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應激與干預策略

2020-09-10 07:22趙若瑤畢婉蓉施青
國際全科醫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新冠肺炎干預

趙若瑤 畢婉蓉 施青

摘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疫情所致心理應激及應對是當前研究的焦點,在NCP疫情期間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應激干預:對不同人群開展心理援助或引導大學生開展心理應激自助,思考疫情過后加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關鍵詞:新型冠狀肺炎;心理應激;干預

一、前言

2019年12月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7日21時,實驗室檢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1 月 20 日,專家確認新型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是指一種新的、從未在人類發現過的冠狀病毒(WHO確認并將其病原體命名為2019—nCoV,屬于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簡稱新冠肺炎[2],截至2月27日20時,國家衛生健康委收到31個?。ㄗ灾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78631例,疑似2358例,累計死亡病例2747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32843例(見圖1、圖2)。發熱、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難是急性嚴重呼吸道疾病癥狀,也常見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因NCP疫情而產生了巨大心理壓力,對政府和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信息系統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3]。在此背景下,探討針對大學生的心理應激與干預策略,加強對大學生面對和承受 NCP 的心理能力,尋找多種能減輕心理壓力和幫助大學生面對疫情的策略,探究可行、高效的應對方式,對大學生的順利發展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對建設“雙一流大學”有重要意義。

二、NCP疫情對大學生的精神心理影響

(一)確診患者的心理應激特征

隔離治療的輕癥患者:可能有震驚、不知所措、甚至“麻木”、表情茫然、反應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有些患者則極力否認,認為是醫生弄錯了;有些患者出現憤怒、抱怨,有些患者表現為明顯的焦慮不安、抑郁、悲傷甚至絕望;孤獨感、敏感、猜疑、不信任醫護人員。

對于重癥患者,特別是對于因呼吸窘迫、氣管切開而難以表達的患者來說,呼吸困難會導致焦慮緊張,而焦慮又會加重呼吸困難,甚至出現瀕死感、恐慌等癥狀,從而陷入惡性循環。除此之外,身體的痛苦、目睹病友的離去也容易使這些患者陷入悲觀、絕望(見圖3)。

(二)疑似患者的心理應激特征

疑似患者是指出現與NCP非常相似的臨床表現的患者,例如:發熱、乏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畏寒、氣促等,但尚未進行實驗室檢查確診的人群。與確診患者相比,不確定感是疑似患者的最大心理特征。因此,疑似患者會感到強烈的焦慮和恐懼——焦慮生命安全,恐懼死亡。不確定感會讓所有的感受都被蒙上焦慮的色彩,讓人變得敏感多疑、猶豫、悲傷絕望、攻擊、甚至麻木。

(三)集中居家醫學觀察對象的心理應激特征

集中居家醫學觀察對象是指以上兩組群體之外,從外地特別是疫區回到學校并無發熱、咳嗽癥狀的師生。這一群體由學校安排指定的、獨立的房間進行2周隔離,每天自查體溫,并由大學校醫院的醫務人員進行視頻查房。這一群體有可能出現疑病、孤單感、恐懼、悲傷,甚至明顯的焦慮不安、抑郁、軀體化、絕望及其他精神癥狀。

(四)自主居家隔離大學生的心理應激特征

比起前述三個群體,該群體是在疫情中最幸運的群體,但這些人也會因為正常的生活規律受到影響、看到太多跟疫情相關的信息,而有可能產生不恰當的認知,從而出現焦慮恐慌、憤怒情緒、低落抑郁的情緒癥狀,甚至睡眠不良、行為退縮等行為方面的癥狀;如果自身本來就是體弱、易患病者,這些癥狀可能會更嚴重;當然,與之完全相反的盲目樂觀也不是最佳反應。大學生群體屬于有很強自我意識的群體,已經離家獨立生活,因為疫情原因長期與父母相處,有可能出現與父母的矛盾沖突[4]。

(五)所有大學生群體因為疫情均可出現的常見精神問題

1. 急性應激反應

平時正常的個體突然遇到應激事件或環境突然發生巨大改變,或者見于災害幸存者。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或恐懼,可能伴有定向障礙、軀體不適、睡眠異常等多種問題[5]。

2.急性應激障礙

在個體經歷創傷事件的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后,會導致強烈的焦慮、害怕、定向障礙、哭叫或情感麻木、甚至暈倒。數天或1周內可緩解,最長不超過1個月[6]。

3.創傷后應激障礙

指個體經歷或親眼目睹一個或多個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嚴重傷害或性攻擊的事件,所導致的持續存在或延遲出現的精神癥狀,持續一個月或更長時間。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類癥狀:(1)侵入性癥狀:表現為創傷性記憶無預警的重現,與創傷有關的噩夢,閃回,接觸與創傷有關的提示物或想法、記憶感到強烈及或持續的痛苦,接觸與創傷有關的提示物或想法、記憶有軀體不適;(2)回避與此事件有關的提示:主要表現為長期回避與創傷有關的事件、情境、地點或有關的人或物,有些患者出現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稱作選擇性遺忘,;(3)警覺性增高:對威脅或危險高度警覺,容易激惹、憤怒、破壞行為[7,8]。

三、NCP疫情下大學生心理應對策略

(一)共同策略

1.相信現代科學,增強對政府和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遵循治療、隔離或觀察的相關要求,做好日常生活調整的充分準備[9]。

2.從權威媒體處獲得疫情相關知識,不傳謠、不信謠,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在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和信息后,盡量不要再反復或者過分地去尋求額外的信息,努力減少與之有關的信息負荷。每天給自己限定一定的上網時間,不能無限度地瀏覽各種網頁。

3.應激情緒是人類面對危機時的自然反應,其在一定程度上讓個體較好的應對或回避危機事件,我們無須因為產生了焦慮、抑郁等應激情緒反應而覺得自責和自我貶低,那是人類心理正常功能的體現,需要接納這些情緒的出現。

4. 培養從不同角度理解事物的能力。由于疫情而生活狀態短期內發生變化,本身只是一個事件,但不一定就是壞事,我們其實可以將其利用和轉化。比如:自己被隔離(治療)帶來了哪些積極變化呢?是否可以多思考人生?因為疫情使自己學會愛護身體,恢復學習后不再熬夜、通宵?平常沒有時間看的書終于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自主居家隔離后是否使自己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變長了呢?是不是因為不得不在家,內心變得明確且踏實了呢?是否因為與家人共戰疫情,與家人變得更親密呢?想象自己過去是否遇到相似的困難,當時是如何走出困境的?那時的困難給了你哪些積極變化?這些問題都可以試著思考一下[10]。

5. 不管處于何種處境下,保持坦然的心態,規律生活,加強休息,提升身體抵抗力。維持日常的作息和興趣愛好,在條件允許下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興趣活動,讓緊張、焦慮情緒得到緩解,如進行與身體狀況相匹配的體育鍛煉、瑜伽、呼吸訓練、唱歌、玩游戲等。焦慮情緒的緩解與軀體癥狀的緩解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見圖4)。

6.積極和相關人士展開溝通。在疫情中,可以通過電話、互聯網多與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勵、溝通感情,加強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和有相似情況的同仁聯系,互相傾聽,建立新的連接,構建心理抗疫同盟。

7.適當而不過分監測和識別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況,可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輕度焦慮或輕度抑郁可以采用以上自我應對的方式,中度焦慮或中度抑郁以上應求助專業人員(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比如撥打心理熱線電話、通過“健康中國”、“12320”、省級健康平臺、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多種線上手段獲得心理咨詢或專業醫學幫助[9],我們心理科的健康加油站和心靈樹洞等熱線,我們團隊也正在研究一些簡單易于操作的小程序軟件,便于評估檢測(圖5)。

8.對于比較嚴重的焦慮、抑郁等癥狀,經過??漆t生的評估后可以進行專業的干預,包括認知行為矯正、放松療法、正念冥想、森田或內觀療法、團體心理治療(對有相同問題的多人)等。

9.已經明確診斷為焦慮、抑郁、疑病、急性應激、創傷后應激等障礙者,應當在??漆t療機構接受治療,除心理干預外,可能還需要相應藥物干預,包括各類抗焦慮藥物、抗抑郁藥物等。

(二)其他策略

1. 重癥患者(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應當由專業精神心理醫生在定點醫療機構提供聯絡會診服務,進行藥物或心理干預。

2. 應對因疫情原因不得不在家導致父母的矛盾沖突。首先認識到代際分歧是普遍現象,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兩代人之間應界限清晰,允許對方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試著寫對方的一百個優點;回憶過去曾經共度的美好時光;尋找可以共同探討的話題和完成的任務,用幽默、樂觀來代替沉默、嚴肅;探討家庭美好生活的藍圖[11]。

(三)對未來的展望

上世紀末,在美國興起了一場心理學運動,即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發起的積極心理學運動。他主張用一種積極的、全新的視角來解讀多種心理學現象(包括所謂的心理問題)。因此,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積極心理品質和力量被激發出來,從而獲得美好的將來。與缺陷取向的心理學相比,積極心理學的基本視角發生了重要轉變,從關注人類的缺陷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點和長處,積極的主觀體驗受到關注,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得以討論,該理論著眼于構建指向未來的積極態度和對生活的熱愛;培養優秀的心理品質,如愛自己、愛他人,努力工作,看到世界的美好和生命力,積極創新,構建良好的人際網絡,愛美并創造美,寬以待人和智慧靈性等等;培養優秀心理品質,還包括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利他行為、職業道德,及創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12]。

要樹立風險和危機意識,培養大學生對風險和危機的應對能力。在長期社會安定的大背景下,我們的風險和危機意識逐漸淡漠,應對突發性危機性事件的心理能力缺乏,導致個體面對突發事件時容易緊張、恐慌,甚至是群體性的恐慌,從而個人和整個社會在認知和行為上反應遲緩。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因此應培養居安思危的能力,進而增加應對的知識和技能。當遇到危機時,才能保持積極主動的心態和旺盛的戰斗力,客觀、理性和正確地應對我們所面臨的困境。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疫情當中可以應用很多應對策略,在疫情過后的大學教育中應加強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它們是對抗心理危機的有效武器。

參考文獻:

[1]畢婉蓉,趙若瑤,施青楊紅彥,吳艷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手冊[M].同濟大學出版社, 2020.

[2]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0.

[3]趙旭東,劉忠民.抗疫·安心[M].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20.

[4]Kost GJ, Zadran A, Zadran L, Ventura I. Point-Of-Care Testing Curriculum and Accreditation for Public Health-Enabling Preparedness, Response, and Higher Standards of Care at Points of Need. Front Public Health 2019 Jan 29;6:385.

[5]宋明霞.大學新生心理應激的識別與干預研究——以廣西某理工科高校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10):77-79.

[6]Zou ML, Li MX, Cho V. Depression and disclosure behavior via social media: A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Heliyon 2020 Feb 14;6(2):e03368.

[7]吳學華,李小麟,林琳.猝死大學生同班同學的急性應激反應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 2017,38(07):1112-1114.

[8]Van Bockstaele B, Clarke PJF, Notebaert L, MacLeod C, Salemink E. Effects of cognitive load during interpretation bias modification on interpretation bias and stressreactivity.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20 Feb 19;68:101561.

[9]張鳳英,李舍予,李玲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學生管理的華西緊急推薦[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0:1-6.

[10]任俊,李倩.積極心理學:當前的困擾與未來的走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43(02):140-146.

[11]Bateman RM, Sharpe MD, Jagger J E. 3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Brussels, Belgium.15-18 March 2016. Crit Care 2016,20(Suppl 2):94.

[12]Rood BA, Reisner SL, Surace FI, Puckett JA, Maroney MR, Pantalone DW. Expecting Rejection:Understanding the Minority Stress Experiences of Transgender and Gender-Nonconforming Individuals. Transgend Health 2016 Aug 1;1(1):151-164.

猜你喜歡
新冠肺炎干預
情報體系在應急事件中的作用與價值
我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的情報機制及體系
政府要做好公共價值的創造者和守護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應急防控的“五情”大數據分析
科學與價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風險決策機制及其優化
臺陸委會正式改稱“新冠肺炎”
猶太法則與教學公平的矛盾體現及其控制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積極想象在音樂治療中的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