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中的問題與對策

2020-10-25 02:38朱啟兵
工程技術研究 2020年18期
關鍵詞:工礦廢棄地礦產資源

朱啟兵

(山東省菏澤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綜合整治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000)

步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也隨之越來越高,這就導致很多地方不得不加大對礦產資源開發的力度,進而導致自然礦產資源的枯竭,同時也對周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樣不但影響到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會影響到子孫后代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诖?,相關人員必須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理念,對工礦廢棄地進行復墾,同時進行生態修復,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促進礦區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目標。

1 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簡介

1.1 工礦廢棄地復墾概念

復墾(reclamation),指將被破壞地區的地貌恢復到與其被破壞前相仿的形態,這種恢復既包括地形地貌,同時也包括該地區的植物與動物群落。而工礦廢棄地復墾,又被稱為土地復墾,是采礦權人根據所在國的礦產資源與土地管理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在礦山建設與生產的過程中,對因為礦產資源挖掘導致礦區出現挖損、塌陷等被破壞且棄置的土地進行勘測規劃、填平治理等整治措施,使其能夠恢復到可供人們繼續利用狀態的過程和活動(見圖1)。在實際生活中,對礦區進行礦產資源的采礦作業,往往會導致礦區的土地被破壞從而荒蕪化,這也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

圖1 工礦廢棄地復墾規劃圖

1.2 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的關系

根據工礦廢棄地復墾的概念,土地復墾工作不僅關系到土地問題,同時也關系到環境問題。其核心和最終目標就是生態環境的重建。因此,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相互依存,進行生態的工礦廢棄地復墾才是土地復墾工作終極的目的。

1.3 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的標準

在工礦區進行礦產開采,當資源枯竭被廢棄后,經過一段時間自然的修整后,部分土地的有機物質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這樣就會使該處土地能夠進行復墾。而且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地較少,特別是人均耕地面積更少。據統計,我國的耕地面積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的7%,而人口卻占了世界總人口的22%。因此,當前我國工礦廢棄地復墾工作的核心就是圍繞著耕地保護進行,將這些工礦廢棄地復墾為耕地,提高土地的質量和生產效益,這也是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的首要目標。另外,復墾的工礦廢棄地還應積極建立植被,為該區域土地正常的利用提供必要的植被支持,保證該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發生水土流失的現象。

2 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現狀

1987年我國成立中國土地學會土地復墾研究會以來,對土地復墾工作越來越重視。工作開展幾十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突破,特別是近年來,各種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更是加快了工礦廢棄地復墾的進度,很多工礦廢棄地都得到了生態修復,實現了土地的復墾。但仍存在著較多的困難,具體如下。

2.1 土地結構遭到嚴重破壞

因為礦產大都深埋在地下,而且大都處于偏遠的地區,所以在進行礦區資源開采的過程中,開采出來的礦產資源無法在第一時間被運輸出去,只能堆積在出礦口附近,這樣就會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積。另外,在礦產開采的過程中,因為開采技術不夠先進,加之管理也不夠完善,導致部分地區的礦井出現坍塌的現象,這樣就會嚴重破壞礦區原有的地形地貌,從而破壞該區域的土地結構。時間一長,礦區的土地不僅會出現嚴重的營養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同時還會造成地面沉陷,土地松化,一旦遇到暴風雨天氣,就會發生泥石流或洪水等地質災害,從而導致人員傷亡事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2 地面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因為我國的礦產資源大都處于植被豐富、地形險峻的區域,這些區域的原生植物生長十分茂盛。但開采礦產資源,不僅會對該區域的地質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同時還會對該區域的原生植被造成嚴重的破壞。地面原生植被可以防止該區域土地的沙漠化,同時,防止泥石流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因此一旦地面原生植被遭到破壞,就會提高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而且,在礦產資源開采的過程中,開采出來的礦產資源大都被先堆放在礦區及附近區域,這樣會占用較多的土地,從而導致礦產資源堆放區域的植被遭到破壞。相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因礦產資源開采導致植被遭受破壞的面積已經達到了1.06萬km2,這樣就導致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工作遭遇重大的難題。

2.3 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

資源開采與環境保護一直都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矛盾問題。因為人們一旦開采資源,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如重金屬污染、化工污染和水污染,特別是水污染問題,一旦污染的水流入地下,不僅會造成流域內土地的污染,還會影響到地下水,甚至影響到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從而影響到居民的身體健康。此外,在礦產資源開采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甚至還會存在危害氣體,這些粉塵和危害氣體一旦飄散到空氣中,不但會影響到空氣質量,還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3 我國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

3.1 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制度不夠完善

2011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土地復墾條例》《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和《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0—2015年)》,從法律法規以及規劃的層面明確了土地復墾工作的目標和任務。但尚未制定與之相配套的資金籌集、技術規范、檢查驗收以及激勵措施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全面開展。

3.2 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不夠先進

當前,我國每年礦產資源開采工作會導致百萬畝的土地遭受損毀,而且因為礦產資源種類和產地各不相同,必須根據礦種和產地的不同,科學進行工礦廢棄地的復墾與生態修復工作,以促進土壤的重構、地貌的重塑、植被的重建、景觀的再造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還不夠先進,從而影響了工礦廢棄地的復墾與生態修復。

4 我國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中問題的對應策略

4.1 制定完善的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制度

針對我國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制度不夠完善的問題,相關人員應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將它們先進的制度引入進來進行本土化改造,逐漸制定出完善的制度。例如,當前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就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土地復墾制度,在土地復墾率方面超過了50%,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國也可以借助這些國家的經驗和教訓,積極引入這些國家的相關制度,然后將其與我國各地礦區的特色相結合,逐漸制定出完善的制度,促進我國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

4.2 加強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發

要想促進我國工礦廢棄地的復墾與生態修復,必須加強技術的研發。在實際操作中,首先應該根據礦區廢棄地的類型,運用合適的化學技術加強對礦區廢棄地土壤的改良。例如:對于酸性的土壤,可以借助煤灰和石灰等堿性的工業物質,對其進行中和處理,從而調和土地的酸度,使該區域的土地能夠達到正常耕作的標準;而對于堿性的土壤,則可以借助煤炭腐植酸對其進行中和改良;對于土地肥力不夠的土壤,可以運用氮、磷、鉀肥等無機肥料或有機化肥,對其進行改良,有效增加土壤的肥力。其次,林草植物對于工礦廢棄地的生態修復具有良好的效果??梢酝ㄟ^林草的種植實現對工礦廢棄地的生態修復,使其能夠達到復墾的效果。因此,在對工礦廢棄地進行生態修復使其能夠復墾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根據該地區工礦廢棄地被破壞的程度,同時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科學、合理地選擇林草植物的種類,如抗寒抗旱性能良好、生長速度較快且具有土壤改良效果的樹種與草種,在特點區域進行種植,從而有效實現工礦廢棄地的復墾與生態修復。最后,相關人員還可以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如RS技術、GPS技術和GIS技術,這三種技術各不相同,有著各自應用的范圍。在具體操作中,相關人員可以運用RS技術調查礦區土地覆被的情況;運用GPS技術監測礦區土地的沉陷、變形情況;運用GIS技術對勘測到的圖像進行處理,并對相應的數據進行提取與分析。通過這三大技術的支持,能夠促進工礦廢棄地的復墾與生態修復,讓工礦廢棄地變成“綠水青山”,進而變成“金山銀山”。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工礦廢棄地進行復墾及開展生態修復是當前我國重要的任務,對于我國的土地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安全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工礦廢棄地的復墾與生態修復工作。但當前我國在工礦廢棄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方面尚未制定完善的制度,復墾技術也缺乏創新,導致工礦廢棄地的復墾比率較低?;诖?,相關人員必須學習國外先進的復墾經驗,制定出完善的制度,研發出先進的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實現工礦廢棄地的復墾和生態修復,使其變成“綠水青山”。

猜你喜歡
工礦廢棄地礦產資源
蘇州市開展工礦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
金屬礦山廢棄地分析及植物修復技術研究
我國礦產資源保護法律制度完善路徑分析
景觀都市主義理念下的工業廢棄地景觀再生研究
自然資源部發布《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8)》
礦山廢棄地分析及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哈薩克斯坦礦產資源使用法將作重大修改——哈薩克斯坦《礦產資源與礦產資源使用法典(草案)》解析
打開工礦燈市場前,你必須知道的散熱知識!
懇請將黑龍江“工礦型”革命老區納入國家精準扶貧規劃
徐工礦用卡車在泰國登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