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設問穿“針”引“線”

2020-09-10 07:22葉瑩瑩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主觀題答題題目

葉瑩瑩

摘要:新課程要求重視評價反饋,要針對學生具體情況調整、修改教學策略,提出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及時、準確地通過合適渠道向學生反饋某些結果信息,主動告知或引導學生自己尋求改善學習的方式方法。本文基于學生在考試中出現的主觀題問題理解不清的問題,聚焦于對主觀題的設問的分析,以高考真題和模擬題為例,通過教會學生找到問題中的關鍵詞、找出問題本質、提煉答題方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問題轉化能力,引導學生在簡答題的作答中更好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主觀題的答題水平。

關鍵詞:主觀題;問題;轉化;能力

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陌生的、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熟悉的問題,成為一項重要的能力。在試題練習中,許多學生尤其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困惑:看不懂主觀題題目,即不知道問題問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應該寫什么,導致無從下筆,而看到標準答案后又會恍然大悟:原來是要寫這個??梢?,除了教材知識的記憶,對主觀題問題的理解也成為學生至關重要的能力。因此,如何在問題和答案之間穿“針”引“線”,提高學生問題轉化的能力,把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成為教師教學中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找到關鍵詞,把握答題格式

主觀題考查學生精準地回憶所學內容、靈活組織材料及表達問題的能力。相較于客觀題,主觀題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在回答的主觀題的過程中,學生容易找不到方向,寫了很多,卻不一定能答到點上。因此,在主觀題的作答中,需要學生先確定答題的范圍。如何確定答題范圍,找到問題的關鍵詞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有些時候,學生能找到問題中的關鍵詞,也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是得分點不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所寫的答案與問題的設問不夠吻合,也就是找對了關鍵詞,卻忽略了特定的關鍵詞的答題格式。以2019年2月溫州市歷史二模第32題第(1)問為例:

材料一:近代歐洲一直在尋求向外進行商業擴張的機會。16世紀,世界所有地區的主要貿易路線已經開通,歐洲各國劃分了不同的貿易路線。17世紀,世界貿易的變化更為迅速。在1600年,亞洲貿易的3/4幾乎都在陸上進行,其貿易路線主要是通過中東到達地中海。但是到17世紀末,由于荷蘭與英國的興起,海上貿易取代了陸上貿易,歐洲和亞洲的貿易就轉到了海上。商業優勢很快從地中海轉移到北歐,全球范圍的商品市場已經初步形成?!鲜霾牧暇鶕钍腊?、孟廣林等《世界文明史》整理。

問題為:根據材料一,指出16-17世紀國際貿易的變化。(4分)

答案的設置為:主要貿易路線由陸上轉變到海上;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貿易范圍由地區變為世界性貿易(或全球范圍的商品市場已經初步形成);貿易發展更為迅速。(4分)

這道題目學生能確定答題的范圍為新航路的開辟這一知識點和材料。但是在改卷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的答卷紙上寫的是:16世紀……1600年……17世紀末……這樣的表述。在這類學生的回答中也出現了答案中的關鍵詞:陸上貿易、海上貿易、地中海、商品市場等,但是得分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沒有把握好問題中的關鍵詞“變化”,變化應該是從……到……、更加……、越來越……、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這樣的量變或質變的過程,而這些學生的表述中或許也有涉及到變化,但是是從長時段來概括國際貿易,哪些內容變了?怎么變?閱卷老師在他們的答卷中很難一眼找到。他們的表述“時間+特點”的格式更像是概括國際貿易不同的“階段”。

在主觀題的問題設置中,問題中的關鍵詞可以反映很多重要的信息。在回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關鍵詞的提示,來確定答題的方向和內容,縮小答題范圍。教師在習題課的講解中,可以有意識地教授學生:不同的關鍵詞對應的答題格式是不同的,找準關鍵詞的同時還要緊扣問題,才不會出現顧左右而言他的情況。

二、抽絲剝繭,透過文字看本質

在試題的練習中,有些問題中會出現明顯的、熟悉的關鍵詞,如原因、影響、地位等詞語,學生一眼就可以明白需要寫什么。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在問題中,沒有明顯的關鍵詞,或者關鍵詞不能一眼看出來。這類問題往往會導致學生無所適從,難以找到切入點。因此,需要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

對于主觀題中出現的陌生的、新穎的設問,不能被文字的表象所影響,可以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抽絲剝繭,不斷地轉化問題,逐漸看清文字表象背后所反映的問題本質。

三、分析比較,相似問題遷移化

經過高中三年的學習,學生們做了大量的練習,遇到的題目和題型不可勝數。在茫茫題海中,如何才能不被大量的題目湮沒呢?需要在練習中,對相似的題目進行分析比較,提煉答題方法,從而使下一次出現類似的題目時做到心中有數。

再以2019年嘉興市試卷31題的第(1)問為例:

問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根據材料一及所學,請從“經濟影響政治,思想引領行動,道路決定出路”的路徑,簡述近代中國是如何走上這一道路的(6分)

答案的設置為:

經濟: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和階級基礎(2分)

思想: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2分)

政治: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新紀元;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

其實在前幾周的測試中,學生也遇到了相似的題目。2018學年麗水、衢州、湖州三地高三教學質量檢測31題的第(1)問:

問題為:閱讀材料一并結合“辛亥革命的爆發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期間相關歷史,概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主要條件(6分)

答案為: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為中國成立提供經濟和階級基礎;新文化運動喚醒民眾的覺醒;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為中共成立提供思想和階級基礎(6分,若寫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共成立提供了組織基礎亦可得2分)

兩個題目雖然考到的材料不同,問法不同,但仔細分析比較之后會發現,在所考查的知識點和設問有很多共性,因此答案的設置上存在許多共性。首先,兩個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有關聯,分別為新民主主義道路和中共成立,中共成立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事件。

對于這類題目,學生初次接觸可能難以做到盡善盡美,但是經過兩個題目的比較之后,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接觸過做過類似的題目,再比較和分析兩個題目,會逐漸發現這類題型的答題的方法,并運用到以后的答題中去。在習題訓練中,除了要多做題之外,還應注重分析和比較,多去思考和總結,對相似問題的遷移,提煉答題的方法。

總結:在主觀題的回答中,如何把掌握的知識轉化應用到問題的解決中,這個過程如穿“針”引“線”。如何順利地完成穿“針”引“線”的過程,就需要培養學生問題轉化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點的傳授和落實,也應該注重學生答題方法的滲透和凝練。在主觀題的練習中教會學生通過問題轉化的過程,把已經掌握的知識轉化成題目的答案,從而做到教材、材料和答題有機統一,更好地與高考接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歷史試題.

猜你喜歡
主觀題答題題目
極坐標方程主觀題考點分析
本期練習類題目參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
你的情緒夠穩定嗎
例析詩歌鑒賞主觀題解答五忌
題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