充足的準備和周密的計劃是安全轉運的保障。轉出科前,通知接收科室做好接收和救治患者的準備,以利于患者達到科室時得到及時的救治,符合轉運指南[11]的要求。通過模擬轉運,確定最快的轉移路線,以減少轉運耗時。本項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轉運各個環節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后,轉運耗時少于對照組(P<0.01)。將患者安全快速轉運至目標科室,才能使治療、監護得到連續性的銜接,保障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美國重癥醫學會.重癥醫學支持基礎教程[M].楊毅,譯.6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9:1-1.

[2]劉靜,秦玉紅,王鵬,等.PDCA循環在提高急診搶救室病人院內轉運安全率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8,16(31):3933-3935.

[3]萬林,施素華,孔悅,等.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8):975-978.

[4]丁萬紅,夏海鷗,徐春芳,等.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流程的建立和應用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6,31(21):51-55.

[5]陸敏,張靜.急性腦損傷患者熵指數與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8,30(1):47-50.

[6]王長遠,曹濤,湯輝,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在急診內科搶救室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2017,12(1):142-145.

[7]劉華曄,曹艷佩,楊曉莉.急診患者院內轉運流程的持續改進[J].護理學雜志,2017,32(12):5-7.

[8]高海芳,王抒儀,虞惠群.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6,16(6):54-55.

[9]馬莉,王志穩,葛寶蘭,等.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及風險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9,33(21):3676-3680.

[10]裘文娟,陳肖敏,俞永美.安全轉運程序管理在院內危重患者轉運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1):58-61.

[11]牛佳,徐建萍,王樂.國內外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指南比較[J].護理研究,2016,30(11):1392-1394.

猜你喜歡
危重患者急診科風險管理
急診科護士分層培訓的實踐與探索
住房公積金風險管理信息化審計探討
分析急診科腦出血昏迷患者搶救治療的臨床效果
風險管理在心內科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養老保險精算的分析與風險管理的研究
養老保險精算的分析與風險管理的研究
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在急診手術護理中的應用
研究微創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在ICU危重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危重患者皮膚壓瘡護理預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