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登高》,賞“登高”

2020-09-13 15:37劉麗花
讀與寫·教師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文化符號杜甫內涵

劉麗花

摘要:“登臨自古騷人事”,對于古代文人來說,登高是一種審美創造。登高是古代作品中重要的文化符號,它成就了詩圣杜甫千古名篇《登高》的悲壯之情。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登高”的內涵不斷的被充實被豐富,它在眾多古代詩人詞客的作品中頻繁出現,但它卻形態萬千,不一而同。

關鍵詞:杜甫;登高;文化符號;內涵

中圖分類號:I207.22

古代詩詞作品中,悲秋主題無處不在,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就是其中杰出的一首。杜甫之悲秋異于前人,其意更深,其蘊尤厚。而這種意蘊的形成則主要得益于文人 “登高”這一傳統活動的文化內涵。

1.杜詩《登高》如何體現“登高”文化

登高所見——大地廣闊,景物蒼涼

詩的首聯寫秋景,用“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六種意象,勾勒了一幅蒼涼壯闊的秋景圖。深秋之時,年弱多病的詩人獨自登高,在急風高天之下,在白沙清渚之間,頓生孤獨無依之感,為全詩定下了悲涼沉重的基調。

登高所感——宇宙宏大,個人渺小

頷聯以“無邊落木”寫天地之遼遠,樹木凋零,秋氣肅殺的氣象;以“不盡長江”寫歷史綿長,歲月悠久。由空間而時間,展現了宇宙的無窮與永恒。此情此景不禁使詩人聯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

登高所思——家國離亂,身世漂零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寫景至此,詩人自然地把眼前景與心中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萬里”言遠離漂零之悲,“悲秋”是言逢秋的悲涼;“做客”再言漂泊之苦;“?!弊值辣M了詩人與親人久別的無奈?!鞍倌辍备袊@年老;“多病”悲嘆身世,凄苦至極,“登臺”本為抒懷,而又只能“獨”來“獨”往,可見詩人的無奈與怨憤。秋天不一定悲,然而這樣的詩人在這樣的秋天里“登高”,不覺悲從中來,令人沉痛不已。最后,尾聯上句寫自己備嘗艱苦,白發早發;下句寫自己貧病交加,窮途末路的悲劇人生。更加增添了愁煩,深化了全詩沉痛悲涼的情感。

綜觀《登高》一詩,杜甫始終遵循著“登高——望遠——抒懷”這一傳統的抒情模式,但又有別于文人騷客的感傷情懷,此詩的悲秋感傷顯得更加“悲壯”,它的基調是雄渾壯闊的。

登高為詩人提供了較高的立足點和更為廣闊的視野。站得越高,看得越遠。詩人在詩中選擇的物象都是概括性很強的大意象,情隨景生。如此開闊壯大的秋景,引發的是詩人濃重的憂憤。詩人將自己身體的多病、困窘潦倒等個人“私愁”與時空宇宙緊緊聯系在一起,抒發了深沉、濃郁、浩瀚的悲情。這正是此詩能在眾多悲秋詩作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在杜甫的不少詩作中也能看到“登高”而眺的影子,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首當屬《登岳陽樓》。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前兩聯寫景,意象宏大,一“坼”一“浮”讓讀者的心胸為之一蕩,是怎樣的情懷才能裝得下如此廣袤的天地?是詩人博大的胸襟,是詩人偉岸的人格。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人在飽嘗了如此壯麗的河山美景之后,筆鋒轉入個人身世的抒寫。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寫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相照應?!皯{軒”與“今上”首尾相連。正是這樣的“登高”活動,引發了詩人的家國之悲。雖然抒發的感情也是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

“登臨自古騷人事”,對于古代文人來說,登高是一種審美創造。登高使詩人們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正如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指出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那么,“登高”又是怎樣成古代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的呢?

2.“登高”的文化內涵

班固《漢書·藝文志》云:“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币簿褪钦f,“登高能賦”被認為是士大夫的必備素養??追f達的解釋是“升高能賦者,謂升高有所見,能為詩賦其形狀,鋪陳其事勢也?!比螘P秋注“登高必賦”句為:“登上高山能抒發自己的胸懷,描繪見到的景色?!笨椎旅飨壬鷱恼Z義學的角度分析并結合周代作賦的傳統,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紫壬J為“升高”并不是人們所理解的“攀登高山”的意思?!吧摺迸c禮儀活動緊密相關 ,“高”作為古代一種亭狀建筑,應該是一個祭祀等禮儀活動的地點,結合周代賦的形式,孔德明先生認為“升高能賦”作為士大夫必備素質,應該是一種與政事相關的政治活動。那么鋪陳其事,描繪景色的說法也只是“登高”概念中的一個義項?!俄n詩外傳》(卷七)云:孔子游於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鬃釉唬骸熬拥歉弑刭x,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將啟汝”??鬃铀浴霸浮碑斂山鉃椤爸尽?。讀《論語》常能讀到孔子在教學中讓學生“言志”的情節??鬃訉Α对娊洝返母爬ㄒ彩恰霸娧灾尽?,可見在孔子的時代,“登高”增加了“言志”這一義項?!暗歉摺辈粌H為了觀景更為抒懷。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登高”不屬于特定的生活情境的需要,也沒有什么特別深刻的文化內涵,然而對古人而言,“登高”卻是一次重要的文化活動。古人將其作為固定的文化符號寫入作品幾乎延續了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

回顧漫長的中國文學畫卷,有不少作品產生于文人墨客登高懷遠之時。雖然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式的壯志豪情,但更多的卻是體現的郁悶惆悵、憂傷滿腹的愁緒。比如杜甫的“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保ā兜菢恰罚┐揞椀摹叭漳亨l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保ā兜屈S鶴樓》)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小堪回首明月中?!保ā队菝廊恕罚?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保ā兜麘倩ā罚┬翖壖驳摹奥淙諛穷^,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十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保ā端堃鳌罚┑鹊?。

3.結論

如此眾多的“登高”之作,不斷豐富著“登高”文化的內涵,延伸著“登高”的義項。杜甫喜歡借“登高”而抒懷,在“詩圣”的眼里山河之壯闊總能與家國的離亂相聯系;“詩仙”李白似乎更喜歡登上高處,攬九天明月,與天上的神仙來一次親密接觸。雖然他也曾從天上(仙山上)俯視人間,關注蒼生疾苦,但他不像詩圣那樣嘔盡心血的憂怨,而為“登高”增添了幾分羽化登仙的快感;至于后主李煜的“登高”,總選在夜深難眠之時,他的登臨是望眼欲穿的不可得,是痛苦的思念;最愛“登高”而眺的,也許該數南宋的詩人詞客,這是這個時代的烙印。在燦若繁星的中國古代文壇,我們似乎無法跳過“登高”這一情節,在中學課本中《杜甫詩三首》就著重選擇了《登高》和《登岳陽樓》,大概是編書者的用意所在。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阮元.十三經注疏[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97.

[4]任昉秋.韓詩外傳選譯[M]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5] 姜曉紅.文人登高的美感分析[J]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報.2007.6.

[6] 孔德明.“登高能賦”初義探跡[J]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報.2008.6.

猜你喜歡
文化符號杜甫內涵
登高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文化學視野下象形武術的“動態”文化符號
涂鴉藝術在服飾設計中的運用
有理數的數學內涵
《冰雪奇緣》:重塑經典與動畫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視角下的餐飲空間設計研究
絕句
木木相冊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