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文化差異視域下民主制度的研究

2020-10-20 05:46李沛然昝孝民劉涵琪申淑瑤侯賀水
各界·下半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制度自信

李沛然 昝孝民 劉涵琪 申淑瑤 侯賀水

摘要:民主理論最早起源于西方,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實際國情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權力機構來實現民主。中國的民主制度與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有著眾多顯著的不同,這讓一部分對民主制度缺乏了解的人對中國式的民主產生質疑。本文通過對比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美國的選舉制度來深刻剖析民主制度的內涵精髓,分析中國到底適不適合西方式的民主,以及如何發展中國式的民主才能夠讓中國人民充分享受民主所帶來的紅利。

關鍵詞:民主制度;中國國情;制度自信

一、民主與民主制度

(一)民主制度概述

1.民主制度及其模式。人民主權是民主制度的基石。在民主制度之下,人民是社會的主人,統治階級要為人民服務。在民主制度之下,憲法是社會基本規范,同時也是民主和民眾受托關系契約文本,民主通常表現為直接民主或間接民主。

2.近代民主思想的發展歷程。17世紀的荷蘭思想家斯賓諾莎提出了“民主政體最優論”,其認為民主政體下思想和言論才有真正的自由,而君主政體和貴族政體下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斯賓諾莎認為有民主才有自由。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洛克提出“天賦人權論”,其認為人的生存、自由以及創造幸福生活是上帝賦予每個人的權利。

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認為三權分為行政權、司法權以及立法權,這三種權利應該掌握在不同的力量手中,三權相互制約共同為國家為、人民服務。

盧梭提出“社會契約論”,宣揚人民主權說,認為國家主權天然得屬于全體人民。所謂的國家是人們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通過社會契約而形成的共同體。

3.當代西方民主理論。當代西方的民主理論形成于資本主義環境下,因此把市場經濟當作是理論展開的天然前提。

在古典時代,公民把政治看作是生活必需品,而在市場經濟之下的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公民把政治看作是生活衍生品,因此人們生活中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處于一種分離的狀態。在主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環境中,市場經濟讓人們以經濟生活為中心,而政治生活被經濟生活擠壓到了邊緣位置。

在資本主義環境中,政治不再具有崇高的目的,政治成了追求利益的手段。政治活動從屬于經濟目標的結果自然導致了民主也要服務于經濟目標。服從于經濟目標的民主不再是純粹的民主,其不再是全體人民意志的表達,而更多地趨向于“民主化”的形式主義。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的民主,實際上是一小部分人掌握國家權力的遮羞布。

(二)美國的民主制度

1.三權分立制度。美國施行嚴格的三權分立制度,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分別掌握在總統、國會和聯邦法院手中。三權分立保證了總統、國會和立法院三者相互制衡,共同為美國政府的運轉而服務,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獨裁者的出現,同時又保證了美國政府有較高的效率。

2.國會制度。國會是美國的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種選民直選產生,一任任期為六年,可以連選連任,而任期沒有限制。

美國憲法賦予國會的主要權利有:立法權、代表選民發言權、監督權等,其中立法權和代表全尤為重要。

3.總統制??偨y制是美國的政權組織形式,總統是國家的元首。在總統制之下,行政與立法機關由選民選舉產生。在總統制之下,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因此總統對選民負責,而不需要對議會負責。

總統的主要權利有:總覽行政、公布法律、發布命令、任命官員。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極個別特殊職位的官員的任命需要通過議會,大多數政府官員的任命不需要通過國會,由總統直接任命,政府官員直接對總統負責。

4.選舉制度。美國的總統、參議院和眾議院都是由選舉產生,大選結果是全民參與的結果。選民需要滿足年滿十八歲的公民條件,在投票前選民需要做好相應的登記手續。

美國的選舉制度有著全民參與的特點,但又不是簡單地以統計的候選人得票數量為最終結果的直接選舉。美國總統選舉是以“贏者通吃”為原則的全民參與的間接民主。

(三)中國的民主制度

1.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由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下,對人民施行民主,而對敵人施行專政。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我國所特有的政治制度,它是由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而創造的政權形式。

人民民主專政制度能夠有效地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保證國家機器捍衛人民的利益。在人民民主專政政體下,民主主體具有廣泛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等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從而平等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在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下,人民享受的民主權利具有廣泛性。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享受廣泛的民族自由權利。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人民享受民主權利的制度保障。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具體組織形式。人民代表大會體現民主集中制原則,各級人大代表由選民民主選舉產生,各級人大代表組成的人民代表大會即是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權力機關。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其核心內容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參政、議政,共同為國家的建設發展獻計獻策。民主和團結是中國政協的兩大發展主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主要是保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黨派民主,讓每個黨派都能表達自身的具體訴求。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區域設立民族區域自治機構,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之下,各個少數民族聚集地施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國家統一,在此前提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設立自治機關來行使自治權,以此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事物。

5.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指城鄉居民群眾以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為依據,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制度與實踐。

二、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

(一)美國社會環境狀況概述

從經濟上來看,美國奉行資本主義制度,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美國的社會環境狀況可以看作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狀況的代表。美國社會擁有極其豐富的社會財富,這讓美國擁有強大的農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但是美國社會財富分配高度不合理,極少數的大資本家占據了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廣大的美國人民占據的財富無法和大資本家們所占據的社會財富相提并論。社會財富由人民創造,可人民卻不能夠享受絕大多數的財富紅利,這是由美國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決定的。美國財富的分配不合理導致了美國社會階層相對固化,從政治上來說,美國擁有一整套完整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這套制度長期以來保證了美國政壇的穩定,消除了獨裁的可能。美國的總統、兩院議員以及州長、州議員都來自于人民選舉,官僚的產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做到為人民去服務。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民主制度下,政治競選充滿了金錢的包裝和電視辯論的欺騙,在很多時候選民們并不能夠通過投票選出能夠代表他們利益的政治家。

(二)中國社會環境狀況概述

從經濟上來看,中國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目前是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后,證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符合中國國情。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但人均財富依然較少。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目前正在向創新型產業過渡。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社會的財富分配相對合理,廣大的中國人民充分享受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續的提升。每個中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在政治上來說,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八大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沒有黨派私利,可以盡最大的可能去為人民謀福利。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可以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行使自身的權利。同時政治協商會議制度讓各類社會人群都能夠發聲表達自己的訴求。中國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域施行民族自治政策,這就保證了各個民族都能夠保證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由此來說,中國的政治制度保證了產生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同時保證了政府能夠保持充分的效率。

三、不同文化下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

(一)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

1.西方選舉制的形成。西方選舉制度的形成有著漫長的過程,西方國家現代選舉制度的形成最初脫胎于歐洲中世紀一些國家出現的等級會議。在中世紀末期,英法等歐洲國家出現了三級代表會議,這些三級代表會議不僅僅邀請貴族、神職人員參加,一部分的市民也可以參與其中。為了保證效率,英國在13世紀開始,每個市鎮派出兩名市民作為代表參加三級會議。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西方國家開始研究如何宣傳人民代表的問題,這為日后資產階級選舉制度積累了經驗。

新型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制度的過程中,提出要建立議會、人民主權等訴求,資產階級在建立代議機構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了選舉制度。如今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民主共和制度,選舉各級代表以及公職人員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而西方各國根據各國國情不同,在制定選舉制度時有所不同。但西方國家的選舉制度遵循著一些共同的原則:普遍選舉、平等選舉、秘密投票等。

2.西方多黨制的形成。多黨制能夠在歐洲扎根、開花、結果,乃至一直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國家的社會結構復雜,思想、宗教多元化,不同的思想、宗教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因此各自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這就造成西方國家難以施行一黨制。從西方的選舉制度上來說,這些國家一般采用比例代表和少數代表制度,即便是小黨派也能夠得到投票權,從而得到一定數量的議會席位。這就導致了在議會中難以產生占有絕對話語權的一家獨大的黨,由此而言西方的選舉制度鞏固了其多黨制的政治格局。

二戰之后,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建立了多黨制,這些國家從法律層面上允許任何政黨單獨或者聯合參加競選,在獲得多數席位的情況下可以單獨或者聯合進行執政。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黨單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情況并不常見,多黨聯盟是多黨制度下的常見的執政形式,各個黨派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政治主張不同,這就導致了多黨聯盟組成的政府難以穩定,政權往往更替頻繁。

(二)中國民主制度的形成

1.中國共產黨執政黨的形成。近代中國風雨飄搖,各個階級都做出過探索國家出路的嘗試,這些階級包括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不得不說各個階級對國家出路的探索并不是相互之間沒有聯系的,而是各個階級對于國家出路的探索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出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都不能救中國,原因在于他們代表的都是各自階級的利益,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沒有自身利益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中國勞苦大眾的利益,要解決的是中國發展的問題。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中國各個階級、各種勢力救中國都不得要領。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可以說是煥然一新: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革命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革命成為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原理在中國革命中被普遍應用。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工人、農民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手段,中國共產黨向工人、農民傳播馬列主義的方式主要有:在思想上以刊物為載體進行宣傳動員;在生活中給予工人、農民幫助來宣傳馬克思主義;用抗日反蔣行動中的勝利論證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近代化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取代,可以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中國就無法取得今天這樣偉大的成就。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新篇章,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近代史中取得一個個的勝利。因此說,要辦好中國的事情,主要在黨。全國人民依然要緊跟中國共產黨的步伐,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中國夢。

2.中國間接選舉制的形成。中國當下的選舉制度能夠體現人民的意志,且高度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當代選舉制度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蘇區時期,蘇區時期蘇區政府有專門負責選舉事項的選舉委員會,確立了一套完善的民主選舉程序,同時規定蘇區年滿16歲的勞動人民都有選舉權??箲饡r期,各個抗日根據地又進一步作出規定,凡是年滿18歲的人民具有選舉和被選舉資格,同時對選舉機構、選民資格審查、選舉動員、選舉監管等方面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陜甘寧邊區確立了三級政權均實行人民代表會議制度,由此來說在解放以前,中國的選舉制度就已經初步成型。

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以往的民主選舉經驗進行了總結,在《共同綱領》中規定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普選制制度,在具體實施普選之時,發現當時的情況下很難實現普選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以政權的組織形式和選舉制度都采取了一定的過渡形式,一段時間內由政協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權利。這個時期對各級代表會議的產生方法進行了規定: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由下一級代表會議商榷產生。

1953年,《選舉法》正式誕生,這標志著中國當代選舉制度正式形成。根據當時的國情,確立了普選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方式、選舉程序等由此得以確定。1979年我國的第二部選舉法誕生,對于1953年《選舉法》進行了細節方面的補充。

四、結論

(一)中國式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是基本政治制度。這些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民主執政的制度基礎,都是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為全國人民服務,且這幾個制度之間又互有補充,所以說我國的政治穩定離不開這幾大政治制度的支持,這幾大政治制度共同托起了中國共產黨進行民主執政的格局。

(二)中國式民主更加適用于中國國情

很多西方國家在說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時候卻總是刻意地忽略掉政治協商會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并不是西方媒體所說的“橡皮圖章”或者“擺設”。在中國的政治生態當中,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這兩大制度不存在或者失效,那中國的政治生態就一定會失衡。中國的政治制度相對于西方所謂的民主制度更加貼合中國國情,相對來說也更具有優越性,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西方開花結果,如果移植到中國未必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過來,必須選擇貼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政治制度。

中國目前的政治制度相對于中國的國情來說有著非常明顯的優越性,它可以有效地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各黨派人士共同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去。西方媒體曾經諷刺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反對黨,其實這恰恰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執政黨執政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和共同心聲,難道要有一個黨派站出來為了反對而反對嗎?所以沒有反對黨這件事并不是西方媒體所說的獨裁證據,反而是中國政治制度適合中國的鐵證。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會議制度,是兩大民主制度,讓中國共產黨能夠聽到來自人民和其他黨派的聲音,這樣有利于我們的中國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考慮到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中華民族的中國夢要想實現,就必須堅持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不動搖,而不能被西方的鼓吹洗腦放棄了屬于我們自身的優秀的政治制度。

(三)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

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就要堅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自信。

【參考文獻】

[1]強亦忠.社會協商初探——以“PX項目事件”為切入點[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5).

[2]閻孟偉.社會協商與社會治理[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

[3]劉俊峰,劉世華.當前我國協商民主格局及其發展趨向論析[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

[4]孫照紅.政協協商的歷史價值及完善對策[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4).

[5]陳俊.現狀、問題與路徑:我國基層協商民主機制創新探論[J].理論導刊,2015(08).

[6]張獻生.政黨協商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3).

[7]杜家毫.積極探索扎實推進政府協商[J].求是,2015(11).

[8]楊克勤.扎實推進政府協商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J].中國政協理論研究,2015(02).

[9]徐博嘉.“合作”視角下的行政協商制度[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5(02).

[10]方劉松,彭懿現子.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民主的實踐探索及其當代啟示[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02).

猜你喜歡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呼喚更多細節創新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習近平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思想
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特點
論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基礎和依據
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國企改革莫忘“制度自信”
從前南實行多黨制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必要性
通過完善權力監督機制增強制度自信
鄧小平的制度文明建設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