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公共環境設施系統設計研究

2020-09-10 08:55劉林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系統設計

摘要:目的 以系統化的研究視角,探索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策略。方法 從歷史文化街區中公共環境設施的作用入手,依據商業化程度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類型分析,從公共環境設施的公共屬性,功能屬性,形式屬性等角度展開,提出了一套基于前期調研,中期治理,后期改進的系統性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策略。結論 按照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化開發程度,將歷史文化街區細分為歷史文化商業街區、歷史文化風情街區、歷史文化原生街區。根據不同類型街區在公共服務、功能提供、形式感賦予、可持續考量四個方面的不同側重,對公共環境設施進行前、中、后期的系統設計規劃。該結論對于打造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助推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環境設施;系統設計

公共環境設施在實用功能之外所表現出的一種綜合性、人性化的理念,完善了城市的服務功能,提高了城市質量[1],是歷史文化街區中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我國目前的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環境設施大多作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而進行總體規劃,甚少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課題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和設計,使得公共環境設施主體作用缺失,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拓展和提升作用有限。

一、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公共環境設施

歷史文化街區以整個的環境風貌體現著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展示著某個歷史時期城市的典型風貌特色,反映了城市歷史發展的脈絡[2].根據2008年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街區”主要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建筑街區[3]。目前在我國各大、中城市,特別是在某一歷史階段取得集中發展的一些代表性城市,如唐代的西安、洛陽,宋代的開封、杭州,明清的北京,以及民國時期的天津[4],上海,哈爾濱等,都擁有一大批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與改造水平直接決定了外地游客對于該城市的第一觀感和印象,繼而影響到當地整體旅游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公共環境設施是一個舶來詞,最早產生于英國,被稱為Street Furniture,即城市街道家具[5]。但目前我國對“城市街道家具”還沒有普遍的認識[6],在規劃和設計層面目前對于城市街道家具描述最為準確也是最被廣為所知的說法既公共環境設施。其范疇通常包括公共衛生設施、公共照明設施、公共休息設施、公共信息設施(標識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7]。公共環境設施的系統性設計對于優化街區整體公共服務、規范街區秩序、美化街區景觀、營造街區整體形象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來說,優秀的公共環境設施規劃設計可以最大程度的在協調整體街區景觀的同時,展現街區的特色和人文歷史故事、保護歷史文物、提供人性化服務、創造公共活動空間。

二、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環境設施現狀

目前我國的歷史文化街區開發程度各異,按照其商業化程度從高到底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商業化程度較高,開發較早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如云南的麗江古城,上海的城隍廟,成都的寬窄巷子等。第二類則是商業化程度適中,基本保留原汁原味歷史風貌的歷史文化風情街區,如上海的外灘,天津的五大道街區,青島的花石樓街區等。第三類為完全沒有進行開發改造,保留歷史原貌的歷史文化原生街區。這其中包含大量仍然由當地居民世襲居住,因為內部或外部原因未被開發的不知名街區。

基于上述三種不同的街區開發情況,相應的街區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現狀也存在較大差異。首先歷史文化商業街區作為當地的主要商圈,人流量大,商業氣息濃厚是其主要特點。該類街區中的公共環境設施基本能夠滿足游人的所有基本需求,和周邊環境能較好的融為一體,在有些案例中甚至對當地街區景觀起到了一定的點化作用,深化了當地的歷史人文氣息。如寬窄巷子商業街中的信息設施,公共藝術設施,照明設施等都汲取了巴蜀獨有的地域文化特點,如建筑、紋飾、戲劇等,且表現手法多元,充分體現了巴蜀文化的包容性和銳意創新的精神,見圖1。但此類街區的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也存在其共同的問題,既過分注重文化和創意的展現,而弱化了設施的公共服務功能,游人在街區中的非商業性公共空間內難以得到必要的休息和放松,影響了整體的觀光體驗。

其次是歷史文化風情街區,主要包括異域風情建筑街區、以及擁有一定人文歷史氣息的大學校園等,由于區域的相對開放性,其公共環境設施通常同城市的基礎公共環境設施保持一致,干凈、樸素、整齊劃一是其突出的設計特點。然而無視街區環境的城市統一規劃造成部分公共環境設施的色彩及造型風格和這些街區格格不入,影響了街區景觀的整體性。如天津五大道景區中色彩深沉典雅的歐式建筑和當地藍白相間的市區標識設施形成了極大的視覺反差,嚴重破壞了街區原有的風貌,見圖2。

最后在原生歷史街區內,現代化市政建設的整體缺失造成此類歷史街區內的公共環境設施規劃相對原始,功能種類單一,形式簡陋,制約了街區的現代化發展。同時年輕人在成年后不愿再居住在這樣的老式街區內,造成了街區人口老齡化,進一步降低了街區的整體活力,抑制了此類街區再活化的可能。更加嚴重的是,資本和再生原動力的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此類街區長時間處于年久失修的狀態,很多優秀的傳統建筑和非遺文化因此得不到相應的保護和傳承,長此以往將會對城市的歷史文脈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

三、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要素

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作為公共空間規劃的重要一環,關系到城市形象、公眾生活、公共安全等多個方面,因此在進行公共環境設施設計時,不應該將某單一公共設施的設計質量與水平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而必須要將其當作一個整體系統來進行綜合考量。本文依據金順植[8]在《公共設計行政論》中所提出的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六要素,將其進一步整合,既公共環境設施的公共屬性,功能屬性,形式屬性和可持續性,見表1。

(一)公共環境設施的公共屬性

公共環境設施作為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靜態的建筑景觀相比,其最大的意義在于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特定的公共空間職能需要相應的公共環境設施來進行匹配和實現。公共環境設施公共屬性的另一個層面在于公共環境設施規劃與設計應當考慮到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進行主觀規劃,忽視了市民的主觀需求。

(二)公共環境設施的功能屬性

公共環境設施的功能屬性在設計規劃中有著多重涵義。首先其代表著公共設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質量,功能性的實現程度直接決定了設施的使用率和使用評價。其次公共環境設施的功能性還體現在是否將設施的多種功能進行了有機整合,既通過有限的公共環境設施配置實現最大化的公共服務職能賦予。

(三)公共環境設施的形式屬性

公共環境設施的形式屬性包含造型與象征兩個層面。首先就造型而言,積極,正面,符合公眾審美的公共環境設施造型有助于美化街區形象,同時服從于功能實現的造型設計亦能夠實現公共環境設施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公共環境設施的形式屬性同時還表現在其象征層面,即對當地文化、歷史的象征性表現,特別是傳統符號元素在公共環境設施中的應用十分的普遍[9]。但象征性表現絕不是簡單的對當地的建筑、戲劇、繪畫等文化符號進行簡單還原,而是依據形式美法則對其進行創造性的重構,并保持其特有的文化韻味。

(四)公共環境設施的可持續性

公共環境設施的可持續性表現在公共設施作為一種人造物,應當起到溝通自然和人的橋梁作用,這不僅在于公共環境設施同當地自然、人文景觀的融合程度,同時也表現在以可持續發展為準繩,盡可能采用環保材料,凸顯出自然生態中的城市文化傳承[10]。與之相對應的,安全性的考量是公共環境設施實現可持續的另一個層面,既設施的構造結構,位置,造型,材料等是否符合較高的安全標準,以及在設計過程中是否考慮到了當地的氣候、地貌、人文和未來發展情況。

四、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環境設施的系統化設計路徑

我國城市歷史文化街區開發程度各異,享受政府資源和受公眾關注程度也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環境設施進行系統化設計必須遵循一定的設計流程和設計規范,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切實提升當地的公共環境設施建設水平。

(一)指標細化,明確定位街區類型

公共環境設施是協調環境與使用者的有機載體,在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環境設施進行初期規劃和改良設計之前,應首先制定相對較明確的分類標準,對不同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分類細化,即便同樣是商業型的歷史文化街區亦可以向下進一步對其具體商業定位進行細分。劃分的標準應包括街區的歷史文化類型、地理位置、交通狀況、人流量、原住民比例、街區道路寬度、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的影響等多樣化的指標,以保證類型劃分的合理性和客觀性。此外在對街區進行分類劃分后,還應組織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開展滿意度評估,并將相應的訴求及反饋考慮進當地的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當中。

(二)因地制宜,提升環境設施設計

在明確街區的定位和類型后,應用系統化設計思維和設計方法可以有效的針對不同街區的開發情況和功能定位,對街區的公共環境設施進行有效的規劃或改造。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在展示城市形象,傳播城市歷史文化,推動城市商業繁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該類街區對公共環境設施的形式屬性格外重視,然而商業街區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能否為民眾提供優質的休閑購物體驗。因此歷史文化商業街區應當在強調形式特色的基礎上,增加對公共便民服務和設施可持續性的考量。

歷史文化風情街區的特點在于商業化程度較低,周邊環境優美,通常為開放式的步行街區或機動車道路,周邊原住民數量較小,人流主要以游人和過路行人為主。因此商業性及公共便捷服務的優劣不是此類街區的核心需求,相對應的一些能夠展現地域風情特色的景觀雕塑,景觀小品的打造及以實現配置最優化為目的的公共環境設施功能整合應該作為該類地區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重點。因此,歷史文化風情街區的公共設施設計應該在最大化融合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的基礎上,在地域特色化以及設施功能整合方面更進一步,打造協調統一、干凈整潔、富于特色和辨識度的歷史文化風情街區。

歷史文化原生街區在相較于前兩者開發程度最低,公共環境設施規劃與配置最不完善。且此類街區原生居民(特別是老人)占絕大多數,一般很少有游人前往,街區及周邊的交通不便,相對而言屬于封閉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因此原生街區的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相對于設施形式感而言,應當首要考慮基礎民生設施、生活設施等功能性設施的建設,同時考慮到該類街區的強居住屬性,居民活動設施以及設施的安全性也應當被放到首要的位置。

(三)評建并重,推進后續持續評價與改進

相應的公共環境設施在規劃和改造完成后,應當對這些公共環境設施進行及時的監控,并收集相應的使用反饋。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公共環境設施評價辦法,定時開展公共環境設施使用評價調查,對設施的公共屬性,功能屬性,形式屬性和可持續性等幾個方面的指標進行實時評估,依據調查結果對當地的環境設施進行持續改善。

五、結語

經過二十幾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已經從過去的追求速度變為了追求建設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公共環境設施建設更應當做到精益求精,追求系統化和細節化,一味的追求速度和效率即不利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也不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更不利于喚起當地居民的城市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本文結合歷史文化街區的分類調研和公共環境設施的系統化設計原則,提出了一套在我國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環境設施系統性設計方法,作用于后續的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環境設施設計規劃。同時文中所提到一系列街區分類指標和設施評價指標仍有待后續研究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和分解。

參考文獻:

[1]張琦.? 試論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的文化關聯[J]. 金田:? 勵志, 2012(4): 55.

ZHANG Qi. On the Cultural Connection in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J].? Jintian: Inspirational, 2012(4): 55.

[2]吳煥加.中國建筑·傳統與新統 [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WU Huanjia. Chinese Architectur·Tradition and New System [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3

[3]李晨.“歷史文化街區”相關概念的生成解讀與辨析[J].規劃師, 2011,(4):100-103.

LI Chen.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J]. Planner, 2011,(4):100-103.

[4]劉卓,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環境設施現狀實證研究

LIU Zhuo,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of Tianjin Fifth Avenue

[5]楊葉紅 . “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學,2007.

YANG Yehong. “Urban Furniture”—Design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D].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7.

[6]李正軍,張強.包裝工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系統創新研究 [M].2015,10:52~56.

LI Zhengjun, ZHANG Qiang. Packaging Engineering: System Innovation Research on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M].2015,10:52~56.

[7]徐彤,張慨. 國內“城市家具”文獻綜述[J].建材與裝飾,2018(50), 71

XU Wei, ZHANG Li. A review of domestic “urban furniture” literature[J].Building materials and decoration,2018(50), 71

[8]金順植 等,公共設計行政論,韓國今日出版社,2011,3

JIN Shunzhi et al., Public Design Administration, Korea Today Press, 2011, 3

[9]潘瑩.景觀設施在重塑城市歷史商業街區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0

PAN Ying.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facilities in reshaping the city's historical commercial district [D].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10]張小燕.? 孫凰耀.? 綠色設計思潮對現代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啟示[J].? 藝術教育, 2014(8): 266.

ZHANG? Xiao-yan.? SUN? Huang-yao.? Green? Design Thought on Modern City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Design Inspiration[J]. Art Education, 2014(8): 266.

作者簡介:

劉林(1984—),男,天津人,博士,河南工業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及文化創意產品設計。

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18A630017)

中原城市群公共環境設施的綠色化評價體系及應用研究

猜你喜歡
歷史文化街區系統設計
推進廣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活化的思路與成效
洛陽老街區“微空間”改造設計思考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城市文脈延續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滿意度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探討
文化系統剝離與市場割裂對文化創意體驗產品的影響研究
一種基于SATA硬盤陣列的數據存儲與控制系統設計研究
目標特性測量雷達平臺建設構想
旅游體驗背景下重慶下半城歷史文化街發展策略探析
信息管理服務平臺項目應用系統設計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