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森漢語古詩英譯中的陌生化翻譯

2020-10-21 10:32廖芹溢
大東方 2020年3期
關鍵詞:沃森

摘 要:陌生化是由俄國形式主義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重要概念,使對象陌生,使形式困難,以此增加感受難度與時間長度,從而延長審美過程,使審美主體得到新的審美感受。陌生化是詩人創作的慣常手法,是詩歌文學性與藝術性的代名詞。而詩歌翻譯作為一種文學再創造,也具有陌生化的特點。本文以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伯頓·沃森古詩英譯作品《陸游詩》中的陌生化翻譯為研究對象,基于詞匯、句法以及意象等方面探討沃森在古詩英譯過程中的陌生化的呈現方式與陌生化翻譯策略。借此說明陌生化翻譯在漢語古詩英譯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陌生化翻譯;古詩英譯;沃森;陸游詩

1 引言

詩歌翻譯,其實質是譯者對源語文本的再創造過程,意味著譯者在詩歌翻譯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主體性。此主體性并非指譯者能脫離源語文本,而是指譯者有必要在翻譯過程中審時度勢,通過適當的翻譯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再現源語詩歌的藝術效果,以達到目的語文本讀者對源語文本更深層次的理解,獲得與源語文本相同的審美體驗。但事實上有些譯者為迎合目的語國家讀者,而完全采用歸化策略,使譯文喪失源語文本的新鮮感及陌生感,而有些譯者則完全為求新而求新,在翻譯過程中過度地破壞源語文本,脫離原作。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伯頓·沃森的漢語古詩英譯作品《陸游詩》進行分析,說明沃森在古詩英譯中的陌生化翻譯表現及翻譯策略,表明陌生化翻譯的重要性。

2 陌生化翻譯

“陌生化”首先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經由馬佐尼,愛迪生,黑格爾等人的發展,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萊希特。(胡伶俐,2006:95)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國形式主義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自己的著作《作為藝術的技巧》中提出了陌生化這一重要概念。所謂“陌生化”,是指把人們大都切近的和熟悉的事物故意描寫成生疏的和陌生的,仿佛人第一次見到,給人以新奇感;把普通的合乎常規的語言加工成扭曲的不合常規的具有阻拒性的語言。通過藝術家對描寫對象進行加工和處理,使本來熟悉的對象變得陌生起來,使讀者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新穎別致。什克洛夫斯基認為“陌生化”的語言,就是具有文學性的語言。(張冰,2000:187)

陌生化這一文學概念在發展過程也被應用到翻譯領域,形成陌生化翻譯。陌生化翻譯是指,在文學翻譯中,譯者力圖避免將源語文本歸化成目的語讀者所熟知的、或寬泛化成顯而易見的內容和形式,譯者在原文指向的空間內,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它往往借助異域化和混雜化等翻譯方法將文學主題、文學手段和文學意象新奇化,以延長翻譯審美主體和審美接受者的關注時間和感受難度,化習見為新知和新奇,增加審美快感。陌生化翻譯是關于翻譯文學的文學性問題,是形式機制,也是翻譯審美的追求。它有助于描述譯者兼文學創作者的雙重身份的譯者的翻譯實踐,特別是其主體性張揚、豐富的翻譯藝術技巧。譯者運用陌生化翻譯策略所產生的譯作,并不完全等同于目的語文化,或照搬源語文化,此類翻譯文本是處于目的語文化和源語文化的中間地帶的。一方面,目的語讀者會產生陌生化,而另一方面,這個陌生化只是通過增加賞析難度,延長審美時間來獲得新的審美體驗,豐富自身文化。

3 沃森古詩英譯的陌生化翻譯

沃森是當代美國著名的翻譯家,熱愛中國文化,翻譯出版了大量的中國典籍,將中國文化適時地,大量地介紹到西方,促進了西方讀者特別是美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沃森的翻譯體現出其對文學藝術求新求異的要求,表現在保留源語文本的神韻,意向和形式,對目的語文本的形式與語言的雜合,譯筆優美,韻味無窮。其對漢語古詩的英譯也頗受推崇。本文僅以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詩篇為研究對象,探討沃森在漢語古詩英譯中的陌生化翻譯。沃森在漢語古詩英譯中的陌生化翻譯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詞語層面,句法層面以及意象層面。

3.1詞語層面

在詩歌創作中,詩人為了表達獨特的美感和情懷,往往采用一些不常表達的詞匯搭配來喚醒讀者的驚奇。(楊可伊,宋鳳麗,2013:60)此手法正是源語文本基于詞匯層面的陌生化手法的體現。陸游的詩歌在詞匯層面也大量運用了陌生化手法,使讀者化習見為新知,得到新奇的審美感受。沃森在翻譯陸游詩歌時,準確抓住了陸游詩歌詞匯的陌生化手法,在譯語文本中再現原作的詞語層面陌生化,使譯語讀者能夠通過譯語文本得到新的審美感受,更好地了解源語文本。

例1:

原文: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樓忘遠涕俱流。

豈知今日淮南路,亂絮飛花送客舟。

譯文:Swift snow battered the window—our hearts too were dashed and broken;

from steep towers we scanned the distance,my tears paired with yours.

How could I have known,on the Huai-nan road today,

In whirling catkins,flying petals,Id be seeing you off by boat?

陸游《送七兄赴揚州帥幕》,是一首書寫報國之情和憂國之念的作品。大風急雪撲打窗欞,心與雪共同破碎。哪里想到,今日淮南,在柳絮輕飄,亂紅飛舞中送你前行。這兩句詩中,非常突出的詞語是“急”、“亂”、“飛”。雪,柳絮,花作為自然景觀本為靜景,與“急”、“亂”、“飛”組合成詞,化靜景為動景,使送別場景充滿了動態感?!凹薄背Ec人的心情聯系,用于形容人,此處雪本為無生命物體,以“急”修飾,其實質是詩人采用陌生化手法,違背讀者習以為常的認知,將雪擬人化,動態化,以此喚起讀者對大雪紛飛,敲打窗欞的場景的畫面聯想,從而使讀者融情于景,與詩人感同身受,體會到國家風雨飄搖之感。沃森在翻譯這句詩時,準確地抓住了原詩的關鍵詞“急雪”,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完整地保留了源語文本的陌生化手法,“swift snow”來翻譯“急雪”?!皊wift”這個詞具有速度非??斓?,迅速移動的含義。此詞往往不常與雪搭配使用,此處沃森巧妙地用新奇的,不常表達的詞匯搭配來翻譯原詩的陌生化手法。以目的語文化的陌生化來對應翻譯源語文本的陌生化,完整地再現原詩中的動態畫面感,表現出雪之大,雪之快,雪之急,使目的語讀者也能如同源語讀者化習見為新知,產生新的審美感受,與譯者,源語詩人,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想象出大雪紛飛之景,體會到源語詩人所處的國家危急,動蕩不安的不安感。最后一句詩,陸游折回題意,渲染送別之情?!傲酢?,“花朵”為靜景,陸游用“亂”,“飛”來修飾“柳絮”,“花朵”。此處的“亂絮飛花”暗示著隨著金兵的撤離,淮水以南地區又恢復了和平景象。詩人此處將讀者習以為常的景物陌生化,他筆下的柳絮與花朵,不僅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識,人的情感,欣然擔負起送客的使命。追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翩翩起舞,即表歡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處的“亂絮飛花”其實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陸游將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賦予“亂絮”,“飛花”,使亂絮飛花變得深情繾綣。沃森在翻譯這句詩時,也抓住了本句詩的精髓,即“亂絮飛花”,為了保留陸游詩中的陌生化,創造性地用“whirling”和“flying”來修飾柳絮與花朵?!皐hirling”具有旋轉之意。由于柳絮較輕,在空中飛舞必然會旋轉舞動。沃森不僅觀察到原詩中的陌生化手法,而且結合實際,考慮到柳絮的旋轉舞動,創造性地將“whirling”與“catkin”搭配,形成譯者自創的陌生化表達,以陌生化再現原詩的陌生化,不僅給目的語讀者以新鮮感,而且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柳絮的飛舞姿態。飛花同樣也是如此,將本身并不搭配的兩個詞組合搭配,形成譯語文本的自身的陌生化效果,再現原文的陌生化效果。與此同時,“whirling catkins”和“flying petals”相互對應,再現了原文平行句式。沃森模仿原文的造詞法,再現古詩英譯的陌生化,使目的語讀者得到新的審美體驗,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3. 2句法層面

規范的語法是文學創作的根本要求,但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形式,詩歌的語言有時會故意打破傳統的語法規則,將詞句按照創作主體的感覺進行新的排列組合。詞性的變異、語序的調整、語鏈的切分等,通過這些特殊手法的運用,創造出新的語言形式,進而制造一種陌生化的審美效果。(劉曉萍,2012:31)由于英語與漢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因為文化、思維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兩種語言巨大差異,具體表現在句法結構和組合形式等。因此對于這一類的作品,譯者如果按照傳統、規范的語法來翻譯,雖符合規則,但勢必會使原作獨有的語言魅力丟失。故此,為了不影響原作詩文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采取陌生化翻譯,以使譯語能等效傳遞源語的藝術特質。

例2:

原文:前年膾鯨東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壯;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

今年摧頹最堪笑,華發蒼顏羞自照。

譯文:Years ago feasting on raw whale by the eastern sea,

White waves like mountains flinging me their beauty and awe;

last year shooting tigers,south mountain autumn,

coming home at night,thick snow plastered on my sable coat;

this year—so worn and broken it really makes you laugh;

hair flecked gray,ashen face—ashamed to look at myself!

這六句詩取自《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這是一首反映陸游胸中銳氣,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詩。前些年在東海遨游,切細鯨魚肉做羹湯,眼前是如山白浪,激起我豪情萬丈。去年在終南山下射虎,半夜里回營,漫天大雪積滿了我的貂裘。今年摧喪頹廢真令人發笑,花白的頭發,蒼老的容顏,使人羞于取鏡一照。這六句詩懷念過去,回視今日。這回憶過去的四句,膾鯨事是虛寫,打虎事是實寫,句子十分豪壯,氣魄很雄偉。寫白浪、急雪,都寄托了自己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原詩的六句詩在形式上對稱,在語意上產生對比,簡而言之,詩人前句均采用“時間+所做之事+地點”的句式,后句均采用“四字景物描寫+三字情感抒發”。句式整齊,形成排比,富含韻律美。目的語讀者乍看沃森的譯文會有一種不知所云之感,因為沃森的譯文其本身并不符合英語的語法與句式特點,似乎毫無邏輯,不知所云。沃森在古詩英譯時,并未按照目的語國家的語言表現形式。為了再現源語文本通過整齊句式所表達的豪邁,意氣風發之感,沃森完整地采用陌生化手法,對原作的語序進行了如實的翻譯。沃森以“years ago”、“last year”和“this year”來翻譯原詩中的“前年”、“去年”和“今年”,不僅在字數上與原詩相等,而且將這三個時間狀語均置于句首,與原句相同,在句式上統一。除此之外,沃森采用非謂語結構來再現原文中所做之事,在譯文中再現源語文本的形式美,沃森前句采用“時間狀語+非謂語短語+地點狀語”的句式,后句大致上忠實于源語文本的語序逐詞翻譯。以相同句式譯原句的整齊句式,再現源語文本的形式美,這種忠實翻譯源語文本的句式的陌生化手法使目的語讀者在欣賞譯語文本時,能同譯者甚至是源語作者感同身受,感受到詩人的氣勢恢宏和雄偉氣魄。

例3:

原文: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Dont laugh because its muddy—year-end wine brewed in country homes;

harvests were good—to make the guest linger,fowl and pork aplenty.

Mountains multiply,streams double back— I doubt theres even a road;

willows cluster darkly,blossoms shine —another village ahead!

Pipe and drum sounds tagging me—spring festival soon;

robe,cap of plain and simple cut—they honor old ways here.

From now on,if I may,when time and moonlight allow,

Ill take my stick and,uninvited,come knock at your evening gate.

這首詩是陸游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感情。沃森在翻譯這首嚴格的七言律詩時,通過模仿原文的句式特點,以此來獲取與原文相類似的藝術效果。源語文本中“山重水復”和“柳暗花明”這兩個詞中“重”與“復”、“暗”與“明”相互對應或對立,將山與水、柳與花緊密結合在一起。沃森在翻譯這種帶有呼應的句式時,巧妙地模仿原文的句式,以兩個短語的形式再現原文的對比與呼應效果。除此之外,勒菲弗爾認為,在文學翻譯中不僅句子結構、語序,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不容忽視,因為它們體現了語言的“言外行為之力”。沃森在譯語文本中多次用到破折號,一方面承上啟下,給目的語讀者循序漸進之感,另一方面也延長了讀者的審美。沃森通過長短句兼用,韻式寬松的自由格局來譯介陸游的七言律詩,以此來達到了陌生化效果。

3. 3意象層面

關于古詩翻譯,呂叔湘從中國文字之艱深,詩詞鑄語之凝練的角度道出翻譯之難。(叢滋杭,2004:25)古詩意象的翻譯難度遠在外在語言形式的翻譯之上。意象是剎那間形象和意念觸發性的復合體。因而,在意象的生成過程中,作為創造主體的詩人除了應當善于“神與物游,“神會于物,”即善于用內在的主觀意念去捕捉或感應外在的宏觀形象外,還必須以獨特的方式將神與物揉為一體、情與景熔子一爐。這樣,一旦產生觸發的契機,便從容裕如而.又不蹈故常地將它們復合為具有“定向指義?!保ㄐと鸱?,1988:87)陸游的詩篇中也包含著大量的意象,對意象的翻譯因而也變得尤為重要。

例4:

原文: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譯文:Fifteen years ago the edict came:peace with the invader;

our generals fight no more but idly guard the border.

Vermilion gates still and silent;inside they sing and dance;

stabled horse fatten and die,bows come unstrung.

(Vermilion gates:the mansions of the nobles an high offcials)

這首詩名為《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于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詩人不僅在一句詩中運用意象的對比,還在全文中形成三個場景的對比。因此,筆者以此詩來探討沃森在古詩英譯中的陌生化翻譯。

陸游在第二句詩中運用了意象的“比照法”,即在前后勾連的兩句詩中,設置兩種以上在某一點上有所抵悟的景象,使之形成深刻、鮮明的映照;必要時也不惜使用一二關聯詞語稍加修飾,從而曲折有致地表露自己的思想傾向。通過意象的對比,詩人的主觀意圖得以凸顯。(肖瑞峰,1988:86)此句詩中有兩個意象,分別是“朱門”、“廄馬”?!爸扉T”在古代指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皫R”在此處借指報國無門的英雄。豪門貴族與下層的英雄形成對比,在冷峻的比照中讓意象本身釋放出批判的諷刺的力量,一邊是手握重兵的將軍們在高樓深院中觀賞輕歌曼舞,醉生夢死,風流自賞,另一邊則是其戰馬徒增肥膘于廄欄、其戰弓枉蝕勁弦于流塵。一奢靡一凄涼,一貶一褒,詩人的愛憎傾向,好惡態度已不知不覺中有所表現了。這驚心動魄、令人發指的情景,豈不正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和戎政策的有力撻伐? 沃森在翻譯這兩個意象時采用直譯加補充說明的手法來實現原句的強烈對比。朱門屬于中國古代的建筑,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沃森對“朱門”的直譯直接形成了譯語文本的陌生化,對“朱門”的補充說明的解釋,是在直譯造成的理解難度上消除文化間隔,從而延長了譯語讀者的審美過程,使譯語讀者得到新奇觀感,加深了譯語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而“廄馬”在中西方文化中皆有,因而詩人直譯即可,并未加以注釋。從表面上看,僅僅對著兩個意象進行簡單的直譯或陌生化翻譯并未達到源語文本的藝術效果。但實質上沃森通過對原詩的準確翻譯,將這兩個意象中放置于譯語文本后,原詩所形成的對比在譯語文本中成功地再現。對意象的直譯產生了刻意的陌生化促使目的語讀者發現新的審美體驗,于場景的對比中,發現意象的象征意義。

因此,沃森在對古詩意象進行翻譯時,尤其是漢語文化中存在,目的語文化中不存在的異域意象的翻譯傾向于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使源語文化避免被同化,增加目的語讀者的陌生感,新奇感,從而得到新的審美體驗,感受異域文化。

4 結語

通過對沃森漢語古詩英譯的研究,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譯者作為源語文本的再創作者,有必要在適宜的漢詩英譯過程中使用陌生化翻譯。陌生化翻譯一方面是對源語文本自身所包含的陌生化的保留,另一方面,是在翻譯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形成的陌生化。譯文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化傳播,陌生化的使用便于兩種具有差異的文化進行交流的時候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實與豐富。只有準確而恰當地“移植”源語文化在語言、文化和詩學方面的“陌生性”,使之為目的語所吸收與接納,才能更好地促進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補,從而使目的語讀者能夠通過異質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性更好地了解和豐富自身。消除文化間隔。當然陌生化翻譯并非使用于任何情況,過猶不及。

參考文獻

[1]胡伶俐.論埃茲拉·龐德《在地鐵站》中的陌生化現象[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0):95-97.

[2]張冰. 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87

[3]楊可伊,宋鳳麗.論詩歌中的陌生化藝術與翻譯——以羅伯特·弗羅斯特《一堆木柴》為例[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04):60-62.

[4]劉曉萍.詩歌翻譯中的“陌生化”處理[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03):29-32.

[5]陳琳,張春柏.翻譯間性與徐志摩陌生化詩歌翻譯[J].中國比較文學,2009(04):46-60.

[6]叢滋杭.翻譯與文學[M].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04,25

[7]肖瑞峰.論陸游詩的意象[J].文學遺產,1988(01):84-92.

作者簡介:廖芹溢,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沃森
IBM沃森成敗錄
沃森生物 偏離軌道
達標并不是一件好事
沃森生物業績敗北股價跳水 都是“剁手”惹的禍?
“半裸赫敏”引發女權爭議
“沃森醫生”:誰愿意找一臺電腦看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