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文與詩性抒寫

2020-09-06 08:52孟亞杰
青年文學家 2020年24期
關鍵詞:黑駿馬人物塑造

摘? 要:張承志在《黑駿馬》小說中,以“草原人”的視角,講述了主人公騎馬尋妹,接受心靈之問的故事。古調《黑駿馬》的蒼涼基調也自小說文本中升華出來,浸潤了作家的心理歷程,承載著作品的精神內核。這部有著交錯時間線的中篇小說,以其互文性和充滿詩性的抒寫,提供了理解張承志和草原的文學性方式。

關鍵詞:黑駿馬;互文性與詩性;人物塑造;寫作特征

作者簡介:孟亞杰(1998.2-),女,漢族,河南商丘人,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02

《黑駿馬》發表于1981年,當時的張承志剛畢業,并被分配到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距離他初到內蒙古草原開始插隊生活,已經過去了十五年。對于已經返城的知青張承志來說,在新環境下,過往的生活記憶也會被重構。不同的作家因不同的插隊經歷而有迥異的體驗,從而進行不同角度的知青生活再闡釋及建構。不同于部分作家對于“知青運動”的否定態度,張承志認為“草原是我全部文學生涯的誘因和溫床”,《黑駿馬》正是基于這一滋養。張承志基于自己的生活經歷,用獨特的互文構思與詩性抒寫,不僅講述了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和索米婭之間的愛情悲劇,更書寫了在新舊觀念沖突下草原兒女的抉擇和對生命的禮贊,至今依然散發著特殊的魅力。

一、經歷互文:古調《黑駿馬》與白音寶力格

“一個哥哥騎著一匹美麗絕倫的黑駿馬,跋涉著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尋找他的妹妹的故事?!边@是古調《黑駿馬》的大致內容。

張承志以一首古調中的故事為互文線索,串聯起白音寶力格寶力格的前半生經歷,讓人感嘆其匠心獨運?!盎ノ男浴钡幕緝群牵骸懊恳晃谋径际菍ζ渌谋镜奈张c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絡?!盵1]對于古調來說,這部同名的小說不僅僅是吸收,更是作家張承志在把握了古調蒼涼基調的基礎上,融入了張本人對草原文化的思考,而后對古調文本的一次升華。作家從小說文本外部,為小說掘得了一口靈感的源泉。

如果說,貫穿于行文間的古調《黑駿馬》已是一條明晰的線索,那么分散于各章節開頭的歌詞引用更如全文的有機脈絡,是小說文本內部的隱含邏輯思路。兩者可以與白音寶力格寶力格的經歷互作參照,不時提示著讀者,白音寶力格寶力格的經歷將與古調《黑駿馬》構成絲絲入扣的互文,白音寶力格的形象就是古樸歌謠中的牧人形象。比如,第二節開頭引用的“妹妹遠嫁”歌詞,也正是在這章中,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得知了索米婭嫁人的消息、決心前往尋她、開始回憶往昔。又如,最后一節開頭的引用也正好緊扣了最后一章白音寶力格懂得了索米婭的改變,并最終與往昔告別的內容。

T·S·艾略特曾提出:“沒有任何詩人,沒有任何藝術的藝術家,能夠單靠自己獲得全部意義。他的意義,人們對他的欣賞就是欣賞他和已故詩人及藝術家的聯系?!睆埑兄就ㄟ^“互文性”吸收了古調的文本,在獲得了古歌中的意義及精神內核之后,開始自己的小說創作。從文本外部來看,“互文性”代表著小說與古調文本的彼此牽涉,而自小說文本內部進行觀照,則見出白音寶力格寶力格與歷史上千萬個牧人之間的暗合。

正因這作用于文本內外的“互文性”,使得作家與古調、白音寶力格與古調中的牧人之間的關系真正打通了。在作家的筆下,白音寶力格才能從自身經歷出發,真正唱懂蒼涼的古調,成為了一個清醒著的人。他發現,古調中的悲劇故事、深沉愛情,都只是一框架和依托,唯有千百年來流轉的復雜且神秘的草原靈性,才是古歌真正所要表達的核心要義。這不僅僅是小說文本內部的白音寶力格的發現,更是身處文本之外的作家對于草原靈性、古歌的理解、闡釋。

二、情感互文:在交錯時間線中的跋涉

騎馬尋妹本是現實素材,而古調以歌謠化的語言,將素材轉化為文本。作家張承志在歌謠文本的基礎上,通過交錯呈現時間線等程序,將素材及文本重新編排,并為之擴充、升華,使得小說文本具備了異于古調的美感。

重返柏勒根河畔的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已是一位畜牧廳的科學工作者,他甚至認不出胯下的馬正是自己曾朝夕相處多年的鋼嘎·哈拉。與牧羊人的對話,讓他回想起深埋于心的生活圖景。隨著回憶的深入,白音寶力格開始了記憶與現實的雙重跋涉,其人物形象也開始趨于完整。

張承志沒有嚴格按照時間順序,分開講述往昔與現實,而是交錯呈現兩者。這樣一來,《黑駿馬》有了兩條時間線,主人公白音寶力格的過去和現在也于交錯的敘述中得以呈現。在小說的前六節中,現實與記憶的對應關系較為明顯。每一節都有兩個白音寶力格寶力格,且兩者的形象差別極大。一個是年紀尚輕,品嘗過親情、愛情滋味,后又離故鄉而去的白音寶力格;另一個是在現實的跋涉中,感嘆曾經有過不當言行的白音寶力格。而當時空的界限被作家打破,主人公便有了穿梭的自由。于是在現實、記憶的來回拉鋸中,白音寶力格開始自省?!拔覀兛偸窃诂F實的痛擊下身心交瘁之際……”這段話,是他的自白,也是他為什么啟程尋找索米婭的原因。正是多年之后的遺憾、追悔,不僅促使他踏上現實的路程,欲探故人,也讓他沉潛入記憶之海,在追憶中不斷認識到自己曾經的過錯。

這樣一來,經過時間線的“暗示”,過去與現在兩條線分別呈現了兩個白音寶力格寶力格的形象。與此同時,作品的情緒流及深層結構也隨之浮現。

此外,從深層結構來看,時間線還交代了理想與現實、現代與草原的關系。在過去的時間線中,少年白音寶力格寶力格懷揣著夢想,渴望學習現代知識,飛出草原。他對老獸醫使用的“旁門左道”有些懷疑,希望接觸到“真正的牧業科學”。于是少年選擇在去參加為期半年的牧技訓練班,又在看到索米婭懷孕后,遠走農牧學院。然而,現實卻是有別于理想的存在?!鞍滓魧毩?,你得到了什么呢?……”這段獨白,是白音寶力格心聲的吐露,也讓人看出一個人在理想與夢想之間的掙扎與無奈。

過去的白音寶力格寶力格,與奶奶的想法不同;而重返草原的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則與索米婭等生活在草原的人們想法各異。兩條時間線中的態度之別,代表了現代與草原的關系。得知索米婭懷孕后,少年白音寶力格的第一反應是:“怎么?難道那樣的壞蛋還配活到明天?”但奶奶卻認為女人世世代代便是如此。這里作家將兩人的觀點并置,從情節來看為下文白音寶力格出走作了鋪墊,但從深層意義來看,卻是將現代與草原文明的差異擺在臺面上。同樣的,在現實的時間線中,白音寶力格寶力格與索米婭也有觀念上的碰撞。為了安撫其其格,索米婭謊稱白音寶力格寶力格是女兒的生父;然而,成年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卻認為孩子內心深處的創傷并不會隨時間而愈合,并沒有幫助索米婭鞏固這個善意之謊。讓白音寶力格作出這一選擇的,是在城里看到的一張照片,上面的女孩無憂無慮地笑著,與眼前這個嚴肅的小女孩完全不同。草原上的索米婭僅希望女兒有個企盼,而在現代文明浸潤已久的白音寶力格卻認識到創傷的難愈性,這又見出文明之別。

兩條交錯的時間線,貫穿了“跋涉”這一過程,讓人物游走于現實與記憶之間。時間線不僅完整呈現主人公形象及其情緒流變化,還讓現代與草原文明之別得以并置,使得小說結構多了二元對立的層級,不再局限于人與人,而是擴展至文明與文明。原本僅是作家傳聲筒的人物,成為了文明之間碰撞的承載者,可見作家的運思與筆力。

三、張承志與《黑駿馬》

賈植芳先生曾指出作家人格境界與寫作的關系,“作家的生活史和創作史實際上就是他的人格發展史的表現和反映形式?!盵2]理解小說《黑駿馬》的方式,除了關注文本本身,另一種方式便是從作家張承志的經歷和人格入手。

《黑駿馬》創作于八十年代初期,正值“知青文學”的創作熱潮。因此,其創作者也被冠以“知青作家”的稱號。然而,張承志卻與許多“知青作家”有別。

文革后,由于對所處環境及身份認識的含糊不清,“知青作家”群體有普遍的焦慮感,找不準自己在城市的位置。因此,知青生活便被視為“確定現實位置而不斷挖掘、重新審察的對象”[3],成為了待加工和重構的寫作素材。正如張承志本人所認為的由底層體驗形成的人民意識和自由意識建構著他們的文學審美與判斷,再加之重構記憶所倚仗的經歷因人而異,“知青小說”便呈現出了多重闡釋維度。這其中,既有“真誠信仰被愚弄的憤怒”,也存在著對這場運動全盤否定的聲音。

對于張承志來說,他和其他知青一樣,離開了插隊之地,但他卻開始了心靈的“跋涉”,與草原越發相近。這一趨近的心理距離的書寫,正從《黑駿馬》等早期作品中開始發端。

“草原文化的粗獷博大,更對張承志文化幻滅后的心靈構成深刻而強大的浸潤和影響力?!盵4]他將自己汲取到的精神力量,熔鑄于白音寶力格的跋涉與蛻變之中。因此,這個生于斯、長于斯,外出接觸了現代文明,而又回歸的年輕人,其實就是張承志的化身,是作家以“草原人”的視角書寫、歌頌和回饋草原的產物。與其他知青文學作品中明顯帶有外來色彩的人物形象相比,白音寶力格就有了明顯的差別。這顯然與張承志本人的草原扎根生活和對草原的謳歌息息相關,也得益于張承志扎得更深的鄉土之根,對于“第二故鄉”有著更為老到和民間式的認識。

從《黑駿馬》到《心靈史》,張承志通過一系列作品,完成一次次心靈上的蛻變,最終進入“以真正民間的文化、情感和視野來審視生活、認識生活的全新境界?!盵5]經歷心靈上的煎熬和考驗的,不只是小說中的一位位主人公,更是張承志自己。作為作家早期的作品,《黑駿馬》已有了不同于知青式的審察視角和觀照,是作家嘗試以草原人身份,歌頌心愛草原之作。對于張承志的創作史而言,《黑駿馬》是其心靈跋涉的一部分,并最終幫助作家走向心靈皈依。

注釋:

[1]王愛松.互文性與中國當代小說[J].文學評論,2017(02):114-122.

[2]賈植芳.《賈植芳文集(理論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125.

[3]樊星.《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431.

[4]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J].文學評論,1999(06):118.

[5]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J].文學評論,1999(06):119.

參考文獻:

[1]張承志.《黑駿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馬麗蓉.《踩在幾片文化上:張承志新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

[3]張承志.《風土與山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4]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王愛松.互文性與中國當代小說[J].北京:文學評論,2017(02):114-122.

[6]賈植芳.《賈植芳文集(理論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125.

[7]樊星.《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431.

[8]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J].北京:文學評論,1999(06):118.

[10]馬麗蓉.“在路上”的張承志[J].寧夏: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1999(02):91-95.

摘? 要:張承志在《黑駿馬》小說中,以“草原人”的視角,講述了主人公騎馬尋妹,接受心靈之問的故事。古調《黑駿馬》的蒼涼基調也自小說文本中升華出來,浸潤了作家的心理歷程,承載著作品的精神內核。這部有著交錯時間線的中篇小說,以其互文性和充滿詩性的抒寫,提供了理解張承志和草原的文學性方式。

關鍵詞:黑駿馬;互文性與詩性;人物塑造;寫作特征

作者簡介:孟亞杰(1998.2-),女,漢族,河南商丘人,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02

《黑駿馬》發表于1981年,當時的張承志剛畢業,并被分配到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距離他初到內蒙古草原開始插隊生活,已經過去了十五年。對于已經返城的知青張承志來說,在新環境下,過往的生活記憶也會被重構。不同的作家因不同的插隊經歷而有迥異的體驗,從而進行不同角度的知青生活再闡釋及建構。不同于部分作家對于“知青運動”的否定態度,張承志認為“草原是我全部文學生涯的誘因和溫床”,《黑駿馬》正是基于這一滋養。張承志基于自己的生活經歷,用獨特的互文構思與詩性抒寫,不僅講述了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和索米婭之間的愛情悲劇,更書寫了在新舊觀念沖突下草原兒女的抉擇和對生命的禮贊,至今依然散發著特殊的魅力。

一、經歷互文:古調《黑駿馬》與白音寶力格

“一個哥哥騎著一匹美麗絕倫的黑駿馬,跋涉著迢迢的路程,穿越了茫茫的草原,去尋找他的妹妹的故事?!边@是古調《黑駿馬》的大致內容。

張承志以一首古調中的故事為互文線索,串聯起白音寶力格寶力格的前半生經歷,讓人感嘆其匠心獨運?!盎ノ男浴钡幕緝群牵骸懊恳晃谋径际菍ζ渌谋镜奈张c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絡?!盵1]對于古調來說,這部同名的小說不僅僅是吸收,更是作家張承志在把握了古調蒼涼基調的基礎上,融入了張本人對草原文化的思考,而后對古調文本的一次升華。作家從小說文本外部,為小說掘得了一口靈感的源泉。

如果說,貫穿于行文間的古調《黑駿馬》已是一條明晰的線索,那么分散于各章節開頭的歌詞引用更如全文的有機脈絡,是小說文本內部的隱含邏輯思路。兩者可以與白音寶力格寶力格的經歷互作參照,不時提示著讀者,白音寶力格寶力格的經歷將與古調《黑駿馬》構成絲絲入扣的互文,白音寶力格的形象就是古樸歌謠中的牧人形象。比如,第二節開頭引用的“妹妹遠嫁”歌詞,也正是在這章中,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得知了索米婭嫁人的消息、決心前往尋她、開始回憶往昔。又如,最后一節開頭的引用也正好緊扣了最后一章白音寶力格懂得了索米婭的改變,并最終與往昔告別的內容。

T·S·艾略特曾提出:“沒有任何詩人,沒有任何藝術的藝術家,能夠單靠自己獲得全部意義。他的意義,人們對他的欣賞就是欣賞他和已故詩人及藝術家的聯系?!睆埑兄就ㄟ^“互文性”吸收了古調的文本,在獲得了古歌中的意義及精神內核之后,開始自己的小說創作。從文本外部來看,“互文性”代表著小說與古調文本的彼此牽涉,而自小說文本內部進行觀照,則見出白音寶力格寶力格與歷史上千萬個牧人之間的暗合。

正因這作用于文本內外的“互文性”,使得作家與古調、白音寶力格與古調中的牧人之間的關系真正打通了。在作家的筆下,白音寶力格才能從自身經歷出發,真正唱懂蒼涼的古調,成為了一個清醒著的人。他發現,古調中的悲劇故事、深沉愛情,都只是一框架和依托,唯有千百年來流轉的復雜且神秘的草原靈性,才是古歌真正所要表達的核心要義。這不僅僅是小說文本內部的白音寶力格的發現,更是身處文本之外的作家對于草原靈性、古歌的理解、闡釋。

二、情感互文:在交錯時間線中的跋涉

騎馬尋妹本是現實素材,而古調以歌謠化的語言,將素材轉化為文本。作家張承志在歌謠文本的基礎上,通過交錯呈現時間線等程序,將素材及文本重新編排,并為之擴充、升華,使得小說文本具備了異于古調的美感。

重返柏勒根河畔的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已是一位畜牧廳的科學工作者,他甚至認不出胯下的馬正是自己曾朝夕相處多年的鋼嘎·哈拉。與牧羊人的對話,讓他回想起深埋于心的生活圖景。隨著回憶的深入,白音寶力格開始了記憶與現實的雙重跋涉,其人物形象也開始趨于完整。

張承志沒有嚴格按照時間順序,分開講述往昔與現實,而是交錯呈現兩者。這樣一來,《黑駿馬》有了兩條時間線,主人公白音寶力格的過去和現在也于交錯的敘述中得以呈現。在小說的前六節中,現實與記憶的對應關系較為明顯。每一節都有兩個白音寶力格寶力格,且兩者的形象差別極大。一個是年紀尚輕,品嘗過親情、愛情滋味,后又離故鄉而去的白音寶力格;另一個是在現實的跋涉中,感嘆曾經有過不當言行的白音寶力格。而當時空的界限被作家打破,主人公便有了穿梭的自由。于是在現實、記憶的來回拉鋸中,白音寶力格開始自省?!拔覀兛偸窃诂F實的痛擊下身心交瘁之際……”這段話,是他的自白,也是他為什么啟程尋找索米婭的原因。正是多年之后的遺憾、追悔,不僅促使他踏上現實的路程,欲探故人,也讓他沉潛入記憶之海,在追憶中不斷認識到自己曾經的過錯。

這樣一來,經過時間線的“暗示”,過去與現在兩條線分別呈現了兩個白音寶力格寶力格的形象。與此同時,作品的情緒流及深層結構也隨之浮現。

此外,從深層結構來看,時間線還交代了理想與現實、現代與草原的關系。在過去的時間線中,少年白音寶力格寶力格懷揣著夢想,渴望學習現代知識,飛出草原。他對老獸醫使用的“旁門左道”有些懷疑,希望接觸到“真正的牧業科學”。于是少年選擇在去參加為期半年的牧技訓練班,又在看到索米婭懷孕后,遠走農牧學院。然而,現實卻是有別于理想的存在?!鞍滓魧毩?,你得到了什么呢?……”這段獨白,是白音寶力格心聲的吐露,也讓人看出一個人在理想與夢想之間的掙扎與無奈。

過去的白音寶力格寶力格,與奶奶的想法不同;而重返草原的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則與索米婭等生活在草原的人們想法各異。兩條時間線中的態度之別,代表了現代與草原的關系。得知索米婭懷孕后,少年白音寶力格的第一反應是:“怎么?難道那樣的壞蛋還配活到明天?”但奶奶卻認為女人世世代代便是如此。這里作家將兩人的觀點并置,從情節來看為下文白音寶力格出走作了鋪墊,但從深層意義來看,卻是將現代與草原文明的差異擺在臺面上。同樣的,在現實的時間線中,白音寶力格寶力格與索米婭也有觀念上的碰撞。為了安撫其其格,索米婭謊稱白音寶力格寶力格是女兒的生父;然而,成年白音寶力格寶力格卻認為孩子內心深處的創傷并不會隨時間而愈合,并沒有幫助索米婭鞏固這個善意之謊。讓白音寶力格作出這一選擇的,是在城里看到的一張照片,上面的女孩無憂無慮地笑著,與眼前這個嚴肅的小女孩完全不同。草原上的索米婭僅希望女兒有個企盼,而在現代文明浸潤已久的白音寶力格卻認識到創傷的難愈性,這又見出文明之別。

兩條交錯的時間線,貫穿了“跋涉”這一過程,讓人物游走于現實與記憶之間。時間線不僅完整呈現主人公形象及其情緒流變化,還讓現代與草原文明之別得以并置,使得小說結構多了二元對立的層級,不再局限于人與人,而是擴展至文明與文明。原本僅是作家傳聲筒的人物,成為了文明之間碰撞的承載者,可見作家的運思與筆力。

三、張承志與《黑駿馬》

賈植芳先生曾指出作家人格境界與寫作的關系,“作家的生活史和創作史實際上就是他的人格發展史的表現和反映形式?!盵2]理解小說《黑駿馬》的方式,除了關注文本本身,另一種方式便是從作家張承志的經歷和人格入手。

《黑駿馬》創作于八十年代初期,正值“知青文學”的創作熱潮。因此,其創作者也被冠以“知青作家”的稱號。然而,張承志卻與許多“知青作家”有別。

文革后,由于對所處環境及身份認識的含糊不清,“知青作家”群體有普遍的焦慮感,找不準自己在城市的位置。因此,知青生活便被視為“確定現實位置而不斷挖掘、重新審察的對象”[3],成為了待加工和重構的寫作素材。正如張承志本人所認為的由底層體驗形成的人民意識和自由意識建構著他們的文學審美與判斷,再加之重構記憶所倚仗的經歷因人而異,“知青小說”便呈現出了多重闡釋維度。這其中,既有“真誠信仰被愚弄的憤怒”,也存在著對這場運動全盤否定的聲音。

對于張承志來說,他和其他知青一樣,離開了插隊之地,但他卻開始了心靈的“跋涉”,與草原越發相近。這一趨近的心理距離的書寫,正從《黑駿馬》等早期作品中開始發端。

“草原文化的粗獷博大,更對張承志文化幻滅后的心靈構成深刻而強大的浸潤和影響力?!盵4]他將自己汲取到的精神力量,熔鑄于白音寶力格的跋涉與蛻變之中。因此,這個生于斯、長于斯,外出接觸了現代文明,而又回歸的年輕人,其實就是張承志的化身,是作家以“草原人”的視角書寫、歌頌和回饋草原的產物。與其他知青文學作品中明顯帶有外來色彩的人物形象相比,白音寶力格就有了明顯的差別。這顯然與張承志本人的草原扎根生活和對草原的謳歌息息相關,也得益于張承志扎得更深的鄉土之根,對于“第二故鄉”有著更為老到和民間式的認識。

從《黑駿馬》到《心靈史》,張承志通過一系列作品,完成一次次心靈上的蛻變,最終進入“以真正民間的文化、情感和視野來審視生活、認識生活的全新境界?!盵5]經歷心靈上的煎熬和考驗的,不只是小說中的一位位主人公,更是張承志自己。作為作家早期的作品,《黑駿馬》已有了不同于知青式的審察視角和觀照,是作家嘗試以草原人身份,歌頌心愛草原之作。對于張承志的創作史而言,《黑駿馬》是其心靈跋涉的一部分,并最終幫助作家走向心靈皈依。

注釋:

[1]王愛松.互文性與中國當代小說[J].文學評論,2017(02):114-122.

[2]賈植芳.《賈植芳文集(理論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125.

[3]樊星.《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431.

[4]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J].文學評論,1999(06):118.

[5]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J].文學評論,1999(06):119.

參考文獻:

[1]張承志.《黑駿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馬麗蓉.《踩在幾片文化上:張承志新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

[3]張承志.《風土與山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4]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王愛松.互文性與中國當代小說[J].北京:文學評論,2017(02):114-122.

[6]賈植芳.《賈植芳文集(理論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125.

[7]樊星.《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431.

[8]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J].北京:文學評論,1999(06):118.

[10]馬麗蓉.“在路上”的張承志[J].寧夏: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1999(02):91-95.

猜你喜歡
黑駿馬人物塑造
黑駿馬(十一)
我的第一個家
我的第一個家
善待生命,人人有責
——讀《黑駿馬》有感
黑駿馬
聽,那匹黑駿馬
從唐傳奇到電影的文本變遷
回家之路
《大師與瑪格利特》中空間變換對人物塑造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