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家風在碎片文化的互聯網時代逐漸消逝的原因

2020-09-06 13:46潘倩倩王賽云
視界觀·上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消逝互聯網時代家風

潘倩倩 王賽云

摘? ? 要:家風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藏,是我們一代代炎黃子孫的精神寄托?;ヂ摼W時代的快節奏加速了受眾對快文化的追求,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碎片文化。碎片文化的高速衍生導致信息爆炸的同時,也讓我們面臨著信息匱乏的窘境。由于家風文化的抽象性,傳承正遭受著諸多客觀及主觀阻力。本文將以傳播環境為背景,闡述地理環境、媒介環境、社會環境的不同對家風生存條件的影響。

關鍵詞:家風;碎片文化;互聯網時代;消逝;原因

一、地理環境

(一)地域差異導致的文化特點不同

中國作為全球領土面積最廣的國家之一,人口雖眾多但分布不均,這很大程度是上受制于地理環境。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們無法徹底斬斷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也無法完全控制地理環境對我們的影響。自古以來,中國人最擅長的便是因地制宜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由于地域環境的差異而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猶如大小明珠碎片般散落在疆土的玉盤上。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多次民族大融合,使我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交融與轉折。這也直接導致了各地文化隨時代更迭中,或消融或強大。

地理環境制約著信息的質量、數量和特色。就拿溫州話來說,溫州地形復雜,地勢的隔閡導致各地方言的形成各有千秋,甚至僅相隔十里的兩鄉方言也大相徑庭。也正是由于地形閉塞,經濟落后,溫州人敢闖,闖蕩出了自己的機場和火車站。相比之下,黃土高原人民則更加實在,勤懇勞動,粗獷直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們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由地域環境形成的碎片家風文化的內核是很豐富的,這種烙在先祖血脈之中的精神追求是地理環境的真實寫照,也會隨子女血脈的延續一直傳承下去。

(二)地域隔閡增強引起的傳承困難

地理環境很大程度上能生產出特定的媒介形態。比如江南地區以葦葉為信紙來傳情達意,內陸地區以羊皮為紙張輸送信息。從前人們受制于地理環境的影響,高山難以翻越,大江不易渡過。當地的文化只是當地文化,極難融通,造成十里不同音的文化碎片化現象明顯。不過困囿于地形的缺陷的同時,也使得當地的碎片文化更加純粹,更適用于當地的兒女,更容易得到良好的傳承。

但是現在得益于互聯網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信息的聯通只需要一根虛無的網線。遠途的步行跋涉被火車和飛機取代,這也使得人們逐漸走出原來局限的區域,從家族的集聚到天南地北的分散。由于FTF傳播機會的缺少,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家風傳承環境轉為微信群表情包的集散地。雖然選擇書信等實物媒介來溝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家風情感的溝通。但從傳播效果來看,面對面的人際傳播遠遠大于書信傳播大于互聯網媒介傳播。

二、媒介環境

(一)抽象化的軟性氛圍難以恒定

“媒介環境是指大眾傳播機構在運作管理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氣氛,受大眾傳播活動全體參與者的行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種習慣模式?!边@種行為習慣就像是家風,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影響著媒介成員。大眾傳播是指職業傳播者和傳播機構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電視,電影等向大眾提供信息、知識、觀念、娛樂等的過程。媒介機構的內部環境的優良會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所發表的信息中,由此影響著最廣大的受眾。

但是隨著目前互聯網平臺的高度繁榮,時代成為了“人人皆可發聲”的時代,創作門檻也不斷的低齡化和低智化。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瘋狂涌出,所攜帶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齊,對新聞熱點的盲目追求,內容的高度同質化,標題黨的嘩眾取寵······為什么大眾印象中新聞聯播的話是能信的,而自媒體的言論需要三思而后行。因為新聞聯播是官方,從傳播者贏效因素方面來講,官方傳播者具有最大的兩個優勢是權威性和可信性。部分自媒體或是營銷號違反信息傳播原則,嚴重影響了整體的媒介環境導致氛圍難以恒定。而文化傳播對優良媒介環境的高度依賴性,也同時限制著自身的傳播效果。

三、社會環境

(一)受眾間的信息不對稱

信息的分布沒有絕對的不平衡,但也沒有絕對的平衡。對于信息的掌控,無論是獲取時間、獲取量還是信息的準確度,大部分的資源總是集中在小部分受眾中。掌握信息充分的人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對信息掌握不充分的人則相對缺少優勢。文化信息的掌握率很大程度上與經濟實力有關,這兩者是相互作用的。人們總是傾向于在滿足經濟需求后再發展文化思想,這也間接導致馬太效應愈加強烈。信息不對稱可能對當代家風的傳承具有局限作用,但信息的不對稱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家風的內涵也會隨著后代的延續而不斷充盈。

(二)形成因素眾多

人是社會動物,因此人的思想、價值觀等很大程度上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受社會環境影響的同時,我們也經營著社會環境。但社會環境的形成因素是眾多的,其中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信息因素等。如果各方面因素都呈現出優良的條件時,社會環境就會利于文化的傳播,反之就會產生消極的作用。

社會環境的惡劣,群眾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輕視,會直接導致家風文化的傳播效果。而感染作為社會環境的一種影響機制,大眾傳播者應當最大化利用這種影響機制向人民群眾傳播信息。充分發揮感染機制的正面效應,精準把握能與受眾產生共鳴的信息。讓受眾的的情緒、思維在這種歌強烈的文化氛圍中建立起深厚的文化情感。家風正是如此,雖然目前社會環境對文化多樣性的寬容度很高,但家風的推崇度卻不如古代,因此家風的概念及傳承在現代人心中也日漸衰弱。

在多種因素的干擾下,家風文化的傳承在碎片化時代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而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絕不能讓流淌在中國人骨血里的優秀傳統文化付之東流。我們應當緊跟黨和國家的意志,堅決發揮文化自信,保護家風文化,傳承家風文化。

參考文獻:

[1]劉春伶,郭躍軍,史育華.“文化碎片”與“碎片文化”——新興媒體環境下非系統文化對國家安全的逼顯[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12,30(6):25-29.

[2]毛黎.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N].科技日報,2006-6-20(2).

[3]陳超.傳受錯位關系下的傳播效益[J].河南社會科學,2010-3,18(2):188-191.

項目名稱:依托互聯網+,讓家庭傳承文化屹立前浪潮頭 創新訓練項目。

作者簡介:潘倩倩,女,2000.5,漢,浙江臺州,本科,浙江萬里學院在讀生,研究方向:新聞學:

指導老師:王賽云,女(1979.09漢族)浙江寧波,碩士學位,信息系統管理工程師,浙江萬里學院基礎學院實驗中心,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

猜你喜歡
消逝互聯網時代家風
家風伴我成長
當好廉內助,樹立好家風等
百家姓看“家風”
百家姓看;家風
淺析媒體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信息化教育變革探索
消逝的打麥場
30年,光陰的故事——消逝的記憶
即將消逝的美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