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流新聞的創新生產路徑

2020-09-10 07:22劉昕怡
新聞研究導刊 2020年4期
關鍵詞:媒體融合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著力點已從新聞宣傳轉向了新聞輿論。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工作,實現黨的聲音深入人心,是我們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以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獲獎作品為例,從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兩個方面探討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流新聞的創新生產路徑,以期為主流新聞擴大影響力,更好地發揮其引領作用帶來啟示與思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主流新聞;中國新聞獎;創新生產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001-02

2019年是媒體融合類獎項被列入中國新聞獎的第二年,相比2018年,委員會將原來的“融媒短視頻”“融媒直播”等獎項名稱改為“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新媒體創意互動”“新媒體報道界面”“新媒體品牌欄目”“融合創新”6個部分,突出了作品的網絡性與新聞性。在媒體融合發展勢不可擋的大環境下,此類獎項的設置,不僅肯定了獲獎作品在融媒轉型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且為主流媒體以及廣大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創作與傳播提供了借鑒和思考。

一、媒體融合——主流新聞傳播的新環境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社會建設全面推進,互聯網日益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新媒體逐漸成為主流新聞新的重要陣地。這就意味著,主流新聞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更加及時、全面、具體、多樣地傳播到大眾身邊,滿足受眾對新聞內容的多樣化需求,更好地發揮主流新聞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作用。因此,創新主流新聞生產傳播策略,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任務刻不容緩。面對勢不可擋的融媒體大環境,我們要立足形勢發展,堅定不移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使主流新聞以更及時、更廣泛、更全面、更高效的姿態面向大眾,從而進一步提升主流新聞的影響力。

二、貼近群眾——主流新聞創作的新內容

在之前的新聞傳播環境下,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主要著眼于新聞宣傳工作上,注重宣傳效果,而我們黨的新聞工作也主要是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展開。從黨的十八大以后,主流新聞的創作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創新,新聞生產內容也更加貼近群眾,向平民化轉變。

(一)理念創新——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中提出,主流新聞要兼具黨性和人民性,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一等獎作品《父親·我們·時代》,是新華社為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推出的重磅新聞短視頻。作品以37年前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開篇,通過父親的眼神穿越,回望40年來為改革開放作出貢獻的父親們,從而致敬改革奮斗者。與此同時,作品暗藏著父親對春苗破土、春風化雨的新中國的見證以及目送中國人邁向新時代的歷程,在不知不覺中勾勒出改革開放40周年的奮斗圖鑒。結尾處“老羚羊舍命為小羚羊打開一條生命通道”的故事,也恰如其分地點出了共產黨人的改革初心和歷史擔當,實現了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由此可知,黨和人民不可割裂,并且無法相互取代,新聞生產工作必須既能闡釋黨性的基礎性,又能實現人民性的利益訴求,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新聞事業的進一步長遠發展。

(二)選題創新——國家大事與生活小事相統一

一個好的新聞作品,不僅要有深度,而且要有溫度。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仰望星空,關注國內外政治大事,還要腳踏實地,留心觀察身邊民生小事。從獲獎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代主流新聞的選題已頗為廣泛,不僅有展現我國大好河山、美麗景色的《海拔四千米之上》,還有展現少數民族舊貌換新顏的《苗寨“十八”變》;不僅有第一時間報道國際事故的《直擊7·5泰國普吉游船傾覆事故現場,救援仍在進行》,還有跟蹤報道身邊突發事故的《生死時速!患者心臟驟停,桂林女醫生跟著病床邊跑邊做心肺復蘇》;有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政策的《百天千萬扶貧行動》,也有關注身邊企業運營狀況的《ofo迷途》??梢哉f,正是主流新聞選題的不斷創新,才造就了新聞內容的豐富多彩,使新聞媒體贏得了更為廣泛的受眾。

(三)話語創新——主流話語與大眾話語相統一

在之前的傳統媒體環境中,主流新聞的宣傳內容更側重于主流話語與精英話語的表達方式。而隨著大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在新媒體崛起后,大眾的信息接收習慣發生改變。新聞中的大眾話語表達方式逐漸占據主體地位,形成了主流話語與大眾話語相統一的局面,新聞的傳播效果也隨之增加,更能引起百姓共鳴。

首先,新聞的話語表達主體發生了改變,在專業的播音員或者記者進行新聞講解之外,還邀請了各個民族各個階層的普通百姓,以他們的視角分享新聞故事。例如,一等獎作品《臊子書記》,以扶貧干部宋鵬本人為話語表達主體,通過他的自述講述了自己帶領村民挖掘地方特色,打造電商產業鏈,鋪設出一條帶不走的幸福路的故事。作品在接地氣的同時,側面展示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卓然成效,讓我們不禁對祖國的成就感到驕傲。其次,對新聞的話語表達內容進行創新。一些新聞并沒有將討論定于宏觀敘事,而是找準話題的微觀切口,強調個性化敘事,從而更好地展現個人對現實問題的看法和回應,以增進大眾對國家各方面變化與發展的理解。一等獎作品《ofo迷途》,調用了11個城市的記者在街頭采訪調查ofo小黃車的運營情況,通過采訪對話各地區ofo公司工作人員、政府部門人員、交警部門人員以及街頭路人,展現個人對ofo運營現狀的看法,從而還原了這家企業真實的衰落面貌。這不僅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還為共享經濟行業帶來借鑒意義。

總而言之,我們不是說要完全摒棄國家大事的報道,完全拋棄主流話語表達,這樣做只會失去主流新聞的引領作用,而是在媒體融合時代,用更加創新的方式將國家大小事有機結合,創作新聞新內容。除此之外,新聞內容也要更加貼近群眾,新聞輿論工作者要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1]只有平民化的新聞內容,才能引起群眾的情感共鳴。

三、創意互動——主流新聞生產的新形式

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流新聞的傳播改變了以往嚴肅無趣的單向傳播模式,進而轉向人人都可互動的溝通模式,受眾不再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是強化了自身主動參與的權利。這就促使新聞產品在生產時進行創意設計,以豐富多樣的形式調動受眾的積極性,吸引受眾參與,從而加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一)互動技術創新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獲獎作品融合了多種科學技術,創新了新聞作品的表達形式,最大限度還原了新聞現場,激發受眾多感官體驗作品,加強了他們的互動沉浸感,從而提升了主流新聞的社會價值。

具體來看,短視頻新聞作品的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視頻拍攝技術和視頻制作技術方面。移動直播作品主要應用4G多鏈路聚合無線傳輸技術、航拍技術、全景拍攝技術、多屏聯動技術等融合技術,力圖最大限度滿足受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獲取信息的需要,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新媒體創意互動作品和新媒體報道界面作品以H5技術為主,利用H5技術天然的場景搭建優勢進行新聞生產創作。這其中又涉及多人臉融合技術等多種新興技術,通過游戲、抽獎、答題等創意方式促進用戶參與互動。新媒體品牌欄目獲獎作品主要運用動畫制作技術、HTML搭建技術和多種視音頻制作技術來進行內容生產,在創新中不斷增強欄目的生命力。最后,融合創新類作品的技術運用比較廣泛,CG特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H5技術、360度全景拍攝技術、航拍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等在其中都有運用。其中,人工智能技術還集智能采集、人臉識別、語音合成、版權監測、用戶畫像等多種技術功能于一體,真正展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為新聞內容的生產打好了基礎。

(二)互動設計創新

有了科學技術的支撐,互動設計的類型就變得多種多樣了起來。新聞工作者們利用集體智慧和頭腦風暴,力圖讓新聞變得更加簡單易懂,生動有趣。除此之外,他們還努力引導用戶深入參與,加強用戶與媒介之間的關系,試圖為主流新聞的深入傳播打造一條更為親和的實現道路。

除了上面提到的《幸福照相館》是創意互動最典型的例子以外,一等獎作品《改革開放40年·長沙有多“長”》也憑借深刻的主題、高遠的立意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互動形式獲得大家的喜愛。作品開頭以設問的方式激起了受眾的點擊欲望,后又將文字、音樂、圖片、短視頻與720全景技術和航拍技術等進行跨界融合展現,將極簡的文案融入絢麗的場景展示中,真正做到了將新聞“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了“鍵入用戶掌心里”的霸屏效應。為了調動用戶積極性,制作組還在作品最后加入了拼圖游戲的元素,在觀看新聞的過程中收集拼圖,并在觀看結束后拼好拼圖,就會出現彩蛋短視頻。這不僅給予了觀眾游戲通關的滿足感,還給主旋律作品在無形之中找到了入眼入耳入心的傳播落點。

(三)互動形式創新

除了屏幕互動這種常見的新聞傳播方式外,廣大新聞工作者還積極探索傳播的新形式。他們不再滿足于將新聞編輯加工好后傳遞給大眾,積極探索諸如線上直播、線上線下聯合互動的形式將新聞實時展現給大眾,并及時收獲大眾反饋,促進大眾對新聞的深度參與,提高新聞的影響力。

例如,移動直播類二等獎作品《益陽南洞庭下塞湖拆圍收官戰》報道了湖南省的南洞庭下塞湖矮圍,嚴重危害洞庭湖生態安全的新聞。在拆圍期間,記者三赴現場,以多視角、多場景、多維度直播的形式對拆圍工作進行全方位報道,敘事銜接緊湊,畫面強烈震撼,語言接地氣,后續配以航拍短視頻加文字報道的形式,進一步擴大了新聞的傳播力和引導力。再例如融合創新類二等獎作品《時光博物館》,采取了線上主題報道與線下創意體驗相結合的新聞模式,通過五大場館、九大互動創意體驗的形式,將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最深切的變化進行具象化呈現。[2]其將線下沉浸式體驗與線上多媒體融合互動結合在一起的新聞生產模式,是新聞媒體融合報道的一次創新性嘗試。

四、結語

隨著媒體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媒體融合類新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一種新聞類型。第二十九屆新聞獎獲獎的媒體融合作品,為今后主流新聞的創作生產指明了方向,帶來了借鑒意義。我們要利用好眼下的有利環境,從新聞的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擴大主流新聞的影響力,發揮其主流輿論思想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D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07/c64094-2884 2465.html,2016-11-07.

[2] 人民日報社.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參評推薦表《時光博物館》[DB/OL].中國記協網,http://www. zgjx.cn/2019-05/24/c_138083032.htm,2019-05-24.

作者簡介:劉昕怡(1997—),女,山東煙臺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

猜你喜歡
媒體融合
重建用戶連接打造廣播的“生活形態圈”
淺談媒體競合下我國純網綜藝節目發展策略
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研究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淺談電視新聞的創新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實施三三戰略 強化內容生產 推進媒體融合
論循證新聞的方法與意義
大眾文摘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內容突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