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銓教授調氣理血治療老年高血壓病的經驗

2020-08-15 13:23王雅莉曹艷萍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20年6期

王雅莉 曹艷萍

摘要:羅銓教授認為高血壓病的發病病機系陰陽失調、氣血失和,其病理因素是風、火、痰、瘀、虛,老年人因其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漸衰,結合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發病特點,羅銓教授善用調氣理血,通補結合的原則遣方用藥,治病以達標本兼治的目的。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病;眩暈病;調氣理血;羅銓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20)06-0001-04

高血壓病是當今社會最常見多發疾病之一,主要造成心、腦、腎和血管等靶器官損害。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約為 23.2%[1],患病總人數接近3億,≥60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2002年為49.1%[2],2012年上升至58.9%[1]。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高血壓病對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日顯突出,老年高血壓病患者降壓治療要求平穩降壓[3]、防治靶器官的損害,中醫藥治療從整體出發,具有標本兼顧、平穩降壓、改善癥狀等優勢。

羅銓教授,全國第二、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從醫五十余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長于心系病診治,對高血壓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將其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1?病因病機

高血壓病為西方醫學病名,結合高血壓病的癥狀描述,歷代醫家將高血壓病歸入中醫學中“眩暈”、“頭痛”等病范疇。羅銓教授認為老年人發病有:氣血虛損,發病隱匿;多病相兼,病勢纏綿;陰陽失調,易生突變;易受外邪,虛實夾雜的特點[4]。老年高血壓病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病理過程,先天稟賦不足,內傷虛損,或情志所傷,飲食失調等多種因素或單獨或交互作用所致,其病理產物為風、火、痰、瘀、虛[5]?!端貑枴ぶ琳嬉笳撈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F代人與古人相比,其壽命明顯延長,但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加,除先天不足外,后天失養、久病過勞等都能引起正氣虛損,年過六旬,腎精不足,或久病傷腎,以致肝腎之陰虧虛,陰不制陽,水不涵木,肝失濡養,陰虛陽亢,肝陽上亢,上擾清竅,發為眩暈;《醫學從眾錄·眩暈篇》言:“究之腎為肝母,腎主藏精,腦??仗摱^重?!?,老年高血壓發病除與肝腎虧虛、陰陽失調密切相關外,還與氣血運行失和有關,《醫學正傳·氣血》曰:“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素問·調經論》云:“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肝主疏泄、主升主動,調一身之氣,推動氣血津液運行;腎為先天之本,腎能化氣行水,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精血互化;脾為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輸布于全身,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于脈道,心氣充沛,則脈道通利;肺主氣、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可助心行血;五臟功能正常,則氣血運行正常。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頭為諸陽之首,而清陽出上竅,清陽之氣來于中焦陽氣的升發濡養。老年人正氣虧虛,五臟陰陽失調,氣血失和,血虛則氣之生化不足,氣虛則無力行血以榮周身,脾虛中氣不足,脾失運化,痰濕內生,積于中焦,阻礙氣血升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瘀血內停,脈絡瘀滯,久致痰瘀互結,腦髓失養、清竅被擾,發為眩暈,如《景岳全書》“無虛不做?!?、《丹溪心法》的“無痰不作?!彼?,故老年高血壓病多表現為本虛標實之癥,因病程、病勢,其正虛、邪實程度及兼夾表現的不同而出現以氣虛為本,血瘀、痰凝為標的病機特點。

2?臨床辨治思路與方藥

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因氣血陰陽失調,出現氣虛兼血瘀、痰凝等病理產物,羅銓教授結合自身臨證經驗,提出調氣理血法,“調”有調和、調整之意,調氣以調后天之本為主,善用太子參、黃芪,“理”為理順之意,理血包括補血、養血、行血、和血、活血、涼血、止血等,善用丹參、三七、血竭等,長于用歸脾湯、生脈散、補陽還五湯、十味溫膽湯等進行加減化裁及自擬益氣活血方治療老年高血壓病。

2.1?氣血虧虛型?此型臨床多見頭昏、頭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心悸失眠,可伴有食欲不正,或食后腹脹,大便稀溏,面白少華或萎黃,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宜益氣養血,養心安神,用歸脾湯合生脈散加減化裁,組方:黃芪、白術、茯神、當歸、木香、遠志、炒酸棗仁、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等。

2.2?氣虛血瘀型?此型臨床多見頭昏、頭暈,神疲乏力,或頭痛如刺,痛有定處,或胸悶痛,可伴心悸、手足麻木,夜間尤甚,腰膝酸痛,舌質淡或暗,苔薄白,脈細澀或細結。宜益氣活血,祛瘀通絡,據患者瘀血程度,輕中度者予自擬益氣活血湯加減,組方:黃芪、太子參、丹參、川芎、益母草、木香、砂仁等;中重度者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組方:黃芪、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血竭等。

2.3?氣虛痰瘀阻滯型?此型臨床多見頭昏、頭暈,頭重如蒙,胸悶惡心,食少納呆,可伴體胖痰多,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膩,脈滑。宜益氣健脾,化痰祛瘀,用十味溫膽湯加減,組方:半夏、枳實、陳皮、茯苓、酸棗仁、遠志、太子參、丹參、石菖蒲、麥冬、五味子等。

3?臨床驗案

作為羅銓教授第三代弟子,筆者一直跟隨羅銓教授學術傳承人萬啟南教授、李曉教授等學習羅銓教授學術思想多年,略習得思想經驗一、二,并將其運用于老年高血壓病臨床實踐中,獲得良好臨床療效,現將臨床驗案舉偶如下。

3.1?病案1?郭某,女,65歲,退休教師。初診日期:2018年5月7日因“頭昏、頭暈反復發作3月,加重伴胸悶5天?!眮碓\?;颊咂剿鼐窬o張壓力大,思慮過多,偶測血壓偏高,既往月經量多,經行55歲止?,F癥見頭昏、頭暈,心慌、胸悶時作,神疲乏力,郁郁不樂,少寐多夢,口干,納谷不香,舌淡,苔薄白少津,脈細弦。血壓:130/95 mmHg。西醫診斷:高血壓病1級。中醫診斷:眩暈(氣血虧虛)。治法:益氣養血,健脾養心。處方:歸脾湯合生脈散加減。方藥:黃芪30 g,炒白術20 g,茯神15 g,木香10 g,炙遠志15 g,炒酸棗仁10 g,麥冬15 g,五味子15 g,炒白扁豆15 g,砂仁10 g,炒神曲10 g,炙甘草10 g。3劑,水煎內服,日1劑。

二診:3日后復診,頭昏頭暈減輕,心慌、胸悶稍減,仍覺神疲乏力,少寐多夢,郁郁不樂,BP 128/92mmHg,舌淡,苔薄白,脈細弦。上方加太子參30 g增強益氣之功,加首烏藤15 g,合歡皮15 g安神解郁,續服5劑,水煎服。

三診:頭昏頭暈明顯減輕,已無明顯心慌胸悶,睡眠改善,血壓130/86 mmHg,守方再服5劑,繼服隨診。

按:眩暈病位在清竅,涉及肝、脾、心。經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旺克脾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髓海失養,且既往月經量多,經行55歲止,精血耗損,年老體衰,肝為風臟,水不涵木,則血虛生風,清陽不升,故見眩暈?;颊咚紤]過多,氣血日耗,而心主神明、主血脈,心脾氣血暗耗,神無所主,血脈運行不暢,故心慌、胸悶、神疲少寐多夢。羅銓教授善用歸脾湯化裁,該患者運用歸脾湯合生脈散化裁,配首烏藤、合歡皮,諸藥合用心、肝、脾三經并補,既可益氣養血安神,又可鎮潛虛風而定眩。

3.2?病案2?周某,男,72歲,退休干部。初診日期:2018年3月19日 因“頭昏、頭暈反復發作10余年,加重伴乏力1周?!眮碓\。有高血壓病史10余年,最高血壓190/114 mmHg?;颊咝小肮诿}支架術”后1年?,F癥見頭昏、頭暈,神疲肢軟,氣短乏力,胸悶時作,活動后上癥加重,納少,眠可,舌質暗紅有瘀斑,舌下脈絡瘀曲,苔薄白少津,脈細。血壓:150/72 mmHg。

西醫診斷:高血病3級,極高危組;冠心病,冠脈支架術后。中醫診斷:眩暈(氣虛血瘀)。治法:益氣活血通絡。處方:益氣活血湯加減。方藥:黃芪30 g,太子參30 g,麥冬15 g,五味子15 g,丹參15 g,川芎15 g,益母草30 g,粉葛30 g,黃精15 g,仙靈脾10 g,炒白扁豆15 g,砂仁10 g,炒谷芽20 g,炙甘草10 g。5劑,水煎內服,日1劑。

二診:1周后復診,頭昏頭暈減輕,神疲肢軟明顯改善,氣短乏力緩解,納食增,BP 148/65 mmHg,舌質暗紅未見明顯瘀斑,舌下脈絡瘀曲,苔薄白,脈細。守方續服5劑,水煎服。隨診諸癥悉減。

3.3?病案3?毛某,男,73歲,退休職工。初診日期:2017年11月10日 因“頭昏、頭暈反復發作10余年,加重伴左側肢體麻木2周?!眮碓\?;颊哂小岸喟l腔隙性腦梗塞”病史?,F癥見頭昏、頭暈,左側肢體麻木,氣短乏力,動則加重,納可,眠欠佳,舌質紫黯,舌下脈絡瘀曲,根剝苔,脈細。血壓:164/75 mmHg。西醫診斷:高血病3級,極高危組;多發腔隙性腦梗塞。中醫診斷:眩暈(氣虛血瘀);中風-中經絡。治法:益氣活血,祛瘀通絡。處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方藥:黃芪30 g,當歸15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紅花10 g,地龍10 g,血竭5 g,三七粉5 g,天麻15 g,鉤藤10 g,粉葛30 g,木瓜15 g,甘草10,3劑,水煎內服。

二診:4日后復診,頭昏頭暈減輕,氣短乏力改善,左側肢體麻木稍減,BP 148/75mmHg,舌質紫黯,舌下脈絡瘀曲,根剝苔,脈細。前方減天麻、鉤藤,守方續服7劑,水煎服。

三診:頭昏頭暈明顯減輕,氣短乏力改善,左側肢體麻木減輕,血壓140/70mmHg,守方再服5劑,繼服隨診,血壓平穩。

按:羅銓教授認為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高久病,正氣虧虛,氣虛無以推動血液運行,致血脈瘀阻,故多為氣虛血瘀之證,單純活血恐耗氣傷正,故治療宜扶正祛邪,宜益氣活血,祛瘀通絡。案2中選用羅銓教授經驗方“益氣活血湯”加減,方中黃芪、太子參益氣,麥冬、黃精、五味子益氣生津、仙靈脾益精氣,丹參、川芎、益母草活血祛瘀,白扁豆、砂仁健脾化濕,且砂仁辛散溫通,善化濕、行氣,達燥濕行氣,補而不滯之功。益母草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之效,是治療婦科疾病之良藥,羅銓教授據其藥性,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病癥。益母草配黃芪、丹參可增強益氣活血之力。案3中選補陽還五湯加減,該方原為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中專治癱瘓痿癥,羅老認為該方雖為癱痿而立,但據其益氣活血通絡之效,凡屬于氣虛血瘀、脈絡痹阻者均可用之,收異病同治之功效。羅老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瘀血偏重的眩暈,臨床上出現器質性的病變,如腦梗死,此時病情深重,難以逆轉,非重藥無以起沉疴,非猛藥無以去頑疾,故重于補氣同時,采用“破血”之桃仁、紅花、血竭、三七、地龍、水蛭等峻猛的活血化瘀藥以軟堅散結、破血通瘀。

3.4?病案4?俞某,男,85歲,退休。初診日期:2018年8月7日因“頭昏、頭暈反復發作20余年,再發加重10余天?!眮碓\?;颊哂小拔笣儭辈∈?0余年,常感胃脘部不適;“2型糖尿病”10余年?,F癥見頭昏、頭暈,昏沉沉感,伴氣短乏力,惡心納差,胃脘部飽悶感,納差,睡眠欠佳,易早醒,舌質暗紅有瘀斑,苔黃厚少津,脈滑。血壓:168/70 mmHg。西醫診斷:高血壓病2級,極高危組。中醫診斷:眩暈(氣虛痰瘀阻滯)。治法:益氣健脾,化痰祛瘀。處方:十味溫膽湯加減。方藥:法半夏15 g,陳皮10 g,炒白術10 g,茯苓15 g,炒枳殼15 g,竹茹10 g,太子參30 g,五味子15 g,川芎15 g,葛根30 g,厚樸10 g,砂仁10 g,麥冬15 g,炒黃芩10 g,炙甘草10 g,3劑,水煎內服。

二診:4日后復診,頭昏頭暈減輕,昏沉沉感明顯改善,食欲增,胃脘部飽悶感亦減輕,仍覺氣短乏力,BP 152/75 mmHg,舌質暗紅有瘀斑,苔黃少津,脈滑。上方去炒黃芩,加佩蘭15 g增強化濕之功,黃芪30 g加強益氣行氣活血之力,續進3劑,水煎服。

三診:諸癥悉減,血壓140/72 mmHg,守方再服3劑,繼服隨診。

按:元代朱丹溪所言“無痰不作?!??!兜は姆āゎ^?!酚性疲骸邦^眩,痰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夾補氣藥及降火藥”。羅老認為眩暈的辨證首先應分清虛實,察病情標本緩急,實指風、火、痰;虛指氣血陰陽虧虛;該患者因脾胃氣虛,濁痰上逆致眩暈,痰濁內阻,宿痰久結,痰郁化熱,傷陰耗氣,故氣虛與痰瘀并見,虛實夾雜,治療宜益氣養陰,健脾化痰。故方中法半夏、陳皮燥濕化痰,炒枳殼、竹茹、黃芩調氣清熱化痰,炒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葛根升陽清熱生津,川芎行氣活血通絡,厚樸、砂仁行氣化濕消脹,甘草補脾益氣,諸藥和用虛實同治,氣血津液皆調。

4?小結

老年高血壓病,因其人群的特殊性,通過“調氣理血”法治療可達標本兼顧、平穩降壓、改善癥狀的優勢。

參考文獻:

[1]Wang Z,Chen Z,Zhang L,et al.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 [J].Circulation 2018,137(22):2344-2356.

[2]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97.

[4]劉芳.羅銓老師治療老年病的經驗[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5):1-2.

[5]李曉,趙華.羅銓主任治療高血壓病的經驗[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2(2):2-3.

(收稿日期:2020-02-2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