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式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研究
——以近三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為例

2020-08-17 06:00楊蕊菡
視聽 2020年8期
關鍵詞:新聞獎獲獎作品新聞報道

□ 楊蕊菡

新聞經歷了從文字新聞到廣播電視新聞再到網絡新聞的發展演變。如今,VR新聞、AR新聞、360°全景新聞等沉浸式新聞報道逐漸走上了新聞生產的舞臺,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新聞生產在內容主題、制作過程、技術呈現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個全新的“沉浸新聞時代”已然到來。被稱為“VR教母”的Nonny dela Pena將“沉浸式新聞”定義為一種“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對新聞故事中所描述的事件或情況進行體驗的新聞制作方式”①。

美國網絡新聞獎自2017年起開設沉浸式報道卓越表現獎,旨在表彰使用VR、AR、360°全景視頻或其他新興技術進行沉浸式報道的優秀新聞。近年來,沉浸式新聞越來越成為國內外新聞生產的熱潮,如何更好地利用新興媒介技術,使之成為有益的新聞工具,是當前的一大難題。本文以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監禁之后》《也門的恐怖天空》《紀念愛默特·提爾:私刑的歷史遺留問題》為例,通過厘清其新聞報道呈現的方式,分析其優勢特征,探究未來沉浸式新聞生產的發展方向與策略。

一、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回顧

(一)報道手段

傳統新聞報道的報道手段多集中于文字、圖片、2D視頻。隨著數據新聞的興起,可視化數據呈現也成為一種新型的新聞報道方式。但無論是傳統新聞報道還是可視化數據報道,都并非沉浸式報道手段。目前,VR視頻、360度全景視頻是沉浸新聞技術中最常見的形態。

結合表1,可以發現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雖然是以其沉浸式敘事獲獎,但其報道形式不完全局限于沉浸式技術。這些電影以VR電影、紀錄片或者全景式圖片、視頻來為受眾提供沉浸式體驗。而其中運用到的非沉浸式報道手段則為受眾增加了補充信息,豐富了新聞背景。這樣的報道形式更像是以沉浸式體驗為主的多媒體報道。

表1 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報道形式

(二)呈現內容

這三件獲獎作品都運用了沉浸式圖片或視頻的形式來呈現報道內容,這些視頻皆以“第一人稱”視角使受眾能夠身臨其境般感受新聞現場。即使它們都采用了“第一人稱”視角,但觀眾感知新聞的角度仍有不同。2017年的《監禁之后》通過全景圖像還原了被單獨監禁的犯人肯尼·摩爾的生活,受眾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2018年的《也門的恐怖天空》使受眾跟隨戰爭親歷者Akram Wedad和Abu Bakr的目光去感受戰爭空襲對也門的摧毀,受眾所能感知的角度與三位親歷者的故事息息相關;2019年的《紀念愛默特·提爾:私刑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則沒有其他人物出現,受眾完全可以自主移動全景圖片、視頻,但其內容也限定在與愛默特有關的歷史與記憶中。

聲音塑造在沉浸式報道中也有不可小覷的作用。三件獲獎作品都在沉浸式視頻中運用了獨白或旁白的形式,既傳達了新聞信息,也增強了視頻的沉浸式體驗。除了人物聲音,音樂、環境聲音的使用也起到了加強沉浸式體驗的作用?!侗O禁之后》使用了極具幽閉感的音樂,把單人監獄的壓抑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也門的恐怖天空》開頭的空襲聲讓受眾感到震撼,體現了空襲給也門帶來的恐懼。見表2。

表2 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的呈現內容

(三)交互體驗

相比于報道方式與呈現內容的多元化,這三件作品在交互體驗上顯得較為單一,其中創新性最明顯的是2019年的獲獎作品《紀念愛默特·提爾:私刑的歷史遺留問題》。該作品將實地報道與檔案研究相結合,并將360度視頻與1955年案例的圖像疊加在一起,形成一篇交互型文章。其精妙之處在于,VR視頻和文章的用戶體驗是互補的,其主題具有連續性。用戶在觀看視頻時,視頻旁白可以使讀者了解文章要揭示的問題;而在閱讀文章時,用戶也可以通過360度全景劇照和檔案照片在文章頁面上的淡入淡出,體會到沉浸式視頻的精髓。

總體而言,三件獲獎作品在沉浸式交互體驗打造中僅僅局限于可以360度移動或縮放場景,切換角度觀看視頻或圖片。但事實上,沉浸式新聞帶來的交互體驗并不止于此,例如新華社作品《云南魯甸地震三周年》使用戶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可以發布實時評論,場景內還有隱藏的文字、數據信息供用戶自主探索。相比之下,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在交互體驗上仍有可拓展之處。

二、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的呈現特征

(一)受眾主動型新聞生產

傳統的新聞生產中,受眾處于被動的地位,如何選擇新聞、如何看新聞都由新聞生產者一手把關。沉浸式新聞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這種受眾被動型的新聞生產模式。沉浸式新聞賦予了受眾自主權,即受眾可以參與一定程度的新聞生產,新聞制作者提供了基礎的媒介信息,但用戶可以通過自主化的閱讀來選擇如何看新聞,看多少新聞。正如前文所述,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使受眾可以自主移動場景、縮放場景,依靠這種用戶參與,整個新聞生產的過程才算完成。而傳統新聞并不具備此種受眾主動型的新聞生產,內容的完全限定局限了用戶的媒介交互。

其次,沉浸式作品給用戶帶來了自主探索式的體驗,在感官上帶來了更多的自主權,削弱了媒介對用戶新聞體驗的引導力,反而更像是受眾與媒介的交互合作,最終協同完成有效的沉浸式新聞對話。

(二)立體復合型信息表達

結合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的報道手段與呈現內容,不難發現其信息傳達并非僅僅依賴新興技術,只聚焦于沉浸式報道方式,而是將沉浸式技術和非沉浸式技術結合起來,打造一個立體式的信息表達方式。唯有文字、圖片式的傳統報道為沉浸式報道打好了背景鋪墊,受眾才能更好地感受沉浸式報道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內涵,一件沉浸式作品才算是真正立起來了。

而傳統新聞報道的局限性之一即是受篇幅與表達限制,難以帶來復合式的信息表達,難以向受眾呈現多種新聞場景和內容?!侗O禁之后》《也門的恐怖天空》《紀念愛默特·提爾:私刑的歷史遺留問題》這三件作品都不是單一場景化敘事,而是都利用了沉浸式技術多維度還原數個被報道場景,抑或通過不同視角展現新聞現場,增強了受眾的“聲臨其境”之感,打造了一種全方位、復合式的場景對話。

(三)“共情視角”型交互體驗

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制作的沉浸式新聞離不開新聞與受眾主觀的相互沉浸。2017—2019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皆給受眾帶來了一種“共情體驗”。它們不僅使用戶自主參與場景交互,從畫面上塑造了臨場感,更試圖在聲音層次引起共鳴。這種浸沒感有效地提升了用戶的參與積極性,更有利于拓寬沉浸式新聞的深度與影響力。

三、沉浸式新聞的呈現策略思考

(一)受眾本位與主動交互

“沉浸新聞”是基于沉浸傳播的一種新聞模式。所謂“沉浸傳播 (Immersive Communication)是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它是以人為中心、以連接了所有媒介形態的人類大環境為媒介而實現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傳播②。因此,在當下的新聞生產過程中,受眾的主人翁地位越來越顯著,沉浸式新聞報道更應遵循“受眾本位”思想。

而在沉浸式報道中,受眾參與新聞生產的過程與交互創新是息息相關的。沉浸式新聞除了能讓受眾以第一人稱參與場景生產新聞,還可以深層次地拓展交互廣度與深度,利用創新化手段讓受眾的交互不再僅僅局限于場景切換,而是調動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實際的內容創作體驗。此外,增強受眾的主動交互必須開拓多元化的交互方式,例如增加沉浸式的新聞內容探尋互動,實時性的評論、點贊也都是增強用戶黏性的有效形式。

(二)協同報道與多元化沉浸方式

互聯網時代,沉浸式新聞的信息表達方式固然為新聞報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融合時代的新聞生產并非完全拋棄了傳統報道思維,而應該是在面對一個新聞選題時可以迅速規劃、選擇多媒體手段報道方式,利用沉浸式技術和非沉浸式技術協同完成新聞報道,如此更有利于深入、全面地呈現新聞。

而在沉浸式方面,目前大多數的沉浸式新聞帶給受眾的沉浸體驗都局限于視覺沉浸與聽覺沉浸兩方面。所謂沉浸性,是指能讓使用者產生自己似乎完全置身于虛擬環境之中,并可以感知和操控虛擬世界中的各種對象,而且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各種事件的逼真感覺③。而這種浸沒感應是全方位的,除視覺、聽覺外還應包括觸覺、嗅覺等。由于技術的局限,多元化的感官沉浸體驗目前尚未實現,但隨著“沉浸新聞時代”的發展,調動多感官的沉浸式新聞體驗將成為技術革新與新聞創新的發展方向。

(三)重構新聞真實與解構新聞真實

一方面,沉浸式新聞運用新興技術,還原了一個相對于傳統報道更加真實、生動的新聞場景。從這個角度而言,沉浸式新聞帶給了受眾全面的信息、豐富的視角和選擇的自由,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構建了一種新聞真實。

另一方面,這種基于第一人稱的報道樣式使得受眾獲取信息擁有了極大的自主性與想象力,選擇自主性強化了受眾對新聞場景的“代入”體驗,更容易實現受眾與傳者乃至新聞當事人之間的“共情與共振”④。在這種情況下,受眾的感性體驗極易占據主動地位,干擾新聞呈現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但以沉浸互動為靈魂的沉浸式新聞無法忽視受眾體驗。然而,一味激發感性沖動的報道呈現方式必將釀成新聞倫理問題,沖淡受眾的信賴度。因此,如何平衡新聞真實與沉浸式效果,提高受眾媒介素養,將是未來沉浸式新聞生產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四、結語

對沉浸式新聞呈現方式的研究亦是對沉浸式新聞報道未來發展的一個窺望。技術升級給新聞生產帶來革新,但也為沉浸式新聞發展帶來了眾多新的思考命題。如何凸顯受眾在沉浸式新聞生產與傳播中的主動地位,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技術加深沉浸式交互的廣度與深度,如何避免沉浸式體驗中的極端感性,都是沉浸式新聞創新必須攻克的難關。毫無疑問,對正在探索數字化轉型、全媒體報道的新聞界而言,“沉浸新聞時代”的來臨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注釋:

①Immersive Journalism: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for the First-Person Experience of News[J].Nonny dela Pea,Peggy Weil,Joan Llobera,Bernhard Spanlang,Doron Friedman,Maria V Sanchez-Vives,Mel Slater.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2010(4):291-301.

②李沁.沉浸新聞模式:無界時空的全民狂歡[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07):141-147.

③杭云,蘇寶華.虛擬現實與沉浸式傳播的形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06):21-24.

④喻國明,諶椿,王佳寧.虛擬現實(VR)作為新媒介的新聞樣態考察[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15-21+2.

猜你喜歡
新聞獎獲獎作品新聞報道
“她時代”新聞報道中的“時代精神”呈現
論新聞報道中的流行語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2018年書畫臨摹獲獎作品選登
新媒體不當新聞報道的影響
2018年荷賽獎獲獎作品精選
河南10件作品獲第27屆中國人大新聞獎
獲獎作品選登
中國新聞獎的設獎數額是多少?
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增設審核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