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那些扎根基層的好官

2020-10-27 10:16陳保琳
黨員文摘 2020年8期
關鍵詞:清河縣漁陽公義

陳保琳

張堪教民造田種稻

張堪,東漢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市)人,被光武帝任命為漁陽太守,就是今北京昌平、懷柔、密云一帶,轄區面積很大,土地廣闊。

據《后漢書·張堪傳》記載:張堪到漁陽上任后,首先申明法紀,追捕打擊奸猾之徒,對待官吏賞罰分明,使得官員百姓都樂意為他所用。漁陽地處邊境地帶,匈奴時來侵擾,張堪曾率數千騎兵,大敗匈奴入侵漁陽的一萬騎兵,漁陽境內從此安定無事。

在此基礎上,張堪騰出手來抓農業生產。當時,漁陽的農業生產很落后,糧食產量少,生活水平低。張堪實地考察后,除把自己在家鄉南陽掌握的先進農業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外,還把他做蜀郡太守時掌握的水稻種植技術引入漁陽郡,他帶領百姓在狐奴縣(今北京順義境內)造稻田八千余公頃,鼓勵百姓耕種,使得郡中百姓生活日益富庶,從此解決了吃糧問題。也就是從那時起,水稻這種在我國南方溫暖地區豐產的農作物,才開始引種到相對寒冷的北京一帶。

張堪任漁陽太守八年,贏得了漁陽百姓的贊譽,百姓用歌謠謳歌他:“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薄皾O陽惠政”因此而來。后來,張堪不幸病逝,光武帝劉秀頒發詔書,褒揚他的功績。

1600多年后,清代康熙皇帝對張堪的漁陽惠政仍贊不絕口,他專門寫了一首詩:“狐奴城下稻云秋,灌溉應將水利收。舊是漁陽勸耕地,即今誰拜富民侯?!?h3>辛公義悉心照料病人

辛公義,隋代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開皇初年,辛公義被授宣納中士,征討動亂,升遷為掃寇將軍。辛公義為保護邊境平安,還對牧馬人進行檢查處理,將檢獲的十萬余匹馬收編作軍用,對于邊防的安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據《隋書·辛公義傳》載:辛公義任岷州(今甘肅省岷縣一帶)刺史時,岷州的風俗畏懼瘟疫,家中如果有人得病,全家人都要避開,致使病人缺乏治療,無人照顧,大多病死。辛公義到任后,決心改變這一陋習。他率先垂范,將那些生病的人,都派人用車送到州府衙門,安置在聽事廳走廊上,最后人滿為患。辛公義自己設一個床鋪,日夜守侯在聽事廳里,一邊照顧病人,一邊處理政務。

辛公義拿出自己的俸祿,請來醫生、買來藥品,給他們治病。處理完政務,稍有空閑時,他還親自過問病情,勸病人吃飯、吃藥和飲水。病人們都得到了悉心照料,一個個陸續痊愈。

這時辛公義把他們的親屬找來,對他們進行教育:“很多病本身不會相互傳染,病人之所以死去是因為被拋棄、缺乏照料?,F在我將患病的人聚集起來,并在他們中間辦公睡覺,如果傳染,我哪能活到現在?,F在病人恢復了健康,你們不要再相信傳染的謠言了!”那些病人的親屬都十分慚愧地拜謝離開。

后來再有人患病,都爭相到辛公義那里去,病人家里沒有親人的,他就留在自己家里供養。從此,岷州的這個陋習消失了,人們開始關愛有病的人,都稱呼辛公義為“慈母”。

韋丹為民建新瓦房

韋丹是唐代京兆萬年人,是顏真卿的外孫。他一生正直清廉,不追名利。先是舉明經第,選授峽州遠安令,讓給了其庶兄,后又舉五經高第,當了容州刺史,在任期間,積極為民辦實事,很有政聲。

據《新唐書·韋丹傳》載:憲宗元和二年,韋丹被任命為江西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總洪、江、饒、虔、吉、信、撫、袁八州政務。韋丹在此任上三年,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

韋丹首先整頓吏治,整治那些慵懶散官吏,能者上庸者下,節省財政開支,聚財為民辦實事。當地農村百姓住房條件很差,大都泥墻茅屋,夏天潮濕,還不防火,時常有火災發生,不僅農村面貌落后,也存在安全隱患。為此,韋丹決定開展農村住房改造,改建茅屋為瓦房。韋丹出臺政策,有能力建造者,取材瓦于官,“免其賦之半”;對于貧困戶,則拿出財政資金予以補貼。同時,韋丹“載食與漿,親往勸之”,他帶著干糧下鄉,親自勸導百姓改建瓦屋,使農村住房改造取得了顯著成效,總計新建瓦屋一萬三千七百幢,兩層以上樓房四千七百幢。從此,百姓不再擔心“草茨竹椽”的居室被火焚,“暑、濕則乘其高”。

在完成房屋改造后,韋丹又開始組織修筑道路,治理環境。他把南昌縣城遷到了高地,接著開展防汛筑堤,興修水利。直到韋丹離任一年后,當地百姓還念念不忘:“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無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p>

唐宣宗讀了《憲宗實錄》后,問宰相們:“元和時治民孰第一?”周墀回答說:“臣嘗守江西,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歿年四十,老幼思之不忘?!庇谑?,宣宗下詔,讓上韋丹功狀,命刻其功于碑。

唐代作家韓愈曾這樣評價韋丹,“凡為民去害興利若嗜欲”,這句話正道出了韋丹“治民第一”的原因所在。

李信圭寬政便民惠民

李信圭,明朝泰和人。明永樂二十年中進士。洪熙時薦舉賢良,授信圭為清河知縣。據《明史·李信圭傳》記載,當時的清河縣地處交通要沖,而且很貧瘠。這種地方,很多人都不愿前往為官。然而,李信圭卻欣然奉命。

清河縣地傍洪澤湖,為交通要地,過往官船每天川流不息,役使民夫往往以千計,清河縣解決不了,前任縣令就請相鄰的沭陽縣以五百人相助??墒?,這些人離家太遠,衣食不便。李信圭上任后,發現這個情況,協調將沭陽助役改為代清河輸納原定課稅的三分之二,這樣兩縣都感到方便。此后,李信圭開始陸續解決清河縣的弊政。宣德八年春,李信圭上書朝廷:“自江淮至京師,沿運河郡縣都要派出軍民為過往官船拉纖,無軍隊的地方,則全部征派民夫,州縣每年要征派二三千人晝夜等候。而上級官員征派時不分雜、泛差役,致使田地荒蕪,民無積糧,年成稍有歉收,老幼便要出去討飯,實在可憐。請求自儀征至通州一線地方,全部免去雜徭,使百姓盡力于農業,兼供力役?!毙谡諟?。從此,除清河外,其余沿運河郡縣也都獲益。

正統元年,李信圭因政績顯著,被升為蘄州知州,清河百姓聞訊,紛紛趕到京城請求讓李信圭留任,于是朝廷命李信圭以知州銜,仍留任署理清河事。清河縣有湖田數百頃為淮安衛卒所占,而清河百姓卻仍納田稅達六十年之久。李信圭知道后,奏請朝廷,將這些湖田歸還清河百姓。每當淮河水漲,會淹沒許多房屋牲畜,李信圭都會奏請賑濟,并停征當年應征物品和軍、匠、廚役及疏浚河道民夫。清河縣饑民偷殺了一頭牛,御史判了八人死刑,李信圭重新審理后,奏請朝廷免了六人的死刑。李信圭常年為百姓操勞,感動了當地百姓,每當縣里有公務要辦,不必派人督促,只要約定日期,到時全都前往無誤。民間發生爭訟,李信圭喻之以理,讓他們回去反省,往往未等再審,都主動罷訟。南北往來之人死于清河途中的,李信圭都會予以安葬。人們都知道清河縣有位賢德的好官。

正統十一年冬,在清河縣已經工作二十二年的李信圭,調任處州知府。后在處州去世,清河百姓聞知,為他立祠紀念。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惫糯@些扎根基層的好官,他們用滿腔的愛民情懷,在廣闊天地上留下了一個個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感人故事,銘刻歷史,代代相傳,對今天的人們仍有著啟發和借鑒意義。

(梁衍軍薦自七一網七一客戶端/《宜賓晚報》)

猜你喜歡
清河縣漁陽公義
“雙 減”之 下,怎 樣 給 教 師 減 負?
新漁陽里6號—社會主義青年團誕生地
我是一個叛徒
清河縣某淘寶賣家羊絨制品銷售時空格局研究
上海機器工會在漁陽里6 號召開籌備會
辛公義愛民如子
清河縣檔案館館藏文化特色檔案又添新品
漁陽里團支部:講好漁陽里故事
公平正義視野下對洞穴奇案法學思想的探究
天津建材(陶瓷、衛?。┵u場分布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