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文化身份與公共藝術研究

2020-10-29 05:46王帥
今傳媒 2020年9期
關鍵詞:文化身份城市文化公共藝術

王帥

摘?要:我國的公共藝術發展主要起步于改革開放以后,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國內的城市發展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公共藝術作為美化城市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式,成為我國現階段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立足于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涵和作用,對如何將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身份結合進行了深入思考,以期為城市公共藝術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指導和借鑒。

關鍵詞:城市文化;公共藝術;城市發展;文化身份

中圖分類號: J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9-0140-03

城市文化作為城市的發展基礎,既展現了一座城市的魅力,也體現了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公共藝術作為展現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其體現在自然與人類科技、情感和精神與物質等多方面的調節作用。自從西方工業革命發展之后,逐漸出現了現代簡約風格的建筑,減少了一些更為豐富的裝飾藝術,這就導致城市公共空間存在一種冷漠感,于是在城市當中逐漸出現了一些壁畫、雕塑和運用數字化技術等交互的城市文化,這些文化作為一種傳達城市文化的載體,能夠記錄一個城市的發展與演變,是對城市精神的一種高度概括,體現了城市文化的精神功能和物質功能??梢哉f,當前城市建設的主題更加重視對人類居住環境的追求,因此文化建設也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我們所說的文化建設在這里指的是城市文化。

一、城市文化建構中的身份認同作用

城市文化作為規范城市活動行為與城市管理的一種文化,重點在于城市規范與管理的尺度,不是指單一的城市文化設施與人們的受教育水平,其囊括了特定城市創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綜合,是一個全面的管理系統。從宏觀角度來看,城市文化是大多數人對城市總體認識的結果,也是指導城市行動與組織的基本方略。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自然文化和行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構成要素。

城市文化的構成離不開人民群體,也正是群體的力量,才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的發展。不同的群體有著不同的城市文化認知,城市文化發展過程中,群體對城市文化產生了身份認同感,城市文化的認同感不僅對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市文明的發展。

群體的文化認同,對城市文化實現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文化本身就是來自于一種意識和思維,是一種無形的狀態,群體文化的產生對人們樹立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對城市文化認同有著決定性的重要影響??梢哉f,在城市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群體文化的認同感主要來自于城市文化的受眾。受眾作為城市文化的傳播者,當群眾對城市文化產生一定的共識,就推動了城市文化在群體之間得到充分的滲透,而群眾在城市文化傳播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可以通過群體的影響力,實現群體文化的多次傳播,從而真正讓城市文化得到大眾的認可和吸收。群體認同對城市文化構建具有一定的服務作用。以云南省旅游業為例,就這個例子而言本身就是對云南旅游業的一個身份認同,很多人提起云南首先想到的就是旅游。在近年來的云南旅游事件上,“惡導游”事件頻發,給外界對云南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不一樣的認識。

在一所城市的文化構建過程中,群體認同具有明顯的服務功能。我們以云南的旅游業為例進行思考,可以發現云南旅游其實就是一個身份認同的佐證。人們想到云南,第一時間就會說出“旅游”,但是近年來發生的多次“惡導游”事件,也給云南的旅游身份帶來了嚴重的壞影響。在云南旅游的事件中,群體成分中最為主要的角色是導游,通過與游客的交流,滲透和傳播了云南文化,這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發展內容。而惡性的事件數次發生后,會導致人們對云南的城市文化認知產生一定的改變。換言之,城市文化中具有正確價值觀和認同感的群體,無論是個人思想方面,還是追求個人利益方面,都會積極地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融合,從而更好地服務大眾,實現自身價值。同時,也會從一定的高度認識上,更好地服務城市文化發展,將城市文化的積極因素進行傳播,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本土特色和文化,將自身價值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層面。

總而言之,身份認同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設。但是文化認知中也存在一些差異,這和社會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在不斷磨合和適應的過程中,無論是新文化還是舊文化,經過互動與滲透,最終會延伸出適合城市發展的城市文化。

二、城市公共藝術的作用

要推動我國公共藝術實現更好的發展,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公共藝術在我國社會和公眾的眼中到底意味著什么,也就是我們要清楚地明白公共藝術的作用,公共藝術它并不僅僅像我們日常肉眼所看到的那樣,只是一件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品,公共藝術的存在對人們生活的社會和環境來說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它的作用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來進行認識:基礎設施、日常生活、文化背景[1]。

(一)公共藝術的基礎功能在于可以為公眾提供知識性的坐標??任何一件城市公共藝術品,我們拋掉其蘊含的深層次含義,其最初的功能和意義也就是起到指示的功能,主要包括對人們的心理指示、美化環境以及物理指示。

心理指示指的是人們通過公共藝術的外在形象進行深入解讀,可以了解自己所處區域的文化背景和公共藝術的功能,從而為人們在這個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實現更好的活動,提供良好的基礎;所謂美化環境,指的是公共藝術是作為一種反映城市美好形象的載體,是提升城市人文環境發展潛力的主要途徑,在當前以第三產業為城市總體發展方向;物理指示指的是城市的公共藝術為人們提供城市物理位置坐標,如可以告訴人們你現在處在什么位置,是人們出行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坐標參照物[2]。

(二)公共藝術可以讓人們更關注生活

公共藝術較為深層次的一個功能就是讓人們更加關注生活,除了讓人們能夠關注日常的生活所需,還應該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以及共同生活在這一公共環境中的人們。任何一個城市中,剛成立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時,由于本身藝術作品具有視覺侵略性,這就使得路過或者生活在它周圍的人們去關注它,逐漸人們從關注變成一種良好的開始。例如,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可以將其自身的生活環境進行交流,這也是呼吁構建良好人際關系溝通平臺所奠定的重要基礎。

(三)公共藝術展現的是城市的文化發展背景??任何公共藝術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礎之上的。所有的公眾藝術,都有著自身的文化寓意和文化指向性,公共藝術的存在,是由于人們所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間產生的一種文化訴求而產生的,因此公共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是人們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無疑城市文化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3]。在進行城市文化建設和宣傳方面,我們除了要加強關于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宣傳手段之外,還需要有一些不同于傳統藝術的公共藝術特性,如公共藝術的場域性、公共性和多元性。

所謂公共藝術的場域性,指的是任何一個公共藝術作品,它都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在其進行設置和設計的過程中,區域性是首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城市的發展是經過長期變化而來的,在這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受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以及當地人們的宗教信仰、生活狀態、價值觀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就產生了一定的城市文化環境氛圍,這種場域我們可以通過公共藝術作品直觀地感受到[4];而所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指的是城市中人們所共同享有的公共娛樂場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可以在公共場所間進行休閑和集會活動等,因此這就體現了公共藝術在進行設置中要體現與公共空間的密切聯系;公共藝術的多元性,指的是公共藝術作品的題材較為廣泛,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力,這就使得在城市發展中公共藝術可以有更為靈活的表現力,從而能夠調和各種建筑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為人們城市生活增添更多的亮點。

三、關于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身份結合的一些思考 ??任何一個城市的公共藝術建立,都必須結合其固有的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藝術一旦脫離了城市文化,就會與城市的地域發展和人文環境格格不入,就不會體現出較好的藝術性,也難以得到大眾的認可,并且脫離了當地文化和歷史的公共藝術,會讓人們產生一定的排斥,這也是由于地方背景差別太大而導致難以被人接受的原因。

(一)立足于城市文化的特點與屬性

在進行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身份結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立足于城市的文化起源與城市發展特點,只有真正認識到一個城市的文化才能夠將城市公共藝術進行較好的體現。通常情況下,經過長時間的文化洗禮,城市都會被賦予一定的歷史意義,城市文化也因此會有諸多的表現形式,這大多是由地理環境因素、地形地貌以及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所形成的差異,又會具體反映到城市的文化當中,和歷史原因有著密切的關系。任何時期的歷史都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氛圍,如宋朝多宋詞,唐朝多詩歌,這些文化形式都具有自己的特點。

隨著城市文化的不斷傳播與發展,人們的思想不斷交流,人們就會從知識技能等多方面來迅速地進行城市文化的流傳,并且在一定的聚集區域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由于城市在日常的生活需求與供給方面的需要,城市和農村的交流也在不斷地加大,并且各個城市之間和區域之間存在的差異也就給了物質城市、物質文化廣泛交流合作和傳播的機會。

(二)立足于城市人文景觀構建城市形象

城市人文景觀的產生,來自于城市文化的發展,也會影響城市形象,人們對于一座城市的綜合印象,體現的是人們一種整體性的綜合評價,也是在對城市信息進行不斷地篩選后人們感知的一種城市文化,這種文化氛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總是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情和感受。在當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中,人們對城市的個體印象與個體融入城市的深度有著直接的關系,有很多人都是通過對城市某一個局部的認識,而對整座城市產生一定的理解和感情,因此城市帶給人們的概念,通常情況下是人們對一些城市信息不斷篩選后[5],主體印象和客觀結合形成的一種文化認同感。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其人文景觀作為城市形象構成的主要要素,人們感知它的途徑有多種,如城市的街道、城市的邊界以及城市的某個特殊區域或者標志建筑物,這些要素都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文化符號,也傳承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是一座城市經濟條件和政治氛圍的整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公共藝術和城市的發展變革與文化身份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城市中人文氛圍和自然環境的高度融合。我們在公共藝術發展方面,除了要提高意識,還要在進行公共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文化語境開展整合,從而真正體現城市文化身份,構建出更為宜人的城市人文環境,凸顯公共藝術的文化性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邰杰.藝術城市建構策略及其規劃設計建議[J].規劃師,2016,32(8):22-28.

[2]?陸姍姍.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問題解析及其對策[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6):62-63.

[3]?張娜娜.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形象建構中的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1):197-198.

[4]?趙捷.藝術城市理論初探[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沈陽市人民政府.規劃60年:成就與挑戰——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文化)[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沈陽市人民政府,2016:10.

[5]?漆平.藝術·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的互動[J].雕塑,2004(4):17-19.

[責任編輯:武典]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城市文化公共藝術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城市文化口碑對景點品牌價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論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中國古建筑色彩研究
新時期博物館的城市功能拓展
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的協調與同步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