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能禪學思想淺談

2020-09-02 06:24焦亞楠
時代人物 2020年9期
關鍵詞:達摩佛法禪宗

焦亞楠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中,只有“禪”卻沒有“禪宗”這一概念,也就是說禪宗這一理論學說,完全是從中國開始流行的。禪宗是如何形成的,在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爭議,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后來經考證發現其存在許多虛構的成分,不過有一點肯定的是禪宗的形成確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岸U”的意思為“靜慮”,是一種修為方式,它淵源于“瑜伽”一詞,瑜伽主張靜坐調心,通過向內修行而超越意念。釋迦摩尼在在菩提樹下所悟出的“四圣諦”,“三法印”等也都歸結于禪定。自南北朝時期,中國流行著三種禪法,一種是小乘禪法,另一種是融入大乘的小乘禪法。還有一種是證悟如來藏的如來禪。

慧能以前禪學研究

除了西天二十八祖這一說法之外,還有東土六祖的說法。東土六祖分別是:一祖位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齊梁達摩,二祖位于安徽司空山二祖寺的北齊慧可,三祖位于安徽天柱山三祖寺的隋代僧璨,四祖位于黃梅雙峰山四祖寺的唐代道信,五祖位于黃梅馮茂山五祖寺的唐代弘忍,六組位于廣東韶關曹溪南華寺的唐代慧能。這六組分別是師承關系,但是現代學者認為,他們之間的關系仍然需要許多考證,但是暫時在大致上認可這六祖之間的關系。

齊梁達摩。達摩的禪宗思想是慧能的一個啟蒙。北魏時期由于北方常年戰亂動蕩不堪,社會問題的矛盾使得禪宗在北方有所發展。相傳菩提達摩從天竺坐船來到內地,而后進入北方境內,傳說達摩曾經見過梁武帝,梁武帝是佛教的忠實信徒,曾為寺院的發展做出不少貢獻,于是問達摩自己是否有功德,達摩認為梁武帝問出這句話時,其實并沒有理解佛法的真諦。達摩所授的禪法的特色是“漸修”,最重要的兩點就是“理入”與“行入”。理入就是以“理”作為具體的對象,從而達到的目的是心靈的不偏不倚,這種方式離不開理論與經教。所以說達摩的說禪并不脫離教的內容,并且以文字的方式傳播。行入主要指的是“四行”,“四行”是講與之相關的實踐,比如說苦修,隨緣,滅盡執著,滅盡貪欲,自行清靜等等。達摩所說的禪法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是印度宗教與哲學的結合,是佛教中國化以前的禪。達摩所提出的眾生平等,世人皆具有佛性,不僅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而且這樣的思想并不與本土的儒家思想相沖突,因此也受到了儒家文人的尊敬與接受。

北齊慧可與隋代僧璨?;劭稍趶膸熯_摩之前就已經有了非常強的領悟能力,在向達摩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接受了達摩禪的思想,而且又結合了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能夠融會貫通靈活的運用,但是后來慧可與僧璨在當時的北方受到了北方禪的排擠,又經歷了周武帝滅佛,不得不南下來到了安徽,隱居在山林之中?;劭膳c僧璨的資料至今已經流失了許多。

東山法門。東山法門是由道信與弘忍創建的,是達摩禪宗思想到慧能禪宗思想的一個過渡。道信在十二歲時便跟隨著僧璨學習禪法,他的禪法活動在百姓中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因此,當時的統治者也非常重視他。而在道信的五百個弟子中,弘忍為道信的首席弟子,他認為坐禪并不是得道的唯一辦法,禪融入在人的身體力行中,這樣坐禪的具體活動轉變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自覺活動,這是思想與行為上的重大轉變。道信與弘忍在禪宗思想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與前三代楞伽師的禪宗思想上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東山法門的禪宗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表現在沿襲前幾位楞伽師,依據《楞伽經》,將“心”作為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他們認為諸佛心第一,應該專心向內修行。第二個方面就是“一行三昧”。在《文殊說般若經》中,對“一行三昧”這一概念做出了一個解釋,該經說道:“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边@樣的禪宗思想實際上是消除了佛與念佛者之間的界限,希望消除人們的偶像崇拜,擺脫經教,實行內心真正的自我調節,但這并不是對經教的不重視,相反,道信在他的理論中引入了大量的大乘佛教經典,比如說他列出了五種“方便”,既有大乘佛教中的“空”觀。也有如來藏思想中的佛性論,也就是說道信十分重視經教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希望人們因此而受到經教的束縛。而說其“東山法門”是達摩到慧能的一個過渡,原因是它繼承了達摩的佛性論,從東山法門開始,禪宗思想開始與大乘佛教相結合?;勰芩f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將心與性都放在重要的地位。但是盡管《金剛經》中,強調心的重要作用,而慧能卻仍然強調佛性。由此得出慧能的禪宗思想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理論引導的。

慧能禪宗思想的基本觀念

慧能所創立的是我們熟知的南禪宗,他生活的時代,大約在公元638到公元713年。唐代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佛性論的研究主要是連接心與我這樣的主觀研究,唐代之后將心與我這樣的主觀研究轉向了客觀,就是說,佛性是一,是宇宙的根源,可以從萬物這個多中顯現出來,并且仍然是一種自發的顯現,人們可以從自然萬物中的一花一樹種感受到佛性,這是佛性思想的一個重要變革,這種變革我們可以從一些唐代的文學作品和書畫中看到,比如說唐代之前雖然說有山水畫的題材,但是數量非常的稀少,而從唐代開始山水畫盛行起來,藝術家們從山水畫中,不僅描述當時的政治歷史現實,而且可以借題發揮,抒發心性。因此慧能的禪宗思想既有心性問題,又有從宇宙萬物中頓得真理的實際問題。

慧能大師所講法的內容都在《壇經》中有所呈現,《壇經》的開篇就對自己的生平有過一段介紹。有一次在賣柴火的過程中聽到有人念佛,瞬間頓悟,于是便向念經之人請教,念經的人說他是從弘忍大師那里得到的這一部佛經《金剛經》,念經便可以成佛。于是慧能就下定決心要去找弘忍大師。在求師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小故事,當他找到了弘忍大師,弘忍大師說,你為嶺南的砍柴之人,你怎么樣才能成佛呢?慧能回答他:“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弘忍聽了慧能所說的這番話之后便收他為徒。剛開始并沒有人注意到他,慧能命運的轉折出現在有一天弘忍突然命弟子每人為他寫一個佛謁。弘忍大師的弟子中有一個弟子非常優秀,他就是后來創立北禪宗的神秀,神秀在佛偈中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鄙裥愕臐u法是以傳統佛教為基礎的,他認為心可以分為清凈之心和污濁之心。他認為每個人其實都有佛的潛力,他認為人的本心其實就像“明鏡臺”一樣,只是人世間的許多誘惑,將清凈之心暫時的蒙蔽起來,如同窗戶上蒙上了一層灰塵,神秀認為在心上有灰塵的時候,只要我們“勤拂拭”,我們就能夠時刻保持原本的清凈。這就要求人們能夠經常進行自我檢討,而自我檢討的前提就是靜心,因此神秀提倡坐禪的修行方式,這種修行是長期的,通過修身養性,驅逐雜念,使得離真心更進一步。弘忍看過之后,認為神秀并沒有領悟到佛法大義,因為他將身心與物一分為二,還有在第三句“時時勤拂拭”并沒有領悟得道之法?;勰茉诼牭揭粋€小和尚背誦神秀的這幅佛謁的時候,他意識到這幅佛謁本身是有問題的,便請人將自己的話語寫在墻面上,之后就出現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這一幅,“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這個是我們在20世紀所發現的敦煌本中看到的,通行本中的第三句是“本來無一物”?;菽艿念D悟學說更注重人的解脫,他并不主張長期的修身養性,而是希望人們能夠真正放下執念,而達到一念成佛的目的,其“頓”之含義為瞬間性和無目的性,其宗旨仍是眾生平等,得道只需要突然一種不受外力控制的靈感。弘忍大師看了慧能所寫的佛謁之后,認為慧能的思想是最接近佛法大義的,但是神秀所執著的就是“佛法”,慧能所執著的就是“非佛法”,無論是追求佛法還是追求非佛法,其實在都是沒有放棄執著的。而慧能本質上卻消除了物我的區別,因此弘忍大師便連夜為慧能講述了《金剛經》?;勰苋ナ乐?,晚唐至北宋分為五家七派,《壇經》中是這樣記載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p>

慧能禪宗思想主要有三個觀點。其一,明心見性?;勰茉凇秹洝分杏涗浟怂亩U宗思想,將“滅”和“涅槃”作為一個終極的境界。明心見性,也就是說人人皆有佛性,眾生平等,這個理論與大乘佛教的觀念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們的內心最初就是沒有任何雜念的。佛性本自清凈,我們其實就是將自己的佛性最原本的樣子還原出來,將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呈現出來而不是說修佛就是去求得某種境界?!靶摹迸c“性”其實是兩個方面,慧能的“明心”與“見性”是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個是受到《金剛經》中強調對“心”的重要作用,一個是受到《楞伽經》中強調對佛性的重要作用。其二,頓悟成佛?!秹洝分兄饕腥N修行方法,“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對無念,無相,無住的理解慧能在《壇經》中也有所解釋,“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薄盁o住”是一個概括與總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字面上看就是不固定的停留的意思,慧能認為人的心應該不在任何一物中停留而有所執著,“無住”就是提醒人們不要停留在任何一種境地里,走上一條探索終極境界的道路。其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勰軓娬{以心傳心,希望人們不要過分執著于文字,不將文字權威化,經典化。如果是執著于某一部佛經,其實已經走向了南轅北轍的不歸路?;勰芟M藗冋嬲挠眯娜ヮI悟佛法,觀一佛如同觀眾佛。以心傳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機鋒,機鋒就是超越對立的思維模式,截斷所謂正常的思維模式,我們正常的思維模式應該是所問必所答,而機鋒其實就是一種驢頭不對馬嘴的打破正常思維渠道的一種回答,我們正常所認為的回答要么是正確的回答,要么是錯誤的回答,而機鋒過程中的回答,沒有正確的或者是錯誤的,而是根本毫無連接的兩個事物所發生的關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把心中權威神話的東西打破,丟棄權威,避免固步自封,從而達到心靈真正的領悟。

慧能的禪學研究與之前的佛法的路徑與過程不太一樣,但是所追求的目的和結果都是相同的。

禪宗對于中國傳統哲學有著顯著的影響,同時慧能的禪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對于他的禪宗的詩性智慧,是十分值得我們探討的。就像慧能在他的《壇經》中說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中國哲學歷來就十分重視生命的修養,禪宗在中國能夠流行起來,它本身就是適應中國當時的一個社會思潮的,禪宗盛行之初,便直接舍棄繁瑣的論證,關注了群眾所關心的心性問題,這恰恰也是儒道所關注的,我們所講的修養,其方式并不需要過于向外探究知識,而是本身就是一個內向的發酵,當這些賢哲之人帶領人們觀照內心的時候,人性的解放與啟蒙便開始了,而慧能作為中國禪宗思想領域的重要人物,為其完善與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潘桂明.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宗派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杜繼文.佛教史[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達摩佛法禪宗
數學老師與達摩克利斯先生
靈 山
達摩克利斯之劍
落葉禪
法雨辰??呂逸雪??賈欣悅等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佛教禪宗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太極達摩伏虎棍與太極達摩杖對練(一)
日本茶道與原研哉的設計理念
達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