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病害調查及對策

2020-09-17 13:25王珺張仲明
東方收藏 2020年8期
關鍵詞:隴東裂隙石刻

王珺 張仲明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位于甘肅省合水縣。該館現藏各類石質文物500余件,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尤其以單體圓雕造像最具藝術特色,被譽為“可移動的敦煌莫高窟”。由于館藏文物歷史悠久,保存條件有限,多數文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和病害,急需開展科學保護。

●? ?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依據參照《石質文物病害與圖示》(WW/T0002-2007)、《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程——石質文物》(WW/T 0062-2014)相關標準及操作步驟進行。

調查涉及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186件(套),目前主要存放于文物庫房內,還有部分文物露天存放。這些石質文物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與病害,部分器物病害較重,難以詳細地觀察文物形貌,也給定級工作帶來困難。

●? ?文物保存現狀與評估

2.1 自然環境條件

合水縣地處子午嶺西麓,黃土高原腹地,位于東經107°51'-108°42'、北緯35°36'-36°37'之間,總面積2941.78k㎡;合水縣地勢多山,平均海拔1298.7米,子午嶺將全縣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呈現出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合水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春兩季多西北風,年總日照時數2376-2492小時,無霜期為155-160天,年均降雨量560-590毫米(1)。

2.2 文物保存情況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文物庫房位于該館觀音殿下方,大致分隔為3個分間,文物庫房總實用面積約267㎡。庫房內有兩組移動式密集柜,每組9列,4個存儲柜、12個密碼保險柜、2個木質存儲柜。由于條件限制,目前較重的石質文物只能碼放在地面。

庫房內文物保管條件較為簡陋,缺乏環境檢測、調控設備。庫房內僅有兩臺排風扇對外進行空氣循環,對室內空氣流通作用有限。庫房內環境溫濕度隨當地室外溫濕度變化而變化,因通風不暢,局部出現潮濕霉變現象,對石質文物的保存與保護帶來嚴重影響。

●? ?文物病害情況分析

依據《石質文物病害與圖示》(WW/T 0002-2007)、《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程——石質文物》(WW/T 0062-2014)相關標準,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發現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的主要病害類型有:生物病害、斷裂、局部缺失、表面粉化剝落、表面泛鹽、表層片狀剝落、表面溶蝕、機械裂隙(應力裂隙)、淺表性裂隙(風化裂隙)、表面污染與變色、彩繪表面顏料脫落、水泥修補、水銹結殼等?,F對主要病害形態整理描述如下:

3.1 殘缺

殘缺病害是指石質文物受外力作用導致的基體缺失(2)。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大部分有殘缺病害,且存在百余件石質文物殘塊。石質文物殘缺影響了觀瞻性,應該對殘塊進行拼接、部分補全,以更好地展示和利用這批石質文物。

3.2 斷裂

斷裂是指石質文物在外力作用下,發生貫穿性且有明顯斷開與錯位的現象。這類病害屬于穩定病害,一般僅需粘接修復。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斷裂病害以石碑、經幢等為主。

3.3 表面結殼

表面結殼病害是指石質文物表面形成的硬質覆蓋層。這類病害為活動性、誘導性病害。石質文物在埋藏環境下與不同的介質接觸,因底層壓力、環境因素等影響,在石質文物表面形成了難以剔除的結殼,有的以片狀形式存在,有的以點狀形式存在。表面結殼覆蓋了石質文物紋飾,直接影響文物的藝術欣賞價值,且不利于石質文物的保存,需要進一步清理。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單體造像發生表面結殼病害的現象較多,這些表面結殼既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腐蝕石質文物,又遮蓋了紋飾細部,影響造像的藝術價值。

3.4 人為污染

人為污染指人為的涂寫、刻畫,以及宗教活動造成的煙熏等引起的石質文物表面污染現象。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人為污染主要由早期修復粘接時膠在表面流淌,涂寫造成。

3.5 泥土污染

泥土污染是指出土文物表面埋藏土壤附著現象。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表面均存在此類病害。

3.6 表面溶蝕

表面溶蝕是指由于石質文物埋藏過程中與環境中水分和鹽類等發生反應形成的表面坑窩狀病害。這類病害為可誘發型病害和活動病害。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舊石器以及露天保存的石碑、經幢上常見此類病害。

3.7 片狀剝落

片狀剝落指由于凍融交替、鹽結晶膨脹等作用力引起的石質文物表面層片狀剝落的現象。這類病害為活動病害和可誘發病害。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主要為砂巖質,片狀剝落病害較嚴重。

3.8 裂隙

因受外力擾動、受力不均以及自然風化、溶蝕現象導致的沿石材紋理發育形成的較小的裂隙。這類病害為活動病害和可誘發病害,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裂隙病害主要分布于造像基座、頸背部,以及碑刻巖石的層理部位。

●? ?病害成因分析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藏石質文物除部分舊石器外,均為砂巖質,膠結物為泥質膠結,巖石強度較低。巖石因構造不均勻及重力影響等形成較多裂隙。因保存條件有限,館藏石質文物多直接存放于地面,地下水通過毛細作用沿裂隙上升,形成孔隙滲水和毛細水等水害,對石質文物本體造成侵蝕。露天存放的石質文物裂隙成為降雨等各種水害滲透及可溶鹽運移的通道,對風化病害的縱深發育起著推進作用(3)。在水害作用下,巖石表面逐漸形成坑凹狀溶蝕;博物館保存的石質文物多為發掘出土,入藏時均未進行過脫鹽處理,隨著文物保存環境的干濕交替,文物表面水分不斷蒸發,溶于水的可溶鹽不斷在文物表面富集析出,結晶壓力造成文物表面巖石結構破壞,產生開裂、層片狀剝落等病害(4)。

●? ?意見建議

5.1改善保存條件

石質文物的保存條件為,溫度在14℃-24℃之間,溫度日波動應小于5℃;相對濕度在40%-55%之間,光照度應小于 300勒克斯;要求清潔的大氣環境,防止灰塵、酸性氣體污染(5)。因此,若這批石質文物在庫房內保存,建議放置在適宜的囊匣內或置于便于搬動的器座上。若參加陳列展覽,建議存放在具有密封效果的陳列柜里,并對環境條件進行有效控制?;陔]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庫房的現有條件,需安裝防止紫外光、有害氣體、灰塵侵害的設備、設施。庫房的窗戶要小、少,使用磨砂厚玻璃或花紋玻璃,同時安裝一面深一面淺的雙色窗簾。如使用普通平板玻璃,應安裝防紫外線膠片。陳列展出時,使用不輻射紫外線的光源,或在普通光源上涂一層紫外線吸收劑濾去紫外光,最好使用光導纖維照明。庫房和展廳應使用空氣過濾設備,減少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灰塵。定期使用吸塵器清掃,用軟布、排筆清除器物表面灰塵。

5.2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對建筑內部的物品和地面定期進行保潔。應先清除門窗、地面縫隙內的塵土,再清除保護石質文物的裝置、設備上的灰塵,最后清潔石質文物附近部位及表面的塵土,達到除塵的目的。衛生保潔時應盡量使用吸塵裝置進行清潔,建筑內保潔時盡量使用濕打掃方式。建筑要經常封閉以減少灰塵進入,降低石質文物所在區域的灰塵降落幾率。

日常管理過程中,盡量使用冷光源和符合石質文物保護要求的光源來照射、觀察、拍攝文物,非必要不使用強光和陽光直射石質文物。禁止游客、管理人員、研究人員長時間使用高強度的人工光源照射文物本體。同時,建筑周邊不適宜通行機動車輛等大型交通設備。

避免參觀活動對文物安全的影響。必要時可設置一定的標志牌、攔擋物和限制進入區域,比如在距文物1米的位置安裝高約2米的柵欄,阻擋無意識的人為破壞。

(作者張仲明,文物與博物館學碩士,工作于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方向為博物館管理、文物保護;作者王珺,文博助理館員,工作于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方向為博物館管理)

參考文獻:

(1)合水縣志編纂委員會,合水縣志(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37-3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WW/T 0062-2014,可移動文物病害評估技術規程-石質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04-24;

(3)王沖、謝振斌、郭建波、陳顯丹,樂山麻浩崖墓石刻風化機理研究(J),敦煌研究,2017(6):172-181;

(4)張贊勛、付林森、汪東云、姚金石、謝本立,北山石窟風化產物可溶鹽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學機理(J),工程勘察,1996 (2):37-42;

(5)楊璐、黃建華,文物保存環境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78-179。

猜你喜歡
隴東裂隙石刻
春日 隴東花事
基于CT掃描的不同圍壓下煤巖裂隙損傷特性研究
Noordhoff手術聯合PNAM正畸對唇腭裂患兒發音準確性及腭部裂隙情況的影響
淺析隴東窯洞文化
隴東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學實踐探究
落水洞對裂隙—管道介質泉流量衰減過程影響的試驗研究
隴東老區的放足運動
大足石刻優美的雕塑語言——氣功相
渭北民間石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