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張愛玲

2020-10-01 14:26王華震
南方周末 2020-10-01
關鍵詞:發現張愛玲出版社

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

張愛玲曾將晚清作家韓邦慶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改寫成白話文。1998年導演侯孝賢以此為基礎改編成電影《海上花》,圖為該片劇照?!   ≠Y料圖

★對張愛玲作品的“出土挖掘”,在1980年代的中國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改革開放后,現代文學史上一批被埋沒的作家相繼被重新“發現”,沈從文就曾戲稱自己是“出土文物”?!跋仁怯暨_夫,接著是沈從文、徐志摩和周作人,再接著就是張愛玲了?!?/p>

《郁金香》的出土、2007年《色,戒》電影的上映、2009年《小團圓》的出版,形成了21世紀頭十年的“張愛玲熱”。與前幾次相比,這一次“張愛玲熱”,讓讀者認識到了存在一個“晚期張愛玲”。

1952年7月,張愛玲出走香港。直到1995年逝世于美國加州,她再也沒有回到中國內地。而內地的文學界,也在1950年代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徹底抹除了“張愛玲”這個名字。被漸漸遺忘的,還有她曾經在1940年代風靡上海的文學作品。

如預言一般,1944年張愛玲將自己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小說集命名為《傳奇》——張愛玲的家世和其一生的輾轉命運堪稱傳奇,而其作品的流播也傳奇般地,在1940年代炙手可熱,之后又幾乎銷聲匿跡三十多年,在1980年代再次引發閱讀熱潮。

相比張愛玲文學在中國內地的跌宕命運,其在港臺以及海外的傳播則一直如波濤般層層推進。但無論在內地還是港臺,張愛玲文學被推至如今的經典地位,都離不開夏志清及其出版于1961年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在此書中極力推崇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等人的文學成就,更將《金鎖記》稱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無論是在1960年代初的臺灣,還是1980年代重新發現張愛玲的大陸,夏志清的觀點都可謂石破天驚,成為兩岸讀者重新認識張愛玲的起點。

早在1940年代淪陷時期的上海,傅雷與胡蘭成就給予張愛玲高度評價?!昂翢o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备道?944年的文章《論張愛玲的小說》中對其文學成就有褒有貶,以贊美為主。

同年,胡蘭成的《評張愛玲》也認為張愛玲繼承了魯迅的個人主義,“魯迅之后有她”,“(魯迅)的尋求是戰場上受傷的斗士的凄厲的呼喚,張愛玲則是一枝新生的苗”。

“新生的苗”已經成為枝椏交錯、參天覆地的大樹??缭桨耸旰?,歷史的褶皺似乎已經被抹平。其中多少次的寂寞轉身,或多么盛大的烹油烈火,都成為“傳奇”的一部分。張愛玲終于漸漸脫去各種標簽,成為喜愛她的讀者口中的那個作家張愛玲,也成為他們相互交流的社交符號。

青年作家張怡微有一次在臺北拜訪朱天文,飯桌上偶遇一位資深張迷,他能說出非常多張愛玲的生平細節,也會去她生活過的地方喝咖啡打卡,看她曾經坐過的陽臺,每當聊天冷場,就會有人問起,“那你也喜歡張愛玲嗎?”

“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

大陸普通讀者能夠重新閱讀張愛玲,也許要從1985年第3期的《收獲》開始。1984年第4期的《讀書》雜志發表了柯靈的文章《遙寄張愛玲》??蚂`是張愛玲1940年代在上海的故人,他在文中回顧了其與張愛玲的往事。1985年第3期的《收獲》轉載了這篇文章,并刊發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這是“文革”后張愛玲作品首次在大陸面世。

事實上,對張愛玲作品的“出土挖掘”,在1980年代的中國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改革開放后,現代文學史上一批被埋沒的作家相繼被重新“發現”,沈從文就曾戲稱自己是“出土文物”?!跋仁怯暨_夫,接著是沈從文、徐志摩和周作人,再接著就是張愛玲了?!睂W者王曉明回憶。

《讀書》與《收獲》這兩本有重要影響力的雜志同時刊發張愛玲的作品,標志著張愛玲在中國大陸文學界的正式回歸。作家阿城當時讀了這期《收獲》上的《傾城之戀》后,“納悶了好幾天,心想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驚人?!?/p>

學者止庵也是從那一期的《收獲》開始完整地讀張愛玲?!翱赡苣且淮x者都是這么一個經歷,從《收獲》上的《傾城之戀》開始??赡苎芯空邥缫稽c?!敝光质?009年大陸版《張愛玲全集》的主編,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止庵是先知道夏志清,而后知道張愛玲的。他托人到香港買了《中國現代小說史》,“我是先知道他對一些作家的評價不一樣,包括錢鍾書、沈從文、張愛玲。所以我讀張愛玲其實是受了夏志清的影響?!敝光窒茸x了書里面引用的那些張愛玲片段,后來才讀整篇的《傾城之戀》。這本書當時在香港打折,還是花了止庵五十多塊錢,“很貴,一個月的工資”。

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當時在校園中,他更早地接觸到了夏志清和張愛玲?!?978年在北大上研究生之前,從未聽說過張愛玲的名字?!彼谝黄貞浳恼轮姓f。當時他從圖書館塵封的“庫本”中找到了1940年代版本的《傳奇》。不久之后,“大概是1979年,我們磕磕巴巴讀了夏志清英文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越發相信我們自己的藝術判斷:張愛玲是不應被文學史遺忘的一位杰出小說家?!?/p>

緊隨雜志步伐的是出版界。1985年8月,上海書店影印了1946年山河圖書公司出版的增訂本《傳奇》,印數1萬冊。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更進一步,出版了排印本《傳奇》,作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原本選印”叢書中的一種。1987年,上海書店又影印了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

但零星的出版已經無法滿足1980年代后期讀者對于張愛玲的熱望,一些有條件的人開始從香港把書“帶”進來。止庵從香港買了很多相關作品,“像什么《張看》《惘然記》《紅樓夢魘》,這都是在香港買的,當時到香港去,買書就只買張愛玲的書。買一本要花掉我半個月工資?!?/p>

王曉明也受到夏志清的影響,托朋友從香港買來一本張愛玲的小說集,“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我是多么驚訝!”有這樣感覺的人并不只有王曉明,止庵記得當時讀了張愛玲,“覺得意象很鮮活,別人不這么寫”,“她整個的寫法跟我們的新文學,特別是跟我們小時候讀的茅盾巴金老舍,和后面讀的1949年以后的小說全都不一樣,和改革開放以后的作家也不一樣?!彼f。

可以說,1980年代后期,文學界、評論界已經掀起了閱讀與討論張愛玲的熱潮,這股熱潮最終反映到了學院中的文學史書寫。1987年,錢理群、溫儒敏和吳福輝等合作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出版,里面用了八百多字來寫張愛玲——盡管還遠遠比不上其他獨占一章的重要作家。書里指出張愛玲有“古典小說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說色彩”,展現了“洋化”環境中仍存底的“封建心靈”和人們百孔千瘡的“精神創傷”。

“非張即土”

1960年代夏志清在臺灣引起的震動也不小?!吨袊F代小說史》的英文版出版于1961年,可是它的部分章節的中文節譯在1959年就出現在臺灣了。那時候夏志清哥哥夏濟安在臺大外語系教書,夏志清的英文手稿完成之后,其中寫張愛玲的那一章在1959年就先被翻譯成了中文,在臺灣的文學雜志刊出。

夏志清的書徹底打破了這樣的刻板印象?!耙驗橄闹厩宓倪@本書,張愛玲正式地進入文學殿堂?;旧舷闹厩迨怯谩屡u的方法去細讀張愛玲?!迸_灣大學教授、張愛玲研究專家張小虹認為臺灣的張愛玲形象,很早就成功地恢復到了其1940年代在上海形成的那種“曖昧性”。所謂的“曖昧性”,是指1940年代的張愛玲結合了中國古典小說跟現代西方小說技巧,其“市場定位”介于文學殿堂跟所謂的通俗大眾文化之間?!?940年代又剛好是女作家明星化的年代,她是當時整個文化工業的果實。張愛玲作為文學殿堂的女性創作者,跟她作為一個大眾文化的、明星化的女作家,這兩個東西是同時出現的?!?/p>

張小虹在國中時第一次接觸張愛玲的情景,也恰恰印證了這種曖昧性。從1960年代開始,張愛玲在臺灣就是文學經典的一部分,擁有張愛玲版權的皇冠出版社卻是一個比較大眾的出版社,它同時出版瓊瑤和張愛玲。那時候張小虹從她姐姐的書架上面拿了兩本皇冠出版社的小說,一本是張愛玲的《半生緣》,另外一本是瓊瑤的《菟絲花》?!皩ξ襾碚f那是一個極度驚嚇的經驗,因為我沒有預期。對于一個十二三歲的女生來說,那時候我看《半生緣》,很恐怖。小小年紀還是覺得《菟絲花》很好看?!?/p>

1970年代,臺灣出現了所謂的“非張即土”的說法。提出這一說法的是臺灣學者劉紹銘。所謂“非張即土”,是指年輕作家們剛開始學寫作時,要么就是學張愛玲的風格,要么就是學當時很流行的鄉土文學,寫土地、寫農民。劉紹銘開玩笑說,他們在做文學獎評審的時候,看到的新人小說都是“非張即土”?!?970、80年代整個臺灣女性都市小說的興起,也是受張愛玲的影響非常大?!睆埿『缪a充道。

臺灣的“張愛玲熱”沒有中斷過。不論是后期的新作,還是重新發表的舊作,“臺灣的副刊基本上用盡所有的方法,一定要搶到張愛玲的稿子。張愛玲大概是臺灣報紙副刊稿費最高的作家?!睆埿『缯f。

籠罩在張愛玲影響下的半個臺灣文壇,漸漸形成了張愛玲的影響譜系。對于這一譜系的分析,劉紹銘、王德威和蘇偉貞是三個重要的節點式人物。張愛玲的一個流傳甚廣的“尊稱”——“祖師奶奶”,是劉紹銘的發明。到了王德威的《落地的麥子不死》,就開始爬梳張愛玲的具體影響,像臺灣的鐘曉陽、蘇偉貞、施叔青,香港的黃碧云、西西,都被列入了“張派”作家。蘇偉貞將王德威的這套方法更加細致化,在她的書《描紅》里,她詳細羅列了被張愛玲影響的第一、二、三代作家,并分析這些作家受到了哪些影響。盡管張小虹并不認同這樣的文學譜系學的分析——“張愛玲要徹底打斷的就是祖宗牌位這種東西”,但她也不得不承認張愛玲對臺灣文壇的巨大影響。

“是書暢銷,不是暢銷書”

經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知識界的鋪墊與積累,在中國大陸真正對普通讀者有影響力并掀起“張愛玲熱”的,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的四卷本《張愛玲文集》(后又增補一卷學術著作《紅樓夢魘》,定為五卷)。這套文集由國內張愛玲研究學者金宏達和于青主編,第一次較為全面地把張愛玲的文學創作介紹給大陸讀者。

安徽文藝的這套書首印5000套,出版不久,出版社就發現必須加印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1995年,張愛玲的逝世讓這套書迎來銷售高峰。當時的社長梁長森回憶了火爆情景:各地發行商和書店先把款打入出版社賬戶,排隊等著發書。由于印刷廠忙不過來,拿不到貨的客戶非常著急,一再催促,有些書直接就被發行商從印刷廠領走。

這套正版發行量達五六十萬套的書,其盜版規模遠遠超出正版,數量無法估計?!罢f實話這個書編得很粗糙,確實不是什么高明的編法。另外,張愛玲當時把版權授給她姑父李開第,姑父再授權給安徽文藝(出版社)。但是書火了之后,就出了好多盜版,張愛玲就把版權收回了。收回來之后,這套書后來再出也就成了盜版了?!敝光謱δ戏街苣┯浾哒f。

整個1990年代,張愛玲的各種文集版本與相關研究著作如井噴般涌向市場,據學者陳子善統計,大陸眾多出版社總共推出了近百種有關張愛玲的圖書。全集版權在安徽文藝出版社之后,又經手多個大陸出版社,其中哈爾濱出版社的《張愛玲典藏全集》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張愛玲集》和《張愛玲全集》是其中影響較大的幾種。

香港對張愛玲的影視改編助燃了1990年代的“張愛玲熱”?!栋肷墶泛汀都t玫瑰與白玫瑰》相繼被許鞍華和關錦鵬搬上銀幕?!拔易钕矚g的張愛玲改編電影還是《半生緣》,”80后女作家張怡微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她清楚地記得這部電影中對原著細節的剪裁,“我之前從來沒有想到過曼璐與桂英的命運的關聯,倒是被導演的設置提醒了一下,這是改編的心意?!?/p>

學者江弱水最喜歡的則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種偏愛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對這篇小說的喜愛?!氨M管《色,戒》技術更加圓熟,但《紅玫瑰與白玫瑰》這部電影,依照張愛玲的意思,就是浮華之中有樸素,人生的本質就是小團圓。小說開頭就讓我們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彼麑δ戏街苣┯浾哒f。

止庵對“張愛玲熱”的現象不是很理解,他認為張愛玲在某些方面繼承了魯迅的思想?!八透斞敢粯?,不是大眾作家,不是那么容易讀,‘張愛玲熱不是很正常的一個事兒?!敝光终J為張愛玲的文學里只有極少數的小說屬于大眾文學,“像《半生緣》那倒真是個大眾文學。有一類書叫暢銷書,另一種叫書暢銷。張愛玲屬于書暢銷作家,而不是暢銷書作家。暢銷書專門有一套寫法的程式,瓊瑤可以寫一百本。張愛玲曾經在給宋淇的信里寫,‘《半生緣》也無以為繼,就是寫不出新的。只有這《半生緣》真的是一個給大眾看的書,剩下的都不是”。

張小虹對臺灣與大陸的“張愛玲熱”的異同也有自己的觀察?!按箨懺诟母镩_放后張愛玲突然冒出來,‘張愛玲熱主要跟1990年代的整個上海懷舊熱、民國熱結合在一起。簡單地說,是把張愛玲當做一個文化消費符號,有大量張愛玲的文化商品,除了她的書之外,有一堆的影視產品和各式各樣跨媒體的復制生產?!?/p>

張小虹認為這個維度的張愛玲熱,在臺灣并沒有那么明顯?!霸谂_灣,張愛玲向來是一個文化界的事情,是文化界的‘張愛玲熱,從1960年代一直到現在,臺灣文化界跟文學界的‘張愛玲熱,從來沒有退消過?!?/p>

發掘“晚期張愛玲”

幾乎每一次“張愛玲熱”,都伴隨著某一種張愛玲文學的重新出土。1970年代唐文標對《創世紀》和《連環套》的挖掘,與1987年陳子善對《小艾》的挖掘,都讓當時的讀者看到一個更加完整的張愛玲。

唐文標的本職是數學家,但同時也是當時臺灣重要的左翼文學評論家和張愛玲迷。因迷戀張愛玲,他翻遍了所能找到的民國時期的各種雜志小報,挖掘出了《創世紀》和《連環套》兩篇短篇小說。張愛玲自然不喜“少作”被挖掘,這兩篇小說也是她討厭的,“兩件破爛”,“只知道壞,非常頭痛”(《張看》自序)。

這兩篇小說被挖掘是在1970年代初,助推了臺灣閱讀張愛玲的一波熱潮?!霸诋敃r港臺地區的讀者看來,張愛玲在《怨女》和《半生緣》之后,就沒有其他作品了”,但是經唐文標挖掘,逼著張愛玲1976年后自己出版《張看》和《惘然記》?!盀槭裁匆鲞@兩本書呢?就是因為以前的作品被人挖掘了,你自己不出,別人給你出不是成了盜版了嗎。所以她才出了?!薄稄埧础防锩婢桶颂莆臉送诰虺鰜淼膬善≌f。

?下轉第14版

猜你喜歡
發現張愛玲出版社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CAUTIONARY TALES
細說張愛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聽流行歌中的張愛玲
石油工業出版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