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鼓子傳習所調研報告

2020-08-28 08:52
北方音樂 2020年13期
關鍵詞:傳習所蘭州

郭 清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50)

蘭州鼓子(又稱“蘭州鼓子詞”)作為西北地區的代表曲藝形式之一,是中國傳統曲藝“鼓子詞”中的一個地域分支,有著悠久的歷史,現代以來卻在學習、應用與傳承等方面不斷面臨考驗。為此,近年來政府加強了對民俗文化及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建設,并建立了傳習所。本文通過對蘭州地區三所鼓子傳習所進行訪問調查與研究,從蘭州鼓子的發展歷史、后繼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對蘭州鼓子及鼓子傳習所的傳承與保護現狀都有了比較全新的了解與認識。

一、蘭州鼓子歷史以及曲調發展概況

(一)蘭州鼓子的發展歷史

“鼓子詞”,最早出現在宋元時期,是產生于宋詞奏唱中的一類?!度卧~》收錄有(疑)歐陽修十二篇鼓子詞、宣和間呂渭老《點絳唇·圣節鼓子詞》。關于鼓子詞的產生源流及內涵特征的研究,可參見劉航《鼓子詞考論》、劉俊青《宋代十二月鼓子詞研究》、秦玉雯《論元小令與宋鼓子詞的淵源》陶然、姚逸超《論宋代鼓子詞的審美品格與文學淵源》等文章。

蘭州鼓子詞,是清朝入關后,就任甘肅地方長官的滿族官員及隨行家屬親戚,因大多喜歡聽北京的子弟書,遂將北京的鼓子唱書的班子帶到蘭州,久而久之,外來的鼓子詞隨著外來旗人藝人融入蘭州當地生活而根植于此,又經過多年演化,滲入西北其他民族唱法而成為現在的蘭州鼓子。無論是在鄉村的農家小院,或是集鎮的茶肆酒樓,每逢紅白事或是宴請賓客,人們便都會相邀聚集一處彈唱蘭州鼓子,每每唱至高潮,便有一人演唱,眾人幫腔,因此顯得氛圍熱鬧非凡,反映了人們當時的一種文化生活。蘭州鼓子曾經是家喻戶曉的文化娛樂形式之一,因此有不少人熟知,并且能談能唱。在20世紀60-80年代,據統計,蘭州有10萬人唱蘭州鼓子,故而有“百城皆唱鼓子歌”之說。

(二)蘭州鼓子曲調發展概況

蘭州鼓子主要的曲藝表現形式之一是坐唱。蘭州鼓子按照方言行腔,目前大約有一百多種曲牌記錄在冊。相傳蘭州鼓子有十大調,流傳至今的調式有悲調、越調、大平調、小平調、雜調以及排調,勾調、百合調、令兒調和黨調四大調式均已失傳。蘭州鼓子的織體豐富且收縮性大,所配樂器數量多少都可以演唱,配器通常以三弦為主,揚琴、琵琶、二胡、簫、笛等為輔。關于蘭州鼓子的產生發展、曲目收錄與理論等研究,可參考段福堂《蘭州鼓子清唱選段》、肖振東《蘭州鼓子薈萃》、馬良寶《蘭州鼓子研究綜述》,雷巖嶺、張彥麗《蘭州鼓子詞的民間性探析》,王宇琪《口傳藝術視野下的蘭州鼓子腔詞關系研究》,張彥麗《淺談蘭州鼓子曲詞的文學性》等著作及文章。

二、蘭州鼓子調查實錄

本人分六次對蘭州鼓子傳習所進行田野調查,運用了(電話)訪談、查閱歷史文獻、比較觀察等研究方法,對其中的三所傳習所進行了實地考察。

(一)七里河區蘭州鼓子協會

調查時間:2015年9月。

訪談對象:七里河區鼓子協會長鄭永瑾(2014年被確定為蘭州市(級)非遺傳承人)。

在七里河區的彭家坪鎮鄭家莊,常常集會演唱蘭州鼓子的民間老藝人有20多位,都是蘭州鼓子協會彭家坪分會的會員。分會成立于1978年,在老一輩蘭州鼓子民間藝人的帶領下,一方面對這一民間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和傳承,另一方面指導青年人勤學苦練,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下,這批青年人已成為傳承蘭州鼓子的中堅力量。

鼓子名家鄭鴻盛老先生一生酷愛蘭州鼓子,他的演唱風格字韻清晰,聲腔細膩,多以詠事抒情之曲為佳,他彈的三弦指法嫻熟、技藝精湛,“彈、挑、輪、滾和板、點、揉、扣”運用自如,和弦共鳴,使伴奏和唱腔如水乳交融、娓娓動聽。他不但繼承了父親鄭毓祿的鼓子技藝,同時言傳身教給三個兒子鄭永瑤、鄭永瑾、鄭永琳,如此,鄭氏三代傳承,對蘭州鼓子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良好作用,鄭永瑾為七里河鼓子協會會長,在他的帶領下,七里河的鼓子演唱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人們初學蘭州鼓子的時候,和其他民間音樂一樣都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因此蘭州鼓子就具有多樣性,自然而然“好家”們對蘭州鼓子的精粹——“韻”,表達得就不一樣了。在欣賞鼓子就會深有此感,欣賞一曲鼓子的時候似乎不是在聽曲兒而是在聽故事,隨著音樂響起,故事也就拉開了序幕,聽者品著蘭州特有的三泡臺伴著音樂跟隨演唱者進入了鼓子的世界,在自己的想象中自由翱翔,待到演唱結束時又似故事結束,眾人皆醒。呷一口三泡臺,茶馨香甘甜,回味無窮,鼓掌喝彩道一聲“好”,簡單的一個字足以表達觀眾的認可。

(二)城關區金城關蘭州鼓子保護基地

調查時間:2017年3月。

訪談對象:城關區蘭州鼓子保護協會會長陳增三(2000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蘭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北辰。

金城關蘭州鼓子保護基地,位于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陳列館,于2010年8月掛牌月成立。由國家級傳承人陳增三負責,他自小生活在文化氛圍較為濃厚的家庭,1966年被本地區鼓子界稱為“北山王”的魏學君(1916-1997)老人為師,學習蘭州鼓子演唱演奏方面的技巧,掌握了三弦伴奏“扳、拈、揉、扣”各種技巧。魏學君老人去世后,向當地著名藝人肖振仁(1920-2005)、段樹堂(1916-2007)、王雅祿(1930-2006)老師學習,并且自學和汲取了曲藝姊妹天津時調、河南墜子、京韻大鼓等藝術的營養,豐富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與此同時,他還致力于演奏人才的培養,對于女性的演唱者也極力挖掘,為蘭州鼓子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基礎。

(三)安寧區蘭州鼓子傳習所

調查時間:2017年3月。

訪談對象:魏世發(2009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安寧區蘭州鼓子協會是民間組織,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和活動資金,就在這里掛起協會活動時的牌子。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演唱活動時間比較固定,已經有十多年。1988年,安寧區蘭州鼓子協會成立。起初,蘭州鼓子活動都是在私人家中,不僅要自費置辦樂器,還要交納會費維持演出,自從2006年蘭州鼓子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近幾年政府部門采取了多種支持方式,例如資金支持、提供活動場地以及出臺相應政策。蘭州市給安寧區鼓子協會下撥了貼補和活動經費。如今,安寧區蘭州鼓子傳習所由會長魏世發負責,每周固定活動四天,每周三和周六在安寧區傳習所活動,每周五和周日在金城關白塔山文化館活動,該文化館準備成立一個蘭州鼓子藝術團,現稱為蘭州鼓子籌備團。2010年,安寧區蘭州鼓子傳習所被蘭州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定為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傳習所。

在此,我們可以將三個傳習所的基本情況作以比較:

項目區域 安寧區 七里河區 城關區代表性傳承人(負責人)魏世發 鄭永瑾 陳增三傳承人所屬級別 國家級 市級 國家級國家每年補助資金 20000元 5000元 20000元傳承類型 社會傳承 家族傳承 師徒傳承活動時間 星期三、星期六星期四、星期天星期二、星期六

三、相關問題研究

通過以上調查所得,其他關于傳習所的相關信息及問題,我們可以比較、歸納總結與補充性研究。

(一)鼓子藝人性別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傳統蘭州鼓子的演唱者以及愛好者皆為男性,只是近年來漸有女性加入。通過分析研究,作者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由于傳統的“茶館文化”的影響,認為女性在大庭廣眾之下“拋頭露面”不好,只有男性才可以“逛”茶館,所以蘭州鼓子的唱家與好家大多數均為男性,較少有女性出現。

其二,無論在彈或者唱方面,學唱鼓子難度都很大,一首鼓子最長能演唱80多分鐘(即該鼓子詞有20多個曲牌),最短的一首鼓子也要差不多演唱10分鐘(悲調一般有4個曲牌),在演唱鼓子體力方面,女性體力也難以支撐一些較長的鼓子。

其三,在中國封建社會,婦女在社會生產中處于從屬地位,社會地位不如男性?!叭V五?!薄叭龔乃牡隆备浅蔀榻d婦女思想的枷鎖。封建父權家長制度和封建道德規范使男女關系成為主從尊卑關系,從而導致鼓子只有男性傳承,即傳男不傳女。

(二)“好家”的年齡趨老問題

人們把對喜愛蘭州鼓子的人稱“好(hào)家”,“好家”的年齡均在50-80歲之間。從實地調查并結合蘭州鼓子的發展情況,可以得出蘭州鼓子“大齡化”趨勢的部分原因:

其一,因為語言的局限(即蘭州方言,難以聽懂),而且蘭州鼓子講究“字少韻多”,拖腔長且有規律,演唱者及演奏者無任何的表演形式,所以喜愛鼓子的年輕人較少。

其二,蘭州鼓子的“韻味濃”,就如同品茶一樣,只有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之后才能慢慢品味。正是因為這些“高齡人”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才能領略到蘭州鼓子的韻味,所以喜歡蘭州鼓子的“好家”都趨于“大齡化”。

其三,在蘭州鼓子的發展中也存在這樣一些人,他們認為可以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去改變蘭州鼓子的風格,甚至可以去創新蘭州鼓子的唱詞(即老曲新詞),多數的“好家”是不贊同的,他們認為如果改變了蘭州鼓子的詞就會失去它本身的“原汁原味”,從而失去它存在和傳承的意義。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文化多元化,古老的蘭州鼓子的傳承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

四、總結

長期以來,蘭州鼓子的繼承與發展一直都處于自流狀態。人們對于藝術的欣賞趨于多元化態勢,不再僅僅滿足于蘭州鼓子這一單一的民間傳統曲目,加之蘭州鼓子演唱活動已日益減少,呈現出后繼乏人的趨向。據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統計,現只有百人左右會唱或者會演奏蘭州鼓子。

2001年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國家實施“散點式”保護,堅持“陣地傳承、就地深根”。根據傳習所建設必備三個要素:每一個傳習所確定一個負責人、受眾人群以及傳習所場所。堅持這一基本標準,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確立并且任名的傳習所有蘭州鼓子什川傳習所、水阜傳習所、七里河傳習所、安寧傳習所、南山傳習所和金城關傳習所。在每一個傳習所都聚集了許多位蘭州鼓子好家,也構建起布局合理的傳承站點。為了加強傳習所的管理,政府出臺了相應的管理條例——《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所認定及管理辦法》,明確了傳承人、負責人(傳習所)和傳習所(陣地)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給予一定的經費扶持。除了收集整理資料、圖片、文字以及數字化傳承,政府堅持“活態”傳承,要求傳承人要全面掌握核心技藝,鼓勵傳承人陣地傳承以及交流演出活動,傳承人要帶徒傳藝。

如今,蘭州鼓子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普遍關注,各區都成立了鼓子協會。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主導下,提出了保護的目標、思路,力圖通過采取舉辦展演、專題研究、開發音像、數字網絡產品等活動和措施,加大對蘭州鼓子的傳播力度。蘭州鼓子傳習所作為一種傳承保護基地,它的過程往往是靜態的,是具有藝術生命的固定化存在形式,它使蘭州鼓子更穩定地融入當代人的生活,發揮其積極作用,并以其獨特的傳播形式日益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注釋:

①傳承人級別共分四級: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

猜你喜歡
傳習所蘭州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作品精選
我的蘭州夢
外公的夢叫蘭州藍
蘭州瑣記
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研究
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的必要性
淺談安徽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的傳承與發展
加強哈爾濱市雙城區非遺工作的幾點建議
長春師范傳習所
長春府“師范傳習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