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編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2020-09-06 13:46李孟君
視界觀·上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電視編導中國故事電視節目

李孟君

摘? ? 要: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思想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自有電視節目以來,故事就是核心元素之一,一個會講故事、用故事的節目更加吸引受眾,激發社會正能量。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中國故事就像黃河之水,滾滾湯湯,氣勢恢宏,中國故事背后蘊藏的人文精神更將是一個節目存在的靈魂。因此,電視編導要講好中國故事,用中國故事成就電視節目,借助電視節目傳播中華文化。

關鍵詞:電視編導;中國故事;電視節目

大數據顯示,雖然電視媒介受新媒體沖擊巨大,但仍然是最重要的媒體。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用電視節目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是新時代賦予每位電視編導的重要使命,也是電視產業改革與創新的一大焦點。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中國故事生動講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故事賦予電視節目特殊的情感和文化意義。一個將中國故事貫穿始終的電視節目與中國緊密相連,與人民密切相關,能夠激活潛藏在華夏兒女心中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源、思想之始,讓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培養愛國之心、建立文化自信、啟迪人生智慧。沒有中國故事的電視節目是一座空城,故事是新時代廣播電視的精神脊梁。

一、何為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歷史性、社會性、自然性、人文性在其中相互交織,共同熔鑄成了中國故事。廣義上來說,中國故事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一系列光芒閃耀的事情。具體來說,中國故事可以用《故事里的中國》這檔節目詮釋,王蒙著寫《青春萬歲》,激勵、引導一代人的青春生活;兩彈一星的元勛,為祖國強大而默默犧牲、奉獻的無名英雄;反映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十八洞村》;中國第一部室內電視劇《渴望》的誕生之路;講述偏遠山區支教生活的《鳳凰琴》等等,一切帶有人性光輝的中國土地上發生的事跡都可算作中國故事。

二、電視節目和中國故事的關系

1.節目輸出故事

伴隨著信息技術在千家萬戶的滲透,中國進入了圖像時代,視聽語言功能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被無限放大,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人類越來越離不開圖像和視頻。也因此,書籍、報紙等紙質產品的閱讀、使用量越來越小,逐漸進入到了人類視野的盲區。那么,人們依靠什么來認識中國、解讀中國,建立國家文化自信,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呢?電視編導有一份責任,電視編導可以通過電視媒介講述中國故事,將紙質的中國故事、歷史長河中的中國故事挑選出來,通過影像、聲音和剪輯的方式生動呈現中國故事,快樂地、沉浸地傳遞中國聲音、中國故事,讓觀眾感受中國力量,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為國家崛起而奮斗。

2.故事成就節目

電視節目是電視臺通過載有聲音、圖象的信號傳播的作品,是真實記錄和藝術加工的結合體。除了人為的藝術加工賦予電視節目附加價值以外,一檔成功電視節目的核心是故事,也就是構成電視語言的原始素材。一個彰顯民族魅力、體現核心價值觀念的故事可以讓一檔平庸的節目生出慰藉人生的靈魂,讓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得到治愈,從而對節目產生依賴心理,進而提高節目的品牌影響力。因而,中國故事賦予電視節目生命力,是電視節目走向成功的保障。

三、節目融合故事,電視編導應該怎么做

用一檔節目講好中國故事,用中國故事成就電視節目并非易事。除了考慮故事本身作為電視節目內容的價值以外,受眾的審美、生活習慣的變化等因素也需要考慮其中。因此,在電視節目與中國故事融合的道路上,電視編導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把握社會民眾需求,挑選好的故事素材

馬克思表明:“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自然而然,需要是電視節目生成的根本動因,電視節目的價值取決于受眾的需要。關于受眾的需要,有顯性需要和隱性需要之分,顯性需要是受眾本身主動發出需求信號;隱性需要是受眾本身需要而自己卻沒有看到,要經過別人挖掘而產生主動的需要。因此,電視編導在制作節目時要把握社會民眾需求,在了解顯性需求的同時盡量挖掘受眾的隱性需要,在傳遞信息、提供娛樂的基礎上做到引導輿論、服務受眾,從而升華節目價值,打造節目品牌?;诖?,電視節目與中國故事融合制作過程中,電視編導要以社會民眾需求為中心挑選故事素材,要將故事講到民眾的心坎里,如涓涓細流一般滋養人心。如《國家寶藏》,一檔講述中國文物故事的節目,它的火爆就在于抓住了受眾的隱性需求。中國文物中所散發的傳統魅力、蘊藏的精神品質給普羅大眾上了生動的一課,為迷茫的受眾帶去了人生智慧。觀看《國家寶藏》,受眾除了建立國家文化自信以外,由明星所演繹的一個個經典歷史人物也將綻放人性的光芒,受眾將接受中國傳統精神文明的滋養,滋養心理,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而這正是快餐時代、經濟飛速發展時代人民所需要的精神慰藉。因此,電視節目要想較好中國故事就要把握社會民眾需求,以好的故事素材為種子,讓電視節目開花結果。

2.掌握受眾個性審美,創造新的節目樣態

是形式重要,還是內容重要?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電視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同樣重要。拿飯來作比喻,同樣一碗八寶飯,有的人用碗裝著,有的人用以南瓜雕刻為器裝飾八寶飯,不言而喻,選擇南瓜八寶飯的更多,因為賞心悅目。電視節目也是如此,內容質量保障的同時還要悅人眼球。因此,電視編導在講述好故事的時候要注意設計、創造一個符合受眾個性審美的節目樣態,讓受眾眼前一亮,繼而有興趣觀看、參與節目,讓節目持續發光發亮。比如,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這檔節目將讀書這件事情與中國故事聯系起來,用閱讀的方式解密中國;同時又打造了全新的朗讀形式,朗讀者敘述自己的中國故事,以個人審美選擇讀本朗讀給全國觀眾,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和所傳遞的價值觀念與讀本緊密聯系,提升讀本價值,升華讀書意義。這樣閱讀和人生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線,受眾在觀看的時候不光是品“書”,更是品“人”。這樣全新的節目樣態讓觀看《朗讀者》變成一件新鮮、有趣、有意義的事情。所以說,電視編導要創新節目樣態,用新鮮的節目形式講好中國故事。

3.了解現代技術功能,助力好的故事講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電視因技術而生,又因為技術而得以發展。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廣播電視行業積極引進先進、高效的信息化設備,從傳播形式、技術手段等方面創新以滿足受眾多樣化的觀看需求。尤其是自媒體的異軍突起,受眾養成了交互、參與習慣,除了執行“看”的動作,受眾更加強調體驗節目過程,仿佛真正置身于節目之中。為此,電視編導就要運用好現代技術,將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講述故事的節目之中,做好故事展示和舞臺呈現,讓受眾能夠真切感受節目魅力。比如《聲臨其境》第一季運用云熱像技術——一種實時熱圖捕捉與分析技術來捕捉嘉賓自身的熱輻射從而形成金色粒子動態剪影效果,而觀眾根據模糊的身形特征和聲音特質來猜測演員身份。這種利用現代技術形成的創新節目形式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和參與欲,無形中建立了與節目的互動關系,保證了節目熱度和新鮮度。所以說,在講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電視編導要積極利用現代技術,用技術輔助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品質節目。

總之,故事是電視節目的靈魂。中國故事是華夏這片熱土的傳承,詮釋了中國人共同追求的文化精神。電視編導應該將中國故事與電視節目有效融合,堅守文化、堅持品牌,借助電視節目讓中國文化飛聲海外,讓中國的“行”與“思”被受眾、被世界點贊。

參考文獻:

[1]張章.傳承·創新·弘揚 《塔里木河》: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J].廣電時評,2016,(008):44-46.

[2]侯琰慧.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今傳媒(學術版),2018,(7):138-140.

[3]付海明.啟迪超凡:在電視綜藝里"講好中國故事"[J].聲屏世界(廣告人),2016,(007).

猜你喜歡
電視編導中國故事電視節目
電視編導與記者的區別
周日廣播電視
周五廣播電視
周三廣播電視
電視節目
淺談電視編導如何把握畫面細節
世界最大童書展,“中國故事”升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