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明詞匯遭遇西方“翻譯劫”

2020-08-17 20:23裴德思
環球時報 2020-08-17
關鍵詞:中華文明圣人名稱

【德】裴德思(ThorstenJ.Pattberg)

古羅馬帝國留下了壯麗浮華的歷史篇章,而帝國的通用語拉丁語則取代了希伯來和希臘語匯,演變為歐洲各國的語言,傳承至今。但是,蒙古人也曾有自己的帝國,漢族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印度人也都有過自己的帝國。他們的文明曾屹立于世間,宏偉而姿態各異,他們的語言也同樣是豐富多彩、前無古人的創造??晌覀優槭裁词冀K如此固執,直到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都不愿接納亞洲文明的核心術語呢?

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權力與支配地位,亦即誰控制了語言,誰就掌控了所有的知識。過去一千多年來,這條“法則”一直在為歐洲的擴張推波助瀾;但到了21世紀,用歐洲語言中的近似詞匯翻譯亞洲獨創的社會文化概念是否還合乎倫理、科學,乃至法律?舉例而言,為什么可口可樂、谷歌這樣的美國品牌能比印度和中國三千年來所有的智慧結晶享有更強大的法律保護?

保護詞匯的方式之一是限制翻譯:伊斯蘭教的阿亞圖拉和伊瑪目不是“philosopher”(哲學家),基督教的哲學家不是“Buddha”(佛)或“bodhi?sattva”(菩薩),而佛既不是儒家的“圣人”,也不是印度的“rishi”(仙人)。西方文明的概念往往不適合非西方創造的事物:考慮到當前民眾的教化水平和社會多樣性、文化多元主義研究的進步,似乎并沒有必要將佛教的“和尚”、猶太教的“拉比”、伊斯蘭教的“烏里瑪”、中國的“君子”全部稱為“priest”(祭司、牧師),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原本的名稱,但前提是我們愿意去找。

儒家傳統中的“圣人”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笆ト恕笔菛|亞最重要的核心概念,論其作用,也許西方只有哲學家能與之相當;但毫無疑問,“圣人”并不是“philosopher”,也不是“saint”(《圣經》中的圣徒)、“prophet”(《圣經》中的先知)、“sage”(西方民間傳說中的賢者)或“appointee”(基督教路德宗的“被選派者”),“圣人”就是“shengren”。

不幸的是,儒家的整套傳統,包括教導人們如何成為“君子”(在英國被含糊地翻譯為“Chinesegentleman”,即“中國紳士”)的《大學》,已經由于歐洲的翻譯和重新詮釋而變得十分模糊。

幾乎沒有任何中華文明詞匯能夠逃過歐洲帝國主義時代的翻譯大劫。盡管英語已經吸收了一些亞洲舶來詞,但與亞洲世界還未被吸收的詞匯相比,英語中的舶來詞依舊異常稀少,而來自中國詞匯的數量更是不值一提。

本世紀的前十年,有數千個漢語詞匯豐富了英語的表達,這些詞主要有互聯網巨頭微博(Weibo)和百度(Bai?du)等各類企業的名稱,或是普洱茶(pu-erhtea)、茅臺酒(moutai/maotailiquor)等品牌名稱?,F在,像中國“大媽”(“ChineseDama”)這樣的流行詞匯也在被西方接受。相關的例子不勝枚舉。將中華文明的原型、范疇和分類介紹給全世界的時機已經到來,這是個空前絕后的大好機會。

在我看來,中國藝術家、知識分子和思想家的主要任務是,每當具有誤導性的英語翻譯出現時,他們應當選擇正確的漢語名稱和詞匯。這是因為,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如果我們不慎把原本好端端的名字、想法或發明拱手送給一群陌生人,他們有可能轉眼就會給它換上新的名稱,從而自動獲得德語中所謂的“Deutungshoheit”(語言定義權),也就是思想定義的“主權”。

文化研究領域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世界歷史,或者說有關世界歷史的文字依然都由西方掌控;不過,如果亞洲真心希望擺脫歐洲詞匯對亞洲思想和創造力的控制,有一種保證奏效的方法,那就是:復興亞洲文明的詞匯,推廣重要的核心概念?!?/p>

(作者是德國文化評論家、亞洲專家和中西事務政治評論家)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圣人名稱
漢字三千年
人類挑戰自然的傳說
非暴力
說算籌
俄羅斯漢學研究400年:與中華文明對話
人人敬愛的圣人成為了 傳說人物的原型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