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認知在美麗鄉村景觀中的意義及體現

2020-09-10 08:26王磊姝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文化特色鄉村景觀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鄉界限逐漸消除,美麗鄉村建設逐漸成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工程、新載體。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建設美麗鄉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正式提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日程。2017年,“一號文件”進一步把美麗鄉村建設提升到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的高度加以規劃推行。

關鍵詞:鄉村景觀;文化認知;文化特色

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是讓生活在本地村民提升幸福指數,同時也能讓城市人進行休閑旅游養生,而不是僅僅以觀賞為目的。那么,村民的幸福指數從哪里來?主要是從村民收入、生活質量上來體現,其中生活質量又體現在讓村民感受到優美的鄉村建筑和景觀文化認知、和睦鄉鄰關系等等。本文只討論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景觀文化認知。

一、什么是鄉村景觀中的文化認知

鄉村景觀中的文化是什么?不是什么文人騷客筆下的鄉愁記憶,也不是什么祖先祭拜的宗祠廟宇,這些都是非常片面的一部分。日本“一村一品”發起人平松守彥曾說過,一個鄉村、一個地區最值得珍惜和炫耀的資源,就是它的文化印記,也就是文化認知,這是鄉村建設最應該倚重和發揚的優勢資源。

鄉村景觀文化認知應該也只是鄉村本土人群對他們所在地生活了幾百上千年后產生的最適宜的生活勞作經驗的沉淀,從而形成的鄉村聚落和建筑風貌、周邊景觀以及文化傳承等。從具體來說,可以是歷年祖先祭拜的宗祠廟宇,可以是下雨時橋頭用來遮陰擋雨的那一棵樹,可以是地方劇團在村里演戲、小孩子打鬧的打谷場,村頭的幾塊公交車站牌,又或者是每年節慶期間的各種活動,稻田水渠旁的一個可以用來休息和勞作時暫時存放東西的小倉庫,甚至是鄉村本地的一種或幾種特產等各種因素的集合。

這些鄉村景觀中的文化印記、所有的一切認知,歸根結底都要歸攏到能讓村民們樂于在這個地方安居就業、高談闊論、養怡弄孫,這些都是基于村民們生生不息的活力而存在,而不是憑空生成。

二、缺乏文化認知是現狀鄉村景觀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除了個別風景旅游地區、城郊結合處以及富裕鄉村外,包括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鄉村都已經變的越來越破落,主要原因是基于工作、生活和子女教育,年輕人大量涌入城市購房生活,鄉村已經逐步成為了不適應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的集聚區。好在隨著國家美麗鄉村建設政策的確定,部分鄉村開始有了人員回流,鄉村景觀文化在鄉村恢復活力中的作用也日漸凸顯。

目前在長三角、珠三角以及較富裕的其它部分地區已經有了不少的政策性推動改造完成的美麗鄉村案例,很多都體現出了非常有特色的人文鄉村景觀,優秀的案例有杭州東梓關村H、西安油坊坪村等。

但在大部分的美麗鄉村建設中,由于規劃者和實施者對人文景觀的認知鄙陋、急于求成,或者紙上談兵,改造實施過程中簡單粗暴,效果不盡理想。譬如,部分地區無視村落自身特色、文化背景和規模尺度,復制黏貼刷白墻、造水車、建觀景平臺,造成各鄉村間景觀同質化,千村一面;也有部分地區在鄉村改造時禁止村民養殖雞鴨,硬性減少村宅前后菜園地,使村民失去畜耕之樂;更有管理者從經濟利益出發,全面推行“集村上樓”,大規模推平現有村宅,強迫村民搬入城鎮居住小區,村莊原有的文化肌理和記憶被摧毀,鄉村景觀文化消泯殆盡。這些簡單粗暴的措施使得美麗鄉村建設不但未達到其“美麗”的目的,反而因毀壞鄉村景觀在村民心目中的文化認知,使其失去對他們土生土長的土地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降低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對家鄉的歸依感,對美麗鄉村運動產生抵觸心理。

三、如何去提煉目標鄉村中的文化特色

要打造具有文化認知的鄉村景觀,首先要提煉屬于本地的文化元素和特色。每個鄉村聚落都會因其居住的人群、氣候特征、風情習俗、建筑聚落方式的不同會形成異于其它地區的自身特色,即所謂“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這些特色也許是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或位于交通要道四通八達,或位于隱秘之處擁有桃源盛境,或出了某個名人豪杰而享譽盛名。這些地貌、交通、風景和杰出人物的不同必然會使得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鄉村面貌形成差異,體現在文化景觀上就是鄉村文化的獨特性和原真性。挖掘美麗鄉村文化特質正應該叢這些方面入手。

(一)自然地貌資源調研收集

一個村莊在形成最初是依據什么自然地貌建立,是沿河、沿湖還是其它?靠著什么資源,如礦產還是漁業發展等,這些作為最基礎的第一要素資料,在調研認知的時候,都須嚴格確認。因為不同的自然地貌和資源必然會帶來鄉村的不同生產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的人文歷史和伴隨的人文景觀。

(二)人文歷史資料的調研收集

每個村莊因為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可能從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轉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意義,形成聚落并成為時代變遷的標志,譬如上海徐家匯因明朝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得名。目標鄉村的人文歷史資料調研,需要充分了解隱藏在鄉村背后的歷史人文及其故事,這樣才能在后續的規劃營造中更好地選擇符合且獨特的文化屬性,打造目標鄉村的文化品牌。

(三)鄉村肌理的存留與延續

“天人合一”的哲學自然觀貫穿了我國整個古代文化思想史,并滲透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在其哲學思想影響下,國內大多鄉村從選址之初到建立過程,無不在方方面面體現“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空間中順應自然、結合自然、再現自然,形成與環境密不可分的村莊聚落復合體。這種民居聚落和自然景觀的復合體本身就是鄉村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研中,應充分理解村莊肌理形成的歷史和自然因素,并將其確定為重要的文化遺存加以保護。

(四)重要景觀節點的確定

重要文化景觀節點一般包括村莊出入口、標志性建筑周邊、主要公共開放空間、古樹名木、水岸空間等。其它景觀則涵蓋除重點區域景觀以外的所有場所,譬如院落的宅前屋后、各類村道、橋梁、打谷場、公共停車場等。

四、如何去營造體現目標鄉村中的文化景觀特色

鄉村文化景觀應在融合前期調研得出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村莊肌理以及文化符號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或鄉土元素,營造出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文景觀特征,同時又具備自然野趣、鄉土氣息的一種新型鄉村田園意境。具體來說,即在綜合前面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以下三項重點規劃:

(一)重新梳理人文景觀空間體系

重新梳理鄉村人文景觀空間體系主要體現在對各類鄉土資源的重構和激活。具體來說就是從鄉村聚落形態中的核心公共空間(如村民活動中心、打谷場等)重要節點至各個分項節點,如橋頭、泊岸、公交站點、停車場等;除了節點,還要注意景觀“線”和“面”的結合,如連接節點之間的通道如水岸、車道、村道,鄉村住宅、農業種植區或者工礦業企業等區域。

(二)特色文化景觀的提煉和重現

鄉村文化景觀的重新塑造需要提煉出一些被村民所認同的文化景觀符號,這種人文景觀符號應該是一種“來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東西。它可以來源于歷史故事、名人軼事,可以是本土的建筑材料、鄉村特產、或是生活素材,也可以綜合研判周邊鄉村的特色,提煉概括周邊區域的整體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符號在景觀設計中可以應用于在村落的標志、內外交通指引、建筑形態、文創產品等系統中,成為一個村落的標記或形象象征。

(三)強化人文景觀規劃的可落地性

鄉村景觀實施會牽涉到多方面的利益,村莊人文景觀體系的落地重構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其中牽涉到規劃確定、預算分解、施工流程等因素,因此從規劃伊始直至落地完成各個階段,都必須要顧及村民價值認同,做到公眾參與、群策群力,保證落地的易捷、施工的質量和資金的監管到位。

五、參考案例簡析:(案例中所有采用圖片均來自于網絡)

針對城市化過程中鄉村年輕人外遷、留守人口老齡化、產業沒落的現狀,具有相同發展歷程的臺灣新農村振興運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最佳參考對象,這里就比較知名的“臺灣桃米村”案例進行簡單分析:

(一)背景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距震中20多公里的桃米里被震出一個“桃米坑”,369戶人家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整個南投縣最為貧困的桃米村基本毀于一旦。受到重創的桃米村沒有沉淪,卻在社會各界及村民的努力下,得益1994年臺灣文建會倡議的“社區總體營造”策略,以建設“生態桃米村”為導向,不僅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且借此機會徹底“大翻身”,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一個臺灣知名的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于一體的鄉村生態建設典范。

區位:桃米村位于臺灣南投縣埔里鎮西南約5公里的桃米里,是臺21線埔里往日月潭路上的山村,距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一公里。

交通:緊鄰中橫高速,中潭公路從村中穿過。

面積:18平方公里。

資源:海拔高度420至771米間,丘陵地帶,具備樹林、溪流、濕地及農地。有蛙類23種、蜻蜓56種、蝴蝶151種、鳥類72種。

(二)梳理人文、自然資源

桃米村的災后重建從整體的自然人文和自然生態資源全面調研切入,源于臺灣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災后生態調查介入,發現桃米村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擁有臺灣地區29種蛙類中的23種,臺灣地區143種的蜻蜓類昆蟲中有56種長期出現于桃米村。這使得參與桃米村災后重建并主導營造的臺灣非營利組織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選擇了生態保育策略,確定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社區發展模式方向。

(三)人文景觀的提煉和營造

新故鄉基金會在規劃中經過和居民充分討論,決定利用桃米村濕地,溪流等豐富自然資源,規劃引導對青蛙、蜻蜓等昆蟲從認知到保育的一系列工作;并規劃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及人工干預活動,營造出桃米村良好的生態、文化、和社區循環系統。

桃米村的文化符號主要體現在“三月青蛙,四月螢火蟲,五月油菜花、六月獨角仙”。其中最重要的文化符號是蛙類,表現在處處可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濕地公園,以及民宿院落里的生態池—青蛙生態家園,就連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規劃中,青蛙形象不僅僅體現在文創玩偶、竹簾裝飾,室外平臺等各處裝飾,在社區景觀小品建造上,通過燈光效果,也設置了不同的蛙類雕像。另外配合志愿者講授的青蛙主題生態課程與青蛙保育知識的普及,將桃米村對青蛙的生態保護擴展到對青蛙文化的保護。當然,除了青蛙標志外,桃米村還有大量的蜻蜓、螢火蟲等其它昆蟲標志來烘托生物與自然和諧棲息的氛圍。

桃米村的社區重整風貌的營造規劃,主要體現在社區生活中心和其它社區活動區域。

最先啟動營造的是鄉村社區生活中心,也就是“紙教堂”,由發起和主持桃米村社區重建的廖嘉展等將一個日本神阪大地震后鷹取社區的臨時性教堂加以引進升華。這個教堂既是村中體現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信仰的詮釋中心,同時還是開展其它重要社區活動的中心。

(四)強化人文景觀規劃的落地執行

從桃米村重建的案例來看,規劃落地的首要因素是保證社區運作組織中的公平。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重建規劃時處處體現出公平態度,在規劃過程中讓村民全員參與了規劃討論,以各種方式讓村民了解到鄉村的各類人文景觀和生態資源是有什么價值,該如何整合,鄉村后面的可持續性發展是怎么規劃的。

其次是全員接受組織培訓,接受怎么去營造社區和民宿,怎么引入和創造青蛙形象,怎么在后續保持鄉村人文環境和生態創造和競爭力,以提高村民對社區生態營建意識的提高。最后,在社區重建營造階段,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一直扮演著“協作和指導者”的角色,而非具體項目的“直接參與者”來引進人才、資源,協調桃米村現有資源與引進資源的關系,對桃米村進行充分宣傳,由此形成了村民自主經營、良性互動的社區營造模式。

總結:

每個鄉村人文景觀的認知都是特定鄉村的特定靈魂和浪漫生機所在,它有其存在的歷史背景意義,也有著必要的鄉村現實發展需求和村民的價值認知。鄉村人文景觀認知的整體優化和推動是美麗鄉村運動發展的主要方向,其重點就在于篩選出一個合適的有愿景的村領導,在社區運作組織中秉承公平態度,將鄉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點線面和鄉民的人文景觀感受間做到良好融合,適當提高改變鄉民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生活品質,吸引年輕人回鄉和適度引入外來人員,提升村民的歸屬感,并適當吸引游客進行創收,使幾近荒廢的鄉村逐漸恢復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部分參考創景規劃設計研究——“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景觀改造,怎么做才好? ”中的營造體現文化景觀體系.

[2]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官網: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6-1-1.htm.

[3]廖嘉展.從桃米青蛙村到埔里蝴蝶鎮的社群經濟營造[J].小城鎮建設,2015(11).

[4]搜狐易肯設計案例“ 原鄉營造 ”臺灣桃米村的創意原鄉社區營造 .

作者簡介:

王磊姝(1973-02),女,漢族,籍貫:吉林省長春市,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猜你喜歡
文化特色鄉村景觀
當下鄉村景觀營建現狀及方向
試論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鄉村景觀的融入
園林規劃設計中鄉村景觀的保護探討
梅山文化動畫化的可實施性
沈陽故宮的營建與空間布局特色分析
欠發達地區區域創新能力培育探究
日本旅館傳統文化特色研究
淺談鄉村旅游景觀規劃
蜀錦的文化特色與價值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